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在生命转折中升华——汪甄南先生的教育追求与数学教育情结
精神在生命转折中升华——汪甄南先生的教育追求与数学教育情结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9-09-25

精神在生命转折中升华

——汪甄南先生的教育追求与数学教育情结

陶继新

 

汪甄南曾任澳门嘉诺撒圣心女子中学中文部数科主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数学教学法资深讲师天主教圣若瑟夜师范数学导师澳门教青局小学数学基本学力要求编写组顾问现任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会长澳门数奥林匹克学会会长澳门教青局课件评委澳门小学新思维教材主编升大高中数学教程主编澳门中华教育会数学组顾问

 

百转千回终得见,书语寥寥难尽言。

采访汪甄南先生,缘于我的朋友邱学华老师。他说汪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数学教育名家,而且有着浓浓的大陆情结。可当时正赶上我急于完成一家杂志社的临时约稿,难以成行。而汪先生,则从澳门先坐车到广州,再从广州乘坐飞机,来到济南。

就在我的工作室里,我与这位令人尊敬的汪先生对面而坐。令我感动的是,他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一份思路清晰的手写提纲。他有序而谈,我则在电脑上飞快地打字记录着。整整一天,我都沐浴在快乐的采访中。序幕降临的时候,采访方告结束。

临行前,他从一个大提箱里取出一大包纸制的文本材料交到我的手上,让我在写作的时候参考。几十年来,我已经习惯了撰写初稿的时候,不看文本材料,而是根据采访所记而写。这样,一是不会受文本材料的“诱惑”,取之而为己有;二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形成具有“陶氏”风格的文章;三是往往有灵感不招而至,为文章点燃一定的亮色。采访叙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口述的、对话的、叙事的思想呈现,这种表达方式让我能够从一个与个人成长紧密相连、带着呼吸与脉动、充满困扰与困惑、机遇与挑战的生命世界里发现与成长。

正当人们喜庆新春佳节的时候,我则沉浸于写作之中,并于大年初五上午,完成了初稿。

知之以求是为学,求而知之是为智。

我翻阅汪先生给我的材料,尽管其内容相当丰富,可我还是取之不多。一是因为那多是已经发表的文章,我不想在我的文章中重复已有的“故事”,二是我无意将汪先生的全貌一一呈现给读者,只是想着撷取其生命的某些浪花,让大家在观赏的时候,展开想象,或自我探索他人生的奥秘,也许会在发现“新大陆”的时候,有一份额外的惊喜。

所以,这篇文章,更多是寻着当日采访的思路,依次记录而成。尽管有时会有一些情不自禁的,可基本保留了汪先生所谈的“本色”。这正合了喜欢“道法自然”的我,也让广大读者,领略这位未经雕琢的教育名家的所思所想所行,以及其生命的某些印迹。

学生生涯

1937年4月16日,同是工人的汪元泉及其妻子陈香珠家里,迎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他,就是今天已经80岁高龄的汪甄南先生。

父母虽系工人,却懂得让孩子上学的重要。

1943年,年仅6岁的汪甄南,就被父母送到了上海天主教一心中小学上小学。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又到上海私立龙门中学读初中。1953年,考入公立上海卢湾中学高中部

尽管家庭甚为困难,母亲还是为汪甄南买了一辆一百五六十元的新永久牌自行车,一下子花去了她三四个月的工资。可为了让儿子能够上学方便,当父母的省吃俭用,甚至挨饿,都在所不辞。

骑着永久牌自行车,往返于家校之间,那种感觉真的是美不胜收。汪甄南每天享受着这种幸福,也暗下决心,好好学习,以报答父母的爱子之心。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汪甄南就是凭借着这样一颗赤子之心,竭以求学,其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孩子能够考入大学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汪甄南,则是这其中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从1956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之后的4年间,他一直徜徉于数学学习的王国里。也许在不少学生眼里,数学是抽象枯燥甚至晦涩难懂的知识领域,然汪甄南却能为之“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恣意享受着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其学习成绩之优,也就可想而知了。

“永久相伴”,动力长存。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新永久已经变成了旧永久、老永久,可这份负荷着父母希望的心灵,却一直朝气蓬勃,永往直前。

上海任教

从教,一直是汪甄南心之所往。大学毕业之后,汪甄南在上海任教二十多年,先后在三所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求学问,平淡之中功渐成。二十余载的教学生涯,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也在其生命的长河中积累了阅历、沉淀了气度,亦留下了许多隽永的记忆。

