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生亦师,教学合一 ——山东省青岛第四十四中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亦生亦师,教学合一 ——山东省青岛第四十四中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陶继新 马鹏业        更新时间:2020-03-22

亦生亦师,教学合一

——山东省青岛第四十四中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马鹏业,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青岛第四十四中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山东分会常委理事、山东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理事、全国讲学稿研究会理事。荣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第六届全国优秀校长、全国科研创新型校长、山东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编著出版了《亦师亦生  教学合一——青岛第四十四中学教学改革探索》《“亦生亦师”教育》两本著作,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有人说,如果丢了教育的灵魂,走尘俗之路,那么,离穷途就不远了。青岛第四十四中学在前进中怀揣危机,时刻思考脱俗自救,积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先后在“三三改革”“一二三四课堂行”和“五个教学环节”的探索中,将学校托起举高。

真正的师中有生,生中有师

——“亦生亦师”教育理念诠释

【马鹏业】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现有30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110多名教职工。近年来,学校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打造出了一个亮丽的“亦生亦师”教育品牌。“亦生亦师”教育简单说,其核心有三层含义,首先要求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亦生亦师从字面上说也是学生也是老师,也是老师也是学生。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关爱、合作、包容、理解,这种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在认识上相互理解沟通、在行为上主动与协同,应是教师积极引导与学生主动发展相结合,富有教育性的一种师生关系。

【陶继新】“亦生亦师”有其深刻的内涵,它既昭示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还有了“教学相长”的意蕴。教师正是在教学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学生正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起来的。两者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单纯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可以是教者,也可以是学者;学生是学者,也可以是教者。真正的师中有生,生中有师,“亦生亦师”。这种角色的转换,既是人格平等的一种归宿,也是回归教学本位的一种选择。

【马鹏业】要建立这种民主关系,我认为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有一种平等意识,不能以知识的拥有者自居,要不断地转变自己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摒弃那种师道尊严、高高在上、说一不二的陈旧观念,平等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陶继新】从人格上说,人生而平等,所以,教师不但不能以知识拥有者自居,也不能以自己是教师而自傲。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一般人的位置上的时候,就有了平常心,有了平等心。不管是什么学生,都是可以“因材施教”的。愈是这样,学生也就越发敬重教师,越能生成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马鹏业】再就是,“亦生亦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学习观,是学生,也是老师,学生可以做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学校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就是要学生充分参与,“我的事情我主宰”;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讲的尽量让学生讲,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我的课堂我作主”;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自信,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陶继新】是啊!教师满堂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习的效率不但不会高,还会积淀一种消极的心理。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学生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形成高效的课堂。中国第一篇教学的论著《学记》就说:“其言也,约尔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的言语,简洁而通达,精微而完美,比喻少而意思明了。当教师之讲更多地让位于学生的时候,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觉醒,主体作用也就发挥出来了。

【马鹏业】像您前面讲过的教学相长,“亦生亦师”教育还体现着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发展观,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教与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我觉得在现代信息时代显得尤为突出,事实上,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学习,去构建新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就完全可以做同学的老师,甚至是老师的老师,这自然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教师也应该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观点和见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共同参与者,这自然也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当然,这个学习不仅要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还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一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陶继新】在当今教学中,课本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他们从更多的渠道吸取生命所需,不少时候,教师反而成了这方面的“弱势群体”。所以,在这个共同体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教师就要虚心向学生学习,甘做学生的学生。这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学习,与学生竞争着学习。因为教师如果没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长期不贤于弟子的时候,就会在学生中失去应有的权威,就会变成课堂教与学的落伍者。因此,学习共同体还有了一种看不见的激励与促进机制,凡是身处其中的人,都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发展者。

水到渠成地推进

——“亦生亦师”教育改革探索之路

【马鹏业】学校教育改革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7年多了,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亦生亦师,教学合一”教改品牌形成阶段;二是“亦生亦师”教育初步形成阶段,将教改品牌向学校德育、学校课程、学校管理及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进行拓展阶段;三是“亦生亦师”教育深化阶段。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学校教育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延伸和拓展,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全方位、立体式“亦生亦师”教育体系。

【陶继新】七年多的探索,“亦生亦师”不但在师生那里形成了共识,也形成了你们学校的品牌。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没有知难而进的决心,没有为了学生发展而努力的志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困难,可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校的发展,你们破除了困难,迎来了收获。

