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教师专业成长的视野——朱永新教授“三专”理论访谈
打开教师专业成长的视野——朱永新教授“三专”理论访谈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20-05-27

打开教师专业成长的视野

——朱永新教授“三专”理论访谈

 

与朱永新教授相识已有18年之久,为此,我常常幸福地徜徉在“友直,友谅,友多闻”的精神世界里。每次聆听他的演讲,以及与他真诚而友善地交谈时,我总能从他那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上,感到有一种特殊的温暖与美好。尤其是2019年4月12日在济南举办的“第十一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聆听了他的讲座后,对他的敬仰之情又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近期采访朱永新教授,我总感到在他那荡漾着教育大情怀的精神世界里,有着更多可以供我本人及广大教师“见贤思齐”的瑰宝。显然,在有限的篇幅里,我无法将其一一呈现给读者。本文仅就他的“三专”理论与实践略作述评,以期让大家在阅读之后能够有所触动与领悟,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三专”之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所谓“三专”理论,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对此,朱教授作了如下简要而形象的概括: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三专”理论属于新教育教师成长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生命叙事理论为基础的职业认同,共同作为新教育教师成长的“双翼”。

不过,要想真正探究“三专”的丰富内涵,还需要走进他那精彩纷呈的阐释世界里,听其娓娓道来其精微,指引你步入教育专业发展之路,乃至让你的生命产生新的飞跃。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

从古至今,关于谈论读书意义的文章堪称汗牛充栋,可是,读书就一定会使人变得越来越好吗?如果读了品位低下的图书,不但不能升华人的境界,反而会让人因为“白沙在涅”而“与之俱黑”。如果长期“热恋”于低级趣味的图书之中,就有可能在无意识中被其不好的思想与文化伤害。

对此,朱教授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他说,读什么比怎么读更加重要。

如此而说,绝非信口而言。他在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考察的时候发现,有的学校竟然没有图书馆,即使有,其中的图书质量也非常低下。有些图书馆存放的书简直不堪入目,要么是人们一般不看“捐赠”而来的,要么就是出版社打折处理的库存书。学生和老师如果看了这样质量不高的书,不但不可能更好的发展,甚至有可能被书中不好的思想所污染。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重视农村孩子的精神正餐》的文章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在文中他这样说:“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午餐,心灵的成长需要‘精神正餐’。只要对精神和身体同样重视,把最美好的书籍给最美丽的童年,我们就能以阅读强壮乡村教育,以乡村教育进一步强大中国。”读来不但让我们动容,更让我们动心!我甚至可以听到,他那颤抖的灵魂在哭泣!

每个学生只有一个童年和少年,而这正是最需要精神滋养的时段,如果给他们送去的是精神垃圾。这样的精神病毒不但会让他们当下受到毒害,还会在其体内继续存活下去,以至影响到未来生命的成长。

学生如此,教师亦然。如果教师读了品质低劣之书,不但自己吸饮了精神毒汁,还会将这些毒汁在有形无形中“注射”到学生的身上。

为此,朱教授大声疾呼,要广大师生远离垃圾图书,亲近文质兼美的经典书籍。因为经典之中,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而且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

他极其郑重地告诉大家:“人们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

诚哉斯言!

天天阅读大师的作品,就犹如每天聆听大师演讲上课一样,大师高尚的精神便会在“随风潜入夜”中走进师生的心灵世界,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化效果。同时,大师之文辞也都具有“道法自然”而又妙不可言之美,读得多了,还会在无形中优化读者的语系,从而在写作的时候,妙词佳句也会纷涌迭出。于是,写作不再是难事,反而有可能成为心灵的一种高级享受。

