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本色,夯实人生起点 ——山东省莱阳市实验小学的“本真”教育解读
坚守教育本色,夯实人生起点 ——山东省莱阳市实验小学的“本真”教育解读
作者:陶继新 冯彦东        更新时间:2020-03-22

坚守教育本色,夯实人生起点

——山东省莱阳市实验小学的“本真”教育解读


 

冯彦东,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莱阳市实验小学校长。带领学校围绕“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发展愿景,秉承“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着眼于为学生一生的幸福成长打基础、壮根基,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先后被授予省级“教学示范校”“素质教育先进单位”“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绿色学校”“家长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其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科学研究先进工作者、烟台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烟台市教育创新人物(校长系列),成为烟台市首批名校长培养人选。

 

山东省莱阳市实验小学摈弃“形式上的教学改革”,让一切恢复自然和谐,从当下做起,从自身做起,实现了“内涵上的教育改革”——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一切面向学生的未来!

养成教育:细化规范一一落实

【冯彦东】目前,教育改革异彩纷呈,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我觉得,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小学教育应该给予孩子符合其年龄成长需求的支持,不论怎么改革都不应缺失。我们关注孩子的未来,但孩子当下教育的缺失是要未来买单的。基于此,我们把孩子的习惯培养作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来抓。

【陶继新】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哲人言: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养成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那么,什么时候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呢?主要是小学阶段。这个时候抓好了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就等于为他们的一生生命成长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你们把孩子习惯养成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但是对孩子当下成长有利,也是为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冯彦东】《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效就是效仿。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为此,在学生的习惯教育上,我们把教师的言行作为影响孩子习惯培养的首要因素纳入到教师师德规范,并将规范一一细化,条理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细则,提出: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比如弯腰捡起地上的纸片;上下楼与学生一样按图标行走;仪表端庄,不穿奇装异服……通过规范教师的言行,为学生习惯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真正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陶继新】小学生不但模仿性强,向师性也很强。老师有了好的习惯,小孩子大多会带着崇敬的心情“学而时习之”的。习惯多有小与细的特点,就在言行举止中,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不能假大空,而要细实活。您所说的“细化”,就抓住了习惯养成的关键。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习惯从表面上看是小事,其实是关乎到孩子一生发展的大事;而要做的时候,则必须细致入微,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冯彦东】陶老师,我非常认同你的观点。以往的德育工作之所以效果不佳,关键在于假大空的说教,甚至有些要求太理想,即使成人做起来都很难,何况十岁左右的孩子。小学生是习惯养成的主体,我们坚持虚功实做,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分学段编制成了朗朗上口的《小学生一日常规》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和操作。同时,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落实作为习惯养成的重点,形成了班级、级部、学校三个层面的督查队伍,确保行为规范的落实不走过场,真实有效。

【陶继新】通过朗读方式记忆与通过儿歌形式记忆,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前者记得慢,忘得快,而且记起来不是特别快乐;后者记得快,忘得慢,而且记起来乐此不疲。看来,你们的孩子们在记诵《小学生一日常规》时,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感到很有趣味。而记忆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内容逐渐内化于心的过程。与之相和谐的操作实践之“做”,则让这种内化更加有效,并会由此外化出良好习惯的行为。因为学中做与做中学,比单纯的只学不做,效果要强上很多倍。

【冯彦东】在孩子的习惯培养过程中,真正决定培养成效的因素除了孩子这一主因外,还有两个关键的外在因素:一是老师的态度;二是家长的态度。我们常讲,教育的责任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现实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过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对于习惯的培养喊得多做得少,这就是我们在习惯培养上往往觉得付出与收获不对等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理念和做法,我们一方面提出“学生的习惯培养就是育人”的理念,同时把孩子的习惯培养纳入到教师的考核之中,做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提高教师抓学生习惯培养的自觉性。

【陶继新】您的分析切中时弊,教师与家长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远远大于对习惯养成的关注。其实,习惯养成比单纯的学习成绩要重要得多。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绝对不是对习惯养成的过分强调,而是说到了教育的核心处。纵观中外很多名家的成功原因,就会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决定其成败的原因更多不是智力的优劣,而是情商的高下;习惯,则是情商的核心元素。所以,要让教师及其家长知道习惯养成是重中之重,抓得越早,抓得越好,收益也就越大。

