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 有温度 大境界——记“十年磨一剑”的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
高质量 有温度 大境界——记“十年磨一剑”的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9-09-10

高质量 有温度 大境界

——记“十年磨一剑”的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

陶继新

民办学校要想更好地发展,需要教学的高质量,更需要精神上的高追求。在这方面,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10年来的探索,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经验。近日,笔者专程赶到这所学校,与陈章义校长等10多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情动而辞发”的同时,也不由得对这所高品质、有温度和高境界的学校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首任校长刘贵新表示,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贵州民办学校的发展历程是基本同步的,从一中新世界的成长可以看到贵州民办教育近10年的兴起和壮大。

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从创办之初的7位贵阳一中干部和老师、7个班、200多名师生员工的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经过10年的奋争与拼搏,发展到今天拥有300多位教职工、72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的学校,以其超越常人想象的高速度、高质量和高品位,成为闻名遐迩的名校。

首任校长刘贵新“追求生命幸福成长”和现任校长陈章义“追求真善美”的教育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心灵愉悦而又幸福不已且荡舟于真善美的长河里,师生才能散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教师有了活力,才能与生龙活虎的孩子生命相链接,让教学高效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要让追求真善美和探索活力教育落地有声,就必须走变革强校、内涵发展之路。因为只有关注内涵的提升,持续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才能经久不衰。

特色党建带动校园红色文化

学校筹办之初,便积极向上级党委申请建立学校党支部,做到建校、建党组织同步,在贵阳一中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工会、团委、少先队工作有声有色开展,党支部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一二·九运动”等重大活动和纪念日加强师生们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热爱,做到了活动有主题、有组织、有活力、有效果。2014年党支部被评为市级“五好基层党组织”、2016年校党支部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目前组织关系转到党支部的有64名教师,党员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贵州是红军长征中征战时间最久、路程最长、传奇最多的省份;而贵阳则是长征途中红军唯一兵临城下的省会城市。学校利用这一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以“红色耀我心”为主题的活动,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构建了校园文化高地。比如对不同年段的学生赋予红色的称号:小学生叫红儿童,初中生叫红少年,高中生叫红青年;老师则叫红教师。红色文化代表了中国的革命文化,红色也代表了一种活力和张力,学校旨在通过切实抓好党建工作,推行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师生的生命活力、坚韧力和变革力,从而促进学校的高质发展。

德育在生活场景中实现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由此看来,他是将人格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的。唯其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大写之人,成为社会的有用的人才。

有其德,必有其行。学生用自身的言行诠释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为社会精神文化增添了奇异的光彩。

据副校长夏黎华讲,学校一位老师远房亲戚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不少老师听说后便自发地进行捐款。而学生们听说后,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以及在海外求学的学生,立即在QQ群里发起了一个捐助活动。捐款那一天,学生们全部穿着学校的制服,在西西弗书店的门口排着长队捐款。那种有序的队伍、无言的关怀,让所有行人都敬佩不已。而捐助数额之多,竟然超过了一个县城捐助的总和。

分管国际教育中心的周露副校长说,我们作为贵州省首所开设剑桥国际课程的学校,经过师生3年的拼搏,首届成绩十分优异。大部分学生同时拿到了好几所世界名校的Offer,学生们通过在校学习,能够直接进入到全世界排名前20的世界名校,这在办学环境相对艰难的贵州,十分不易。但更让她感到自豪的,并非是成绩,而是学生的心里久存不去的爱心。

她说,每逢周四,学生们就会到马路对面的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为那里的孩子们上课。3年来,不但为他们设计了专门的课程,还缔结了友谊,交上了朋友。

起初,国际班的同学利用自身的课程优势,为他们上英语课,可越上越发现,他们需求的东西太多太多。于是,就又为他们上音乐课和体育课等。就是一些品牌零食,这里的孩子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为此,国际教育中心的学生便常常买些健康的零食,送给这里的孩子,让他们快乐而又幸福地品尝。如果说在校3年让他们学到了丰富知识的话,那么,为农民工子弟上课,则锻造了他们优秀的品格。

进社区为老人上课,也是国际教育中心学生的必修课程。有些老人比较孤独,又有些跟不上“时代”。为此,学生们专门设计了敬老课堂,为老人上绘画课,教老人玩转手机,有的老人在这些学生“循循善诱”的“指导”下,弄懂了用手机如何上网、发微信等。

