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滨州市第一中学朴素的育人观
关注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滨州市第一中学朴素的育人观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9-06-14

关注身心健康,培养健全人格

——滨州市第一中学朴素的育人观

陶继新

 


教之大业任艰巨,成人育才守本心。

毋庸讳言,天下父母莫有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拥有好的发展且获得更大成功的,然而,何为“发展”之好,何谓“成功”之大,则关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立场与生命追求。知识与能力、分数或素养历来是教育者们所探寻与博弈的思想境域。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甚至好了还想更好,以期考入名牌大学;人们也常言高中教育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可往往是急功近利,只是将眼睛盯在高考升学率上。当然,高中教育不可能不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可是,有没有比升学率更重要的事情?

滨州市第一中学冯云华校长说: 面对正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学校必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负责。如果学生的身心与人格出现了问题,在走进大学或社会之后,不但难以成人,难以成才,更难以走向人生的成功。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每位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应有更多的了解,才会挑起更多的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的责任,赋予教育以无限可能。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每一位教师,都必然具有某种独特的教育影响力,这既是一种能力,一种个性品质,更是一种心灵境界。然而,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负责制,过多强调了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身份价值,却相对弱化了学科教师的独特意义及其教育影响,忽视了教学共同体的影响合力。由此,学生所能获得的关注往往是有限的、教师所能给予的影响也是规约的,尤其一些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在班主任单方负责制下,不易得到学科教师在人格修为或智慧能力方面长期的、稳定的及深远的影响,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部分学生的失落状态,甚至边缘化。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为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校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

全校有300多位教师、3000多名学生,每位教师承包10名左右的学生,对其身体、人格、学习等全方位负责的制度。所有中层干部、非教学岗位的老教师,也积极地加入这个行列之中,对孩子全面负起责来。

事实上,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本质,即是建构师生交往路径的多态化。哈贝马斯认为,真正的交往是主体间相互理解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相互契合的对话。师生间的交往与理解,实质上隐蕴了丰富的内涵——平等、双向、自由与分享,其需要基于师生之间多向沟通、动态生成与循序渐进的行动逻辑来实现。据此,学校专门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一本成长册,上面有一个“我想对你说”的栏目。学生如果有了学习或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写在上面,导师会根据学生所写内容,及时且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在沟通中,教师不但能够发现学生身上各自的闪光点,从而以不同方式进行表扬与鼓励,还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

学校还根据当前某些热点问题,举行每月一主题的“师生面对面”的活动。学校撰写相应的题目,如校园欺凌问题,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谈论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导师就学生所谈内容,一一点评,或肯定,或指出问题,或解疑释惑,或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等。这样,如果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自行较快较好地予以解决。

学校要求面对那些存在严重的成长偏差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有智慧与行动。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复杂性。合理性规定了其恒长存在的价值意义,而复杂性则侧面凸显了其瞬息万变的发展变化。因而,问题溯源的可能性造就了问题学生存在的合理性,问题解决的渐进性亦决定了问题学生发展的复杂性。这么多的学生之中,总会有极个别惹事生非,甚至犯了大错的学生。所以,有人问冯云华,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会不会将其开除呢?

他说:“我们一般不会开除学生。因为将其开除,可能会毁了这个孩子的一生,甚至还会毁了其全家人的希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时冲动,违反纪律,甚至严重违反纪律,不能就此而斩断他们的生命前程。相信通过学校教育,他们一定会悔改前非,甚至成为优秀学生的。”他还说,有了这种理念与想法,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就不会大发脾气,而是冷静下来,分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然后采取及时且有效的“治病救人”的方略,从而让他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更好的成长。

如是,教育应凸显人性化,因为每个人都蕴含着未可知的力量。教育者需要对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尊严抱有认可与尊重,恰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建议的,教师应尽量少地进行直接干预,而尽量多地发展支持性环境,相信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发展机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在某个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学校要求老师不要动不动就将家长“请”来,居高临下地对他们批评一番。而应是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地教导,让其心服口服,自己改正错误。同时,这也减少了教师与家长的冲突与矛盾,和谐了师生关系,让学生心理上也有了安全感。只有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才能弘扬一种超越知识本身而充盈生命关怀的人文教育。

学校认为,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都有不断进步的主动追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及时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这些成长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言:“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即是得到尊重和赏识。”的确,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才是其寻求发展的根本内驱力。然而,进入滨州一中的孩子,综合素养并不是都很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普遍偏低。因此,那些成绩一般,或者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心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孩子们在学业、思想甚或性格上都将产生不可逆的挫伤。为此,每届新生一入校,学校就开始在提升这些学生的自信上大做文章。

比如,以前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评选,只有极少的学生获得奖励。现在,学校要求,老师们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不同的优点,并要一一上报。于是,就有了每年期末的大型颁奖大会。那些以前想都不敢想自己能得奖的学生,一个个捧到了奖状,纷纷兴高采烈地向家长报喜。在每次的颁奖大会上,学校都会庄严承诺,不管哪个学生哪个方面有了进步,学校都会向他颁发获奖证书。可见,学校的教育理念蕴含了赏识教育之维,即:对学生能力差异的充分尊重,对学生生活意义的深层理解,更是对教育本真的现实践行。

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给学生提供成长平台,让不同成长起点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从而逐渐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多元智能理论基于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而提出:人之差异,生而有之,学亦有之。尊重学生的多样差异,理解学生的多元智能,是让不同学生都能成长的前提,也是作为教育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此,滨州市第一中学开齐课程,大力落实选课走班,搭建起丰富的学生成长平台,满足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很快,他们就有了丰硕的收获。他们的舞蹈社团,在全省舞蹈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朗诵社团连续参加三届全国中学生朗读大赛,2016年获得一等奖,2017年获得特等奖,2018年获得一等奖;辩论社团参加滨州市首届中学生辩论赛获一等奖第一名且囊括全部奖项,并代表滨州市参加全省中学生辩论赛。

在各类成长平台上,学生们翩翩起舞秀出了自己的成长优势,也从同伴身上看到了自己可以走向成功的无限可能。

学校无疑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义务。滨州市第一中学一直坚持,不一定让学生个个成才,但一定帮助他们在未来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才是办老百姓真正满意的学校。

冯云华校长说,他们的学生,包括大赛获奖的学生,不可能全部升入本科学校。不过,即使他们考入专科学校,甚至回家当了农民,也一定是合格的公民,一定会对社会做出贡献的。

据此,让学校感到有成就感的不仅是在校学生,还有那些走出校门已开始服务社会的学生。毕业生张梦超在学校时学习成绩一般,考入山东省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后,努力进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考上了沈阳铁路公安人员。2018年暑假,他从沈阳回家途中,在车厢里发现了一个疑似爆炸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抱起来,快步跑出火车站,扔到离火车较远的地方;旋即,爆炸物轰地一声爆炸了。如果没有他这一舍己为人之举,整个车厢的乘客都有可能被毁于一旦。他由此荣立了三等功,为学校争了光,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冯云华校长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每天都感到肩上的担子真的很重很重,可有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有了希望,有了幸福感。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诚哉斯言!有了自信心,其本来就有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进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学校虽然没有着意追求高考成绩,却迎来了升学率年年攀升。于是,不但学生们看到了希望,家长们高高兴兴地送来了锦旗,老师们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氤氲在滨州市第一中学的自信文化光晕里,学生的身心越来越健康、人格越来越健全。学生们意识到:只要昂起头向前走,成功就在前方。

(原载于《教育名家》,2019年第4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