人的格局是委屈撑大的——杨虹萍班主任工作的智慧与感悟
人的格局是委屈撑大的——杨虹萍班主任工作的智慧与感悟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20-11-24

人的格局是委屈撑大的

——杨虹萍班主任工作的智慧与感悟

陶继新

 

杨虹萍,湖北省孝感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湖北省首届十大新锐班主任,湖北省首届荆楚好老师,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湖北省语文优秀教师,湖北省楚天中小学卓越班主任基本功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她是孝感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孝感市教坛英才,孝感市最佳人民满意教师;《孝感教育》《新班主任》《班主任之友》等杂志封面人物。

她所带的幸福班级两次被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中队”,多次被孝感电视台、孝感晚报、楚天都市报、湖北教育等媒体宣传报道。

 

长期做班主任的教师,无端遭遇委屈并非特殊新闻,而由此气愤不已且迁怒学生者,也绝非个案。湖北省孝感市实验小学班主任杨虹萍老师也受过委屈,可她却从不怨天尤人,也不怒气冲天,更不指责学生,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从而与指责或顶撞她的人化干戈为玉帛。

有此格局与智慧者,可谓“几希矣”。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她的一句人生格言:“人的格局是委屈撑大的。”

向斥责自己的爷爷道歉致谢

一年级新生入学,班主任工作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不仅为了保证每一个孩子的安全心情紧张而又忙得不亦乐乎,其他始料不及的问题也往往层出不穷。这对于班主任的人格、耐心和智慧等,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多次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杨虹萍老师,由于心怀大爱之心,又有治班的智谋,所以很多年来,总是可以做到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就在人们对其赞不绝口、自己也欣慰不已,又迎来一个称之为“幸福2班”的一年级新班开学才两周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她极其尴尬的“事件”。

那天快放学时,杨老师正站在讲台上布置作业,突然,教室的门“咣当”一声被踢开了。随后,一位高个子爷爷怒气冲冲地出现在教室门口。杨老师马上笑脸相迎:“您有什么事儿?请慢慢说。”没想到他指着杨老师的鼻子大声训斥道:“哪有你这样的老师!”

杨老师心中一惊,有点儿手足无措。此前带过的幸福班级,被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中队”,现在,也在践行着幸福教育的理念,而且家长的赞扬声一直不绝于耳啊!况且,这位爷爷的吼声极大,不仅全班同学听得一清二楚,就是临班很多送孩子的家长也“领教”到了他的雷霆之怒。

杨老师稍微镇定了一下,依然笑着说:“爷爷,请问究竟是发生什么事儿了?”

没想到,这位爷爷的吼叫声再次上扬:“哪有像你这样的老师,只站在那个讲台上讲课,讲台中间的孩子是孩子,两边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吗?”

杨老师马上意识到,这位爷爷的孙子肯定是坐在教室两边靠墙的位置。可即使对这种排座位不满意,也不至于发如此之大的脾气经验告诉她,背后定有原因。如此一想,杨老师就耐着性子对这位爷爷说:“请进来,您有话好好说。”

这位狂怒未消的爷爷冲进教室,旁若无人地走到他的孙子小峰身边。

果然不出所料,小峰就坐在靠墙的座位上。

他冲到孙子身边,一手拎起书包,随即向他踹了一脚,高声叫道:“你跟老子回去,花这么多钱把你送到学校来读书,你就不好好的读,在那玩儿……”

然后,这位爷爷就拉扯着小峰,气呼呼地扬长而去。

面对此情此景,一般教师也许会对这位爷爷的无礼言行心怀不满;可杨老师却忍住心中的委屈和痛苦在想,他之所以这么大动肝火,一定有“我”的原因。

不少来接孩子的家长,目睹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便纷纷前来安慰杨老师,还特别称颂她每天争分夺秒地把孩子在校的点点滴滴的成长变化用手机拍摄下来,并及时将数百张照片发到家长群里,显然,这要耗费很多时间,非常辛苦,可杨老师一直乐此不疲,家长们也感动不已。

杨老师想,可能这位爷爷年事已高,没有进群,未能看到这两个星期以来自己的全心付出。可他一定看到了某个他认为的不足之处,一时性急,才当众出口伤人,让她受辱的,心中的万般委屈,已是“欲辩已忘言”了。

回到家里,尽管还是伤心不已,可却不由得在想,万一老人回家之后跟小峰的爸爸因此而争执起来,小峰的爸爸也许埋怨老人:“我的儿子刚到实验小学还没几天,你就把他的班主任得罪了,我儿子小学六年怎么过呀!”万一孩子的爸爸跟老人争吵起来,而老人又是高血压,由此而发作起来,甚至导致脑溢血,岂不是成了千古罪人?

