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每一个人——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全学习”生态系统
成就每一个人——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全学习”生态系统
作者:陶继新 李志欣        更新时间:2020-05-08

成就每一个人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的“全学习”生态系统

 

【编者按】2009年3月20日,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曾经与原在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一中任校长的李志欣,通过QQ进行过一场关于“零作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对话。2016年7月8日,李志欣调往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再次担任校长,他是继续原先的实践探索,还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与突破?

在学习方式快速迭代的今天,学校对空间、环境、文化、课程与教学等的要求水涨船高,要适应新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学校需要关注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动力。这也关乎着每一位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的生活与工作。

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于2016年9月开启了“全学习”生态系统文化建设,以此为切入点,确定了适合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与理念,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家校协同发展等多方面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全学习生态系统旨在丰富学习的内容,优化学习的状态,重塑学习的逻辑,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为了揭开“全学习”的神秘面纱,探求李志欣校长及他的团队是如何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本原,面向未来塑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全学习”乐园,实现薄弱学校快速优质发展。20201月10—12日,陶继新先生再次QQ与之进行了一场对话。

 

价值领导:成就每一个人

【李志欣】2014年8月我从山东来到北京市育英学校,学校担心我因为不了解北京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会不适应,因此安排我一个班英语课,并班主任希望以此增进我对他们的了解

【陶继新】从山东到北京负责学校管理工作,由于环境与教育对象的差异,管理也会相应而变。如果对课堂教学与学生了解不多,就很难得心应手。而你在上课的过程中,不但会对学情越来越了解,也会对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逐渐熟悉。此后学校再委以重任的时候,你才能胜任新的管理工作。

【李志欣】的,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必须先深入课堂,了解课堂的真谛,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人格与生命的交往,才能洞悉教育背后的规律与本质,才孩子的内心,用美好的心灵去影响美好的心灵。当自己产生了这种想法的时候,自我的观念也就开始得到重建,孩子们的一些天真、调皮、甚至叛逆,都不再是眼前的问题了,它们可以化为自己与孩子生命交往的绝妙机遇。

【陶继新】学校不是工厂,校长不是厂长;厂长可以不会做工,校长却不能不懂课堂。正是在课堂中,你不但了解了学生,而且还有了观念的更新与重建。这不但能提升你的教学水平,而且在以后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还会拥有新的理念与视角,尤其是会把孩子放到教育的中心,甚至从那些看似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发现那片属于他们的天真灿烂与美好的希望。

【李志欣】这些孩子狠狠教训了我一顿,他们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当教育遇到麻烦的时候,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是自己以前一些固化的所谓的经验这些学生就是我的教师,他促使我及时反观自我,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固化的观念,让我走上了不断自觉改变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道路,让自己的思维变具有成长性,使自己变得更加谦逊敬畏教育,敬畏在教育中遇到的每一个生命——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身边的同事和其他所有人带着这种对生命的开悟,2016年7月8日我被总校派往密云区一所学校任校长。

【陶继新】这对你而言,绝对是一次生命的飞跃。它让你重新审视学生等一系列教育问题,从而构建新的教育观。有了这一生命的蜕变,再在密云做校长的时候,虽然还烙印着山东那个李志欣的痕迹,但更多的是精神生命再生的一个新的李志欣。已有的经验固然珍贵,可在新的环境中,有的可以“拿来”,有的需要舍弃,更多则需要重建。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你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生命能量,这一新的挑战与机遇不但让你积累了新的经验,也获取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果。

【李志欣】所学校原名叫密云区第七中学,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它2009年9月建校,起初是密云区第二中学的一个初中部,2013年1月独立办学,2015年与北京市育英学校合作,保块牌子,一块是密云区第七中学,一块是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2016年7月,我来到这所学校以后,就把密云区第七中这块牌子摘了,该校正式成为北京市育英学校的一所分校刚来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毕竟我来北京的时间很短,对北京的整个教育还不是很了解,尤其一下子把我派到北京偏远郊区的一所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任校长,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据我初步了解,这所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也较复杂,大多来自周边的一些村庄和零散的小区,还有一些非京籍的在京打工子女教师队伍也不是很理想,在建校初期是由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再加上十几个新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当教师不够用时,就用山区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来补充,交流教师会在交流到期后返回原校,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深层次说,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不够稳定清晰,不能形成一个一脉相承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愿景模糊,积极且系统的学校文化难以形成。

【陶继新】要想让如此薄弱的学校起死回生,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不过,尽管你有不小的压力,可却并没有泯灭让其起死回生的信心。这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也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一定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只有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一块校牌的时候,它还在无形中向人们传递一个信息,这是北京名校育英学校的一个分校,必须大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然就会名不符实,失去老百姓的信任。所以,就更加需要变革的思想与行动。恰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由变到通,由通到久堪称一条长征之路,不过,它并非一道遥不可及的风景,在你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地迎来了“通”与“久”的曙光。