一、新陆中学

大学毕业,汪甄南被分配到地处上海郊区的新陆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和教研组长。这是一所新办的学校,教师也几乎清一色的初出茅庐者。汪甄南没有教学经验,犹如一张白纸,需要自己去绘制新的图画。除了固有的数学知识之外,是否能专心致志与知难而进,则会绘制出迥然不同的画卷。他心无旁骛地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情,加之以苦为乐的探索精神,不长时间,他的课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其参加工作的第三年,便因其教学水平持续不断地提高,以优秀教师的身份参加了上海市文教战绩群英大会。

二、川沙教师学院

叔本华曾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远不息。”惟有志存高远,不懈求真,才能奋起图强以尽心尽性,卓尔不群而永无止境。汪甄南,就是这样。

1965年,他从新陆中学选调川沙教师进修学院,成为教育局的直属单位。汪甄南,则以教研员的身份,由教学转向负责教师教研和培训的工作岗位。

当时知识分子需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尽管汪甄南是工人出身,可成了知识分子,就要到农村去参加劳动。虽然劳动既苦又累,可他仍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自己在大学所学和当教师所教的东西,应当拿来更好地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当时乡下人计算与计账,层次较高的方式是通过算盘来完成的。于是,他结合农民的需求,加班加点编写了一本《珠算练习》。这是一本不太厚的小册子,当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全国发行但不能署编写者的名字。但是,汪甄南却珍藏至今,就是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他还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把这本《珠算练习》拿出来请我欣赏。他说,“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挂在嘴上,必须付诸实践。就是通过这本小册子,他教会了不少农民珠算运算,有的还当上了会计。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他的脸上洋溢出了欣慰的笑容。

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席卷全国,川沙教师进修学院当然也无法幸免。学生要“造反”,要批斗教师,副院长孙寿荣,因其过于专业化而成了被批斗的重点对象。可汪甄南总是想不通,孙寿荣尽管地主出身,可他心胸坦荡,乐于助人,业务水平高又任劳任怨;李成佑是教学业务骨干,待人以善,工作又勤勤恳恳。平时,汪甄南总是自觉地学习他们“止于至善”之德,并在业务上虚心向他们求教。他说,他们两人是他人生学习的榜样。

三、建平中学

1978年,汪甄南调到地处市区的建平中学,任高中二年制理科班数学教师与班主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学习的过程本身,即是生活,亦是生长的过程。汪甄南始终坚信,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框限于单纯性的知识学习中,更是蕴含于每一次的对话与交往、思考与表达、论辩与共识、青春与萌动之中。因此,虽然第一次在高中任教,可他信心十足,备课又极其认真,且爱生如子。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居高不下,考试成绩也特别理想;同时,他与学生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成为他一生中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1979年3月,正当改革春风吹向全国各地的时候,汪甄南突然收到中断联系多年的香港亲戚的来信,问他是否有意到港澳发展?这让他及全家人措手不及,他的思想也一直处于激烈斗争之中。后来,一位同事跟他谈到邓小平的谈话精神,及其积极的建议,他才向公安局提出前往香港的申请。不过,公安局回复说去香港不太好办,去澳门尚且可以。长期处于闭塞状态的汪甄南,误认为香港澳门就是一个地方,于是,他提出了前往澳门的书面申请。虽有周折,还是于4月下旬接到了公安局的批复。由于当时正处于学生毕业前夕,只好于放假之后的7月才离开了上海。

澳门打工

往事犹如昨日,重温百慨千叹。那天起程前往澳门的时候,远比想象得要难得多。他先要乘坐36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赶到广州,下了火车又要坐一下午的汽车经过五次过海摆渡,才到珠海然后经拱北海关到了澳门。

当时的澳门尚未回归祖国,这个在葡萄牙统治了400多年的地方,到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初来乍到的汪甄南感到惊奇与新鲜。