这样一想,她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委屈早已飘到九霄云外,一心想的只是如何让这位爷爷千万不要气出病来。

这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杨老师在手机上编写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发给这位孩子的爷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请您相信杨老师,未来的日子,一定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对您耿耿于怀,一定不会对您的孙子不管不顾。我会一如既往地公平公正地对待孩子,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成长。只是班级孩子太多,老师难免有顾及不到的时候,请您发现问题,单独给我提出来,让我们共同来解决好吗?”

短信发出,杨老师急切地盼着回音。可是,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依然没有收到一字回复。

虽是一夜无眠,可杨老师依然洗漱梳发,异常精神地走向学校,因为有一群自己挚爱着的孩子正在期待着她的到来。而且,从入学第一天起,他们和这位年轻美丽而又生机勃发的班主任,就有了一种心灵的维系。

步入教室之后,杨老师有意识地多关注小峰,可他对杨老师投来的友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的。

20分钟的大课间,杨老师微笑着走到小峰身边,友好地伸出双手:“昨天虽然是爷爷很生气地走了,但是杨老师是不会怪爷爷的。你看爷爷多么爱你呀!我想知道爷爷为什么生那么大的气,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啊?”

小峰只是摇摇头,并没有说话。

他旁边的几个孩子说道:“杨老师,昨天您在放学前布置作业,他在底下趁您转身在白板上写字时,把一本书丢到后排同学的桌子上了。”

原来如此!这么“出格”的一幕,恰巧映入了窗外爷爷的眼帘。

听到事件的原委,杨老师在想站在那位爷爷的角度考虑,我工作确有失误,既没看见小峰的小动作,更没有及时制止。所以,对于那位爷爷的发怒与斥责便完全理解了。不但不能怨恨爷爷,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快化解老人家心中的怒气,并和他同心协力,教育好小峰。

杨老师在寻找契机。

两天之后放学的时候,杨老师整好路队之后,就有意识地把小峰留下来,想借此机会,和这位爷爷当面好好地交流一下。

杨老师拿着预先准备好的一个棒棒糖,对小峰说:“小峰,杨老师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请帮我看着我的小包包好吗?等我把路队送走回来再取。”然后,把棒棒糖递到他的手上:“这个是我特意奖给你的!”

小峰特别高兴,抱着杨老师的包说:“杨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会把包看好的!”

杨老师满意地笑笑:“哎,还有一件事,我想回来教你写会今天课堂上新学的三个字,我想帮帮你,可不可以?可以的话,你先去教室等一会儿好吗?”

他很开心地跑向教室,乖乖地坐在座位上等着杨老师。

当全班其他所有孩子都被家长接走了之后,杨老师正要转身返回学校的时候,突然一双有力的大手接过杨老师手中的班牌,与此同时,一个男高音在她耳边响起:“杨老师,我来给您举!”

杨老师蓦然回首,正是那位爷爷!

顿时,杨教师“竟无语凝噎”;因为她明白,这位爷爷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在向她求和以至道歉。

杨老师强忍住激动的泪水说:“谢谢您,久等了!今天还在上课的时候,您的孙子又在躲着玩,我怕他回去又不会写字,所以今天特意把他留下来单独教他。”

爷爷说:“谢谢杨老师!”

随后,他穿过大操场,把班牌送到了北门口放好。

爷爷来到教室的时候,杨老师正在用心地教小峰写字,于是对他说:“爷爷,等我教会小峰写今天新学的三个字,您再带他回家吧!”

爷爷感激地说:“好的,谢谢你!谢谢你!”

杨老师专注地教小峰一笔一画地写着,直到他把那三个字写好为止。

杨老师将小峰交由这位爷爷的时候,他的眼里已经闪动起了泪花,他很动情地说:“杨老师,我以前当干部时常发脾气,现在退休了还是改不了这个毛病,您可别见怪啊!”

