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写作指导的高层境界
取法乎上:写作指导的高层境界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9-01-18

取法乎上:写作指导的高层境界

陶继新

如何进行写作指导,可以说是一个俗而又老的话题。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与著述可谓汗牛充栋,而且陈陈相因、泛泛而谈者居多。今日重提,似有老调重谈之嫌,而且很难谈出新意。所以,我不想重复人云亦云之说,而是从“取法乎上”这一特有的视角着笔,开辟写作指导的另一条蹊径,试图谈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如果文中偶有一二亮点闪现,也便达到了撰写此文的目的了。

一、写作既是一种创造活动,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老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主体,即便作家诗人,也大都经由了老师写作指导的启蒙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指导的优劣,决定着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下,甚至决定着其一生的写作走势。所以,我们应该摒弃对写作指导的习惯认识,提升到较高的层面进行审视与思考。

几十年来,我一直关注学生的作文态势。我一般不把学生作文视作写作主体的受动与无奈,而是看作具有激情与智慧的生命体的一种富有意义的创造活动。阅读优秀的学生作文,我往往为其意蕴悠长与文辞美丽而激动。他们在创造这些精神产品时,是何等地神思飞采、心意荡漾!步入这种写作境界,不是创造,又是什么呢?所以,进行写作指导的老师,在思想认识上就要有一个质的飞跃,不是在机械地授给学生写作的程式与方法,也不是泛泛地讲述写作的主旨内容,而是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去窥观写作这一创造现象的丰富性与新颖性,点燃积淤于学生心中的创造之火。即便星星点点的创造火苗,也要在惊喜之时给以助燃,经过创造性的写作指导,使其终成燎原之势。即便寻觅不到创造的火种,也要为学生写作创设新的环境,诱发创造的动因,使他们的写作完成由不会创造到自由创造的蜕变。

同时,写作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不仅在学校里要进行写作训练,步入社会后也还因工作的不同而去或多或少地写作不同文体的文章,只不过那不再叫学生作文罢了。因此,老师的写作指导,不单是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写作要求,还要为学生的一生计。立足当今,放眼未来,把学校里的写作视作一个奠基工程,培养学生会作文的能力与爱作文的习惯,以至于写出好的作文,并对写作有一种持续不衰的热情,水平有一个不断攀升的劲势,以至于进入大学与步入社会之后,仍把写作作为生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以可以得心应手地写出佳作而荣、而乐,以能够实现生命主体的价值而欣慰与自豪。

二、读好书与写美文

在写作指导中提倡多读多写似乎成了老生常谈,其实却另有玄妙。唐代诗圣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现实中一些学生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写出好的作品来。这种反常的现象不得不令我们重新审视古贤的既有命题。冷静思考之后,才发现问题的关键是读什么书,如何读。学生所吸纳的,应是合乎营养所需的最佳精神食粮,而非营养欠缺的一般食物,更不是精神垃圾。现在低级趣味的读物充斥市场,其他低劣书刊也随处可见,一些人为了追逐情节、寻求剌激而不舍昼夜地猛读,结果是使其思想品位低下,写作水平也一直在低层次徘徊。即使读精品之作,也不能追逐情节,走马观花,而应当入乎其内,得其要旨。老师要研究目前报纸书刊的现状与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心理需求,指导学生阅读具有一定思想格调与文化品位的优秀作品。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诸如中外名著、反映当代思想文化水平的美文佳作,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至于自主自觉地去阅读,并在潜移默化中,拓宽知识视野,陶冶思想情感,增强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等。文化素养的提高,使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地升华到一个高层境界。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对于学生阅读,此经典之言仍颇具意义。让学生读一些高层次的书,甚至超越语文课本水平的书,其文化素养的提高则远远超越读那些平泛之作的速度。我采访过全国许多在写作方面小有名气的学生,他们与同龄人所读之书,所写之文,完全处于相去甚远的两个层面上。其中确有天资聪慧者,但更多的是一般的孩子。因为爱上了读书,因为所读之书远在同龄人水平之上,所写之文便有了令人惊叹不已的水平。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年华卉,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读过三遍《红楼梦》,其他古典诗词、中外名著等也涉猎甚多,所以,在中学时所写之文,甚至小学时的作文,就已经很有水平。自号老咪的初中学生王筱菲,小学阶段便拜读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等,又研究西方哲学史,不仅出版了两本诗集,还写了几十万字的《老咪说易》《人生小记》与章回体小说《八斗在手》等,而且每天用文言文写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呈大家气派。这些同学读好书,也写美文,层次之高,令同龄人咂舌,甚至令颇有造诣的成年人叹服。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否离一般学生太远了呢?我不这么认为,一是凡在这方面稍下功夫的学生,便在读书写作上踏入高人一筹的境界;二是旧时童蒙初学,便是四书五经。中国出了许多世界级的大文学家,无一不是在幼小之时,便饱读经典诗书,或幼时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之作,或大器晚成,写出千古绝唱。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现有的“名师”异常难寻,但现成的名家之书却比比皆是,这便是真正的“名师”,舍名家之书不读,而去读末流之作,是真真正正地舍本逐末,浪费生命。学生读再多的末流之书,一生也不会写出好的作品来。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便增多了文学读本,增加了美文名作,这无疑是“取法乎上”的一种明智之举。作为老师,要有意为学生真正走入高层阅读境界而创设最佳阅读环境。当然,这种高也不是脱离学生的无限拔高,即便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阅读水平也有高有低,要给每一阅读个体规划好各自的阅读之路,由少到多,由浅到深,及早能够自觉自愿地读好书、写美文。而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一旦喜欢上了读书,知道读好书之妙,进而形成读好书的习惯时,写出佳作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当然,这时候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也水涨船高,不要使学生为步入优秀作文的园地而沾沾自喜,要使他们在仰视名家名作中不断进取,超越优秀作文的水平,向小作家、小诗人之路问津。