【冯彦东】在整个学生习惯培养的链条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最薄弱的一环当属家庭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家提到的“5+2=0”的出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家长来配合学校一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有时也觉得很困难。所以,我常讲:“在当今的中国,最应该教育的是学生家长,只要家长教育好了,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困难,所以我们更不应该放弃。我们提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每月的《好习惯伴我行》检测表正面检测的是学生,反面检测的就是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学生与家长互相督促,更有利于孩子的习惯培养和健康成长。

【陶继新】扭转家长重分轻德的观念,确实比较困难;可是,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几无可能。从您所说的“百分之百的努力”中,我感到您是决不放弃改变家长这一重要工作的。而让家长与孩子同填《好习惯伴我行》检测表,当是一个改变家长的创举。也许开始有的家长并不以为然,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互相督促中,家长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家长的“觉醒”,会让孩子养成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的变化,反过来又会促发家长观念与行动的变化。

【冯彦东】每学期的家长会、每月要求家长必读的《教育,从家庭开始》家教小报、家教讲座等也都成了改变家长理念的主要途径,期许通过努力来逐步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形成家校合力。

【陶继新】看过你们的家教小报,鲜活而又实用。家长读得多了,观念会变,行动也会变。如果说家教小报是以文本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的话,家教讲座开设则让家长身处现场之中,通过专家或有关人士之讲,让他们不但可以更新家教理念,还会从生动真实的实例中,学到家庭教育的方略,进而自觉主动而又比较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冯彦东】培养习惯是慢活,不像抓教学成绩有时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如此,教育效果也会渐渐显现。教师们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很多教师跟我私下交流,感觉非常遗憾的是自己的孩子大了,在小学阶段没有受过这么好的习惯训练,成了他们人生成长路上的缺憾。目前来看,教师们不像前几年要求抓常规时那么怠惰或应付了,而是从思想到行为上处处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在的孩子的确很幸福。

【陶继新】习惯养成不但是慢活,有时还会有“反复”,所以,急不得;不过,也等不得。孩子只有一个童年,这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段一过,以后做起来就会事倍功半。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学记》有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意思是说,长大之后,那些不好的习惯出现了再去禁止,无论用什么强硬的办法,也无法使问题完全消除。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小学生养成了好的习惯,不但当下很幸福,未来也会很幸福。

【冯彦东】我校每年的春季运动会在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体育场召开。全校两千多名师生列队来回非常有序不说,更令社会群众称赞的是:全部师生撤离后,偌大的体育场一片纸屑都没有。我们前些年还在网络上慨叹,国内体育场散会时一片狼藉,什么时候国人集会之后也像日本的东京亚运会一样干净如初。非常自豪的是,我们的小学生已经做到了。

【陶继新】做得如此之好,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而由此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会惠及学生一生的。他们的文明习惯不但会在这种大型会场上显示出来,还会在其他场合呈示出来,还会如影随形地伴随其整个生命历程中。如果每所小学的学生都能像你们的孩子一样,我们国家未来的民族素养不就高起来了吗?

书香童年:创设优质阅读环境

【冯彦东】读书是人生幸福成长的密码。在孩子的幼小心田植入快乐阅读的种子,它就会慢慢萌发,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一种需求。打造书香校园、赋予孩子一个书香童年,是我们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理想。

【陶继新】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可以为人生打点生命的底色。而小时候恰恰是养成读书习惯、爱上读书的最佳时段。赋予孩子一个书香童年,就等于为他们的一生构建了一座文化殿堂,终生让他们享受读书的快乐。

【冯彦东】的确如您所言,现在的书市鱼龙混杂,尤其是一些书商经济利益至上,导致大量的“精神垃圾”泛滥,而小学生认知水平不高,是非分辨不清,很容易被一些“坏书”所迷惑。因此,引领学生读好书读经典的书就成为读书工程开展的首要任务。每月一次的好书介绍,假期读书目录的推荐,班级图书角图书的自由选择,大阅读期间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等等,都成为引领学生读好书的宣传阵地。