12月11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广场上,为过往行人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并一一热情地拥抱他们。行人里不乏卖气球的小商小贩、卖豆腐的下岗工人等,他们接过姜茶和被拥抱的时候,一种特殊的温情就在心里荡漾开来,在赞叹这些学生品德之好与可爱的同时,也感到社会有了更多的温情。

学校专门为这些学生制作了非常精致的志愿者证书,他们在毕业前夕接过这些证书的时候,脸上不禁绽放出欣慰与幸福。

陈章义校长认为,德育需要言说,更需要走到现实生活之中,当孩子在现场心灵被触动的时候,德育的效果也就不期而至了。

在创新改革中提升教学质量

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之高与学生的考试成绩之优,在当地有口皆碑。那么,其中的奥妙何在呢?为此,笔者走访了分管中学教学工作的夏黎华副校长。

1.打破小初高三段教学的壁垒

小学、初中和高中因学生年龄与智力等的不同,教学的时候,自然也应各不相同;不过,它们之间又有着一定的关联,将其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夏黎华副校长认为,贵阳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为小初高学习更好地衔接提供了条件。初中需要什么样的理想小学,学校就安排教师到小学听课并与其教师交流;高中需要什么样的理想初中,就安排教师到初中听课并与其教师交流。尤其是即将毕业的时候,初中教师要为小学教师上课,高三教师要到初三班级上课。

上课与交流之后,所谓的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此前让人头疼的小初高之间的壁垒也便“土崩瓦解”。

2.激发学习源动力

学校目前采取的小组合作学习、学长制、晚自习常规值守与无人值守相结合等教学手段,初衷和归属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以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取代时间战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较少的时间里得到更优发展,能够学有所长,发挥亮点,从而既能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共性成长,又能在独立思考中实现个性发展。比如课堂上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但有高效的学习景观,而且还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文化。一般来说,每4个人一个小组,学习成绩与能力高低不一,他们各有其职,又各尽其能,这让每一个小组成员包括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信,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所以,一走进课堂,你就会很快体验到《周易》所言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哲理之妙。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好的校本课程,不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品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其自由而快乐地成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1.英语课程重新规划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从ABCD开始的,可初一再学英语的时候,学生还要从ABCD学起,这无疑造成了教学与学习上的重复乃至无效。

为此,学校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在初一学习英语时,尽管也学习字母,不过,教师不再过细过多讲解,只是关注怎样过渡与如何提升,学生也不再花费太多的学习时间,更多的是在“温故而知新”上下功夫。

夏黎华副校长认为,这不仅节约了教学与学习时间,更遵循了教学与学习的内在规律,从而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2.选课走班进入系统

学校建校之初,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同时,实施了选课走班。目前,已开设了击剑、街舞、STEAM课程、领导力、模联、数据编程、小院士课程,以及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小语种共40多门课程。

但如何选修,还是值得研究的。开始的时候,学校列好选修课程的单子,让学生自主选取。可是,有的课程选得多,供不应求;有的课程选得少,上课都成问题。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为此,学校引进了管理软件钉钉系统,并派人专门参加培训学习。这一系统上有不同课程介绍和每位上课教师的简介,以及每门课程需要学生的人数和上课地点等。学生选择的时候,像填报高考志愿一样,由一选二选三选然后自动进入下一个系统。

这不但让选课走班进入了规范的轨道,而且也“于无声处”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教学水平好的教师,选之者众;教学水平一般者,则选之者寡。这就让教学水平高者继续追索,以期一直成为学生的最受欢迎者;而教学水平一般者,则想方设法,加倍努力,以期后来者居上。

3.社团课程引进校外资源

据小学部执行校长邓清心说,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同时,学校主动地引进校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机构,将社团课程开设得有声有色。

引进之前,校外机构负责人要到校开会,提供相应的资质,并对机构、师资、课程情况进行介绍。然后,学校再行研究,确定哪家机构以及什么课程等。

开学两周之后,已确定的校外机构便在学校操场上“摆摊”,介绍各自的课程,学生及其家长现场自主选购课程。

课程开设在校内进行,学校不收取任何费用,课程价位比市场低了很多。

为了监控课程的质量,学校派相关老师做社团课程管理员。这样,上课情况如何,讲课教师水平高下,学校便了然于心。尽管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如校外机构的授课教师,可其管理水平却又超越他们。二者的结合,保证了课程的质量。