有人会说,学生学习负担太重,语文课尚难学好,哪有时间去读好书,更遑论写作高水平的文章了。其实,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步入了误区,一篇本来不错的课文,被其用解词、造句、段义、中心思想与写作方法等千篇一律的平泛讲法支解得七零八碎,被烦琐的平泛讲解搞得索然无味,加之布置一些重复无用的课后作业,将学生许多可以用来读好书写佳作的时间挤得寸时全无。况且目前一些语文课文就难称美文,平之又平,教学这些课文,自然也要占用学生好多时间。如是下去,确乎难有读书写作的时间了。特级教师魏书生在80年代便大胆改革,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便结束一本统编教材的教学任务,其余时间则将阅读写作扩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学生阅读写作的水平直线攀升,令语文界的志士仁人刮目相看。上海育才中学在教育家段力佩担任校长时便大胆改革,语文课上学习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在内的自编教材,只拿出部分时间学习统编教材,结果学生的语文水平却明显高于一般学校的水平。所以,教师要树立新的阅读写作观,要大胆改革,真真正正地给学生创设一个读好书、写美文的宽松环境,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都有快速而又持续的提高。

三、作文批评的责任感与个性化

我将作文批改语之曰“作文批评”,是借用了文艺批评的说法。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批评,而是站在较高的视点上窥视学生的写作走向与个性特征,从而给予较高层次指导的一种作文批改。

指导学生写作,首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学生无不希望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一个较快的提高,这种要求似乎很高,其实当在情理之中。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是为师者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有了这种责任感,便会为学生写作水平的进步之慢而不安,便会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想方设法去进行写作指导的尝试与改革。一方面,要用较多的时间研究学生作文,不会再去写出了无新意与个性特征一般性评语,而是作为一种“批评”,写出有针对性的文字。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将“批评”视作一种双向交流的动态活动,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写作进程中的困惑与愉悦。这种老师,会因学生写作水平的每一点进步而发乎内心地高兴,会因其写作水平的进步之慢而寝食不安,他们在谒诚全力地完成写作教学任务,也在为学生一生爱写作、写美文而设计,甚至就如为自己的子女一生设计一样。正因如此,学生会为教师的真诚所打动,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地要求教师评价自己的作品,师生互动呈示出一种和谐的境界与美好的前景。

每一写作个体又呈示出优劣不一、良莠不齐的写作态势,面对学生群体,教师若用共性的方式去作批评指导,便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所以,我主张指导教师建立学生的个性写作档案,针对每一个体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使每一个体在不同方式的指导下,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曲阜师范学校任教时的一位同事彭兴奎老师,在为学生作文写评语时,就是真真正正的作文批评。他在每一篇作文之后,都写了一篇很见水平的批评文章,怀着深情,高屋建瓴地指出每一写作个体各个不同的优长与症结所在,令学生有顿开茅塞之感,并自然升腾起敬仰之情与感激之意。以至于学生毕业之后,还经常把已做了教师时所写“作文”寄送给他,让他再给写上一篇批评文章。彭老师说他在读《论语》时发现,孔子曾数一百次谈到“仁”,但每一次的说法都不尽相同,因为他面对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写作指导亦然。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要有高要求,而且一般性的优点不再提及,而写其别出心裁与超越既往的最佳处。对于写作水平较低的同学,要披沙淘金,寻寻觅觅,见到一般甚至点滴优长也予以表扬,使其充满信心,看到前景。对于骄傲自满的同学,要及时批评,指出写作中的不足之处,使其感到不认真努力便难以获取较大的进步,并在批评中渗透进真诚的人文关怀。对于怯懦胆小的同学,不仅在指导中张扬其优点,委婉地道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改变其性格上作韧性的指导,教其作文,也教其做人。也许有人说,这要花费教师很多时间,他们已经十分累了,如此为之,会使之雪上加霜,更加辛苦。这是事实,教师也是人,生活也应丰富多彩。但是, 如果将语文课讲得精一些、少一些,使意义不大的语文作业、尤其是重复无用的练习远离学生,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腾出不少时间。节省出的时间用在作文批评上,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况且,一旦教师适应了这种教学指导,学生适应了这种写作思路,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写作都升华为一种自觉主动与幸福愉悦时,教师便可以在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中,得心应手地写出批评文字;学生则可以在日渐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有了不断问津高层境界的要求。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写作文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反过来又促进教师作文批评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在学生那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充分相信他们,努力开掘其内蕴的创造力,会使写作指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师文化品位的高下是写作指导成败的关键