【陶继新】之所以主张小学生阅读甚至背诵一些经典,是因为经典之中不但内蕴着智慧的光华,也流泻着思想的要义。读与背的过程,也就是丰盈智慧、升华境界的过程。相反,如果读一些品位低下的书,不但不可能从中获取收益,还有可能因“近墨者黑”而影响到生命的成长。你们的好书介绍等,就是让孩子“取法乎上”地去读一些好书,并让好书成为他们生命相依的精神伴侣。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地走向优秀,让生命真正成长起来。

【冯彦东】为了真正让国学经典植入学生的心田,我们把国学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编辑了晨诵读本《古韵悠悠》: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以《增广贤文》《论语》《劝学》以及唐诗宋词为诵读篇目。按照学段要求,确定了周目标、月目标、学年目标,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诵读记忆。相信5年的积淀必将为孩子的人生烙上浓重的传统文化的印记。

【陶继新】“引领学生诵读记忆”很有必要,因为记忆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为庆贺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北师大视察,他说,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诵读记忆,才能嵌在学生的脑子里。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就会转化成民族的基因,并生成巨大的生命能量。

【冯彦东】在经典的背诵上,您是我们的楷模。上次您的“读书与生命成长”报告会让我们的教师很震撼,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搞经典诵读的决心和信心。说一个小插曲,您的报告会后,我们很多教师试着去背经典,结果有的教师头天背第二天就忘,但大家很开心,因为有您49岁开始背《论语》的经历作示范,大家开始乐此不疲。

【陶继新】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年龄大了记得慢、忘得快的问题了。不过,不要怕,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背诵,就可以记住了。比如当年我背诵的《论语》,后来也忘了不少;可前一段时间再一次背诵,不但背得快,而且也忘得慢了。大人在背诵经典上与小孩子是无法相比的;可是,大人也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理解能力强。在这次再背《论语》的时候,我深刻体会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妙道。而且,有越读越背越有味道的感觉。

【冯彦东】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相较于传统的分析挖掘式阅读教学,我们提出了“课内重指导,课外重积累”的大语文观,形成了“单元导读、以文带文、群文阅读、整书阅读”四种新的阅读课型,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为我校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学生开展有效课外阅读奠定了基础。

【陶继新】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一些语文教师却将语文教材当成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结果,本来学生一读就懂的白话文,教师非翻来覆去地讲个没完没了不行。结果,学生听起来非但不感兴趣,甚至出现了“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尴尬局面。您说得对,课内不是以讲教材知识为主,而是以指导为主,课外则要大量阅读。当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课内海量阅读,潍坊韩兴娥老师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冯彦东】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我们通过“班级读书会”、“读后交流会”、“阅读故事会”等不同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尤其是整本书的“班级图书漂流”,大家共读一本书,以“打擂台”的形式或讲读书感悟、或描述书中其一情节,绘声绘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为真实地记录学生小学5年里阅读的书目和阅读量,我们设计了《课外阅读记录卡》,并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分学段分等级提出阅读目标。达到相应标准,学生便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别致的“星级”书签,即可当选为“班级读书小明星”“校级读书小明星”。为了给更多的孩子搭建展示的平台,我们把校报《银杏树》精编为年级版,刊发佳作,推出读书明星;在校园网上设立“小作家”专栏,激发学生读写热情。每学年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整理装帧成《小荷尖尖》,作为奖品发放。

【陶继新】你们想方设法,调动起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这样,读书就不只是教师布置的任务,更不是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变成了兴味盎然的快乐事。这当是读书的高层境界。因为坚持读书尽管很好,可是,其中少了快乐,甚至还有点痛苦。当然,开始读书的时候有的人也会有这种感觉。不过,坚持久了,就会形成习惯。人们常说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也。可是,最高的境界是审美,是一读书就快乐,不但不累,还有心灵愉悦的感觉。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的“乐之”,则有着这种文味。他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学习的人,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何等的美啊!读书至道,就是要有这种审美的感觉。