阴云已经散去,和煦的阳光同时照到了杨老师和这位爷爷的身上。

这个时候,杨老师也向爷爷承认了错误:“班里孩子太多了,放学的那个节点,我没有关注到小峰在底下扔书,让您看到了发脾气,是我工作的疏忽,真的很抱歉!谢谢您的理解和包容。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在以后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杨老师还有可能顾及不到的地方,希望您及时给我指出来,我一定会接受批评并感激不尽的。不过,可以采取和我单独交流的方式,那样,也许不至于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爷爷连声称好,带着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

此后没几天,一位保安叔叔对杨老师说:“杨老师,我发现你们班有一个高个子的爷爷总在门口给您唱赞歌,别的班里的老师一出来晚一点,总有家长在抱怨老师行动太慢。可你们班的孩子要是出来晚一点,他总是对等待着的家长说:“我们2班的杨老师是最好的,她是最负责任的!请大家耐心等一小会儿,杨老师就带孩子出来了。”

一股暖流在杨老师的心中荡漾开来,她在想,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就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长不但不是学校的对头,而且是最好的同盟军。因为双方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可我在想,如果这位爷爷盛怒之下的言行泼撒到另外班主任身上时,他们也能像杨老师如此之想与这样去做吗?是不是感到万分委屈,对这个爷爷心生抵触与反感,以至波及到他的孙子呢?

杨老师相信一句人生格言:“人的格局是委屈撑大的。”

诚哉斯言!

容得下委屈,是需要肚量的;可容得下的背后,却是一个人的格局与境界。只有一心为了孩子的生命成长,才能做到委屈求全。当然,这不是目的,还要与委屈自己者化干戈为玉帛,并携手同心,为培育好下一代而努力。

杨老师,不正是这样的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吗?

为顶撞老师的学生播撒爱心

学生顶撞班主任老师者,在小学生中绝对是凤毛麟角,可几乎无人不赞扬的优秀班主任杨虹萍,却意外地品尝了这种被学生顶撞的滋味。

一年的正月初八晚上,小龙在班级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寻问大家老师布置了几篇作文,结果无一人回应。作为教他五年半之久的班主任,对此当然不能置之不理,可为了显示师生之间如母子之间的亲和与随便,便以打趣的文字回复道:“都到初八了,还不记得作业,小心打屁股哟!”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男孩马上在群里回复了三个字——“神经病!”杨老师惊讶莫名,又异常难堪,自己一向关心又信任的孩子,何以出此之言?就在去年学生过集体生日的时候,给他所拍摄的特写照片,还发表在《中国少年报》上,他也曾为此欢喜雀跃,对杨老师感谢不尽呢!可为什么这次却当众顶撞起老师来了呢?

发生类似的事件,对于任何一个教师,心里都不是滋味,有的也许会立马对学生大加批评,以至久久不能释怀。可杨老师有着一般人少有的胸怀与修养,但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她总是条件反射似地追问与反思自己:一切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我究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伤害到了小龙?以至让他这样顶撞自己。所以,她立刻小窗小龙:“大过年的,我在群里跟你开玩笑说打你屁股,你咋顶撞我呢?”

小龙不但不正面回答杨老师的问题,反而又在群里飙出两个字——“嚣张!”

杨老师心里再次一惊,稍停一会儿,平复一下沮丧难受的情绪,继续思考如何去了解这一事件的原因所在,以及怎样才能化解小龙心中的怨愤。

她没有和小龙的家长谈及此事,因为这样有可能引发家长对他的惩罚,以致有可能强逼小龙向杨老师承认错误。这样的话,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加剧她与小龙之间的矛盾。

杨老师认为,任何时候出现问题,都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教育的契机,就是帮助她变得更好。所以,某个孩子出现问题,她从来不认为他就是一个“问题学生”。相反,除了从自身寻找原因之外,她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进而通过鼓励表扬,让学生的优点更优,成长更好。至于学生存在的某些问题,则要探寻其源头所在,帮助他们及时而又有效的解决。她发现,只要相信学生,取得他们的信任,进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个时候,即使一般人认为极其棘手的问题,也多能迎刃而解。

杨老师一边想着,一边逐渐把心安顿下来,计划正月十开学之后,再“伺机而动”,解决这个问题。

开学第一天,杨老师并没有急于去找小龙谈心只是偶尔用眼神看他几眼,发现他很是镇定,好像压根儿就没什么事情发生似的。

正月十六放学的时候,杨老师面带微笑地走到小龙身边说道:“杨老师有点儿事儿想跟你聊一下,可以吗?”

杨老师友善的微笑,让小龙点头答应了。

杨老师坐在小龙的对面,继续微笑着说:“正月初八我不该在群里说要打你屁股,让你不高兴了。当时我以为教了你快六年了,想像妈妈一样和你开个玩笑呢!但过后一想,你都长这么大了,是杨老师说话不妥当。我向你道歉!”

小龙一言不发,似乎不为所动。

杨老师继续说:“是不是老师和你相处的过程中,在不注意的时候伤了你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一定要说出来,好让老师知道并改正错误,不做继续伤害你的事啊!”