【马鹏业】是的,凡是改革就必须有付出,下面我重点谈一谈我校推进教学改革,打造“亦生亦师、教学合一”教改品牌的一些具体做法。

事实上每项改革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青岛市自2001年起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我校也投身到改革中去,课堂上发生了些变化,但我感到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很多老师“穿新鞋走老路”,大多数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传统教学思维下单项知识传授没有什么变化,致使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应付状态。课堂上,初一新生发言还比较踊跃,初二就不大发言,初三根本不发言,我感到学生在学校收获的不是幸福快乐,而是一种学习兴趣丧失,追求的只有分数。再就是,老师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成绩可以不惜以牺牲学生的幸福和今后的发展为代价,平时加班加点、节假日补课等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时有发生,可以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苦不堪言。再就是,学校的声誉危机突显,教学质量位于市中下游水平,学校凝聚力不强,几名优秀教师纷纷调走,初一新生报不满名,已经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2005年,青岛市教育部门组织了部分校长到江苏东庐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去考察学习,我感到这些学校硬件条件设施都比较弱,教师整体水平也不高,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让我十分震撼,也就在那时,坚定了我推行教学改革的决心,我感到,学校的改革势在必行,再不改学校就没有发展空间。

【陶继新】当学生苦不堪言的时候,考出好的成绩,只是当下的“风景”,一是不可能持久,二是会在学生的心理烙印下“伤疤”。前者的成绩,只作用于当下,也不可能形成长期的效应;后者的“伤疤”,不但会让学生疼在当下,还会疼在未来。所以,后来学校声誉每况愈下,当是一种必然。而看不见的,则是学生未来发展潜力的减退。

江苏东庐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可贵之处,是让学生有了快乐的课堂经历,有了作为学习主人的愉悦感,也有了取得良好成绩的必然。更重要的是,由此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品质,积淀下了优质的心理。一个忧心于学生不能健康成长的校长,看到这样的课堂的时候,当然会“震撼”了。还不止于“震撼”,您还有了改革的决心与快速的行动。

【马鹏业】回校后,我组织干部、老师认真学习他们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推进教学改革。首先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老师们往往认为:只有教才能学会,我教都学不会,不教怎么能学会?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不是单一从教师那儿听来的,而是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了转变观念,我们“走出去、请进来”,请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华东师大教授到学校举办讲座,每学期都安排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几年来,我们考察了几十所学校。通过这些手段,让老师们转变观念,提升境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同时,发挥好干部、优秀教师的典型引领作用。教改之初,所有干部先上“下水课”,各类优秀教师上示范课,以此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陶继新】没有观念的变革,就很难有行动的变革;可观念往往是根深蒂固的,改变往往是非常困难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两个途径:一是强行推进,二是水到渠成地推进。您没有强行推进,而是在教师的观念有了变化的时候再行渐进式的改革。同时,通过“下水课”与示范课让老师们看到了改革之后的新气象,进而动摇了其固有的教学观念,以至自愿走进了课堂改革的行列。这当是一个智慧,因为多少年的传统观念是很难改变的,没有看得见的事实,是很难让教师动心与行动的。

拨动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的那根琴弦

——“亦生亦师  教学合一”教学改革的实施

【马鹏业】我们当初推进教学改革,主要想改变课堂上单一的传授式教学,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完善,形成了“亦生亦师  教学合一”的教改品牌。这种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主要有三点:一是师生的角色可以发生转化,学生可以做老师,老师可以做学生;二是从课堂上来说,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三是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传授式教学为既有传授式,又有发现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元的教学方式。

学校当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采用合围式代替秧田式,因为合围式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相互探讨、交流问题;二是教室里设置了三面黑板,尤其是后方黑板和侧面黑板的增设,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参与、积极展示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三是改变了备课方式,凝聚教研组的力量,采用一课三备,学校实行讲学稿,教师不再使用备课笔记,讲学稿既是学案,也是教案,做到了学案和教案的统一。

【陶继新】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无疑会提高其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并会增长他们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当然,这里的展示舞台,有合作小组之内的展示,也有在三个不同黑板上的展示,还可以是在全班的展示。有了这么多展示的舞台,也就有了更多学生得以展示的可能。学生参与展示的越多,整体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讲学稿不只是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了学生的学。这样,教学的时候就容易做到有的放矢,拨动了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的那根琴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学生的关注力与参与度。你们恰恰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关注点,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马鹏业】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关注点。我们学校在教改初期,就提出了“一二三四课堂行”。一是“一主”,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过去经常讲,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但我感到,教的主导占的比重太大,往往挤占了学的主体,因此,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为主体,我的课堂我作主,我的事情我主宰,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二大”,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大,再就是课堂的思维训练密度大。三是“三快”,课堂要做到快节奏、快反馈、快评价。四是“四敢”,敢讲、敢想、敢做、敢质疑。