那位来信邀请他到港澳发展的亲戚专程到澳门来接,但是,他并未为汪甄南预先安排工作。他说在香港也很艰难,到澳门也要自找工作。

已无退路,他只好自谋职业。

一、制衣厂打工

第二天,汪甄南经朋友介绍,到了一家制衣厂,拜见了老板。他坦言自己在上海是位教师,对于如何做好服装厂的工作一无所知。老板告诉他,只能从最低层的包装开始,和一般工人待遇相当,每天13葡币,因他来自上海且又有朋友关系,一天15葡币(因老板祖藉是上海),一月能有450葡币的收入。按照当时市价,他的收入已远远高于上海月薪58元人民币的教师工资,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这种包装活既苦又累,一般知识分子是难以承受得了的;干了半个月的时候,他也觉得有点苦不堪言。可是想到当年在五七干校的时候,冰天雪地,天天起早贪黑挨冻而挑河泥的惨境,就觉得这种苦与累算不了什么。44岁的他,战胜了困难,甚至以苦为乐了。

一个月后,汪甄南从月薪450葡币中拿出150葡币在外面租了一个床位,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临时之“家”。有时加班到晚上10点多钟,他依然精神饱满;再说,加班就有加班费,下班的时候,老板担心不安全,还会出钱打的将他送到住处。如此的资本家,却有如此关心工人的情怀,让他始料不及又感动不已。

后来,老板又找到汪甄南,说自己的儿子在华中学读书,数学学得不好,请他帮助补习功课老板特别强调他的两个儿子全部能听上海。于是,下班之后,他就到老板的家里,为其儿子补课。为此,老板为他每月加薪300葡币。加上上班的工资,一月竟然有了七八百葡币的收入。

过了三个来月的时候,老板告诉汪甄南,让他不要花钱住在外面,住在厂里,帮他管管厂子。于是,他的月收入已经多达一千多葡币了。

又过了大约半年的时间,老板提拔他为办公室,主要审核会计账目,帮助老板账务把关。非但不用再到车间干活,还有了两天的有薪假期。这对汪甄南重要因为假期他可以出去了解澳了。

二、承包玩具厂外包装

在制衣厂打工九个来月,汪甄南决定辞职。因为他感到,工人与老板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他不愿再在这种矛盾关系中工作。而且,他已积攒了几千葡币,也认识了一些朋友,可以自创一番天地了。

于是,汪甄南与朋友租了一个房子,他出面承包,开始做起玩具厂外加工的生意。生意最为兴旺的时候,他还请了27人来做外加工。这种活儿极其辛苦,其中一天送货的时候,刮起了台风,他推着手推车被强劲的台风猛烈地刮着,他拼命快跑,险些出了大事。可是,由于这些都是为自己干的,每月又有3000多葡币的收入,他的心里反而没有了劳苦,有时还会快乐地唱起歌来。大约干了半年时间,玩具销售到了淡季,他只好中止了外包装的活儿。

三、建筑公司与建筑工地打工

汪甄南随后又来到建筑公司应聘,经理看了他的学历证明,要他做地盘先生,主要任务是对别人送来的建材进行逐一统计,记录下来。工作简单而轻松,且有1200葡币的月薪收入。半年之后,地盘转手。他随后到建筑工地做起了保安,而且被老板委任为保安组长,协助老板统筹公司业务。

从身为教师,到奔波于陌生地方打工,从熟悉的故土,到近乎举目无亲的澳门,汪甄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命裂变。困难无处不在,然而,求知的渴望与任教的理想往往在与各种现实窘境的博弈中更加清晰,也更显珍贵。

应聘教师

初到澳门的经历与搏击,让汪甄南自信通过努力不但可以做到生活无忧,而且还可以有所积蓄。可是,夜间躺在床上,教学的场景总会不时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他越来越觉得,当一位教师,才是他人生的归宿,因为教书育人,比赚再多的钱都更有价值。

其实,在初入澳门,看到穿着统一而漂亮校服的学生时,他就萌生了当教师的念头。不过,那时的澳门,不但社会上的人们,学校的师生,所讲也是清一色粤语。他所讲的上海话以及普通话,根本无法进入学校门槛。即使平时买个面包,如果说的不是粤语,也会被人认为是内地来的大陆仔穷人而招人白眼。所以,在买面包的时候,他也只是以手指向面包,一言不发地付钱,拿到面包便匆匆离去。

俗话说:“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汪甄南在打工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学起粤语来。两年时间,他的粤语已经基本过关了。于是,他决定去应聘教师。