朱教授便是这样的人。他的工作之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可是,天天阅读高品位的书,已经成了他生命的必需。他既认真地聆听大师的演讲,有时还会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久而久之,在与这些大师“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他也拥有了教育大师的境界与智慧。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他,在生命不断超越的时候,也希望更多师生以至其他领域的人的生命也丰盈起来。自2010年新教育研究院成立以来,他组织一大批专家名师,从浩如烟海的中外图书中,选出“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共100本)。从2019年开始,他又开始了“中国中小学学科基础阅读书目”的选取工作,将从每个学科选出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图书各100本,据说,这一浩大工程即将“竣工”。雄心勃勃的他,于2020年又启动了“中国人研究书目”的遴选工作,这个工程规模更加宏大,要为111个国家一级学科各选出100本图书,从而为中小学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可靠的专业阅读书目。

这将耗去朱教授巨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可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一个更加精彩的生命,不管任务多么艰巨,他也决不放弃,而是一往无前地行走下去。

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能重来,而阅读,恰恰可以让生命更有亮度、高度,甚至也有可能使生命更有长度。因为真正潜下心来读好书的老师,不但有了人格境界,也多能将心灵安顿下来,而精神美好与身心和谐,恰恰是身体健康乃至长寿的必备条件。当然,教师更加需要的是生命的亮度。当他们的人格精神光芒四射的时候,不但会照亮别人,也会照亮自己。孔子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他在成就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的同时,自己也在“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地对《诗》《书》《易》等经典文化一以贯之的研读中,最终成长为一个世界大教育家和思想家。

孔子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时候,向他学习的愿望也会越来越强。尽管终生努力,我们也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老师们能像孔子“韦编三绝”读《易》那样诵读经典的话,虽不一定能够跻身教育大师的殿堂,却完全有可能步入名师的行列。

朱教授在众多名师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他还采写过不少中小学名师。他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持之以恒地对大师之书的阅读,才让他们有了生命的不断跃升。

所以,专业阅读,只有站在大师肩膀上前行的人,才能让自己的生命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尽情去享受快速优质发展的幸福。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据朱教授讲,新教育当初提出要老师写作的时候,有人曾提出质疑:老师只要把课上好,何必写作?学校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再说,老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空余时间写作?再让他们写作,岂不是增加负担吗?

其实,这样的老师恰恰不知道,写作与上课是教师生命成长之双翼,缺一不可。当今活跃在中国教学界的名师,几乎个个都是写作的高手,有的还出版了几本、十几本甚至几十本著作。

众所周知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担任校长与从事教学之外,还出版了40本教育专著,发表了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经典教育名著,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必读书目。没有他的持之以恒之写,就不可能为我们留下如此丰厚的精神馈赠,也不可能成就他这样一位大教育家。

也许还会有人提出疑问:“苏霍姆林斯基是大教育家,而像自己这样名不见经传的教师,怎么可能像他那样写出如此之多之好的作品呢?”

诚然,一般教师难以登临大教育家的辉煌殿堂,可是,“情动而辞发”地写出一些作品,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虚幻风景。只要想写并且坚持写下去,就一定可以写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好的文章。

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或遇到困惑,通过思考与探索有所得之后,诉诸于笔端,形成于文字,便烙印上了自己的思想,乃至有了境界的升华。再行教学的时候,就不会再行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有了让学生大感兴趣的新的教育景观。

为了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写作,朱教授于2002年6月26日在“教育在线”网站发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明确投保条件:“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无不可以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将近18年过去了,朱教授的“保险公司”还从未接受过一起理赔“投诉”,相反,每天坚持写作者,有些已经脱颖而出,成为了名师。与此同时,他们的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水平也水涨船高,或在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得荣誉大奖,或叱咤风云于全国各种各样的大型课堂教学峰会上。

看来,真想上好课,尤其是像全国名师那样演绎出课堂的精彩,写作是一定不能少的。

不过,有的教师还是像没有时间阅读一样,强调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太忙而无暇写作。

其实,这是一个不能称之为理由的理由。如果哪个教师说其忙的话,那么,我想问,你有朱教授忙吗?