【李志欣】我先简单描述一下我来学校发现的师生的状况。有一天,我转到一个办公室里面,发现了一大堆备查的教师的教案本,发现这些教案都是手写的,再观其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不少教师写得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就一两句话概括了重要内容很显然,教师所备的课,不是基于学情,也不是针对他要上的那一节真实的课,而是应对学校教务处的检查工作。再观察教师的课堂,我发现,大多教师都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在下面有的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有的在课桌后面玩一些东西教师提问问题的时候,要么接龙式逐个回答,要么就点名几个举手的学生,整个课堂学习状态很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果很差。这可是北京的学校啊,怎么会这样呢我就琢磨,从哪个点出发才能撬动整个学校的发展怎么用一句话打动教师们,让教师们内心受到触动,都能够齐心协力来办好这所学校。其实,这句话就是能够统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这句话我想了将近半年在这半年里,我不断与教师、干部、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对话,慢慢的,当所有的情感、故事映入我脑海的时候,有一句话在我眼前出现了:成就每一个人。对了,这句话不就是我要找的那句足以打动每个人内心的话吗学校的各种努力与变革,要成就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学校里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会在自我成就的基础上互相成就每个人取得的成就又会成就学校学校里的所有文化元素,人与物,时间与空间,都以互相成就为宗旨,在此宗旨下的所有育人目标都会伴随真善美的行动,达到重塑学校文化生态,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陶继新】我特别欣赏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因为我一直认可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即使如你上面所谈到的教师“非常简单”的备课和“大讲特讲”的“满堂灌”,也并不能由此认为这些教师不可救药。因为这是由历史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就其本心而言,几乎没有谁希望自己一无是处。所以,敲动他们心中那颗积极向上的琴键,就有可能弹奏出动人的乐章。再说那些课堂上昏昏欲睡的学生,那更不是其生命的常态。他们正当风华正茂的时候,本应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有悖常理的表现,是因为当时的课堂没有将其本然就有的生命激情唤醒,更没有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走向会学、善学、乐学的境界。有了这种认识,“成就每一个人”不但完全可能,而且势在必行。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如果不在获取成就的殿堂里得其幸福,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泥潭里悲观地挣扎。从这个视角考虑,“成就每一个人”改变的是其生命的样态,甚至由此还会影响到更多的人,让成长与幸福在学校里持续荡漾。

单点突破:运营微改革领导力

【李志欣】办学理念确立以后,其实可以有多种途径来推动工作,可以是宏大的理念先导,可以是高端的技术撬动,可以是同一模式的强力推进,还可以是执行上级标准,效仿他人现成经验,但是我认为,学校是一个存在生命规律的生态系统,不同起点与环境下的学校,其治理理念、逻辑是不一样的学校需要潜下心来,尊重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可能性,并着眼未来,从小处着手,运用微改革领导力,开启每一个人生命前行的阀门,撬动学校管理固化的坚冰,慢慢改善学校教育新生态,改良学校的各种生产关系,从而全面提升教育生产力。作为一名校长,首先知道我是谁,我来这里的使命是什么,我应该给周边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种情怀与情感,我从校园微生活开始,开启了我的教育微改革历程。

【陶继新】是的,“成就每一个人”是一个宏大的理念,可要想让它落地生根,就要像老子说的那样:“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易”和“细”不是小,而是起点不能高不可攀,否则,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无功而果。所以,“易”和“细”不是不进,而是遵守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成就每一个人”的目标。

作为校长,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如你所说:首先知道我是谁”这个“谁”,不是校长之位之尊所指的“谁”,而是其心系成就所有师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以及相应的办学智慧。所以,既需要理念、热情与情怀,也需要行之有效的谋略与方法。

【李志欣】教师对一个新校长的期待是什么需要校长的以身作则和对学校治理理念的传承与更新,这就需要校长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学校文化当中那些长期坚持但是对教师不能发生真正改进力量的因素。在我上任后的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记得在主席台上有一排桌椅,学校干部把我请上了主席台,然后其他干部在我两边依次落座。我知道这是他们对我的尊重,当我抬眼往下面一看,教师们零散坐在不同位置的座位上,我立即感受到了一种异样的滋味。当这个会议最后结束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决定,今后开会的时候,谁发言谁站在发言台前,其他的干部都要坐在台下,与教师一起倾听、学习。当我说完后,台下响起了长久的掌声,我知道,这是学校理理念的一次转型,也就是谁有发言权谁就站在主席台上发表自己的理论和见解,没有领导和下属的区别,谁有思想谁就是学校的领袖。即使学生在台上发言,校长以及教师们也要在台下认真倾听学习,哪怕上级领导来参与活动,也要遵循这种学校治理文化。每一年年终,学校开年会的时候,都会有三名学生站在讲台上给教师做讲座,让教师们感受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的学习经验以及对学校和教师的需求,聆听他们对未来的展望。这已成为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是给全体教师一个明确的信号,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性,都是高贵的,都有其个性的优势,都可以释放生命的潜能,激发生命的兴趣。

【陶继新】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学校领导在主席台上就坐,这在不少学校已成惯例;可你从台下教师的神态中,看出了这种台上台下的心理与感情的距离感,并由此开启了谁发言谁站在主席台上的先河。这之所以赢得了教师们长久而热烈的掌声,是因为他们从你的这一决定中,感受到了你虽然是一校之长,非但没有凌驾于他们之上,而是把自己放在了与他们同等人格的天平上。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最懂得尊重的意义,也最能以尊重回敬尊重。所以,这一决定,让你赢得了教师们的尊重与信任,也让你和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也许有的校长也会如此做,但有的时候,未必能够达到如此好的效果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真诚与否的问题。你不是在做表面文章,而是诚心诚意。《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还说:“至诚如神。”诚哉斯言!这一次会上,不就立刻显见了“神”的效果了吗?

每年年终由三名学生在主席台上给教师开设讲座,是一个创举,也有其必然原因。因为在你的心里,不但与教师人格上是平等的,与学生也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你认为,学校大会上,也应当有学生的声音。况且,学生为了给教师开好讲座,会竭其全力地准备,有的还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我在衡水中学不止一次听过“十大学星评选”和“十八岁成人礼”学生的演讲,让我极为感动。有的学生所讲,让我都有些自愧不如的感觉。相信你们的学生也会有精彩的表现,也会让教师生成“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感慨。这还会促进教师更加努力,不然,就真的会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景观。而演讲成功的学生,还会在心里升腾特殊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而且,这种感情还会在学习以至未来的旅程中延伸,从而让生命焕发出更大的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无异也是成就学生的一种有效载体。而成就了学生,也就会在无形中成就了教师,进而成就了学校。

