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技法与功夫于一身的作文教学名家——何捷老师精彩的读写世界
集技法与功夫于一身的作文教学名家——何捷老师精彩的读写世界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9-08-24

集技法与功夫于一身的作文教学名家

——何捷老师精彩的读写世界

陶继新

 

1975年出生的何捷老师,已先后在十几家报刊杂志发表近1700篇文章,其学生发表的习作也多达900余篇,令人叹为观止。

如此神奇,其间究竟有何玄妙?

这让我想起2016年采访于永正老师时他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只有‘读写’两个字;如果再多说一下的话,就是‘多读多写’四个字。”

诚哉斯言!

何捷及其学生优质的“多产”,靠的也是这四个字。何捷是用怎样高妙的技法让这四字“箴言”发挥出如此巨大的魔力的呢?这引起了我巨大的探索兴趣。

阅读之“道”及其路径

从一般意义上说,读与写在逻辑上构成的是必要条件关系,即“有之则未必然,无之则必不然”。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构建读与写的充分必要关系,即“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呢?

一、“取法乎上”与“复归于婴儿”之读

何捷酷爱读书。他读于永正等名家有关教育的书,也读天文、地理、军事、艺术、哲学等书籍。他从书中学到的,不只是教学与写作技巧之“术”,还有昭示其内在规则的“道”。比如语言的“道法自然”,心灵的自由和谐,人格精神的升华等。因为他知道,舍“道”而行,行之不远;依“道”而行,才能行之者远,且愈走愈好。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2字的教学总纲,也是将“志于道”放在首位的。

何捷之读,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阅读大师的作品,也许无法抵达大师的境界,但却可以走至“中”的层次,长久而读且“学而时习之”,则有可能在与大师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慢慢地靠近大师,甚至自己也成为名师大家。因为大师的作品不但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还深蕴着人生的智慧,让喧嚣的心灵得以安顿,引导你抵达“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里。阅读中等水平之书,则只能在“下”的层次徘徊复徘徊。目前有的教师的阅读,则步入“下”的怪圈不知归路,在无意识中受到了不良思想与文化的侵害,并由此影响到学生。休说指导不出优秀的学生,连自己也不可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何捷是清醒的,在种种质量优劣不等的书籍充斥市场的时候,他拥有一双“取法乎上”的慧眼,所以,他与他指导的学生的阅读,就有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可喜景象。

听何捷老师的写作教学课,总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尤其是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奇思妙想甚而奇谈怪论的临场应变,总会让在场听课的教师惊诧他何以会有如此巧妙机敏的回应。其实这些看似灵光一现的教育机智,都与其富有定心的大量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在这种日益丰厚的阅读中,何捷自觉不自觉地汲取了各路名家大师的语言艺术与生命智慧,从而形成了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系统,以及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智慧。

这种语言之于儿童来说,不但是美妙的,而且是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充满无穷魅力的。因为何捷在读名家大师作品的同时,还一直关注着儿童的阅读走向。比如对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名侦探柯南》《樱桃小王子》《乌龙院》等书,他一方面自己读,一方面与孩子们一起读,还常常一起谈读书的体会。有人认为这些儿童图书难登大雅之堂,可在何捷看来,正是在这些书里,蕴藏着大人们泯灭了的童心的纯真、忽略了的人生的智慧。老子主张“复归于婴儿”,因为儿童的天然情趣与超俗格调,是被世俗熏染的成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何捷从这些童趣荡漾的作品里,读出了儿童的心理、爱好与人性的美好,他的感悟与作者的智慧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让话语既有了生命的张力,又荡漾着儿童的情趣。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就感染了儿童,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童心的世界。

二、规划学生阅读的路径

何捷还开辟了一条指导学生阅读独具特色的“何氏”之路,学生只要循“路”而行,就会不由自主地沐浴在书香中,“贪婪”地享受高贵精神的滋养。

路径之一:给你自由,任其选择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当做孩子,用心感受孩子的呼吸,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他心灵成长想要的东西。何捷就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捍卫学生选择的权利,把阅读选择的自由放给了学生。

恰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儿童对书的兴趣也是各有所好。自由选取各自喜欢的书,才能启动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爱上读书的第一步。这样,在阅读的时候,才能乐在其中。同时,它还可以在儿童的心里积淀下一种积极的思维,读书是好玩的,美好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何捷将其指导课外阅读的宗旨确定为:“儿童读什么,儿童说了算