【冯彦东】我觉得您讲的审美感觉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必须有生活的磨砺相伴方能悟到。能够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对于学生而言就已经很成功了。小学生正处于好玩的年龄段,自制力差,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玩具等诱惑力太强,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读书实在有点免为其难。因此,能否创设一个读书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亲子共读”是我校创设良好家庭读书环境的有效举措。实小的孩子每晚的家庭作业都有一个必做项:与父母一起读书。随着年级升高,读书时间相应延长。学校印制了《亲子共读》手册,作为家庭作业本,请家长每日做读书记录。期末据此评选“书香家庭”。每年的学校读书表彰会,是家长们最期盼的一件大事。受到表彰的家长都把学校颁发的水晶奖杯放在家庭最显眼的位置,引以自豪。没有受到奖励的家长和孩子们暗暗攥劲,希望来年光荣当选。

【陶继新】审美境界并不玄妙,读书感到快乐无比就到了这种境界。如何办?您所说的亲子共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比如邢台威县的张一弛4岁入学,小学、初中连跳三级,13岁考上中国八大美院之一——四川美术学院。18岁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收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他的父亲张士伟说,孩子3岁后,全家每天只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看完关机,然后全家看书,孩子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科研发现,幼儿看电视损害大脑,日后不利于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相对不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事物,比如书本和课堂。我大女儿家里没有电视,二女儿家里有电脑而没有有线。就是为了让孩子多读书、多背书。现在,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两个小孩背诵经典的时候,已经不再感到困难,更无痛苦,而是乐不可支了。你们开展亲子共读之后,相信会有很多孩子爱上读书,并从中感受无穷乐趣的。

【冯彦东】您不仅自己很成功,而且在教育自己的后辈上也很有心得。前几天看过一个资料,讲美国硅谷的高工们,生产的高智能电脑或手机,都是卖给别人赚钱的,自己的孩子8年级(13岁以前)是不允许用的。之后,才在成人的指导下开始使用。在书香校园的建构过程中,教师作为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作用更不可小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爱读书的教师无疑会带出一批爱读书的孩子。尤其是听了陶老师的报告,我们更加感同身受,读书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需,更是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源泉。为了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每年都拿出专门经费,为每个教师至少订阅一份专业报刊;学期初教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提供购书目录,由学校组织统一采购,供教师借阅。学校将教师读书交流会纳入每月工作日程,定期举办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经典诵读比赛,每学年开展一次教师“十大读书人物”的评选活动,以此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

【陶继新】其实,我自己真正明白读书的要义,已是成人了。况且,那个年代,即使想读书,也不可能,因为我不但当了十年农民,还被批判了很多年。所以,后来上了学,当了老师,又当了编辑记者,就特别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不过,我发现,只要读,就有收获;尤其是读经典,就特别有收获。您为老师们创设读书的平台,激励他们读书的热情,对于他们的成长太有意义了。因为教师只看教材与教参是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为什么?因为只有大量阅读甚至背诵经典之后,才能在大脑中形成优质的语文系统,上课的时候,才能出口成章,甚至将上课变成一种幸福的文化之旅。同时,它还能够以文化人,改变自己的话语方式、思维走向、生命状态与幸福指数,从而让人生精彩起来。

【冯彦东】谈到教师的读书,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学校的“萤火虫读书协会”。2008年,在学校的倡导下,教师们自发成立了一个读书组织。“以萤火之光烛照人生”成为他们组织的信条,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章程,选举了自己的理事会,制定了发展规划,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群。他们或品读、或吟诵,沉浸在读书的无边快乐之中。在他们的感染下,学校在全校层面适时开展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读文字之书,更读自然之书”在全校蔚然成风。

【陶继新】教师自发成立读书组织,说明他们已经喜欢读书,且在读书中品尝到乐趣了。这种“无边的快乐”,不但因为个体从读书中获取了收益,还因为群体读书形成了一种读书的磁场,从而将快乐扩展与传递开来。当教师群体快乐读书后,就少了无事生非,多了和谐团结;少了止步不前,多了努力向上。如此积极和谐的人文环境,让老师们拥有了成长的幸福感。