【李志欣】接下来,一系列成就每一个学生的微生活之花在校园里绽开了。一次周一升国旗,我发现音乐教师王晨阳一路小跑,跑上了操场主席台,原来是要指挥全体师生唱国歌与校歌,王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我很感动。当他完成指挥任务后,我笑着对王师说:“王师,我希望您组织一个学生指挥社团,教给学生指挥的技巧,以后指挥唱国歌校歌就交给学生吧”王教师心领神会我的意图,他用了一周的时间,从组织学生社团到教给学生指挥技巧,王师一直是在加班加点的工作。第二周周一升国旗时,我发现一名初一的女生大方走上了主席台,优美的指挥身姿伴随着豪迈的国歌、激情的校歌在校园的空中响起。

还有一个例子,学校给学生发奖状的时候,这些奖状都是从商店买来的现成的印刷品。我建议学校办公室主任,能不能发动一下学生,组织一次奖状设计大赛,以后发奖状时如果发学生自己设计的多好。于是学生设计的奖状诞生了,一名初二同学“竹兰梅菊”写意画中选了,它分别代表“育英分校”四个字。在一次全校学生奖励大会上,就用这些奖状发给了学生,我发现,台下奖状的设计者——这名女生那自豪的神态,让我感到了由衷的满足她的作品从此就成了学校的文化产品,她的生命将会受到极大的鼓励,而得到这些奖状的同学们也会感到惊喜,他们从这些改头换面的奖状身上,得到了学校理念的滋养,也从同学身上,感受到了创意的魅力。

【陶继新】德高望重的王老师的心领神会以及随后的行动,让我们感到,他的心不但与你的心维系在了一起,而且和整个学校的心也连接起来了。有其心,必有其行。他的工作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而那位初一女生大方地走上主席台进行的指挥,为这所学校的历史留下了绚丽的一笔,也给所有的师生上了精彩的一课。不是教师与学生不行,只要将其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就会还给大家一个惊喜。还会让这对师生心怀感动与喜悦的同时,走上“更上一层楼”的境界。而对其他师生的辐射影响,也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开出新的灿烂的花朵。

“竹兰梅菊”写意画在奖状设计大赛中被选中,不但让这个女生洋溢出满心的欢喜,还激发了更多学生以后参与学校大赛等事情的热情。其实,学生不应当只是学习知识者和生成能力者,还应当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正是在这些参与中,他们体会到被尊重与走向成功的喜悦,以及学校主人公的荣誉感。而当更多的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与行动之后,学校也就有了持续发展的态势。

【李志欣】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长期低迷的教育教学质量,老百姓对学校不信任的评价让教师丧失了努力前行的动力,自己的信心受到了打击,因此,抱怨声曾经充满了学校。而对于学生,因为在这样的学校就学,也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学生生命被尊重,每一个孩子能够走上绽放自己生命潜能的舞台,他们的个性被极大重视,不仅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打破了教师心目中生源不好的心理阴影。一个个的小舞台,会成就每一个生命这些小舞台会为学生的未来汇聚成人生的大舞台。

“全学习”学校文化以文“化”人积聚生命能量

【李志欣】我深知,一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对人的影响与熏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我深度思考与研究了北京市育英学校的学校文化传统,育英学校的校训是1952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毛主席亲自为学校的题词好好学习,好好学习”。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观点。

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实现转变的路径自然离不开人的学习。未来社会一定是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其终极目的是关注每一个人,成就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出彩,让每一个人都具备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而当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理念,除去注重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扩大选材范围,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与学习资源必须从单一、传统,走向多元、整合。这就需要为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场景,于是构建全学习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实践“‘全学习理念下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这一课题就应运而生了。

【陶继新】我高度认可你所说的“全学习”,尤其是当今社会,更要“全学习”。既然是“全学习”,就要打破时空,让学习无处无时不在。为此,就要突破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的局限,让更加丰富与多样的学习内容与形式登堂入室。其实,要想成就每一个人,就要让每一个人走进“全学习”的天地里。对于教师来说,不只是要备教材和备教参,还要在更阔大的学习平台上,汲取教材之外的更丰厚的精神营养。比如读书,除了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之外,还要有“功夫在诗外”的思考与行动,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等。对学生来说,则不应当只是学好课本知识,也不只是考出好的成绩,还要大量阅读名家大师的作品,还要走向自然与社会,即在阅读固化文本的时候,也到生活文本那里去领略殿堂精彩的世界。

【李志欣】所谓全学习,是以学科学习与素养培养目标,通过规划与运用学校文化、空间和环境,科学平衡环境、空间、技术与文化整体建构,以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选择,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整个的学校文化环境要从课程出发来设计,让各种资源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多变的学习方式具有了适合的场景,灵活的学习时间有机会得以支配,多元的学习空间变得温馨舒适,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容易获得,所有的时空都释放出教育价值。每一个学生学习作品的展示与分享,成为校园里最美的景观。

走近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你会看到原先冬青围绕的绿化地带被打开了,取而代之的是六艺庭院、桃李满园、曲水流觞、濯缨水台、劝学蹊径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且优雅舒适的空间,既能休憩闲谈,又能学习展示大厅里、连廊间、楼道里,都有大小不同的学习岛、学习区课间,学生们会三三两两,走进这些空间,寻书、阅读、交流、休息,教师会在这里举行教研活动,与学生沟通对话,家长会在这里等候孩子,与孩子或教师悉心长谈。全学习校园文化,让封闭的空间打开,让闲置的空间有了生命的气息,全学习文化唤起学校的学习品质和文化的力量,极大程度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学校文化的物化形象不再是口号式的广告宣传,而是多年后学生们再回母校时心里长成的根使学校各项事务都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关注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从育人目标出发,让文化价值观、课程设计、空间环境与学习方式融合,优化学习的状态,丰富学习的内容,重塑学习的逻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陶继新】全学习”需要学习环境的营造与课程的构建,从而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有学习的载体,并且具备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特点。同时,它还会形成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让身在其中的人,为文所“化”,学在其中,又乐在其中。而文化环境从课程出发来设计的时候,不但有了学习之“课”,而且也有了富有意义之“程”。而由于这些课程不是取他山之石而“拿来”放之于校园,更多是师生自己构建而成,所以,作为构建者的教师甚至学生,也成为课程的资源。正因如此,学习才有了更多的情趣与更大的动力以及更好的效果。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学习,其灵魂还是人。师生对“全学习”理念的认可和积极参与甚至家长也走进其中的学习的生命样态,才能让“全学习”磅礴出万千而奇丽的景象。