全国各地的调研活动、指导工作与会议演讲等,让他几乎没有多少休息的时候。可是,他却出版了60多部著作,总计多达近千万字。即使如此,他现在每天依然要挤出时间写作。在他的微博里,每天都可以读到他新写的作品。比如近两年来,对杜威深有研究的他,还在继续研读杜威的著作,并随时有感而发地写成文字,发到他的微博上。他说,100年前,杜威从美国来到中国,传播他的教育思想。如今,杜威的著作,已经在中国教育界近乎家喻户晓了。他是研究杜威的专家,感慨于杜威的教育情怀,他便在研读杜威作品的时候,将其感悟一一记录下来,已有几十万字之多。他决定将其整理成书,正式出版,以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以某种精神的启迪。他也一直在读苏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陶行知、叶圣陶等著作,并且一一做了笔记,现今各有了数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在为朱教授勤奋的写作精神所感动的时候,请问老师,你还会说忙得没有时间写作吗?

教师工作之忙是事实,可是,如果以此来说没有时间写作,则在思维上出了问题。因为对自己重要的事,是永远都有时间的。写作,恰恰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大事、要事,不妨把琐碎小事、不重要的事放下,给写作一些时间。这样,老师们就会发现,如此而为便更有了意义。

可也有人很难为情地对朱教授说,每天在家校两点一线行走,做同样的事,说差不多的话,即使想写,也写不出什么新意啊!

朱教授认为,看似同样的生命场景中,却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关键是有没有发现新的风景的眼睛。正如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就要有一双发现新的写作素材的眼睛。

为此,朱教授为老师们提供了“生命叙事”的教育理念与写作路径。

每一个教师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一个”,用心将其生命的行迹与思考写成文字,就有了生命的传奇,甚至有可能写出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可有的教师还是抱怨自己的不幸,说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总是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哪还有心去写作?

朱教授认为,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说,生命中的每一次遭遇都是生命起飞的一次机遇。如果把面临的诸多困难当成一块块石头背在身上的话,无疑就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可如果将其放在脚下,就有可能成为自我成长的垫脚石。所以,生命不是在抱怨中成长的,而是在艰难考验中飞跃的。有了这种思考,心态就会由沮丧变阳光,看人看事看物的视角也会宛然一变,于是,富有哲理与鲜活的故事也就会持续不断地流泻于笔端,从而让自己心灵愉悦的时候,也给更多的教师以向上的力量。

还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领导、同事、学生之间,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将其过滤思考之后,形成文字,就有了一篇又一篇新的作品。而在备课研究中有所发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释疑解惑及其相互辩驳等,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将其取舍加工而成为文章,就有了属于自己的那道精神风景。

久而久之,所谓的负担不见了,抱怨更是跑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生命的每一个节点都那么富有意义。他们会发现,不但处处有写作的素材,而且越写越愿写,越写质量越高,越写心里越快乐。奇妙的是,课堂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甚至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乃至感到上课成了一种审美的享受,而学生,也因“名师出高徒”有了大大的进步。

如是天天徜徉于写作的海洋里,再没有了怨气与痛苦,有的只是用文字记载生命拔节声响的无限快乐。于是,生命从此不再平庸,而是在“更上一层楼”中享受着精神飞跃的幸福。

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

《荀子》中有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话语:“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段经典的话语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一个人成功与否与个人奋斗在逻辑上并不能构成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只有“善假于物”,即有一个很好的平台,才能确保走上成功的殿堂。

新教育,无疑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2019年美国休斯敦叶仁敏博士进行的第三方的实证研究,则对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他和团队极其认真地调查了同在一个地区参加和不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数百名教师,通过四个变量分析他们的差别:第一个变量是学历的高低;第二个变量是教龄的长短;第三个变量是城乡区域的差异;第四个变量为是否参加新教育实验。

通过四个变量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叶仁敏博士惊喜地发现,新教育实验对教师发展成长有鲜明的积极意义;在诸多教学活动领域,非常显著地优胜于普通学校教师;而且无论学历、教龄或工作区域,都能有很好的表现。有些学历虽低,年龄亦大,且身在农村学校的教师,依然有着较高的水平。新教育教师被视为中国非常有理想、有活力的一个教育群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为这个团队不但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且还有一些当今国内教育领域的高端人才。走进这个团队,就会自觉地“学而时习之”,久而久之,也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除了极其个别的天才之外,绝大多数人生而并无太大的差别。之所以后来有了天壤之别,除了个人奋斗和家庭、学校教育之外,与其交往之人及其所拥有的发展平台有着极大的关系。遗憾的是,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即使终生为教,也只能碌碌无为一生。这种甘愿平庸的思想,让其真的到了终老之时,依然闪烁不出精神的亮光。

