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衡水中学信金焕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景
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衡水中学信金焕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景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20-05-08

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衡水中学信金焕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景

陶继新

 

如果说衡水中学创造了高考神话的话,那么,信金焕老师则创造了神话中的神话。她是衡水中学第一位女高三年级主任,第一位课改处主任、第一位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第一位入选教育部首期名师领航班工程的教师、最早的正高级教师。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所取得的高考成绩,同样让人惊叹不已。比如她担任班主任的410班,在2012年高考中平均成绩是659分,不但人人升入了理想的大学而且还有11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2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一位学生成为国际奥赛的金牌获得者。而就是这个班的学生,还出版了两本反映他们在学校学习与班级活动等方面的书,并将5万元的稿酬收入作为奖教金,奖励给衡水中学的教师,这也成为学校迄今为止唯一为教师设立的奖教金。

这一神话的缔造者——信金焕老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成绩卓绝,成为衡水中学乃至全国的一个品牌。为此,笔者撰写了一篇近万字的长篇报道文章《给时光以更加精彩的生命——衡水中学信金焕老师强大的精神场域》,将于《中国教师》发表。如果说信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独树一帜的话,那么,其语文教学也堪称精彩纷呈。为此,笔者再次对她进行采访,撰写此文,以飨读者。

中秋赏月

从古到今,中秋之月都是诗人咏叹的意象,于是,就有了不计其数的美妙绝伦,感觉这个成语不合适)的诗作,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就收录了一些经典诗作。那么,赏月吟诗与作诗,是不是也应当以别样的形态进入语文教学的现场呢?

2010年,信金焕在担任410班班主任期间的一个中秋之夜,就为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中秋节有时会与国庆节的时间相近,于是,两节连在一起放假,就成了一个惯例。可那一年两节相隔时间较长,中秋节的时候衡水中学就没有再放假。不过,学校还是为学生买了月饼、水果,让他们在午餐的时候通过品尝这些美味来感受中秋佳节之美。

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一瞬间,灵感突然闪现在她的大脑里:何不在晚上第三节自习课时和孩子们共赏明月,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衡水中学每晚有三节自习课,第一二节是学科自习,第三节则是公共自习,班主任的课也可以上班会课。第三节自习课的铃声一响,信老师就对学生说:“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到操场赏月好不好?”

“太好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

信老师告诉大家:“老师有一个要求,下楼梯时不能说话,步子也要轻轻的,不然,惊动了其他班级的同学,他们也都去操场,学校肯定是不允许的。”

信老师的话如同一道“圣旨”,全班同学便静悄悄地离开教室,有序地走向了操场。

一轮圆圆的月亮从天上把皎洁的月光洒落下来,把整个操场装扮得神秘而又美妙。旋即,同学们便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种如诗如梦般的意境里。

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信老师自然不会让这个天公作美的诗一般的夜晚与语文教学擦肩而过。所以,她先把学生按所在宿舍分成不同小组,又在“举头望明月”之后,环顾了一下沉浸于诗一般的夜景中的孩子们说道:“我们手里不是有月饼和水果吗?哪个宿舍的同学能够共同吟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就先吃月饼和水果!”

随即,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吟诵起来,从妇孺皆知而又言简义丰的李白的《静夜思》,一直吟诵到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们虽然不敢“放肆”地大声朗诵,可却将每一个诗人彼时彼地各异的感情吟诵了出来。月光如水,诗情流淌。信老师想,这不是语文课,又是什么课呢?