【李志欣】学校办学宗旨的确立,微改革,微创新,微生活的策略执行,学校文化环境的重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热情,重新唤醒了教师们成就每一个学生的信心,各种学习方式就在这样的空间与氛围中纷纷出现,如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项目学习影视学习节日学习服务学习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们普遍感觉到自己的思想与素养开始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学生的生命主权,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被极大尊重与开发,他们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更加敏捷了,多元了,个性更加张扬了,所提出的问题更加有水平,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自主成长的需求,专业素养的提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想与知识的更新迭代变得异常重要。

【陶继新】微改革,微创新,微生活”是尊重了教育的规律,同时,看似“微”,而却可以由微及大,逐渐产生充沛的能量。尤其是当教师拥有了成就每一个学生信心的时候,学生也就拥有了当下的幸福与未来的精彩。这也会在教师的心里生成成就感,从而让他们更加充满激情地成就更多的学生。学生在走向成功的时候,也会蓬勃出内在的激情,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成长自觉: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

【李志欣】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该如何造就一支适应本校发展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需要探究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律,作为一名已有十二年经历的校长,我深知仅仅依赖物质方面的刺激是不能唤醒教师真正成长的内心,更不能解放其职业兴趣,把成长作为自己一生的自觉习惯与信仰

我采取了如下的策略,感觉效果不错首先,送给教师成长的基本信念即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心智比较成熟的独立个体,是自我教育者和领导者,教师的教育梦想和情怀以及对教书育人的执着与坚守源于自身的力量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我一直信奉教师是一项自由的职业,思想自由,教学自由,研究自由,自由自主教师才能从本我走出,形成自我,走向超我,自由自主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思想,规划自我,造就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教师自主发展的目标,而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是教师成为自己的最美境界,在此基础上,要相信教师,发现教师,解放教师和依靠教师这是我引领教师发展的基本信条,也是我每接手一所薄弱学校,促进教师凝心聚力,把自己的身心奉献于自己所原本热爱的事业上的一种有效策略

【陶继新】说得好!一个心灵不自由的教师,不但思想放之不开,对学生的教育也会是封闭的。而封闭则会窒息学生原本的生命灵性,乃至让他们当下思维不畅,甚至未来的思维也不再飞扬。对教师本人来说,自主发展才能拥有永不衰竭的动力,自由的思维才能让其才思敏捷。如是的生命状态,教师就会常常聆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响,并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成为当地甚至全市全国的名师。如是一如既往地行走下去,成为名师不但不是遥不可及的一道风景,还会在变成实实在在现实的时候,让他们更加充满信心地继续攀登,去摘取更加丰硕的果实。而校长成就更多教师的时候,也成就了学校,以至成就了自己。生命本不应在原地徘徊复徘徊,而应当展现出一道又一道美妙的风景。而你,则为他们,也为自己更加精彩与美好奋斗不止,并从中享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特殊美感。

【李志欣】我鼓励教师自发组建成长自组织,实现同伴互助。独行快,众行远,教师发展需要一个思想不同目标一致去中心化的成长自组织”。在这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唤醒,相互点亮,和而不同,携手共进比如,我校目前就有教师领袖成长俱乐部,青年教师成长联盟,未来教发展共同体我有一个引领教师的策略,就是行政推动民间引领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样才能够做到官方的培训与教师自我的需求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教师这个职业有着许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面对“互联网+”时代,教师自成长的空间到来了,团取营造氛围与单兵独斗相结合更能凸显人的智慧,更易重塑、启迪人的心智对一个学校而言,从自上而下的线性教育结构,到自下而上的教育自组织的出现,标志着立体结构教育新生态的形成作为一名校长,我非常重视这些自组织的专业生命需求,我会千方百计鼓励他们规划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自主成长设计课程,而我就为实现他们的梦想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陶继新】教师自发组建成长自组织”的时候,就有了内驱力,同时,还有了各美其美、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可能。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好,而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因为他们在自我成长,也在这个组织中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让他人受益。恰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人就都有两个思想。”当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的时候,发展之快就变成了现实。所以说,在这个“自组织”中,每个人都会受到它的正能量的影响,每个人又会推展这个组织的发展。这样,你这位校长,才真正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李志欣】对于教师的自主成长,我还注重协助教师把成长契机,找准三个关键”。无论新教师的成长,还是中老教师的职业突围,教师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及外力作用,我非常注重从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关键读物这三教师发展需要的因素,构起教师起飞的支点

关键人物在教育生涯中,教师会遇见各种人物,这人物有的对教师成长作用大,有的作用小,但必有一种属于重要他人。在生命成长情感培育思想形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事件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往往一件小事就会改变人的思想甚至命运领导搭建平台,创造关键条件,教师把握关键事件就显得很重要比如我常常带领年轻教师到外地去授课,带领骨干教师去外地教师指导做讲座,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比赛,这些都是为教师创造关键事件

关键读物有的书影响人的一辈子,有的书影响一个阶段,不管时间长短,在人的事业发展命运布局性格塑造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读书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选择什么书更能决定人的更多方面在学校,我倡导“三个一”读书活动,即读烂一本经典,主攻一个专题,精研一位名家,围绕三个一,推动教师阅读,希望教师能够遇到他心仪的影响他生命成长的关键读物。