路径之二推荐好书卡

选取了自己喜欢的图书,还要让孩子们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所以,在读完一本书的周末,何捷指导孩子们制作“推荐好书卡”,而且提出要求:一是统一使用A3纸,以竖排的形式手写。这种形式新颖、带有古朴的味道,孩子们感兴趣。二是打印书目封面作为封皮推荐语要有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精彩片段人物形象阅读体验等。上交由班委挑选出优秀的好书卡张贴在墙上。推荐的书如果得到大家的喜爱,就会被收藏在班级图书角,推荐者还会获得老师颁发的一个大奖。这样一来,有些低俗的书,自然就被淘汰出局。而原本阅读品味较低的学生,在这样持续不断的活动中也提升了鉴别能力,达到了每个学生都能读好书,“开卷有益”的目的。

路径之三:通过听读为孩子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读书除了文本阅读之外,还可以通过听读的形式,为孩子们的阅读另辟蹊径。小孩子记忆力好,倾听的能力也非常强。尤其是听故事,长时间聆听依然乐此不疲,有时甚至进入到深度聆听的痴迷状态。如果科学地运用好“聆听”这一学习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优秀的朗读作品,其抑扬顿挫的语调就能够传达出作品蕴含丰富情感与深刻内涵。会用心倾听的孩子,其感情也会随着作品的情感基调起伏跳跃,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使写景的作品,也是情随景生的,听讲这样的作品,也会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朗诵进入“披文以入情”的化境,在爱上语言所描绘的景色的同时,从而对自然之美产生心理的向往。

那么,优秀的听读素材从何而来呢?何捷老师提供了三个途径。

一是孩子从网下载

这又是一次充分的尊重和民主。何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到网络世界里搜集既有意义又妙趣横生的音频。搜寻的过程,就是一次聆听和学习的过程。孩子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音频素材,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东周列国志》《大清十二帝疑云》《封神演义》等。然后,何捷又引导孩子们从中去粗取精,优中选优,留下最经典的作品。

二是有针对性地购买。

购买的音频,并非由孩子们信马由缰地随意选取,而是在多方争取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后,经过慎重取舍方才确定下来。这样做一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尽最大努力把钱花到刀刃上,不加重家庭负担;二是孩子们的时间是极其珍贵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听到最好的视频。何捷考虑之周全,让家长和孩子都深深感动,使听读活动得以持续开展。孩子们在饶有兴趣地听读故事的同时,不但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语言,也在无形中净化了心灵,升华了人格境界。

第三是听广播。

何捷在电台主持了一档作文评点节目,可谓好评如潮。每次播出前,何捷都要告诉学生什么时间播出,让他们在家。他认为,孩子们对新颖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通过电台聆听老师匠心独运的有声“作品”,这种跨时空的交流,会取得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事实也是如此,孩子们不仅通过聆听更加透彻地领悟到了写作的方法技巧,还懂得了“时时处处皆是学习之地”的道理。

这样多管齐下,多策并举,何捷所教的学生,不但爱上了读书,而且还出现了“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可喜景象。甚至有的家长也随着孩子喜欢上了读书,成了名符其实的书香家庭。

步入“游于艺”的写作殿堂

庄子《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之所以能够“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关键是其用心“解牛”十九年了,熟能生巧,而且“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正是由技入道,才升华到了“游于艺”的审美境界。《庖丁解牛》说明的道理给我们的写作以很大的启示。

一、自我写作的由技入道

何捷老师的写作,则有似于庖丁解牛。开始的时候,他的写作也如庖丁一样,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诚如他言:“有思想了,写;有创意了,写;有困惑了,写。”在其执教第九个年头里,他的作文教学实践就获得了同行和专家的广泛认可。《福建教育》开设的“阳光教师”专栏,首期便是介绍何捷作文教学历程;《小学语文教学论坛》邀请他以成功者的身份给处在作文教学困惑中的教师传经送宝。“方今之时”,他不再视写作为畏途,而是形成了习惯,甚至走进了审美境界。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写作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而这些文字又被各家报刊发表,然后结集出书,受到更广泛的欢迎。现在,何捷已经发表了1700多篇文章,还在全国各地的杂志开设了7个写作专栏,出版了两本写作专业书籍。这又给他的写作以巨大的动力,写作的数量质量更是与日俱增,以至每每投入到写作中来,就会产生超越常人的审美愉悦。

何捷何以在写作的苑地里如此优裕从容、挥洒自如?