吟诗之后,大家又轮流唱起了关于月亮的歌;声音虽然不能唱得太大,但那美妙的旋律,却早已在孩子们的心里荡漾起来。

这场特殊的语文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被全班同学公认的大才子白轩然诗兴大发,吟诵了一首即兴而作的宝塔诗。他那抑扬顿挫而又富有美感的音调深深地吸引着大家。这不由得让大家想起了陶渊明妙手偶得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皓月依然悬在天空,诗意还在学生心里流淌。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操场,带着满心地愉悦走向宿舍。可这一次的中秋赏月之景,却永远铭记在了他们的内心。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信老师让白轩然再在班上朗诵一遍中秋之夜所作的诗。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白轩然却遗憾而无奈地说已经忘记了。

信老师说,就请白轩然在课堂上再作一首中秋赏月之诗吧!可他却再也找不回那时的感觉了。“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 

虽然是大才子,也只能欲语无言了。

信老师趁势对同学们说:“作诗和写文,往往是‘情动而辞发’;读诗与观文,则需要‘披文以入情’。所以,写作不但要有真感情,还要抓住那瞬间即逝的灵感,当即将其记录下来。也许有些诗作与作品,还有可能成为千古绝唱,长久地流传下去呢!”

十年弹指一挥间,可今天这个班里的学生每每谈起那次中秋赏月课,依然是津津乐道,难以忘怀。尤其是每逢中秋之夜赏月的时候,那次师生在操场上共赏明月的情景又会浮现出来,并在他们的心里荡起美妙的涟漪。

由此看来,语文课不应当局限于固化的教室之内,还应当力所能及地开辟更大与更富情趣的课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一般的语文课,以至生成铭记终生的美感体验。语文课也不应当只教现成的教材,也可以在特殊的场景中,将学生以往所学的经典串连起来,在“温故而知新”的同时,激发起特殊的感情,以至即兴而作,留存下具有久远意义的文本,构建起自己美好回忆的大厦,以至流传于世,惠及更多的读者。

三轮辩论

大家在电视或者现场观看过激烈的辩论赛,却未必领略过信老师及其学生风格独具的辩论赛。囿于篇幅,笔者仅就他们所进行的三轮辩论赛略述于下,让读者从这种文字载体中去寻觅其深层的意蕴。

第一轮辩论赛缘于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学校要求每个学科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活动;语文学科文化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品牌节目就是辩论赛。

一般的辩论赛,多是从全班同学中优选出几个强手辩才,然后通过充分准备与磨炼,再去参加比赛,获取一个好的成绩,从而为班级争光。

信老师却另有想法,这种比赛,不应当让几个学生获取战绩,为班级赢得荣誉,而应当通过这一载体,让全班同学参与,从而让人人得到锻炼。

为此,她把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九个组,每组分正反双方,各方四人。每天语文课专门拿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辩论。

每个小组,自主选定辩题和准备材料。

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跃跃欲试的参与感,不要说那些原本的辩论高手,就是那些平时拙于言词者,也在摩拳擦掌,展现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态势。

学生自选的辩题多是当下热门话题,比如中学生出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网络对于中学生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每次辩论,双方都是唇枪舌剑,剑拔弩张,而又论据充分,有理有节,让人感到这股涌动着的激流中,还不时闪耀着理性的光华。

九个组的辩论赛虽然结束了,可同学们意犹未尽,请求信老师继续辩论一场,因为他们认为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辩上一辩。于是,第二轮辩论赛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信老师疑惑地问:“是什么问题让你们这么迫切地想辩一辩?”

他们说:“我们想辩中学生谈恋爱,到底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如果辩论走错了方向,班主任真的就“难辞其咎”了。

看着学生一个个如不答应“誓不罢休”的样子,信老师已经“走投无路”,尤其是学生步步紧逼着问老师让不让辩的时候,也只好顺水推舟地说道:“你们都想了,让辩不让辩还有意义吗?那就辩呗!”

学生“得寸进尺”地说:“老师,我们十分钟辩不完,要辩一节课。”

信老师横下一条心地说:“如果你们准备充分,就让你们辩一节课!”

其实,信老师表面的无奈与“屈服”,并非她的内心意愿。因为她知道语文的要义,让学生搜集资料,撰写辩稿,并很好地口头表达出来,不就是语文吗?

辩论的那一节课,可谓“盛况空前”;不但正反双方辩得极其激烈,最终的结果也非常理想。

正方在最后总结陈述的时候,说:“青春期男女生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但是,可以恋,不可以爱。因为爱是一种能力,而我们还不具备爱的能力。”

正方还有一个学生特别激动,她说:“有些男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去给女朋友买这、买那,你们良心何在?爱是需要能力的,你具备最起码的物质能力吗?”