【陶继新】“三个关键”也是你的成长经验,可贵的是,你没有将这种经验藏匿起来,而是公之于教师,也让他们和你一样快速成长。我们先谈“关键人物”,这其中至少有两种人:一是现实中的关键人物发现了你,而且欣赏你,在他的影响和支持下,让自己的生命有了超越既往的发展;另一种关键人物未必与你相识,甚至有可能是已经逝去的伟人,可他却在你的心里矗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你会以他为榜样,努力向上,积极而为,从而让自己有了一个较高的目标。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正是目标高远,成长之快也就有了可能。

你所说的第二个“关键事件”也很重要,如果取得成功,会让你产生自信心,并生成巨大的继续努力的愿望,以至让你从此持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即使不太成功,也会让你总结教训,让“塞翁失马,焉知匪福”变成现实。不管如何,它都会成为你生命中永远忘却不了的事件,会在你的心灵深处一直回响,并给你以警醒与激励。

你所说的第三个关键是读书,而且还提炼出了很有道理的“三个一”。我只就你所说的第一个一——读烂一本经典”谈谈我的看法。有的人读书往往求多,可是,如果没有几本经典垫底,就未必愈多愈善,尤其是思想品位不高的书,不管读多少,都很难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而经典则不然,它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也多闪耀出精神的光芒。所以,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走进它的精神世界之中的。在这方面,我是很有体会的,早在23年前,我就确定了读烂一本《论语》的决心,而且那时还背诵了其中不少85%的篇目。同时,对我认为解读《论语》比较好的很多本书,我全部读了不下于10遍之多。而在去年,我又从头到尾把《论语》背诵了三遍。即使现在,也还是诵读着《论语》。这样,我才基本上走进了孔子的精神世界,才能在聆听这个世界大教育家“讲课”的时候,不但能够听懂,而且常常有所感悟。我也没有将这种感悟隐藏于自己的心里,而是在全国很多地方开设《论语解读》讲座的时候,讲述给参会的教师,希望让他们也去诵读这本值得终生诵读的经典。

【李志欣】陶教师的生命成长姿态与精神永远是我辈的榜样与明灯,我与您交往,即使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也没有任何的谈话,但是您的心灵状态勤奋精进的毅力,一直引领推动着我不敢有所懈怠。作为一名校长,应该向您这样,才配得上当下甚至未来校长的角色与精神。 

我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多年引领教师成长的经验,创建了“读书、写作、课例、课题、课程,游学和分享”,即“5+2”教师自主成长模式。读写塑造心灵,研究练就真功,游学打开视野,分享成就高度。从单一的就“教研”“教研”中跳出来,把教师带向自由研究的理想领域,练就读写力、研究力、实践力、行走力和分享力。由种子教师带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以项目制的方式分布式领导,系统组织“5+2”教师成长模式下的多种主题教育活动,以读促教、以写促教、以研促教、以行促教、以思促教,不断打开固化的思维,解放教师的职业兴趣,努力攀登教育高峰!

【陶继新】谢谢你的鼓励!我一直认为,一个人不管年龄大小、身处何地、成就多寡,都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一个人是否取得大的成就,不在于起点的高低,而在于中点的奔跑姿态,比如初到学校的教师,水平也许相差不大;可由于在退休之前的几十年的“中点”奔跑中的速度与状态不一样,结果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就有了天壤之别,甚至在中点路上已经大大拉开了距离。你所创建的“5+2”教师自主成长模式,则让教师们在努力的时候,享受了中点奔跑而成长的幸福。对你所谈,不作一一评述,只就你所说的写作略说一二。古代圣贤主张人的一生要立德、立言和言功,而所谓的立言,就是写作而留存下的精神文本。在读《论语》时,我们就好像在听孔子为我们讲课;在读《道德经》时,我们就好像在听老子为我们讲课。由此看来,写下好的文本,流传于世,不但可以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还可以让千秋万代的后人受益。也许有人说,一般教师不可能写出经典文章,也很少能有著作问世。其实,人们往往低估了教师的写作潜能,如果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加之持之以恒的经典诵读和深入教育教学一线的实践,写出有价值的文章,乃至有著作出版,并非没有可能。即使你之所写称不上经典,可也会给其他教师以有益的启示。而当教师爱上写作并有作品不断发表的时候,精神生命也就有了另样的光芒。我在曲阜师范学校教学的时候,就发表了几十篇文章,而正是在文章的不断发表过程中,让我对诵读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有了更加深厚的兴趣,对于教学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也有了更加积极的生命追求。更重要的是,当写作成为自己生命必须的时候,不但会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还有可能影响到所教的学生,让他们也爱上写作,也有了更积极的生命走向。

【李志欣】师的文章我经常拜读,思想深邃致远,文笔行云流水,给人一种享受。受陶师的影响,写作也成了我的习惯,我大约每周写一篇文章,每年会发表十篇以上的文章,还出版了五本论著。最近我经常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给我微信和电话,虽然距离千山万水,但是因为文字我们成了志同道合的共同成长的朋友

我也鼓励教师们写作,每个月我都会要求干部和教师把自己写的文章亲自发给我。我来密云分校以前该校从来没有一个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文章,但是近几年,已有十几个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了,虽然不多,但这是好的兆头,这是学校教师成长的突破点。

【陶继新】你从山东“转战”北京,不只是教育的地域变了,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从这次与你对话中,我已明显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更让我高兴的是,写作已经成了你的习惯,甚至成了生命成长的必须。

可喜的是,在你走向写作之路的时候,你也带领教师们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而且已有教师的文章见诸于报刊。虽然数量不多,质量也许不是太高,不过,有了开始,就会有继续,数量与质量也会逐渐提高。这样,你与教师们的“立言”不但以文字的形态存留下来,也会播下精神文化的种子,在自我成长的时候,也让更多的人受到启示,从而走上“立言”之路,去感受教育教学与写作的幸福。

“全学习”课堂:让教学更有生机与智慧

【李志欣】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说过:“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

