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育人 寻找学校教育科学发展之路——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十年磨一剑”办学纪实
研究育人 寻找学校教育科学发展之路——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十年磨一剑”办学纪实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20-06-09

研究育人 寻找学校教育科学发展之路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十年磨一剑”办学纪实

陶继新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自2010年建校以来,在社会上的信誉度、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攀升,尤其是将“研究育人”作为学校办学特色,让研究成为师生的生活常态,以研究助推教师高效工作、学生快乐学习,在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高的同时,展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

“十年磨一剑”的德润学校,已经锻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回顾德润学校发展历程,就是研究育人、不断寻找学校教育科学发展之路的过程。这对于正在发展着的学校来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与意义。

“三生”课程

所谓“三生”,就是生活、生成、生长,因为纯文本形态的学习,虽然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可如果缺少了生活实践的支撑,这些知识就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少了生命力。同时,学习知识不只是为了将其储存起来,还要将其活化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智慧;没有这样的生成,永远抵达不了学习的更高境界。而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为了生命的成长,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幸福一生,如果背离了这个方向,所学则毫无意义。

承载生活、生成、生长的重要载体,便是“三生”课程,它包括分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通过必修和选修两种方式来落实。其中的必修课程,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选修课程包含任选课程和限选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提供平台。

学科课程整合是实施“三生”课程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将地方课程全部融入国家课程进行实施。将安全教育与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健康等学科进行整合,环境教育与地理等学科进行整合,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大教育观,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副校长庄春荣认为,课程整合从学科本位主义走向了学科之间的彼此促进、互助互动、共同提高,从而让知识更具综合性与灵活性,并由此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以地理学科八年级下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教师们将国家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中的“水 能源 土地”和《潍坊地理》中的“自然资源”部分进行了整合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以家乡潍坊的“自然资源”为例,意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分析、认识和解决家乡的人地关系问题,学生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素养,为将来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埋下了种子。

整合实施后的学科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更加集约,也使得学科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素养,有利于提升解决真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现已完成了中小学所有19个学科的课程手册,每一个学科的课程手册都包括学段总规划和每学年两个学期的课程实施方案,将课程目标落实到每个单元,每位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情和使用情况不断修订,每个学期都在不断完善。

学校的综合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考察探究类、社会服务类、设计制作类以及职业体验类课程等,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研究方法培训是每个德润学子的必修课。在德润学校,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要完成一次考察探究活动,并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探究报告。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德润学子从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收集历史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作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探究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原因;通过采访父母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4个阶段中最喜欢或有印象的一本图书或一份报刊,以“阅读成长史40年的4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和同学分享;学生们还进行了“家用交通工具、城市绿化等40年的变迁”等考察探究活动。

陈静校长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的学生选择了教师提供的题目,有的学生是自主提出问题。无论课题来自哪里,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学会了合作分享,同时成为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者和创作者。学生不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之中,而且还彰显了其超越平时单纯文本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当他们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且受到教师的肯定后,还会产生更大的继续探索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八年级学生参观潍柴工业园,学生自己组成团队,分别选择“互联网在潍柴技术中的应用如何体现网络改变世界”“探究统计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等课题进行提前研究。因为带着课题去参观,有任务驱动,跟以往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式观看”相比,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聚焦了。在现场,聚精会神听教师讲解的学生越来越多,回校后汇报展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带着课题去旅行”的课程目标。

课程整合让学生走向生活与社会,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生成新的认知与感悟,这既是对纯文本形态学习的突破,也是亲身走进课程构建的大天地之中。学生们不再是课程的机械消费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积极的构建者。于是,课程不再离自身那么遥远,而是就在周边生活中,就在生命成长的整个系统之中。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也逐渐习惯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学会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也逐步提高。

学导课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将“全面发展的人”进行了具体化。国家颁布的高中阶段各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更是将核心素养具体到每一个学科。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科都承载着核心素养,都要落实核心素养。

那么怎样落实核心素养呢?

奎文区德润学校通过研究给出的答案是:完善育人载体,改变教学方式。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要素,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落实承载着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就一定要回到课堂研究中来。

于是,德润学校顺势而为,提出了“三生学导”课堂的理念,并着力探索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生”指的是生活、生成、生长。“三学”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3种学习方式,学知识、学方法、学思维。“三导”就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向引导、方法指导、疑难辅导。通过联系生活将问题情境化,通过学习的递进化促进生成,通过收获迁移内化实现生长,真正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既然是学导,课堂上就不能只是教师讲,更要有循循善诱之导,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之学。为此,首先教师的观念必须变革,学生不应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其次,课堂不应只有文本形态之学,更要有生活介入。再其次,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则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时还会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特殊景观。这个时候,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让学生更主动、更好地成长。

学校循着这一思路,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制教学流程和教、研、评的工具,为教师提供教学实践的路径,引导教师研究课堂。

单元备课卡是教的工具,也是集体备课的工具,可以帮助教师从一个单元或模块入手,找到单元核心知识,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将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课时备课单也是教的工具,其关键是找到这节课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一节课要探究和解决的主问题,它承载的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以它为方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建构知识框架,实现深度学习。