俗话说:“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透。”诚哉斯言!

埋藏在学生心中的隐密,不但公之于众,而且原有的困惑,也在辩论中豁然洞开了。

无疑,这是一堂极其精彩的语文课!它不但让同学们大展了学以致用的语文功夫,还解决了有些同学一触即发的恋爱问题。其实,真正好的语文课,绝对不只是积累语文知识,也不只是生成表达能力,还应当是情感升华和思维提升的高度和谐。

正当信老师认为这场辩论赛是这一次文化节中最为精彩的收官之作的时候,没想到愈战愈勇的学生再次来找她,而且郑重其事地对信老师说:“我们还想进行一场辩论赛!”

难道还有第三轮辩论赛?信老师问道:“你们怎么没完了?为什么还想辩论一场呢?”

“我们想和您辩论一场!全班同学和您一个人辩。”

“这不是欺负人吗?你们全班七十多个人和我一个人辩。”

“老师不是欺负您,我们觉得您太厉害了!”

“别捧我,捧也是杀,捧杀。”

但是事已至此,只好同意。于是,信老师问:“怎么个辩法啊?”

“我们去找辩题,我们找来辩题之后让您先选,然后与您大辩一场。”

“行,你们先找辩题去吧,多找些,找几十个,找不够几十个我就不选。”

他们还真的找了几十个辩题,来请求老师从中选取。

信老师想,前段时间学了不少传记,其中涉及到不少名人对金钱的态度,自己对此很有了解,甚至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也早在心中。

所以,信老师毫不犹豫地对他们说:“就选‘金钱与道德是否可以并存?’这个辩题。”

他们认为信老师一定会选金钱与道德不能并存,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老师一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如此脱俗一族,自然不会去选“金钱与道德可以并存”的辩题。可出乎他们的意料,信老师偏偏选了这个辩题。

孩子们非常大度地说:“行,那我们就选‘金钱与道德不可以并存’。”

随后,他们就开始了材料的选取,甚至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过一段时间,学生来找信老师:“老师准备好了吗?可以辩了吗?”

“你们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什么叫准备好了?和老师辩的时候,绝对不允许拿着材料来念,必须脱稿。如果准备不好,请回去继续准备。”

学生被将了一军,只好回去继续准备,晚些天再辩。

过了几天,学生又来了:“老师,我们准备好了!而且是脱稿辩论。”

“可以,不过辩论时所用的论据,一定是近阶段语文课上所讲的人物传记中那些名人对于金钱和道德的看法与做法的例子;如果没用上,还请回去继续准备。”

学生再次被信老师将了一军,又回去准备了。

一天,英语老师非常惊讶地问信老师:“课间的时候,你们班的学生都在那儿心无旁骛地寻找材料,有的时候还热烈讨论。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

当信老师告诉英语老师将有一场特殊的辩论赛即将举行的时候,英语老师惊讶得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来了,而且信心十足地对信老师说:“老师,我们准备好了,绝对在辩论的时候不念稿,而且论据全是课上所学的内容,完完全全符合您的要求。”

说完之后,又挑衅似地问道:“可以辩了吗?”

“可以了。不过,我有一个观点必须说明一下。”

“什么观点?”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是在这种前提下才和你们辩的。”

“行!”学生们得意洋洋地回道。

辩论按商定的时间开始,激烈的程度远远超过想象。

初辩的时候,尚且有序进行,可不长时间,七十多个学生争先恐后而又急不可耐地激烈发言的时候,便出现了无序状态辩论愈演愈烈,一个又一个回合较量得难分难解,可一场更加激烈的“厮杀”即将开始的时候,下课铃声却突然响起。

于是,学生齐声欢呼:“老师,我们赢了!”

信老师说:“我骄傲!”