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冯彦东】评价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一道始终未解的难题。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陶继新】尽管目前对于教育评价的探索很多,可是,它依然是一个比较难解的“方程”。你们知难而进,而且定位非常好。不只是评价学生当下学习成绩的优劣,也不只是评价当下其他方面的表现如何,而是通过评价这个杠杆,最大限度地撬动学生内在的潜能,从而建立起不断进取、能够成功的自信心。有了好的目标,再加上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就会有利于学生终生的发展。

【冯彦东】评价方式由过去的偏于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而转向多元性、形成性、发展性、表现性的系统客观评价,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最能体现评价功能变化的当属过程性评价,它比较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学生学习成长的生态,也比较客观地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利于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状态做出科学的增量评价,真正激励学生保持持续的生长状态。

【陶继新】没有不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的人,可是,没有好的过程,即使当下有了好的结果,也只是一种偶然,甚至是酿成更坏结果的序曲。其实,只要持续不断地在过程上下功夫,最终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这当是一个生命规则。所以,关注过程性评价,是科学评价的一个关键。孔子之所以提出“因材施教”,就是因为学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所有的学生,而应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

【冯彦东】课堂评价是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手段,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课堂评价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认识和实践水平。我们也曾经通过很多行政手段要求教师做出改变,但效果不佳,教师们一度走入“赏识教育”的误区:课堂上一片褒奖声“棒!棒!你真棒!”具体棒在哪?老师并不说透,学生也很难明白。这样的评价虽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却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对学生内心起到提升发展的作用。无心插柳柳成荫。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像陶教师您这样的专家,随着于永正、吴正宪、刘德武老师陆续走进学校,对学校的学科教学进行指导。这个问题水到渠成,迎刃而解。在专家的课堂上,教师们不仅学习了专家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而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真正悟到了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影响至深。老师们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评价方式和语言:“××同学专注读书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你能根据问号的特点,在末尾读出上扬的语气,老师佩服你会读书!”,描述性的评价语言开始充斥课堂,拨开了学生心头的迷雾,既肯定了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

【陶继新】于永正、吴正宪、刘德武老师是小学教学界的名家,他们能走进你们的课堂,当是学校之福、老师之福、学生之福。我听过于永正老师很多课,而且与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文会友”的朋友。他的评价是具体的、真实的、有启发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正是在他的一次又一次的评价中,让学生知道了如何阅读、如何提问、如何回答问题、如何写作等。除了语言评价外,于永正老师运用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也做得有效,甚至到了“道法自然”的境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您也是很有眼光的。你们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您通过借助名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力,尤其是借助名家之力,当是教学致胜的一大法宝。

【冯彦东】陶老师过奖了。诚如您所言,语言评价仅是课堂评价的冰山一角,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表情、体态、语气所蕴涵的隐性评价信息更为丰富和重要。在专家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是平等的思维流淌;学生不再是痛苦的挣扎者,而是快乐地游戏者。专家进校带来的不仅是课堂的变化,而且他们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渊博的学识无时不在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师生。

【陶继新】您说得对,教育名家对于学生以至教师的影响绝不止于学习与教学,还有人格素养等。还是说到于永正老师,他的人格修为、职业素养与渊博学识,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浸润到师生心里的,这甚至于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我发现,能够走进教育名家的殿堂,尽管要靠学识与智慧,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目前有的人仅凭关系与运气,一时成了“名师”;可是,由于人格的缺失,若干年后,便“泯然众人矣”。反而那些开始并不特别有名,本本分分做人,一心一意求知,大器晚成,成了名师甚至专家。还是《中庸》说得精辟:“君子之道,暗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冯彦东】陶老师分析得更透彻。《课标》中强调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学校活动的开展就不能单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过程性体验。其中包括活动的准备、人员的合作、问题的解决、参与的态度、目标的达成、责任的担当、体验的感悟、结果的呈现等等。除了过程中的即时评价外,我们非常注重《综合实践评价表》的运用,让其记录学生置身活动中的体验全程。评价表中既包括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包括学生态度的检测,还包括活动结果的反思体会。既有文字性的,也有视频录像;既有自评,也有小组评和教师评,当然评价语言的运用要求多用描述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肯定每一个孩子的每一点闪光点,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陶继新】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评价系列,这不但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还让他们在这种评价中认识自己,建立自信,不断成长。同时,这也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一个成长“档案”,为教师研究学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成了学生终生的铭记,即使长大成人,回首往事,都会有一份温馨涌上心头。学校,就应当成为童年美好回忆的“圣地”,它应当是学生一生的“故乡”。