一、应聘成功

19836月的一天,汪甄南充满信心地走进天主教圣心女子中学中文部修女谭校长看了他的相关资料,感到这位有着大学学历,且又当过教师的中年人,完全符合学校的招聘条件:首先,年龄符合。因为是女校在聘请教师方面学校对年龄有要求,尽可能不年轻男性教师而年届中年的汪甄南恰好符合学校要求;其次,语言过关。学校要求应聘教师必须通过粤语关,谭校长在生活和教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求汪甄南必须一一用粤语回答。汪甄南都能较为流畅的逐一作了回答,虽然粤语水平较母语能力还有一定差距,但却充分显示出了一位有学养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谭校长对他说:“就你目前的粤语水平,教语文是绝对不行的;不过,教数学还勉强可以。希望您好好学习,尽快把粤语说好。7月份学校会开夏令班(是当时澳教育体制所特有的)您就来上班吧!

不教语文而教数学,对于大学数学系毕业且又有过数学教学经验的汪甄南来说,真是正中下怀。能如此顺利又如此快地步入教学领域,更是让他欣喜不已。

二、夏令班上课

7月虽值暑假期间,可学校却有夏令班,汪甄南每天只需上午到校,教高二高三的数学。

数学教材是香港版的代数与三S平面几何微积分初步,斯概尼三氏解析几何范氏大代几何与逻辑些教材是汪甄南在上海教学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不过,在翻阅从国外引进来的斯盖尼三氏解析几何的时候,他惊喜地发现,第一位译者就是在上海师大教他数学的梅教授。版本不同,而很多内容,却是在上海时所学所教。所以,不长时间,他就熟悉了教材,加之极其认真的备课,第一次走进澳门的课堂,就显示了特有的自信。

时年46岁的汪甄南,依然显得年轻而帅气,加之教学方法灵活有趣,很受澳门女学生的欢迎。她们不但接受了他尚不流畅甚至未必正确的粤语,而且在他说错的时候,还会善意地予以纠正。他感叹不已地对笔者说,这些女生是他的学生,也是他学习粤语的老师。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再次体味到了作为师者的幸福。

这一个月,谭校长就给汪甄南发了1900葡币的工资,如此之多,让他始料不及又喜出望外。

三、成为正式教师

9月1日开学,谭校长一见到汪甄南,就高兴地对他说:“学生对你的课非常满意,从这个月开始,我每月调整你的工资为3000葡币。在澳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在上海任教20个月的工资。汪甄南不但开心之至,还品尝到了一个为师者的尊严之美。

签订完聘任合同之后,汪甄南就匆匆坐车赶到新马路邮局发电报(当时在上海家里还有通电话的条件),欣喜地告诉夫人,他当上了教师,基本有了立身之本了。

随着汪甄南粤语说得越来越好,教学水平越来越高,他的课时也越来越多,有的时候,一周竟然可以上36节课;当然,收入也更加可观。

正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所谈及的:“当教师把职业生活当作一场心灵之旅时,才会始终追求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汪甄南就是如此,他并非只为钱而工作,更是一个有责任感与事业心的教师。当时学校没有立体几何课程,他就向校长反映,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缺失。校长问他有何建议,汪甄南说,他可以编一本相应的教材。得到校长嘉许后,他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编写了一本《新编立体几何》教材,作为补充教材谭校长发现,这一教材对学生学习数学大有益处,就决定将其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

校长信任,同事关系和谐,又受到学生喜爱,所以,在天主教圣心女子中学中文部教数学且担任数学科主任的十年间,汪甄南的心灵始终处于愉悦的境地里。同时,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日渐提升,也使他在澳门中学数学界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跻身大学

1991年夏季的一天,汪甄南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一位熟人对他说:“澳门大学正在面向全球招聘教师,你应当前去应聘。”

能够到澳门公办的最好的大学教学,对于汪甄南来说,有“更上一层楼”之妙。可是,他有自知之明,跻身以英语为主体语言的澳门大学,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为在上海他主修的是俄语。

可这位熟人告诉他,新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澳门中小学教师,会说粤语便可以在语言上过关。

一、应聘成功

汪甄南决定尝试一下,随后根据应聘要求发去了自己的履历。第二天,澳门大学就约他面试。

30位应聘者脱颖而出,而出自澳门者只有区区4人,汪甄南,便是其中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汪甄南在上海就做过培训工作,在圣心女子中学中文部任教的时候,他就针对当时学校不重视参观交流向校长提过建议,且邀请杭州张天孝老师来校培训。无疑,对于培训工作,他有经验,也有想法。面试的时候,他从容应答,又不失其要义。因此,应聘成功,便情在理中了。