如果说学生高呼“我们赢了”会在心里生成一种强大的自信心的话,那么,在这一段准备的时间里,他们的语文学习绝对到了深层次状态。而由此激发起来的自我探索的兴趣,也并没有因为辩论的结束而中止,而是继续拉长,并生成着巨大的语文学习能量。

信老师欣喜于学生的挑战,尤其为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批判与创新精神而自豪。因为学生的取胜,才是老师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其实,孩子们正是从这场辩论赛中,更加感到老师的强大,并生成更多的敬仰甚至崇拜之情。

知识渊博,心理强大,而又以学生为傲,这不正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甚至是心中的偶像吗?

其实,信老师对他们的影响,还不只是一场两场的辩论赛所能描述的,它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的影响。直到今天,有的学生谈起那场辩论赛,还是兴奋不已,并对信老师赞不绝口。

信老师独具特色的语文课,已经铭刻在了学生的心里,并会在未来的生命成长中继续对他们产生着影响。

对抗语文

信老师的课堂除了辩论赛、阅读分享等之外,还有一个“每周美文推荐”的活动。活动开展时,每个学生要向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所选的美文,分享给大家。因为真正的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必须有一个更大的学习天地。恰如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每周美文推荐”,目的就是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但文章的质量有高低优劣之分,所以,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而认为的美文,向大家推荐并被认定者,一般来说多是上乘之作。所以,当某一个学生读了文质兼美的作品并予以推荐后,全班七十多个同学也多会随后阅读起来。这种量多质优的阅读,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步入到持续攀升的良好态势。好的作品中不但文辞优美,还多有真善美的思想在其中流淌。所以,读得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水涨船高的同时,生命境界也会不断地提升。

但个别时候,也会有意外“事件”发生。

在一次“每周美文推荐”的活动中,一位与写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一千古名句的诗人同名的陈子昂同学,站起来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今天向大家推荐两篇文章,敬谢各位选读。说完之后,他又有意提高了一下嗓门:“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对抗语文》。”

信老师深感意外,其他同学也面面相觑。陈子昂竟然在语文老师面前“胆大包天”地推荐《对抗语文》,其用意何在?

而更多同学则因顾及老师的面子,言不由衷地说:“不听《对抗语文》。”

其实,他们并没有听清推荐的另一篇文章的题目,当陈子昂一说出《对抗语文》这个题目的时候,便顷刻燃起了听读的强烈欲望。这自然逃不过信老师的“法眼”。所以,她举手示意,不慌不忙地说道:“陈子昂,我想听《对抗语文》,你就读吧!”

众所周知,《对抗语文》是《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抨击当今语文教学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在小孩子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语文教育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这条语文教育流水线,会把一个个原本爱读书的孩子,在读教材做习题的过程中,完整地教成废品。

显然,他用犀利的思想与辛辣的文笔,对当前语文教育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鞭挞与无情的痛斥。所以,文章发表后,在语文界甚至整个教育界,都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所以,陈子昂朗读《对抗语文》的时候,显然也在很多学生的心里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不过,信老师是理智的,她认为,过于偏激的言辞与观点,往往会让年轻气盛的高中生脱离正确的航向。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她首先以欣赏的语调肯定了陈子昂独特的“眼光”,并对他那敢于质疑和大胆批判的精神进行了表扬。

她说:“大家也要向陈子昂同学学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具有自己的观点,即使对于老师所说和书上所言,也应当具有自己的看法,乃至大胆的质疑和批判。”

信老师不动声色地稍事停顿之后,用“但是”一转,便开启了她的另一番宏论——

“在风华正茂的年华,拥有批判精神固然可嘉,可仅有批判精神却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中,推翻与摧毁一个固有的‘大厦’也许并不十分困难,可要想重建起来往往难乎其难。比如对于当今的高考制度,批判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有些说法还相当激烈;可是,如果将其废除,重建一个人人满意的新高考制度,真的是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永怀赤子之心,永葆批判精神,但同时又要具有通过表象看本质的分析意识,以及很强的建设意识。”

