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老师”有秘籍——读陶继新《做幸福的教师》有感
“幸福老师”有秘籍——读陶继新《做幸福的教师》有感
作者:朱国红        更新时间:2018-11-16

“幸福老师”有秘籍

——读陶继新《做幸福的教师》有感

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  朱国红

 

“小舟,我的新书《做幸福的教师》出版了,给你邮寄过去。”放下陶继新老师的电话,感动之情溢满了心怀。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收到陶老师的赠书了,只是知道拜读并珍藏了老师几乎所有的著作,不论是关于家庭教育的《非常父母》《父母要成为子女的精神导师》,也不论是旅行散文随笔《行旅有道》,更不论是诸多的教育教学佳作《教坛春秋》《治校有道》《名校有道》……每每捧读,总会一气读完,酣畅淋漓,之后再欣然细品,宛若清茗一杯,香纯淡雅之气在心灵深处轻歌曼舞,继而对陶公堪称一流的人品与文品心生敬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告诉自己: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常想:陶公就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以陶公为镜,可以获人生与职业的双重幸福。

《做幸福的教师》,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陶老师以其“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历练和他几十年采访的名师之“名”,为全国教师献上的一部幸福箴言录,一部幸福捷径图。

想要幸福吗?

如此,即如陶老师这样工作与生活,如书中张斌利、王岱、沈红旗、黄玉峰、王崧舟、陈琴、张万祥、薛法根、史建筑……几十位耳熟能详的名师之为事为人,就是幸福。

如此幸福,何乐而不为之呢?

幸福之源:读“天书”

林海音在《窃读记》中写道:“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对于人来说,如呼吸、吃饭一样的自然而重要,阅读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教育界对读书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部编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甚至发出了“语文新教材,专治不读书”的掷地有声的呐喊。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真的到了必须要阅读的时刻了!我们不缺阅读声音,不缺阅读资源,不缺阅读书目,缺的是真正读书的教师。

在某教育局骨干教师读书沙龙的荐书目录里,一位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在“向教师推荐一本您印象深刻的书”中填写的是“《犟龟》”,继续往下看,又是一位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填写的是“女子修炼手册”……不是说这样的书不能读,如果仅仅是向教师推荐一本书,是不是荐书人自己起码读过一本名著,一部经典?

我们是不是应该如陶老师书中写到的读“天书”?读“取法乎上”的书?王崧舟的“六六书系”,陈琴的“素读经典”,陶老师的“中国经典:诵读结合 外国经典:广博多览”,既有阅读内容的提供,又有可操作性强的阅读方略,关键是要舍得下点笨功夫,要对自己狠一点。

回顾我个人的阅读史,曾经梳理并发表过《我浅薄的阅读史》一文,阅读高峰期是在师范学校上学和工作前十年,根据个人阅读兴趣和工作需要,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小说和教育名著。这十余年来因为多次聆听陶老师的演讲,可以说陶老师是我亲近传统文化的启蒙老师,看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人的气质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我。读《做幸福的教师》,我情不自禁地将陶老师所有的经典引用的句子都圈画标注下来,竟然多达260处!其中涉及到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中外教育名家名言等等,博闻强记,学养深厚,纳入经典,或画龙点睛,或总结提升,或“一言以蔽之”。

这些年,我也开始一字一句读经典了。特别喜欢孔老夫子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如此,陶公如此,我也想如此。近年来身体罹患大病,多次全麻手术后导致大脑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得厉害,我便将阅读、朗读、诵读、录读、听读、抄读纳入到日常中来。一部部经典著作,就这样一字一句地读完了,身体越来越好了,底气越来越足了,心态越来越平和了,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原来,高品位的阅读是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活水”哦!

幸福之径:立己言

古人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乃谓之“三不朽”。“三立”,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简言之,就是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学问。

作为教师立身之本就是教书育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教育教学是实践性理论,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但是经验不是时间的累积和叠加,不是每一堂课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以个人反思来助力。最有效的反思就是立己言。

将实际工作中的构想与设计记录下来去落实,将课堂教学实录下来进行分析与评改,将班级中的教育故事记录下来增长教育智慧……这些都是立己言。开始也许是不求发表,不求出版,不为著书立说,平常心积淀工作的得与失,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就会形成陶老师所写的“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有自己的写作内容,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一线教师的写作,也许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但却重在以小见大的真实经历,真正体验,真情实感。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有境界自成高格”。无需牵强附会,无需“为赋新文强雕琢”,无需内容虚假瞎编作,无需生搬硬套,无需装腔作势。只需要“标题的制作”用心一些,只需要“从容的叙说”,这是陶老师的“以术思道”的写作方略。只需要“独具的内容”,只需要“理性的光照”,只需要“感情的投入”,这是陶老师“以质求道”的写作方略。只需要“止于至善”,只需要“安顿心灵”,只需要“上天入地”,只需要“持续写作”,只需要“和谐天地”,这是陶老师的“功夫在诗外”的写作秘籍。

有了这些秘籍,就找到了教师幸福的路径,行动起来,为自己为教育立言。

幸福之境:修己身

有的人,活着活着,就活成了孤家寡人。

有的人,活着活着,就成了别人心目中的样子。

陶老师就是后者。

许多年来,我常常想:

陶老师脸上永远都洋溢着最纯真的笑容,如婴孩儿一般干净。而每每听君一席话,又会胜读十年书,他的大脑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藏。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他可以将一位又一位全国名师请到“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上做课做报告。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 在《打点幸福人生》的板块,我找到了答案:人格魅力。陶老师靠得是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气息相通的智者,使他们“众星拱之”。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因为陶老师早已把古代先贤的“文”化为了他个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孝敬”“宽容”“为善”“仁爱”是他对“高尚人格”的界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有得失心而“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内心的平静成了奢望,丁点小事搅和得自己波澜壮阔。“得之欣然,失之坦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潜心修炼。陶老师以个人的生死经历、古今中外丰富的故事案例,告诉读者优化情绪,相信自己,持续发展,我们也可以做得到。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快乐是稍纵即逝的,表面意思就是乐子很快就会过去。内心的平静才应该是个人修心养性的追求。静修,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吾日三省吾身:

今天我阅读了吗?

今天我写作了吗?

今天我修己了吗?

如此,学生拥有一个腹有诗书的老师,一个著作等身的老师,一个品行高尚的老师,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相信榜样的力量,相信影响的力量。

如此,幸福。

如此幸福……

(原载于《济南时报》,2018年11月11日,第9版;发表时有改动。)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