在澳门大学,他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重点研究数学教材教法。

二、教学改革

社会学家米尔斯曾在其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谈到:“一个人要掌握‘方法理论,就得变为一个自觉的思想者,一名了解自己研究中所运用的假设和隐含意义的研究者。”自识,是自省者的行动前提。还在中学任教之时,汪甄南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把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优秀教材教法引进澳门,推动澳门的教育教学改革。

当时澳门中小学教师上课,各自为政,基本不允许别人听课,也没有教研活动和参观考察。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害怕学习数学,不敢回答教师问题,更不会自主学习。面对这种境况,汪甄南常生改革之心,可当时有心无力亦无权,为此,他常发怅然若失的慨叹。

到了澳门大学,他感到机会来了。

澳门中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1995年的时候,他的不少改革设想开始变成现实。

正巧,澳门大学负责小学数学的教授移民加拿大,院长便把他的工作交由汪甄南负责。

时值5月,天津有一个全国性的小学数学研讨会议,汪甄南和院长前往参会,并认识了小学数学界的名家邱学华方自西天孝梅玲等人。汪甄南对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他的先练后讲教法,有可能“开而弗达”地打开学生自学的大门,并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王国里翱翔。

开会结束,一回到澳门,汪甄南就马不停蹄地宣传尝试教学法,并带领有志于改革的教师学习尝试教学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凡改革者,课堂宛然一变,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眼睛发亮了,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了。有的教师在尝试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还撰写并发表了论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汪甄南高兴地对笔者说,当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敢于大胆尝试的时候,师生共同演绎教与学的精彩场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于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不再是一场又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变成了善教善学与乐教乐学的幸福之旅。

2017年9月26日《澳门日报》报道,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于9月12日接见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一行。谭司长对汪甄南会长及副会长李宝田所回顾的15年来的工作予以肯定。认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带领澳门数学教师走出澳门,探访及学习各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课堂教育教学技巧,同时也邀请到大陆、德国及俄罗斯等地方的数学教育专家,针对广大的数学教师组织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提升了澳门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进修学习

汪甄南不但是一位教育教学的大胆拓荒者,而且是一位持之以恒的进修学习者。

他在上海师大毕业的时候,所有学生只有毕业证书,而无学位证书。可在澳门大学任教的教师,拥有硕士与博士学位者比比皆是。为此,他常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过,自卑很快被自强战胜,因为他一边教书,一边参加了华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数学科学教学研究法硕士班。历时五年,坚持学习,终于获得了硕士学位。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个不小的轰动,因为整个澳门在基础教育方面获得硕士学位者寥寥无几。为此,《澳门日报》登载了这一喜讯,还以套标题显示以示祝贺。

五年学习,使汪甄南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断的教学改革实践,又大大丰富了他的教学经验。而两者的有机融合,无疑将他推到了数学教育专家的殿堂之上。

倡建学会

2002年,时任澳门特首何厚指出为了培养高素质“澳人治澳”人才,中小学应当更好地提升中、英、数学科的教育质量。

汪甄南积极响应特首的号召,决心推动澳门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如文化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所认为的,精神的重大使命是创立世界观,理性理想必然能够以一种最合适的方式来影响现实关系。自决心推动改革之日起,汪甄南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分析澳门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方向等问题,并在实践中有力推促改革进程。

其一,认真分析澳门数学教育的现状。他感受到现状及问题远比想象中还要严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畏惧或讨厌数学的心态,所以,各级学生数学不及格补考或留级的人数也较多。数学科在中小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重点学科,如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就很难落实。

其二,积极转变数学教育观念。汪甄南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方向转变。面对现实与未来,面对21世纪的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的校园封闭教育向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观念的转变,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的转变,均已成为教育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其三,组织成立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即是开放思路与发展合作的过程。那么,如何定期组织两岸四地中、小、幼数学教学改革活动,就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过程、原则、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藉此提高澳门数学教师的数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为此,汪甄南与培道中学李宝田校长、粵华中学伍助志主任以及原澳大学毕业的李松孝老师等有志于教育改革者,多次研究与商议,倡建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澳门组织,并于2002年6月17日正式成立了“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