【陶继新】好课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质与量。这里的质,有两个内涵:一是学生所学知识质量高,形成的智慧点多;二是学生思维品质强与自主学习能力强,其学习品质是不断优化的。这里的量,要适当多,但又不让学生感到是一种负担。比如一本语文课本一共就二三十篇课文,如果在课堂只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为语文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大量高品位文本之读甚至背诵才能显见效果的。

【马鹏业】就像您讲的,学校的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从构建模式到去模式、不为教师设置固定模式的过程,但在改革初期,为了推进教改,必须欲破先立,我们在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教改模式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五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按照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检测反馈、归纳总结五个基本环节来组织实施。自主预习需要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在预习中教师提前发给学生讲学稿,让学生自主研读教材,完成讲学稿预习导学部分,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预习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我校语、数、外等学科需要安排在课下预习,其它学科由于时间问题,可以安排在课上预习,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特别重视预习环节,每天教师要在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陶继新】这五个环节符合课堂改革的要求其中有一以贯之的学生之学与教师之导。特别重视预习环节是对的,学生通过预习,才能知晓什么是学习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在进入此后的教学流程时,才能关注这些点。教师呢?不是发给学生讲学稿就不管不问了,而是要很好地了解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课堂上的教学才更有目的性。同时,预习的内容要适中,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还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自主状态与预习效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预习的差异性,并做好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案,从而让各类学生各得其所。

【马鹏业】陶老师,您讲得很对,老师要关注学生差异。预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因为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对文本的理解、知识的把握度也是有差异的,有些知识通过预学,有的学生就已经掌握了,有的可能还没有掌握,只有预学还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这就进入了我们的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交流他们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通过生帮生、生教生,来解决预学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合作交流不仅是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同时教师也参与其中,使之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再者,我认为学习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既要有独学,也要有群学,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统一的,缺少哪一种学习方式都是有失偏颇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采用这两种学习方式,还要根据文本的内容、课堂中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然,将使课堂教学走向程式化,甚至走向僵化,这都是不可取的。

【陶继新】合作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学困生通过学优生的帮助,很多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心理栅栏,交流起来能产生较好的效果。那么,会不会影响学优生的学习成绩呢?回答是否定的,一个人会了,不一定讲出来,讲出来,不一定让听者听明白与学会。学优生讲得让学困生明明白白,既帮助了他人,自己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这是一种双赢的交流。

您说的独学与群学是很有道理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有的偏重于独学,有的偏重于群学,要因人而宜,因事而宜,灵活处理,这就避免了僵化,而让课堂有了生气与活力。

【马鹏业】正如您说的,的确一个人会了,不一定能讲出来,讲出来并能让其他同学听明白的学生,说明他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学会了再讲给别人听,就能够记住90%,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学生的讲,这也就进入了我们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学生展示提升阶段。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之间可能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一些是交流中发生碰撞新生成的知识,这些需要学生在班级中展示,需要通过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以及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分组到黑板前进行讲解和展示。这种展示讲解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疑难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思想碰撞、心灵舒展、才华展示搭建了很好的舞台。在一次次的展示讲解中,学生存在的疑难得以解决、思路得以梳理、知识得以构建、自信心得以强化,新课改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生命的活力得以绽放。

【陶继新】我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分组讲解与展示时,未展示的学生的精力也非常集中,甚至特别兴奋。而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果,自然也就特别好。那些展示的同学,力争将问题讲得更加简洁明白,获得学生的赞赏,并由此生成自信心。学生有无展示大不一样,有无自信也是大不一样的。而自信心,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还会生成积极的思维。如果经常处于积极思维之中,学生不但可以学得更好,心理也会越来越健康。当心理健康的时候,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这种良性的互动,则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快乐与轻松。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了,甚至是自发学习了,乐学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进入乐学境界的时候,学习就不再是一场又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是变成了一次又次地探索未知的精神之旅。