至此,信老师的话戛然而止,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它在所有学生的心里重新掀起了波澜,就连陈子昂也在重新审视《对抗语文》,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继续保持批判精神的同时,更加全面地看待各种不同声音的文章,并力所能及地去在建的“大厦”上添砖加瓦。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问题很多,可是,在谈这些问题的人中,真懂语文教学者几何?君不见,即使一个从来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未必能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说出个子丑寅卯,却可以大言不惭地对语文教学说三道四。其实,构建一套让所有人认可的语文教材体系,绝对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行程。

不过,这次的“对抗”,最终还是以完美的结局告终。信老师之言,在敲击学生心扉的同时,也让他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刻的认识。何止于此?它还让学生在以后看待其他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地不再趋向极端,而是通过辩证的思考,步入一个“中和”之路。

张驰代课

大凡听过信老师演讲者,几乎都会为其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才华所折服;而听其上课时,除了佩服其对语文教材内涵的深刻把握之外,还会对其独具的思想光芒所照耀。所以,她在衡水中学就有了一个“金不换”的绰号。

而在学生的心里,她更是无法超越的一座巍峨的高山。

可信老师想,既然在辩论赛上学生可以挑战并“赢”了老师,那么,课堂之上,学生难道就不能一展才华,胜过老师一筹吗?

一次,信老师因公要去北京出差,按照惯例,将由其他老师代她上课。可她转念一想,这次机会是不是让位于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绎精彩?这些已经在读高二的学生,在好多方面已经崭露头角,有了不同凡响的表现。尤其是张弛同学,仅仅是语文积累本,就做成了自己的《古文观止》。

想至此处,信老师很是兴奋。马上去见张驰,告诉他出差期间由他代自己上课。他先是一愣,旋即亢奋起来,欣然答应下来。

信老师出差回来后得知,张弛“老师”的课——《归去来兮辞》讲得非常成功,甚至有的学生觉得他比老师讲得还好。虽然作为老师,被学生超越了,觉得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但她仍然为孩子们的创造力感到由衷地高兴。

我们不妨看看同学们的感受——

“刚知道《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是张弛给我们讲时,我真的感觉不可思议。但一上课我们的顾虑就全消失了,他风趣的语言和旁征博引很快吸引住了我们。尽管只是初出茅庐,但张弛课堂的驾驭能力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句话,这几节课,很精彩!不是老师,胜似老师,不是老师,但又超越老师。”

张弛则说:“我站在讲台上时,除了兴奋和紧张外,更多的是胸有成竹,本着课前制定的方针,我坚信自己能够上好这三堂语文课。”

这次被学生超越,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为什么?因为信金焕老师在给了张驰同学教学的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其以充分的信任,这在无形中激发了张驰内在的潜能。他不但倾其全力进行备课,还广泛地征求了一些同学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在如何吸引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上来的问题上,他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并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支持。他发现:如果授课者一味讲解而忽视了听课者的能动性,那么即使所教的课容量很大并且紧张度很高,听课者也还是会走神,从而让不少知识从大脑中一闪而过。因此,他制定了授课的主方针——让同学们广泛参与,至少活跃40分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在热情与智慧共舞的时候,才能如愿以偿。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驰的课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同时,从这次上课中,张驰对信老师又增添了新的信任与敬佩。只一篇《归去来兮辞》,就让他好多天忙得不亦乐乎,况且还有不少同学的“拔刀相助”,不然,根本无法取得成功。而信老师天天上课,堂堂精彩,她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该是何其多啊!可是,不管上哪一节课,信老师都表现得那么从容与自信,而且都能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独具的审美愉悦与生命张力。

其实,通过张驰代课,也让信老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应当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孩子?即使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是不是也悄然深藏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而提出来?很多重点难点,是不是让学生去探寻,并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来解决?如此等等的很多问题,好长时间在信老师的脑海里一直翻卷着。新的思考,生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又变革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于是,大家发现,信老师的课堂教学,又实现了新的突破。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信老师在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的时候,并没有悠然地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踏上了新的探索征程,去构建其具有变革意蕴的“新”的教学风景。

原载于《教育名家》,2020年第1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