我想,这与他丰富的阅读一定有着内在的联系。写作之于教师来说,是一种高级的精神输出;而阅读,则是精神输入。没有源源不断的精神输入,就不可能有文章的精彩纷呈。而何捷,正是由于大量优质的精神输入,才让其丰沛的精神输出如源头活水,汩汩不绝。持续不断地写作,又使其语言表达水平水涨船高。这种良性互动,让他不仅文思泉涌,而且下笔即如行云流水,字字珠玉,笔下生辉。

同时,丰富的作文教学实践,也为其写作积淀了实战经验,并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属于他的写作谋略。他要为学生讲写作之道,为教师开设写作讲座,就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如此,他还要讲得晓畅生动,讲得让听者明白喜欢。这个过程,是他对写作进一步思考,且逐步升华成写作理论的过程。何捷平时执教写作教学公开课的时候,常常以看似不经意间的点拨之语,便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让听者感慨于他思维的敏捷与睿智。有人曾经好奇地问何捷,何以会有如此机敏的回应,是不是早有准备。其实,好多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是很难精准预设的。可是,说完全没有预设也不对。因为他不是为了某一节课准备了几天,而是精心准备了十几年。他几乎天天读书,天天写作,天天教学,无一日让自己懈怠。课堂上随机出现的在一般人看来很棘手的难题,无论过去是否遇到过,他都会迅速地从丰厚的知识储备中信手拈来,那智慧的灵光一现,神来之笔,总会让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就是所谓的“功夫学”,没有持之以恒的积累,怎么能有教育机智的美丽绽放?可见他追求的不是一时一地一课的成功,而是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的一生的精彩。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写作高手,写作教学的名师,都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恰如庖丁解牛一样,没有“十九年”的功夫,没有多少年如一日用心解牛,研究解牛,是不可能抵达“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神奇境界的。

二、指导学生写作的妙道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随着何捷的在全国声名鹊起,他的学生也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不但写得多,而且写得好。当然,何捷自有其指导的妙道所在。

他认为,小鸟要飞,就要展翅;孩子要写出个性,就必须为他们松绑。为此,在孩子开始写作的时候,必须大大放低写作的要求:一是摒弃假大空的题材,自由选取自己熟悉且喜欢的内容。二是体裁不限,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还有小诗歌、短篇新闻稿、小型的调查报告、课本剧、小小议论文等,让学生自由选择,从而激发其表达欲与创造欲。三是语言形式多样,有的孩子擅长诗性语言,就让其尽情诗意地抒写,而不强调质朴无华;有的孩子语言幽默诙谐,就不要求其写得有板有眼。四是没有字数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五是多鼓励,少批评甚至不批评。某个学生写的作文从整体上说并不太好,可如果有一两个好词好句,他便大张旗鼓地在全班表扬,让其产生自豪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果有了好的习作,则在全班热情洋溢、声情并茂地高声朗读之后,还要张贴到优秀作业栏里,并在家长会上展示与表彰。真正优秀的作文,他还会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推荐到各类报刊上发表。几年下来,经何捷推荐发表的习作已经600余篇。当学生在报刊上看到自己的习作,有的还收到报刊社寄来的稿酬时,那种特殊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并催生出更大的写作热情。而那些没有发表习作的学生,也一个个暗下决心,争取尽快写出好的习作,从而成为何老师推荐的对象。于是,全班就掀起了一场从不降温的写作热潮,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来。

何捷的写作还有其独具的知识“产权”,“百字搜索”便是其一。就是鼓励孩子们每天于生活中用慧眼慧心“搜索”二三百字的短文,写人写事写物议论均可,不要求篇章结构的完整,语句也不强求字斟句酌,率性而言,自然为美。足够的自由让孩子们写起来天马行空,毫无束缚,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见事而作,有感而发,所写习作虽短但多有情趣且情感真挚动人。更重要的是,由此养成了有感便记、每日必写的习惯,写作成了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些当时随心随性“搜索”出的文字,孩子们有时会惊诧自己怎么会信手写出如此精彩的语句。这些精短的文字,经过一番扩充与推敲,便产生了一篇篇充满情调、余味悠长的美文。何捷说,学生的不少作文,就是在日常“搜索”之后升华而来的。

何捷的写作“法宝”,看起来都是小技巧、小智囊,但这些“小”里实则藏着大智慧、大乾坤。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如滴水穿石的阅读积累,见缝插针笔耕不辍的书写,成就了何捷,也成就了他的学生,师生用兰质蕙心、生花妙笔谱写出一个诗话的文学天地,令人向往、感佩。

原载于《新教师》,2018年第11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