那么,“全学习”理念下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全学习”,四要素规范“全学习”课堂。具体到“全学习”课堂,结合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目前把理念要素规定在“成果目标、优质问题、学习活动与嵌入式评价”四个方面。

【陶继新】不在这个“核心地带”去动“手术”,学生就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不断出现,以至学习者也如走马灯式地前去考察与学习,可是,真正能够“拿来”立竿见影者却是“几希矣”。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因为没有在立足之地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你们的“全学习”课堂则不然,它汲取了他人真正有用的经验,可却又不是纯然地“拿来”,而是根据你们学校的情况,包括你自己以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以及你和教师们的实践、思考和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形成了具有你们学校特点的课堂模式。于是,“四要素”等具有科研含量的研究成果,就在你们学校的课堂上闪耀出了精神的亮光。

【李志欣】“全学习”的课堂成果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一节课当中应当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事情,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结果。实施过程中,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四个纬度的设计:一是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二是行为表现,关注怎么学、学到什么,可操作的具体行为;三是行为条件,关注范围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四是表现程度,关注学到什么程度,旨在说明“有多好”。

【陶继新】这四个维度都很重要,而其中的行为表现尤其应当引起教师的关注,不是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是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会学善学,学习才能实现高效率与高质量。恰如《学记》所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不大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会归功于教师;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教得非常辛苦可效果却是事倍功半,而且还抱怨教师。纵观真正在教学改革中抵达高效境界者,无一不是在学生善学上下了一番大功夫的。如果只是表面的热闹,而不是从善学这个根本上下功夫,大多只能喧嚣一时,不久便会因学生学之甚少而成绩较差归于失败。

【李志欣】所谓“优质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是指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和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比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凸显“思维成果”,变封闭性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不要内含答案,明知故问,让学生简单迎合的问题;把问题变成一种对正误的判断;把记忆性问题变为分析比较、异同对比、分类和寻找例外情况的问题;不要只求答案,更要关注如何得出答案的问题等。

【陶继新】“关键问题”与“思维成果”说得好!课堂提问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是要把关键问题提好。关键问题多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为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大都可以迎刃而解。同时,在教学中长期关注关键问题,还会在教师以至学生心里积淀下一种积极的思维,即从看似纷乱的问题中,去粗取精,却寻觅最有价值的关键问题。这种能力的形成,对于解决其他问题乃至未来的发展,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志欣】学习活动包括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群体的协作活动、师生的交互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活动任务的设计,如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可以为“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学习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展示学习产品、师生评价总结”。

【陶继新】学生在个体活动时,要启动自我学习的动力,培养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迫不得已,教师不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答案。《学记》说:“开而弗达。”教师不是把学生领进门,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自己去探索那片神秘的未知世界。这样,学生就会独立思考,并研究如何才能获取知识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在协作学习中,除了你上面所说的途径之外,还要构建小组组织建设与文化构建,让合作学习成为常态,并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终生受用的合作精神。在交互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示弱,让位于学生,只有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予以“语之”。不过,不要说得太多,而要像《学记》所说的那样:“其言也约尔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李志欣】“全学习”课堂的评价不仅重视评价这一动作,还要求设计好量规,它是与学习同时发生的评价,将评价融合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它主要用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馈,是内在评价而不是外加评价。评价量规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是给学生搭建前进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完整的评分规则包括“等级、要素和指标”三个部分。

【陶继新】设计并用好量规太好了!这个量规的妙道,还让评价有了即时性的特点,从而让评价旋即产生作用,并在学生心里引起回响,产生良好的效果。另外,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错误在所难免,而出现问题不但不可怕,有时还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资源。我在采写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时,他就特别谈到了他的“化错教育”,并借此让学生走向了“不贰过”的高层境界。

【李志欣】以上四个课堂要素确定了“全学习”教学的新理念,让课堂学习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由任意为之走向专业设计,让“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几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有效、科学的解决策略。

【陶继新】除了你上面所说的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得怎么样”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且还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样的教与学,才有了《学记》上所说的“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妙趣。

【李志欣】另外,为了有效引领教师理解并把握新的教学理念,便于教学设计的精准操作,学校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模板进行了结构化处理,这六个流程支撑“全学习”课堂的实际操作。同时,每一个流程的主题概念应对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理念与新中考改革要求,按照这种具有专业思维的引领,教师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更容易摸准新时期教学的标准与要求,更容易基于学情与为学生未来而学提供更加丰盈、宽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与学习要素,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场景会很容易赢得教师的青睐与尝试。

【陶继新】有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就会让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有规可依、有路可循,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尤其是习惯了以讲为主的教师,有了新的流程,就必须打破固有的模式,变以学生学为主。开始的时候,也许有些不太适应,可久而久之,就会游刃于这种流程之中,不但会提高教学的效率,也会密切师生的关系,并让自己的教学走上更高的境界。

【李志欣】一是成果目标:教师诊断学生在单元自主学习中的学情,根据课程标准,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应达成的预期结果。成果目标主体是学生,重要元素有学习的“条件”、学习的“量”、学习的“标准”,引导学生认定目标。

【陶继新】正确的目标设计,会有效地提升教学与学习的效率;而师生共同设计目标,还会让目标更清晰地定格在教师尤其是学生的心里。这样,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时候,都会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驶去。不但不会再走弯路错路,而且还会在“行走”的时候,更加心中有数,更加充满自信,也可以更好走向高效的境界。

【李志欣】二是情境导引:教师根据预期结果、学生认知水平与身心特点,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陶继新】近几年,我不但采访了一批全国极有造诣的小学语文名师,而且还采访了不少小学数学名师。在听课与采访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们的课堂上都有大量而又精彩的情故事。在学生情趣盎然地走进这些情故事之中的时候,很多原本十分难解的问题,便顷刻间豁然洞开。由此我想到了你所说的情导引,虽然你没有充分展开,却可以想象,正是在这些情导引中,学生兴奋不已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并走进了会学与乐学的天地。