教师的文化品位高,便可以对学生进行高层次的写作指导,这在逻辑学上构成了一种必要条件。舍开文化品位,即使具备很强的责任感,异常认真地为学生写评语等,都只能使写作指导在平面上滑移,难以构建立体式的宏观指导框架,难以使写作指导步入“从心所欲”的自由王国。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品位呢?

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更应如此。指导写作的教师不仅要读文学、历史,还要读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乃至于自然科学。高品位的老师,应是语文研究专家,又是博采众长的杂家。他们所读之文,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不因浪费宝贵的阅读时间而遗叹。使自己始终与名家名作进行心灵对话,始终在名家名篇的熏陶下向高品位挺进。古今中外的写作大家,无一不是如此者。周国平谈到读书时说:“我承认我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文二集》,东方出版社,1999.10第1版)教师不该亏待自己,不然会产生“人生几何”的慨叹。况且因了没亏待自己,也便不会亏待学生。因为教师水平的攀升,将给自己的写作指导增添光彩,使学生从中分享教师所赐予的精神美餐。

在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教师还要“下水”写作。叶圣陶先生提倡教师写“下水文”,这既是他自己写作指导经验的理论总结,也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与指导意义。教师文采斐然,写得一手好文章,便自然而然在学生中树起一个可资学习的榜样,学生会从心底敬仰自己的老师。教师教写作课时,学生认真听讲,便成了一种自觉自愿,感到心畅神怡,与教师的指导悄然达成心灵默契。他们决意向自己的尊师学习,也想写出文情兼美的佳作来。而老师在“下水”写作时,知道了写作的甘苦,经历了写作的过程,在作文批评时便可以有的放矢,切中肯綮。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下水”之作与学生的各类作文,纵横比较着去谈。学生会从中取到真经,感受教师写作的情感历程与思路方法,这样,便完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与写作交流。这种指导,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并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再者,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当今社会呈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可供阅读之书与可做写作素材者也是摇曳多姿。学生作文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当然也斑斓多彩。“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现象会在许多师生的读写碰撞中突兀而出,令教师,尤其是不愿读书写作的教师惊讶不已,自愧弗如。所以,询问他们在读什么作品,品位高下如何,尤其是一些流行于当代的作品,学生往往在阅读上走在了教师的前面。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教师再有选择地读一读,辨其真伪,然后将真正的优秀作品推荐给更多的学生。再说,学生是一个活泼泼的群体,教师在向他们推荐好书的时候,万万不可忘却他们的阅读心理与个性特征,不可以失却“取法乎上”的阅读要义。而学生语言的活泼,思想的开放,也是很值得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的。在向学生学习中,教师的水平也会有很大长进,尤其是在吸纳新信息、感受新思想方面,当代的不少学生,堪称老师的老师。这种学习,会使写作指导处在动态交流与师生共振的情态中,作文批评更有了当代性、真实性、针对性。

反之,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抱住已有的写作教程不放,对语文课本中的一般性的写作训练恋恋不舍,尤其是按着教参的统一要求去做一般化的写作指导,那不仅与日新月异的写作形势相去甚远,为写作教学改革的大潮所扬弃,甚至还会为自己所教的学生非议与否定。不仅教不好写作,反而成了写作教学阵营中的落伍者。

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指导写作也是这样。它对教师的高要求,有文化素养方面的,也有创造思维品质方面的。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离不开对文化的追索,而文化素养的提高,又为创造思维奠定了最好的基础。

以上所谈,有些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些则近乎异想天开,但我的目的十分明确,便是用“取法乎上”的写作指导思想,冲击当今泛泛而谈的写作程式,给当代写作教学改革烧一把火。如果此火可照亮一点写作指导的改革之路,激活一些教师教学与学生写作的上进之心,乃至于灼伤一些传统写作教学者的一成不变的指导思维模式,也就令我心满意足了。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