【马鹏业】是的,就像陶老师您讲的,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一种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和美好心灵,我感到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最为出彩的地方。当然,展示要精彩,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学生毕竟受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所限,有些知识讲解、展示可能达不到相应的高度,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调控,该引导的需要引导,该点拨的需要点拨,该启发的需要启发,该追问的要适时追问,该归纳时要适时归纳。教师重点要在归纳、帮助、引导、提升上下功夫,要在激励、评价上做文章。总之,学生展示得是否精彩、教学目标是否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作用的发挥。当然,教师要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陶继新】有的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可是,却在有意无意之中丢掉了教师。从表面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当教师缺位的时候,或者教师水平很低抑或不发展的时候,到了一定的节点上,改革就会在原地转圈,甚至倒退。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遗憾的是有的人还没有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您提前想到这个问题,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同样关注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真是太可贵了。尽管在某些方面,学生有可能超过教师;可是,从整体上来说,教师的知识视野、实践经验、智慧积累,还是高于学生的。“名师出高徒”是很有道理的。他们对学生不但可以进行有效的点拨,而且在学生成长的关键点上即时地给予生命提醒,从而让他们发展得更好。相反,那些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只是一个看客或听客的时候,学生也不可能发展得更好。一群水平低下的学生,不管交流如何热烈,还是在低水平徘徊;而当有了名师指点的时候,交流才有了更高的质量,才有了学生的更好发展。

【马鹏业】是的,名师出高徒,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有许多问题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碰撞后新生成的,有一些可能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设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专业素养、较好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多下功夫、多研究学生、深挖教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这自然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这点来说,我们的课堂体现着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课堂教学还要考虑有效性,即: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现在任何教学改革如果离开了教学目标的落实都是难以为继的,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关注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检测的环节就是要了解学生掌握学习任务的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讲学稿、三面黑板、电子白板这些媒介及时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以便更好地调节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陶继新】好的课堂是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碰撞场,新的生成点是频频闪烁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即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从容应对的能力,还要有对学生的心理、学知特点把握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水平比较低的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越是改革到了纵深处,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高。这里的高,除了业务好之外,还包括其人格不断升华的问题。真正的名师,特别是大师,不只是教学艺术高,也有很高的人生境界。表面上看,这些与教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却有着内在的生命维系。因为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与做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一直认为,道德与高效是高品质课堂教学的同胞兄弟,缺一不可。“名师出高徒”中的“高徒”,应当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而绝对不是学习成绩优秀而品德极其低下的“危险品”。

【马鹏业】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归纳总结,主要就是归纳、梳理当堂学习的知识内容,使之所学新知识及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即使在归纳总结阶段,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建立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确立了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这样,学生才敢讲、敢说,才能不怕讲错,才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示弱,教师示弱才能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太强了,学生自然就弱。我们的课堂往往教师太强悍了,学生只有听的份儿,也就不敢展示自己了。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潜力。实际上任何学生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头脑都不是空的,都有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就要积极创造条件,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陶继新】将归纳总结的更多权力交给学生是很有智慧的。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是一个高度浓缩与概括,还可以“温故而知新”,甚至是一种升华。教师的“示弱”是一种艺术,不是真弱,而是真强。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梳理所学知识的要点,包括容易出错的地方,以便此后走进“不贰过”的境地。教师只是在学生没有归纳到的地方,或者总结错了的地方进行适当点拨即可。学生有着巨大的潜能,当然也包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不给他们这个平台,这种潜能就有可能沉寂下去。而沉寂下去的不只是缺失了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一种对其他问题探索的激情,以及自主探索问题的精神。

【马鹏业】上面主要介绍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五个环节,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要经历一种从主动建构模式到去模式化的一个过程,当然,去模式不是没有模式,而是将模式隐入教学之间,隐去刻痕,融于一体的自然状态,学校的教改走到现在,就是要隐去模式积极地构建一种生态的课堂文化,将课堂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

几年来,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发展,一大批优秀教师、学生脱颖而出,近几年,来我校教师在各级优质课比赛中有5位教师获得全国特等奖及一等奖,有10多位教师获得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学校教育特色凸显,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社会声誉越来越好。“亦生亦师,教学合一”教学法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教学法,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校荣获青岛市教育创新特别奖、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4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现已成为青岛市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陶继新】你们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当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成果,那就是学生未来更优质的发展。因为你们不但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了学习的快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形成了积极的思维与探索的欲望。可以预见,在未来发展中,你们教师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课堂教学会更有生命的张力,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4)》,陶继新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