第二课堂:生命成长的必修课

【冯彦东】为了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我们立足校园面积小的实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为学生开辟实践基地。每学期初学校制定详细的实践活动计划,规定三至五年级每学期至少到实践基地参加两次体验活动,活动费用由学校买单。学校在校外租了十几亩地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园,根据时令季节安排学生到园内种植或收获,学生由此认识了很多蔬菜和粮食作物;烈士陵园、污水处理厂、朝日绿源高效养殖区、青岛农业大学莱阳校区、莱阳贡梨园等等,都成为了我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们在体会中写道:期盼已久的一天来到了……我们很开心,希望学校多一些这样的活动。

【陶继新】您说的“第二课堂”上所学,都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必修课。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文化科学知识,可是,如果缺少了实践生活这一课,就有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问题。想想我上小学的时候,不要说整个假期都在农田里干活,即使周六周日,甚至放学之后,还要下地苦干一番。也许正是这样,才锤炼了健康的体魄与坚强的意志,才对生活与社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现在学生除了学校与家庭学习与生活之外,很少接触社会,更少走出校园的实践活动。你们为学生开辟如此丰富的实践基地,当是为孩子们的成长打开了另一片蓝天,让他们的成长有了学校与家庭中获取不到的生命营养。

【冯彦东】学校是全体学生成长的乐园,而不应该仅仅成为部分学生表演的舞台。每每看到台下学生那热切的期盼的眼神,我就想起我的学生时期,即使不能上场比赛,当个抬水拿衣服的服务人员,都乐不可支。基于此,我们提出“展示即评价”的理念,并付诸实施。学校内所有能够利用的空间都被我们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全面换成软木板,老师可以随时将学生的作品哪怕是一张有进步的学生作业钉到软木板上;教室的角落装上了小小的图书柜,学生们可以在这里随时借阅图书;教学楼大厅两侧和一楼楼梯两侧,都装上了我们自己设计的作品展示柜,分级部定期展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教学楼大厅的多媒体一体机屏幕每天播放学生的才艺表演;走廊上定期更换学生的美术作品;校园宣传橱窗贴满了学生的活动剪影……学生是学校的主角,在这里真正得到了体现。

【陶继新】有了成绩,希望通过展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小孩子尤甚。因为展示的还不只是成绩,还会生成自信心与自豪感。这些,则可以成为生命成长的内驱力。你们不但充分利用空间,为更多孩子展示提供了平台;而且展示项目多而好,展示地点也设得好。你们在促进孩子成长方面,真是匠心独运啊!

【冯彦东】既然展示就是评价,那么我们就不放过任何可以让学生秀一下的机会。每年4月的春季运动会、6月的艺术节、10月的“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11月的实践成果展示会等,我们支持学生全员参与。

【陶继新】特别欣赏您所说的“全员参与”,学生各有所长,就应当让他们充分展示出自己的“长”来。即使没有“长”,也可以通过参与而让“短”变“长”;即使变不了“长”也没问题,因为你们对学生采取了积极的评价,所以,他们参与的过程是非常快乐的。

【冯彦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运动会和艺术节进行了全面改版。运动会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多人项目、团体项目。团体项目包括跳绳比赛这样全班参与的大团体项目,还有诸如“春种秋收”、“袋鼠搬家”、“众人划浆”等小型团体项目。一天的比赛,全校师生参与率达到了99%,所有的参与人员都有奖品。当学生胸前挂着水晶奖牌眉飞色舞时,我们真正体会到此时此刻已经永远定格在学生一生的记忆中了。

【陶继新】是的,学校留给孩子美好记忆的,往往不是哪堂课老师上得如何精彩,而是参加的活动如何有趣。况且,参加这些活动,还不只是有展示带来的愉悦感,还有团队之间的合作而形成的团队精神,彼此关系的融通和谐等。这些,往往比习得知识更重要。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4)》,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