观课量表是研究的工具,包括教师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学生课堂表现与习惯、教学环节、学生发言分布等5个维度。教师从不同的观察点收集证据,重视课堂的实施过程;课后议课基于证据作出陈述,共同收集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提升课堂研究的实效。

课堂研究的工具不仅包括教的工具和研的工具,还包括评价的工具。课堂评价量表就是评价的工具。学校每学期进行一轮赛课活动,依据“目标、教师、学生、达标”等要素设计课堂评价工具——《“三生学导”课堂评价标准》。这个评价量表从目标、教师、学生以及课堂达标率4个要素进行课堂评价,进一步引领了教师课堂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保障了“三生学导”课堂理念的落实。

教师是落实课堂教学的保障。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奎文区德润学校还邀请专家进校园,为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进行校本教研,开展从备课组内的同课异构、教研组的研究课到不同层面的各种赛课活动,开拓教师视野,促进课堂的深度研究。

在有了理念引领和师资保障的基础上,奎文区德润学校还乘势而上,提出问题引导、活动促进、情境考核的3个教学策略。依据课堂教学策略,学校确定了课堂教学基础流程,为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教师们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研究并梳理出了不同课型的不同流程,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多课型课堂教学流程,进一步提升了“三生学导”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此,在奎文区德润学校的努力下,“三生学导”课堂的每一节课,都有了理念引领,有了师资保障,有了支撑工具,有了策略方法,有了基础流程……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自然也就成为育人的高地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地。

学校自2015年提出“三生学导”课堂理念以来,“三生”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而导之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变了,学生也变了,变得更有朝气,更加主动,更好更快地发展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多元评价

2018年,学校加入了国家教育部门综合素质评价项目课题校。学校以国家、省、市关于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 组成项目团队,以项目研究为突破口,引领教师研究。学校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评价倒逼学校课堂改革再深入,并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全面落实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

首先,学校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德育项目的子项目,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研究团队,德育主任为负责人,与学校各层面人员组成项目团队,依据5个评价维度,组成了5个小组。5个小组一起研读国家、省、市关于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政策文件和理论文章,了解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义,从理念上发生改变。

其次,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形成了《德润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这个方案关注到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5个维度,从落实层面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学校把5个维度对应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思想品德维度,在继续落实全员、全学科育人原则的基础上,突出班会课程、升旗仪式课程等的德育功能;学业水平维度,对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身心健康维度,对应体育健康课程+体育活动的评价;艺术素养维度,对应音乐、美术课程+艺术活动的评价;创新实践维度,对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学校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方案论证,在育人的理念上,家长与学校之间达成了共识。看到学校将学生的“体重、视力、肺活量等指标”纳入评价,家长们一致赞同,表示“学校比家长考虑得都周到”。

再其次,在实践过程中,项目组发现了课程建设的问题:虽然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容多,但门类还是不齐全,比如实践类课程、劳动技术课程比较少,选修课程的开设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课程实施管理需要加强,特别是加强体育、艺术课程的实施管理,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于是,回过头来再研究完善课程,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4个类别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形成了贯通9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完善了学校教育“目标—课程—教材(资源)—教学—评价”的最后一环,学校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用课程的设计来引领学生的发展,把反映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全部纳入教育过程,多维度、全方位引导学生成长。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有效杠杆,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必备手段。德润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传统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并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传统评价,包括课堂上即时的语言、肢体动作等评价以及纸笔测试等;表现性评价,包括读书报告、演讲比赛、思维导图展评、戏剧展演、数学故事大赛等。评价全部采用等级制或学分制呈现,评价结果初中全部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小学以等级的方式纳入学生最终的学业水平评价。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困难,就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以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首次不达标,可以二次达标甚至三次达标,正是在这多次达标中,学生感受到了从不会到会,从较少兴趣到全身投入,进而乐此不疲。结果,“后来者居上”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享受到了获取成功的愉悦。

好的评价会助推课程的更好实施,并让课程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的课程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于是,评价由此变得美丽而有意义。

评价的多元化,让不同学生在不同层面找到了自信,并感受到了学而有得、以至学而幸福,这种美妙的内心感受,让学生的学习驶入高效与快乐并存的境地。学生也逐渐认识到,发展是自己的事情,从而实现了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今,项目研究已经成为学校德育、课程、课堂等各项工作不断发展的助推器。可喜的是,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全体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每个项目团队都是一个教师研究的自组织,每位教师通过承担项目实现自身的成长,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经过10年的坚持,学校“研究育人”办学特色凸显:师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工作,通过探究教育原理,掌握教学规律,并及时反思提升,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实现了“以研究助推教师高效工作,以研究助推学生快乐学习”的目标。“研究”成为德润学校每一名师生的生活常态,基于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校的文化。

对于教师来说,在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中,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增强自身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水平,从而成就一个个有观点、有灵魂的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树立研究意识,掌握研究方法,“研究力”得到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找到成功的支点。

对于学校来说,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资源”,把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层面的差异转化为研究的课题,通过“研究”不断解决问题,推动师生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研究育人”是德润学校基于校情选择的教育发展之路,社会在不断发展,德润学校始终践行“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之教育使命,发展永不止步,研究也永远在路上。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8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