【李志欣】是的。三是思维对话: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巧妙设置1-3个有思维含量的主问题,以挑战性任务或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展开对话,逐步达到深度学习状态。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讨论、交流、竞争、辩论、分工等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展示形式灵活多样,有个人展示、集体展示,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等。教师要走到每个小组中,认真倾听、观察、点拨、强化、评价、落实,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活动,产生对话、激发思维、解决问题。

【陶继新】教师匠心独运设计的主问题,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可它却可以让学生走进深学习与深研究之中。其实,学生学习质量之所以低下,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太过简单,甚至明知故问造成的。那么,学生对如此之难的主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吗?事实上,很多教师低估了学生破解难题的能力。他们通过自我思考与共同研讨,很多主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即使个别无法破解,教师只需循循善诱地点拨一下,也就不再困难。

【李志欣】四是拓展迁移: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选择多种途径和手段,主动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选择,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多种能力。

【陶继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言外之意,就是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教材之外的学习内容。你们的拓展迁移,不正符合叶老的思想吗?事实上,真正有学习潜力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课外资源的学习上获取收益,它不但会成为课内学习的一种有益的补充,而且还会大大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走向一个更加阔大与更有价值的学习天地。

【李志欣】五是知识建构:教师以思维导图等学生更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陶继新】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与建构知识系列,并在其大脑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而当这一体系形成之后,学习就会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从零乱学习步入系统学习之中。

【李志欣】六是学教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评的情况,师生课后共同反思,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收获—问题—解决办法”进行反思,教师针对“成功—不足—改进措施”进行反思。

【陶继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中庸》则说:“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由此可见,“思”对于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意义何其大也!师生正是在反思中,对原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甚至对以后如何更加有效地自我学习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

【李志欣】以上六个流程,都有规则评价的要求,均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教师要有对应的明确、清晰、可操作的标准与证据,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陶继新】如此多元而又科学的评价,不但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质量,也让教师在教学中审视自身,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情,从而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演绎精彩的生命场。

【李志欣】当然,“全学习”课堂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在课堂内外的呈现。比如,有的教师会设计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课上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实践、多表达、多展示。课堂上,学生设计方案,开展科学制作、小组竞赛、协作互助;课下,学生做手抄报、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或舞台剧、诗歌朗诵、社会调查等。

多种学习方式的出现,实现了学习场景的相互融通,各种资源引入学校,校园的围墙被打破,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实现灵活多元,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组织学习,教育变得更加智慧,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陶继新】从教师单一之教变革为教师少讲并以学生之学为主,从课堂内以教材为主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超越教材的更大范围的学习与研究,从学校内单一的文本内容之学拓展到校外的自然与社会的学习与探索,你们真可谓无时无处不在学习。而且,这种“全学习”的理念根植于心之后,还会跟随教师包括学生的一生,让他们不因年龄之老而终止学习,步入“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审美境界。诚如是,生命将不会在平庸之地上滑移,而会不断升华,从而放射出精神的光芒。

“全学习”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李志欣】以培养什么人为支点,作为“全学习”课程体系最重要的维度。“全学习”课程体系,是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依据我校“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将“全学习”课程生态进行三级划分,细化标准。

【陶继新】要实现如此宏大的育人目标,自然需要“全学习”课程的支撑。而将其三级划分,细化标准,不但会让“全学习”课程更好落实,也更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李志欣】以空间融合为亮点,将学习环境与课程创新结合。无论是课堂、休息或是运动,我校全学习课程型环境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不经意生长,拥有更自由的可能性。基于环境与人的结合,我校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学生在全学科中学习、在人文社会中学习、在自然探究中学习、在趣味生活中学习的过程,针对性打造四大课程空间。所有空间环境都可学习、有意识与无意识的都在学习全部流程动作都围绕学习处处指向学习目标,无边界有秩序,科学平衡的环境、空间、生活、技术与文化校园生态建构,让学生在全息的学习空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陶继新】“四大课程空间”大大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疆域”,让纯然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在学校里没有了立身之地;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则在课程实施中遍地开花。这也许会耽误一些学科学习的时间,可是,由于综合素养会在“于无声处”作用于学生的成长,所以,一般来说,学科学习内容非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成绩非但不会走低,反而还会持续不断地提升。即使某个时段尤其是开始的时候略低一些,那也只是临时现象,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及到了终端评价的时候,总体学习水平上升将会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作用还不只是显见于当下,还会在学生未来的生命旅程中产生作用,以至让他们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前景。

【李志欣】以学习方式的进阶推进学生在时间维度上的“全学习”成长。同一处环境需要考虑不同学段学生课程的差异性,环境在变化,知识在生长人更是在生长。初中学段,学生身心发展加速,青春期萌动,自主学习的内部条件增强,认识水平提高,独立意识增强。这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在学习方式上更加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因此,我校通过学习方式推进“全学习”的进阶,初一以身心基础、兴趣发展的主题式学习为主,初二注重思维发展的探究学习,初三注重综合素养发展的项目式学习。

【陶继新】除了你上面所说的问题之外,针对诸如学生青春期萌动之时的心理与行动等变化,学校还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从而让他们安全幸福地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另外,学生性格与素养不一,即使同在青春期,也往往千差万别,为此,不但要为全体学生的共进构建好同类的课程,还要“因材施教”地为不同学生构建相应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课程。时间跨度不同,学生各异,只有具有针对性而又丰富多彩的课程,才能满足各类学生成长的需求。