这个时候,小龙欲言又止,低着头,而眼圈已经有些红了。

杨老师继续微笑着说:“还记得集体生日会那天的情景吗?你戴着生日帽,笑得那么灿烂,我给你抓拍那张照片刊登在《中国少年报》后,多少人夸你帅啊!不要说你很开心,当老师的我心里也甜丝丝的。还有,咱还一块儿去公园里植过树,一起打过篮球,还有开集体生日会时拔河比赛……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里,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啊!我真的不知道哪个地方伤到你了,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说到这里,小龙的眼泪已经吧嗒吧嗒地掉下来了,哽咽着说:“杨老师,都怪我不好,是我错了,不该那样顶撞您。您还记得吗?上学期有一天您在全班同学面前清点交作业人数时,只有我一个人没交下课后就有几个女生笑话起我来,问我为什么没按时完成作业,还说我懒,我觉得特别没面子,认为您是特意和我过不去的。

杨老师恍然大悟,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个不经意之举,让这个青春萌动的大男孩在女生面前丢了面子。

杨老师很真诚地对他说:“真的对不起,是杨老师没有顾及到你当时的心里感受,也感谢你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了我,让杨老师更懂了大男孩的心,让我以后可以成为更好的老师……”

听杨老师这么一说,小龙已是泪流满面了。

于是,杨老师拉起小龙的手,一起开心地走出了教室。

毕业前夕,语文考卷上有一道题“给某某某的一封信”,小龙是写给杨老师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杨老师:谢谢您,您比我妈妈还细心,还要在乎我的感受,您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我爱您!”

读小龙“信”的时候,杨老师的双眼也慢慢模糊起来,她庆幸没有让这个孩子带着怨恨离开母校,也特别感动孩子对老师的这份难舍的真情。

杨老师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再一次去看自己为孩子拍摄下来的上万张照片,多少个流淌着师生之情的动人故事啊!他们毕业了,可这些照片却没有走,它们将永远存留在杨老师的电脑里,更永驻在她那荡漾着爱的心海里。

让心生怨气的孩子敬仰父亲

杨虹萍不但自己有境界和格局,而且还通过沟通联系,让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胸怀和格局以至抱怨家长的时候,彰显了家长的“英雄本色”。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使然。可是,有时因沟通不畅,有的父母却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有的孩子也不理解父母。于是,彼此就有了一道认知与心理上的屏障。如果不及时疏导化解,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以至于让父母心理受伤,觉得自己教育失败所以养了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有人认为这只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可杨老师认为,教师同样有责任来化解某些“变形”了的亲子关系。

一、“爸爸像猪”真相的崇高形象

在幸福2班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杨老师特意做了一个小实验,为每个学生发了一张A4纸,并问他们:“在你的心目中,爸爸像什么?妈妈又像什么?请你把心中所思所想画下来或用一句话写下来好吗?”

父母不在身边,杨老师像妈妈一样深受学生的信赖,孩子们便毫无顾忌地将自己心中的父母或画或写于A4纸上。杨老师发现孩子们稚手童心描绘的答案千奇百怪,可绝对都是真实的。她决定对孩子们进行现场访谈并将对话语音转发家长群。

“谁来说说你的爸爸像什么?你的妈妈又像什么呢?”

“我的妈妈像柳树,因为她长着一头长发,很美丽;我的爸爸像狮子,因为爸爸很凶。”

“我的爸爸像警察,很厉害;我的妈妈像闪电,因为每次我做作业慢时,妈妈就一吼,吓死人的”。

……

这样一句句简单的话语背后,透露的却是亲子之间的问题。

当一个叫小文的孩子说:“我的爸爸像猪。”杨老师愣住了。

于是,杨老师马上追问:“爸爸为什么像猪啊?”

“爸爸每天一回来,什么也不管就躺在了沙发上。”

可杨老师见过这个小文的爸爸,长得一点儿也不胖,而且十分精神,怎么就像猪了呢?

当天晚上,她正考虑着如何破解其中的秘密和尽快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小文的妈妈发来一条长长的短信:“杨老师,谢谢您让我们听到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儿子说爸爸像猪,爸爸知道后一定很伤心。因为爸爸是警察,经常是日夜颠倒,有时上了夜班回来已经疲惫不堪,便躺到沙发休息一下;有时也玩一玩手机,躺着眯会儿觉。儿子上学之前看到他那个样子,就认为爸爸很懒。其实爸爸是很爱他的,周末只要有空,还会带着孩子出去玩。看来孩子没能理解爸爸,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很重要,回家要慢慢树立爸爸的伟岸形象!