期末的时候,学校专门针对参加本学期社团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再进行一一分析。对学生的满意度和复选率较低的课程进行淘汰,再引进其他更好的机构。

邓清心校长说,这一社团课程开发已经4个学期,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后来,课程又走出校园,到周边场馆开设。这个学期,引进了游泳课程,在学校附近的星级酒店游泳馆开课。跆拳道课程则开在学校对面的专业运动生活馆里,空手道、羽毛球和高尔夫课程,则到学校附近的体育公园去上。

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学到相应本领的同时,其心智也得到了更好的开发,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构建温馨而又积极的家文化

一个家庭,有老有小,其乐融融。分管行政工作的曾文成副校长表示,学校也是有老有小,同样可以像一个家庭那样和谐相处。于是,营造家文化的设想,也就变成了现实。

1.让教师感受家文化的温馨

学校一贯倡导管理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从而稳定教师队伍。作为一个大家庭,教师在校一日三餐全部免费。有些家住外地的老师,每年一次的往返探家车票也由学校报销。同时,学校有接送教师上下班的交通车,而且每个月还有一定的住房补助以及500元的信息费等。

遇上老师过生日、生小孩、结婚、生病、老人故去等,工会都要对教职工进行慰问。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等,工会则组织插花、烘培、外出郊游等活动。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工会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年会活动,则让教师与其家属感受到了浓浓的家的氛围。此前的年会是在户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只要参加游戏,就可以得到奖品,有的家庭在年会上一次可以获取八九百元的奖励。大家聚会进餐之后,手拿奖励,再乐滋滋地从这个大家庭返回各自的小家庭。今年正值学校建校10周年,年会别开生面而又格外隆重,是一个盛大的室内晚会,老师们走红毯秀、唱欢庆歌、热闹非凡,兴奋不已。

为了鼓励老师们锻炼身体,学校对每周运动步数超过5万步的老师进行积分奖励,在期末时老师们凭借累计的积分兑换奖励。为了鼓励教师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学校以运动卡的形式发放奖励,老师凭借运动卡,可以到体育商店购买需要的体育用品或体育服装、鞋、帽等。只有身体健康了,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家庭也才能更幸福。所以,多年来,招聘而来的教师一批又一批,几乎没有流失者。即使骨干教师,也不会高枝别依。

2.为不同层次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关心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发展,邓小平说得好:“发展才是硬道理。”教师发展了,才能拥有生命价值实现的幸福感。

学校返聘了一些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他们不但德为示范,而且专业突出。在与返聘的王元庆老师聊天时,笔者为其厚重的学识而情不自禁地升起一种敬仰之情,他对校训、教风、学风等学校精神文化的解读,有思想的光芒,也有文化的内涵。王老师虽已74岁高龄,不但活跃于课堂之上,还挑战国际教育中的物理教学。这让年轻教师“见贤思齐”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精神追求的动力。

学校以“老带新”制度让年轻教师犹如在一个家庭中有长辈引领一样,不但有了积极上进的内在需求,而且有了对学校的依恋感与归属感。学校为年轻人搭建成长的平台,在全校进行公推演讲竞聘。只要努力上进,就会让你走上“更上一层楼”的台阶。贵阳特别重视民办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实施了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样评定职称的规定,于是,学校大力鼓励年轻教师参加评选。

骨干教师同样有着施展才华的机会与平台,在区、市、省举办的教学观摩与比赛课上,让他们展示其教学的风采,获取奖励,享受成功的喜悦。

骨干教师艾菲副主任初入学校之前,已是“多彩贵州”的银奖获得者,不少职业以至人们一致认为热闹的职业,她都可以选择,可是,她却在建校初愿意担任月薪只有1500元的生活老师。如此的勇气与气魄,是对选择的一种挑战,也是对学校的高度认可。