【李志欣】下面再聚焦四大空间课程,介绍一下我的想法。

“全学科学习空间”属于国家课程范畴,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回归课程本位,突出课程的育人价值,聚合课程的育人效力。在课程建设方面重在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同时,探索各个学科的阅读课程构建,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陶继新】“全学科学习空间”不但要关注国家课程的实施,还要让国家课程校本化;而不同学科的“全学习”空间,也应有所不同。你所说的“探索各个学科的阅读课程构建”很有见地。不只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都需要阅读,不但要阅读与国家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而且还要向更大的空间拓展。在2019年11月2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了我所写的《“超级”阅读量 创出高效益——山东省济宁市南池小学“1+10+N”语文教学改革掠影》的报道文章,这所学校在课堂上不但要求学生学好国家课程“1”,还要阅读与之相关的“10”本书,课外阅读与课程相关或无关的“N”本书。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前往学习者也多是满载而归。从这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在实施国家课程“全学习”的过程中,胆子和步子可以再大些。事实证明,南池小学学生的语文以至其他学科的成绩非但没有下滑,反而稳步上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爱上了阅读,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让童年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精彩。

【李志欣】“人文社会空间”重视体验,关注内心,让教育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把“对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将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动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心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课程建设方面重在环境熏陶、实践体验、促进内化、形成特色。

【陶继新】人生之于父母,而却要放归于社会。不是到了社会上再适应社会,而是要在学校里就应当关注社会;不是只在学科学习中体验人文情感,更要在社会或学校现实生活中丰富人文情怀。“对人的培养”不只是让人拥有更多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拥有知识的时候,更有人格与品质,更加关注社会人生,更能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为此,就要构建相应的课程,让相应的课程为抵达这一美好的目标保驾护航。

【李志欣】“自然探究空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与发展力。该课程的出发点在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可选择性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做抉择判断以及进行问题解决,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应用。在课程建设方面重在让学生参与体验、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陶继新】如果说最终要将人放归于社会的话,那么,每一个人都应当是自然之子,非但不能脱离自然,反而要尽可能地亲近自然。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如果小时候对自然接触很少的话,等其长大成人之后,大多会在某个生命节点上,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而现在的学生,很少走近自然,更遑论进行自然探究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拥有“自然探究空间”,则会让孩子们的学习更“全”,成长更好。

【李志欣】“趣味生活空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潜能开发,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初中生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校社团课程遵循自主发展、自由选择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等通过招募、自愿报名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习、社会实践、资源共享、技能提升、自主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大课堂,促进学生社会角色、社会公民意识的形成,加速学生社会化发展。从时间(历史、当下和未来)、空间(世界、本土、学校)和人(大家、校友、学生、教师)出发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红色经典文化课程,继承与弘扬校园文化的,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陶继新】学生不但喜欢“趣味生活空间”课程,而且还会在走进这一课程的时候,将其内蕴的巨大潜能引发出来。一个人只有心灵自由与情趣横溢的时候,思维才能真正的放飞,潜力之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汩汩流淌。你们的高妙之处还在于,这里的趣味不是低级趣味,而是有品质的趣味。学生正是在满怀趣味中,不知不觉地构建起了健康的人格,实现了情趣育人的目的。

【李志欣】据此可以看出,“全学习”理念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具有时代意义。它能造就充满活力的完整人,能够具体落实学生发展所具备的核心素养;能应答新技术对人提出的挑战;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建构学习化社会提供了有意义的理念。

【陶继新】是的,这是一项极有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意味的工作,正因如此,才需要你们去探索。现在,成果初见,虽不能说灿烂辉煌,你们也已品尝到了取得成果的甘美。

【李志欣】本质上,“全学习”是我们对未来学习的一种建构,当下我们提出并初步践行的一些做法,还很不完善,可以说正在起步阶段,其过程中定然会遇到许多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边实践、边思考和边研究的基础上,去尝试通过改造、整合、发展现有学习理论,创立崭新的“全学习”理论。不断探寻它的历史渊源与背景,总结提炼它的主要内涵、规律与基本特征,结合“全学习”的时代意义以及逐步产生的影响,去创造“全学习”的资源组构与主要条件,建构它的现实的检测方法与矫正策略。

【陶继新】如此具有创意,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经相当可观了。这只是起步,前面的路还很长,也很远,不过,相信你们会在未来的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汲取教训,让“全学习”进一步的完善与“升级”,从而摘取更加丰硕成果的。

【李志欣】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校长,要想实现“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需要有一种担当精神,即对教育的绝对忠诚与忘我的热爱;有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智慧;一种继承优良传统的虔诚与应对未来挑战的勇气。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即对待师生要有高度信任的情感,相信每一个人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成长的潜力;对每一个人要有宽容之态,宽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品质,宽容每一个人的不足,才能给他人改过的机会,创新的空间。需要有十足的学习力,在这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自己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善于反思学习、敢于实践探索、精于研究建构,用自己的学习精神与学习能力,做好身边人的榜样,带动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学习。需要有成就每一个人的信仰,才会敬畏每一个与自己相遇的生命,敬畏他们的品质与智慧,才能及时反省自己的不足与能力,当懂得时刻改善自己的内心与自觉行为时,就会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围绕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共同奋力前行,去迎接越来越美好的教育人生。

【陶继新】“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已经在你的心里深深扎根,成了你整个精神生命的基因。而这一理念背后的支撑,是人格与胸怀,是智慧与谋略。有了这些精神元素,才能聚合起全校的人心,共同去做“成就每一个人”的伟业。这一美好的希冀,已经逐渐地化于师生的心里,转化成了自觉的行动。所以,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李志欣校长简介

李志欣,特级教师,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育科研创新校长、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2010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山东省2011年度十大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等多项荣誉称号。《山东教育》《当代教育家》《新校长》等杂志封面人物,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一百余篇。已出版《“零”作业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博弈中的追求——一名中学校长的“零”作业抉择》《走出庸常——以教师转变引领学校转变》《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练——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多本论著。2012年《“零”作业下教学改革实践》荣获山东省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荣获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二等奖。在全国各地作讲座百余场。“零作业”与“全学习”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首倡践行者。

原载于《教育名家》,2020年第1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