在成立大会上,汪甄南讲道:“数学教育研究学会是本澳第一个以研究学校数学教育改革为宗旨的民间组织,是澳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研究数学教育改革的非牟利学术团体。我们肩负着提升澳门中小学数学整体水平的重任,这一任务艰巨而光荣。

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培正中学校长李祥立,劳工子弟学校校长唐志坚及副校长万群,澳门大学张国祥教授江春教授巴波沙中葡学校校长卢兰馨,内地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张梅玲、邱学华以及美国华裔专家华坤健等,成为该会的顾问和理事。

这是一个新的数学教育改革的平台,它成了汪甄南此后一系列的数学教育改革项目与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举办一系列的多元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及研讨会;由教青局主办、该会协办的“能力为本数学课程交流会”及演示课也于此后的每个周六、日举行,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思及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曾提出的,教师的学习是其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并提出“教育的变革——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的组建,实质上即是整个数学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联盟与合作,他们基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需求,自发联结起来的实践共同体。

编写教材

教学改革意味着教学文化的改良与改造,意味着教学活动主体文化品位与涵养的提升。因而,教学改革不应仅在教法学法上进行改变或革新,更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刻反省与变革。在回归前,澳门没有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绝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香港专为澳门编写出版的教材,但内容较浅,六年级的教材,图画占了二分之一,一页教材只有一两个例题。

一个人只有一个童年和少年,在其最需要获取丰富知识的时候而取之甚少,无疑是对生命的浪费。每每想到这些,汪甄南就有一种沉重感,同时也升腾起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在教学中,汪甄南发现澳门学生兴趣爱好广泛,能够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编写一套助推学生数学学习,且又符合澳门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教材,已是当务之急。

汪甄南马不停蹄地找到出版社,告诉他们要以“新思维数学”作为这套小学数学教材的总题目,并比较详细地谈了编写目的、体例等。出版社当场拍板,且要他担任教材主编。

一、合作编写《新思维数学》

教材是学校课程开发的物化载体,编写教材的过程实际上亦是学校课程改革的践行过程。在小学数学教材编写方面,内地已经捷足先登,且摘食了累累硕果。如果将内地优秀教材引进澳门,又能结合澳门教学实际融进某些内容的话,对于澳门小学数学教育,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汪甄南说,如果能与内地方面的相关专家联手编写教材,可以加快编写进程,且有质量的保证。这种创新之举,让出版社喜出望外,支持他尽快赶赴内地,商定此事。

汪甄南马上通过电话与邱学华联系,请他介绍合作对象。邱学华建议他与浙江省首位特级教师张天孝联系雷厉风行的汪甄南,第二天就赶到杭州,拜见了张天孝,商定由他担任教材主编,张天孝担任副主编,并签定了书面合同。

这本《新思维数学》教材虽然编写有一些波折,还是于2005年由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出版后,澳门十多所学校立即选用了这套教材。

二、编著第二版《新思维数学》和《大数学教程》

2015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颁布小学数学基本学力要求初稿》(相当于大陆的课程标准)。汪甄南认为,有必要重新编写一套符合要求的教材。在总结上次编写教材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他立即编著了第二版小学数学教材。该教材的出版发行,弥补了澳门开埠以来从来没有本地学者编著和出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空缺。由于它特别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且以此为载体,培养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所以出版之后广受欢迎,并为澳门20所学校选用。

同时,汪甄南还主编了一套有实用价值的《升大数学教程》,书中附上了大陆、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历届升大数学的试题,借以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做好复习工作。目前,澳门高中学校都在使用这套教程。

澳门的教育体制是多元化的,不同体制的学校,各具特色,对于教材,也各取所需;而汪甄南主编与编著的教材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绝非易事。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需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理性逻辑,还需要兼顾儿童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期形成数学课程所特有的学科特质与学科文化。汪甄南主编的教材,目标明确、内容正确、系统性强、叙述浅白;反映现代数学发展理念;适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图文并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发展的需要;练习安排合理和适当。同时,还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这不但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而且对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减少科学性教学失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很有帮助。

汪甄南对笔者说,他主编的教程,还特别给学生提供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不少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呈现的形式丰富多彩,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这种思路恰与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相和,即“学习者‘个别差异’的事实可表现为许多方式。我们绝不能忘记学生会以多种方式发生变化。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又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据此,汪甄南的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始终葆有一定的弹性,既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也尽可能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这需要数学教育理论,也需要数学教育实践,还要有“学生第一”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理念。汪甄南,可谓三者兼得。所以,有专家称,汪甄南所编写的教材,具备了科学性、思维性、可读性、趣味性的特点,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也就在情在理了。