谈起她的成长之路,简直有点传奇的色彩。她说,在她对课堂教学尚未深入研究的时候,学校领导就让她去参加一个大型的音乐比赛,而且出人意料地获取了一等奖。此后又陆续参加了一些比赛,而且每每都是硕果累累。在参加贵州省专业歌唱大赛的时候,她一举获取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教师走上骨干教师的舞台。为此,她还创建了民乐团,所带的学生第一次参加贵阳市乐团大赛就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走访老师们的时候,他们说,学校所进行的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带头人和名优教师的梯队建设,让每个层次的教师都能乘梯而上,步步升高。

陈章义校长认为,所有教师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不应当让他们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而应当让他们不断地蜕变与超越,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而学校的职责,就是为他们力所能及地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让其内蕴的潜力迸发出来,从而感受生命成长与飞跃的特殊喜悦。

构建有念想的校园

学校提倡,校园不应当只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地方,还应当是给他们留下终生念想的乐园。很多年之后,甚至到了老年,学校的某些情景还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成为美好的回忆。

基于这种思考,学校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师生共同参与。

1.师生为自己的学校设计

校歌是本校老师自己谱曲和作词,又自己带着合唱队到录音棚去录音形成的。在有的人看来,也许层次不是特别高,可在这样的校歌里,熔铸进了教师对学校的热爱与向往,给人以荡气回肠的美感。

很多事情,学校会让学生去实践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有欢欣与成功,也有波折甚至失败,但这些都能对其终身成长产生影响,并在其记忆的长河中回荡不去。

比如,学校设有值周班级,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之中,让他们感受作为学校主人的乐趣与责任感。同时,一个班一周的每天早上、中午和下午以班级为单位的保洁工作,就成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校的校旗设计得富有生机而又有美感,可谁能想到,那是学校从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几十幅样品中遴选出来,又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而形成的。陈章义校长说:“其实我们可以请专家设计,也不担心费用,之所以让学生们设计,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们有着巨大的创造力,还会将自己对学校的感悟融入其中,所以,也就有更大的生命张力与特殊的意义。”

学校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学校文化的构建就应当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学校就与他们有了心魄相系的联系,并在其心里深植下了永久的念想。

2.开心农场成了学生开心之地

学校面积虽然不大,可却有一个“开心农场”,让初一的学生自己去种植、施肥与浇水等。他们看着种子破土而出,小苗一天天长高,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有无限的欣喜。一个学生从地下挖出一个大大的红薯之后,紧紧地抱在怀里,向同学们一边炫耀着,一边开心地笑着。有的学生把花生从土里面拔出来的时候,看到根茎上挂满了一颗颗非常饱满的花生,既惊讶又兴奋。有的学生还将观察到的情景以及惊奇感受撰写成文,发表出来,作为终生的回响。

3.割舍不下的学校情

袁雨田老师在这所学校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在广州任教,可是,她还是回到了贵阳,重返这所学校。当年的学生,现在已是教坛新秀。其实,如果说有人可以从贵阳调到广州,一般是喜不自胜,而且会立马前往的,可她反其道而行之。谈及此事,她表现得极其平淡。她说,在上学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所十分纯粹而又有温度的学校。上完大学再回母校,这种感觉愈加浓烈,对它总有一种割舍不开的深情,让你感到这就是你的家,是精神的归属地。

见到在这所学校上了10年学的高二学生陈思的时候,笔者同样感到这片教育圣地的美好。从始至终,她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绘她的见闻与感受。她说:“从小学入学第一次走进教学楼大厅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弥散着神奇色彩的学校模型,做得那么精致美妙。而当我走在校园里时,我就感到它不只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建筑物,它还蓬勃着向上向前的生命力,让我感到它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随着我的呼吸而轻轻地颤抖着。不只是这一个地方,学校的角角落落,都让你感到它是一个心灵栖息的港湾,我不只在上学的时候,而是一生都要去把它当作朋友,维护它的尊严,为它去努力,为它去争光。”

这种温暖感在学生心里弥漫的时候,也在学生的家长那里回旋。在与家长田鑫交谈的时候,她说到自己的儿子中考成绩很好,可以被名气更大的公办高中录取,可是,他们一家三口不但异口同声地说要上这所学校,而且心里也都在这所学校里安了家。她说,她和先生像儿子一样,精神与感情都已融入到了这所学校里。

陈章义校长认为,要想让学校成为有念想的地方,就要做让师生乃至家长感到温暖的事。想他们所想,做他们希望做的事,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学校有了温度,也就有了念想。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10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