从这则信息里,杨老师感受到这个孩子的妈妈非常爱她的先生,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又是多么的恩爱与和谐啊!而这些,正好为孩子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应当为有这么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而感动幸福。他之所以说爸爸像猪,只是在那个时段被看到的假象蔽了。

所以,杨老师告诉小文的妈妈:“爸爸是人民警察,工作非常繁忙,仍能挤时间周末带孩子出去玩,这是一位多么优秀的爸爸啊!可儿子为什么会误解爸爸呢问题在哪里?怎么去解决呢?

这位妈妈顿悟似地说道:“我觉得应该告诉他爸爸,多一些时间与儿子沟通,也让儿子去了解爸爸的工作。”

杨老师说:“对啊!儿子的这一句话,恰好就是给你们做父母的最好的礼物,也正是让爸爸成为更好爸爸的一个契机。以后爸爸得空的时候,带着儿子走进他的工作单位,了解他的工作情况,儿子一定会为他拥有这样一个警察爸爸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此后不长时间,警察支队正好有一次反恐演习活动,爸爸便带着小文来到活动现场。小文目睹了爸爸工作的环境,感受到人民警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分昼夜操劳不辞辛苦工作的高尚情怀,父亲伟岸而崇高的形象很快在他的心中矗立起来,对父亲有了敬仰,心里也升腾起了自豪感。

此后,小文不但再没说他的爸爸像猪,而且只要有谁说起他的爸爸,就会感到特别的自豪。当然,父子关系融洽了,孩子的心里也充满了阳光,就连学习也更加努力了。

其实,何止于和谐了亲子关系,还让这个孩子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努力学习、积极向上,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也能像爸爸一样,做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民警察。

杨老师认为,亲子之间产生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地化解矛盾,从而变坏事为好事,让亲子关系步入到和谐美好的境界。作为班主任老师,则应当用心、用智、用爱去和家长及其孩子共同构建这一幸福的殿堂。

二、“爸爸食言”背后的精神气象

同在幸福班的小语爸爸是位特别优秀的特,父女之间,也曾一度有过隔膜。

杨老师发现,小语不止一次在她的心语小本上写下对爸爸的不满,比如爸爸答应周末带她出去玩,却不只一次地因为执行突如其来的紧急任务而食言。

为此,杨老师与小语的爸爸取得联系,通过深入沟通之后,决定来一场“特别行动”,以便让小语重新认识她的爸爸。

一天,特警支队开来四辆特警车,把班里68个孩子全部到了反恐支队,观看武警战士擒拿格斗表演。特警执行任务时与警犬搏斗的场景惊心动魄他们处于生命危险之时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让在场的所有孩子感佩不已。

此行之前,杨老师特意安排班长写了一封致警察叔叔的信。反盾牌表演之后,同学们一起向特警们致敬,班长很动情地宣读了致警察叔叔的信,表达了同学们对特警战士的由衷敬意。随后,武警反恐支队队长即兴发言,慷慨陈词,彰显了担负着特殊任务的英雄之士的无畏精神。孩子们听着听着,不由得肃然起敬,为他们的崇高精神而感召。

小语更是激动,在此后自由观赏各种各样枪支的活动期间,她拉着爸爸的手说:“走,爸爸!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父女俩手拉着手,边走边看,一路相谈甚欢。此时此刻,小语从父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全是温暖之情与敬爱之心。何止于冰释前嫌,一位精神偶像与慈爱之父和谐为一的形象顷刻之间走进了她的心里,直到永远。

当天晚上,孩子们每人都“情动而辞发”地写了一篇《致敬最可爱的人》的文章,杨老师从中选取一组活动感言,以整版的篇幅发表在《孝感晚报》上。

小语不但把这张报纸永远地收藏起来,更把它珍藏到了心里。现在已经在大学二年级就读的她,每每提及此事,依然会有泪水在眼眶回旋,后悔自己当初不该误解父亲,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骄傲。

这件事同样镌刻在了杨老师的心里,她认为,父亲那么爱女儿,女儿却不理解,心中虽有委屈,可因为有了大爱之心,才显见了为父者不同一般人的格局。

在为此而感到欣慰的同时,杨老师有了更多的思考——孩子从其呱呱坠地起,便与父母有了不解之缘,可是,家长与孩子有时因为某种原因产生了矛盾与隔阂,有的甚至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这个时候,作为父母与孩子,都不应当抱怨对方,而应当分析自身的问题,及时地走进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之中。同时,教师也绝不应当是局外人,班主任更是有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桥梁的责任感,应当有“仁以己任,不亦重乎”的使命感,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个责任与义务,尽管任重而道远,却因为一路收获着成功而欣喜不已。

(原载于《新教师》,2020年第9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