交流展示

杜威在其教育论述中强调:“人的生活应是一个不断对世界开放的过程。”心灵只有开放,才存有接纳、理解、交流、共识与超越的可能。澳门教育之所以长期徘徊不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外交流太少。汪甄南初来澳门的时候,对此就很不理解,虽然也想着打开这个交流的大门,可是,势单力薄,空有想法而已。进入澳门大学教育负责教师教育工作之后,试图让教师们进行交流的想法终于可付诸实施了。

一、“走出去”

诚如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同时强调个人的参与和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建构知识,知识是学习者与他人磋商互动的社会建构的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考,汪甄南每年都要组织澳门的数学教师到内地学习交流,他们走遍了除了西藏之外所有省市自治区。除组织教师赴内地学习参观考察外,汪甄南还带领教师到内地参与各种赛课活动。1997年,他就带领杨宝珠老师赴广东佛山代表澳门上公开课,杨老师也荣幸地成为澳门第一位到大陆参加大赛的教师。2015年11月,他又带领老师们参加了在河南洛阳举行的第三届孔子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邵敏和杨玉婷执教的《圆的初步认识》精彩之至,获得了特等奖。

汪甄南认为,一旦打开教师外出交流的大门,他们就会特别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竭尽全力地备课,以向其他有经验的专家与名师请教。有了这种自主自发学习的动力,以至养成习惯之后,就会持续上进。而内地展示自己、与名师比试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内地名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的生动情景。这让他们感到振奋的同时,还会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学习,并将其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上进的心理需要,也有成为名师的可能。而这种交流,恰恰为澳门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汪甄南是“走出去”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于2013年11月22日—12月2日,他应邀参加了由北京香港、纽约、日内瓦、巴黎等地精英人士参与发起的“南极论坛”。参加这次“南极论坛”的包括外交、学术、经济、金融、艺术和传媒等不同领域的精英,论坛围绕“地球、环境、人类、未来”等话题展开十几场专题演讲、对话和报告会。

本届论坛从南极视频连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实现多地互动,进行高端交流。作为这次活动的具体成果,论坛参与者将签署一份《南极论坛共同宣言》。

在对话社会发展方面,汪甄南向有关代表介绍了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在施政报告中所提的“教育兴澳”,以及澳门在回归祖国十多年来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连续五年澳门的中学生参加全美高中数学竞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与赞赏。

二、“请进来”

教师“走出去”的人数毕竟有限,将教育专家“请进来”,则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当面聆听教育专家的演讲,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此,汪甄南千方百计多次邀请内地的教育专家到澳门传经送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12月,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主办了“国家教育部数学教师教育高级研修班澳门会议,请来了15位内地顶级数学教育专家与学者,为澳门数学教师们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时,每位专家还在不同的分会场与教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现在谈及此事,自豪还清晰地写在汪甄南的脸上。他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盛宴,它对整个澳门数学界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正是通过这些专家之讲,改变了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让他们的课堂有了新的景象;同时,还有了学习理论的内在需求。而理念与实践共舞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就教育名师与名家。

著名小学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讲,汪甄南一方面邀请内地专家为澳门教师开设讲座,一方面邀请小学数学名师现场上课。前后邀请了吴正宪、华应龙、林良富、黄爱华、唐彩斌、卞小娟、刘莉、虞怡玲、何艺燕、周莫涵、张宏池等上观摩课。这让澳门的小学数学教师大开眼界,惊诧于小学数学课堂之妙的同时,还发现了名师成名的内在规律。那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比如华应龙,竟然能把老子的《道德经》倒背如流,而且活学活用,将老子的哲学思想,活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让课堂在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又有了巨大的生命张力。汪甄南认为,这给整个澳门小学数学教师带来的不只是激励,还有如何“宁静以致远”的定心,以及“取法乎上”的学习走向。

令汪甄南感到欣慰的是,澳门数学教师在向专家学习与观摩外地名师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尤其是在使用他主编的《新思维数学》教材之后,澳门老师们展示了新教材的优势,也给来自内地及其他地区的同行以惊喜与启示。

所有的交流都不只是一方受益,而是一种双赢活动。汪甄南,希望通过这种交流让不同地区的数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他也为同是中国人的教师们能够相互切磋学习而感到骄傲。