新教育则改变了不少教师的生命走向,让原本对自己前途不抱任何希望的教师,瞭望到了自己灿烂的明天。这个团队中的一些意气风发且成功在握的教师,以前也曾与他们一样徘徊于失望的怪圈里。可这个团队的精神气场,会将已有的惰性和不自信统统埋掉,让其焕然一新且斗志昂扬地迈向新的生命征程。

你所交往的团队其他成员,会为你的精神再生欢欣鼓舞,并会竭尽全力给予你帮助。孔子所说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话,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文化。

如果说平时人际交往环境给不同个体提供不同支持的话,那么,新教育所举办的教育年会、开放周、领读者大会等,则可以让老师们聆听到全国著名专家的精彩演讲,观摩到名师的课堂教学,让你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在享受精神大餐之美,以至内化成自己生命成长的某种能量。年复一年地在这样的盛会上汲取精神营养的话,当然也会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久而久之,一般教师就有可能积累下足以让自己生命腾飞的能量,以至在新教育的大会或其他公众场合上,自荐或被推荐为演讲专家或上课名师,从而让你脱颖而出,品尝走向成功的无限喜悦。这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还会在未来的生命中不断扩展,从而让自己更加奋发有为,以至斩获更大的成功。

我于2001年采访的时任青岛嘉峪关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苏静,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无疑,她是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年轻教师,而加入新教育团队之后,则让她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她被朱教授慧眼识英才地招为研究生并引进新教育团队之后,她的生命打开了一个更加宏阔而壮丽的世界,她不但可以从朱教授等名家大师那里亲自聆听教诲,而且还可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展示其教学的卓越才华,以及参与新教育团队的图书编写等活动。这种“专业交往”,让苏静因新教育而飞跃,也因飞跃而成为新教育的一个精英人物。现在已是青岛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的她,依然因“善假于”新教育这个平台而持续地发展着。

每每与苏静通话,她对朱教授及其新教育团队的感激之情,都会洋溢在她那诗一般的话语里。她激动地说,在这个团队里,既有一种家的归属感,又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推动着你快速发展,你不可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只能越走越快。

朱教授在2020年1月4日的微博中谈到苏静时写道:“她研发的新教育古诗词课程,今年将正式上线推广。这位从普通小学教师成长起来的大学教授,总会给大家带来惊喜。”

可苏静则说,如果没有朱教授的关心与厚爱,如果不是走进新教育,现在的她也许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甚至早已甘于平庸,不思进取了。

也许未必如此,可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没有朱教授和新教育,苏静绝对不会有今天如此璀璨的精神气象。

不过,苏静认为,如她一样参加新教育脱颖而出者并非只有她一个人,而是一大批人。她说,只要你想发展,只要你想优秀,新教育就会为你搭建这个平台,让你永不停歇地走向前方。

新教育这个平台在成就一个又一个教师的同时,这个团队也就成了群英荟萃之地;而英才的愈积愈多,就更让这个团队拥有了强大的生命能量。这一良性的循环,让新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界一支推进素质教育的劲旅。其精神的光芒不但正在照耀着全国参与新教育实验的160个县级实验区、5200所实验学校和560多万师生,还会向着更多的区域、学校和师生那里投射去灿烂的光辉。

而作为教育的领军人物,朱教授还是一如先前地平和、谦虚,不过,蓬勃于他心中的精神世界却更加宏大与壮阔。为了新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更好更快的发展,他一方面“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地工作着,一方面也在其生命的不断飞跃中,让他那瑰丽的生命更有光芒。

原载于《教育名家》,2020年第4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