这是一个曾经上海教师的愿望,也是一个现在澳门大学教师的责任。

竞赛活动

汪甄南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澳门是一个竞赛文化场,学校与社会团体都有名目各异的竞赛组织,可以说,几乎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竞赛,并在竞赛中不断的发展。

学校,从小学到中学,通过各式各样竞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能力。

汪甄南,则是这一系列竞赛的积极组织者。

连续十几年来,他都要组织澳门学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希望杯数学竞赛。截止到去年,已有5040人参加,占了澳门全部中小学学生人数的六分之一。

同时,他每年都要组织澳门学生参加全美高中数学竞赛。(ARML)

早在2009年7月28—29日,汪甄南领军的澳门队就参加了美国高中数学联盟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校区举办的第三十四届全美高中数学竞赛。赛事设团体赛、思考赛、个人赛和接力赛四环节,澳门参赛队员在与全球众多高中数学高手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组冠尤其在个人赛中表现出色,教业中学黄滋才同学更勇夺国际组个人最高分。

九年来在全美高中数学大赛中,澳门代表队两次取得了国际组冠军,其余全是亚军,受到澳门政府的嘉奖,更为澳门中小学数学教育争了光。而学生也因为参加比赛,其数学学习潜力得到了开发,有的参赛学生,考入了名牌大学,且成为佼佼者。

汪甄南对笔者说,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后方支持力量,那就是所有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以及教研组长,很多是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的理事和顾问。作为会长,他希望借此推动学校以及整个澳门数学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热爱数学且有一定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

汪甄南认为,这种竞赛文化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广大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心里,并为学生持续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持。可以说,竞赛不仅能够充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具有保持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独特价值。换句话说,竞赛不仅仅是为了个体获取成功,还在竞赛中增强了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参加竞赛,人人都希望获得好的成绩,可这种想法的背后,更多是为学校以至整个澳门而争光。有了这种思想,为参赛者注入的就不只是竞赛取胜的企求,更有人格的生成与境界的提升。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路易斯×埃姆斯曾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竞争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来自竞赛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过程与效果呈现显著影响。也许某些在竞赛中获取佳绩者,持续努力,不断前行,未来成为精英人才,诚如是,则更能为澳门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2010年7月25日《澳门日报》载文说:“有学者认为,领导者与一般人不同,他区别于非领导者的特征有六个方面:内驱力、远见卓识、诚实与正直、自信心、认知能力、商业知识。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的汪甄南会长,和伍助志理事长就具备了上述六方面特征,再加上学会的理事们的帮助,数年来,他们上下团结一致,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从严、从难、有针对性模拟培训,不断提升学子在数学方面的素质,带领他们冲出亚洲,赴美参赛,两年来均夺得全美高中数学比赛国际组第一,名列世界前茅,为澳门学子争得殊荣。

是的,汪甄南是卓越之士,当他从特首手里接过澳门队奖牌的时候,心情特别激动。他感到,从上海来到澳门,为学生做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且得到政府与老百姓的认可,这是让他感到最为自豪的事情。

承包项目

汪甄南认为,教育要关注精英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困生的成长。

澳门有一个项目,名曰“打电话问功课”,是教青局青年活动中心开设的一个栏目。不收取任何费用,每逢周一到周六的晚上18—21点,就学困生提出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和常识等问题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汪甄南,则自告奋勇,承包了这一项目。

为此,就要有一批专门的辅导员完成这项任务。辅导员来自大学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必须通过培训,掌握回复提问的能力与技巧,且具备一定的社会沟通能力后,才能正式上岗。

这项惠民工程他们已经做了12年,它耗去了汪甄南不少时间与精力,可是,他一直乐此不疲。尽管他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正当地获取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可是,他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义利同在,自由取舍的时候,他毫不迟疑地舍利取义了。恰如法国文化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所言:“在塑造现实的力量中,道德是首要的力量。”对于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对其抱有深厚情感的人来说,教育熔铸着教育践行者的理想、信念和情操,体现着其对教育理想的向往、憧憬与追求。

在前不久汪先生接受采访的时候,他正好80岁,可是,依然精神矍铄,壮志不已。我想,也许是人格的升华,让他健康常在,具备了特别的精神风貌吧。

原载于《新教师》,2019年第7期;发表时有删减。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