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读陶继新老师散文有感
黄河之水天上来 ——读陶继新老师散文有感
作者:刘金华        更新时间:2020-04-08

黄河之水天上来

——读陶继新老师散文有感

刘金华

其实,仔细算来,和陶老师相遇相见相处一共没过几次,就连电话、短信也很少联系。对他的钦佩、仰慕,是从文章的哑语中交流而来。

在第一时间里再次读陶老师的作品,温馨、灿烂。像曙光一样一下子铺天盖地,把金黄的经文洒满人间。一口气读完《日韩之行》,心界豁然开朗,有许多话要说。虽然感觉还是过去的陶老师,但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爱所恨,灼烧着他的胸口。一种力量在暗涌,比原来更加强大,他脚步匆匆,像时钟一样,不停地转动。采访、对话、读书、写作、演讲……一种精神在传递,比原来更加迅猛,像阳春三月的春风抚慰着人们。没有理由不振作,没有选择不发奋,没有权利不站起来。一种心态在暗示,比原来更加平静,在《逝者如斯》中他这样写到:到达仁川港口时,只有14:40分钟,整个大厅里,只有我们一个团队的人员。谁也没有想到,说是船要到晚上11点之后才能起航。也就是说,我们还在等9个小时后,才能正式起程。”视时间如同生命的陶老师,要空空等待九个小时的情况下,快速找到自慰。“一点儿也不生气了,安然地坐在椅子上,打开李泽厚先生的《论语新译》,认认真真地读起来。”镇定、沉静、善解、宽容、大度,无不显示着陶老师的秉性与境界。在《中间停车的尴尬》一文中同样显现出他的从容。汽车几次坏,司机几次修,游人几次怨。而陶老师则是“人还要有点同情心,度人心。”“人还是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平静,多一些人想的心理。

在《由两个小女孩想到的“均衡”的的尴尬》一文中,“父母的‘优’‘劣’之别,也是造成这种分野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的不公平,比起一般性的分配不公,更加可怕。”理性、高度的精炼可以看到陶老师洞察到隐藏在我们背后的危机,洞察到夜雾过后将要升起的缕缕曙光。他用敏捷的语言往深层挖掘,让我们在波浪不惊中看到他内心的焦虑和惊心动魄。他用热忱和热爱守卫真理,把祖国珍藏在心口,担心着忧伤着孩子的未来。一篇文章一个战区,不用厮杀,只用陈述或逻辑推理把“标本”一一摆出来,让读者抓住从天而降的神采和风度。

多愁善感,有喜有乐,生活总是千变万化。聆听陶老师在《广西越南之行》话语:“清水绿山,悠悠白云,就在静静的行走之中演绎着一方自然美景……”神韵天成。陶老师笔下的草木心灵比我们更豁亮,更宁静。《印象刘三姐观后》更是让我们感到日子的爽朗、欢快、甜蜜。在波涌浪涛间,天与水汇聚于几根铮铮作响的琴弦之上。“有红布遍江,人在其中的红色海洋似的壮丽,有身着艳丽衣服的窕淑女的陆续出场,有牧童骑着水牛缓缓而过的悠闲,有傍晚归来鱼满仓和迎其归来的喜悦之情,有远近都在的船上之行。而且整个场面都非常壮观,雄奇,而不同的色彩,配以雄浑的音乐,将这种壮美演绎得波澜壮阔”。一江欢畅,满天流韵。美丽的夜晚,悠扬的歌声惊得归林的小鸟栖枝倾听醉情的天籁。亦真、亦假、若幻、若梦。牧童从这里走过,渔夫从这里走过,岁月从这里走过,历史从这里走过。陶老师的思索与笔耕,被响亮的语言裸露。茶余饭后的娱乐是华夏大地上的缩影。安居乐业,国富民强,中华盛世,超越每一个时代。

都说漓江的风景优美,陶老师书写的文字比漓江更美。他定位一个视觉,卷起千年尘纱,折射周边事物。以水以山以梦以幻之斑斓,口若悬河,纵情千古。他把漓江古老的风,宁静的景,灿烂的文化、独特的形态……像蜻蜓点水,绝妙地绣一幅长卷,让我们欣赏地轻松、入神、愉悦、留恋。虽然每行其上不能如履平地般地轻松,但因了与文化遗产的接触,可以让你的思想放牧于悠远的东巴文化的长河之中,遥听南国历史的回响。”清流淡淡,水云相掩。就这么简单,轻而易举地指引我们去了漓江,进了巴东。侧耳,静听漓江幽静的吐纳;仰头,凝视巴东原始的自然。复活,一切都在浣纱的女子身边复活,重返那纯真的年代。

陶老师对山水的抒发;对生活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对事业的感召,是何等的新颖又富有深厚情感。在《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全文昭示出“在心理上有了必胜的信念之后,又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的”。“这使我想到: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之所以有时候这种能力显现不出来,是因为人本身心理上没有认可这种能力,或者在开初适应之时,有了一定的反应或困难,于是便退下阵来。其实,所以走向较大成功的人,都是先在心理上取胜,而后在行动上取胜。”回目,看淡淡的反光。了了数语,呼唤亲切。他把笔一挥,把搏击的力量和突围的勇气,传递到我们的血液。自信、坚韧、耐劳、坚持……开始生根、发芽,而且发出拔节的声音。

智慧打开他神秘的路径,延续着他对生命未知部分的兴致,对耐力的考验。在《无言而悲壮的雅丹地貌》里他用行动来证明了这点。我们三人几乎都想尝试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对于热气的承受能力,继续向纵深处走去。也就在这个时候,太阳的热浪更加强劲地向我们攻击着,觉得整个嗓子都干透了,整个身上好象被烤得没了水分。”面对炽烤的火热,他没有畏惧,没有退缩。甩一把汗水,把皮肉交给阳光。用耐力守护不屈的尊严,用血脉衡量一滴水的珍贵,用生命体验抵达的钢铁意志。

善于运用对比形成反差。把层层外皮剥去,让人们一眼就认准实质性的核心。友好的藏民》那片天高地阔的土地上,7岁的女孩自然地负起了看管这三个孩子的责任。但她一点儿也没有负担,背上的孩子不哭不闹,旁边的孩子不声不响。城里一个小孩几个人看管的情景,与这里的景况相去何远!但谁能说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没有好的品德,没有强的能力?”深思后,像菜农一样,采一把野菜和温室里的青菜放在一起,鲜明的对照。同一个天地,同一个家园。命运在诉说,爱在呻吟,情在悲泣,心在滴血。接下来《友好的藏民》对牵骆驼的藏民真情流露,情不自禁地震颤。如一缕阳光,让我们感到扑面的幸福。我突然感到,这是一颗还没有污染的心灵,如这山里的葱绿的林木,在蓝天白云下自然地生长。对于久违了这种风光的城里人来说,真的是异常的可贵可亲可爱。”朴实的藏民踏歌而来,把渴望的灵魂惊醒,能回到哪个美好的时代吗?陶老师深入、深情、凝神、张望。把世界截出一个真实平面,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要我们去地琢磨、享受、寻味。就这样,亲情深入骨髓,我们的心弦不得不靠近自己的亲人。

   敬佩。对人对事对大自然的表白是那样的虔诚,那样的振奋。而另一份真诚、承诺更让我们弓腰折服。在《带队的感受》一文中显露出陶老师责任心的专注。今天再到成都机场,不管要等多长时间,不管所等的地方何等不佳,我也不会再到贵宾厅里,因为那种形式上的舒服,远没赶不上内在的痛苦。”肩膀的负重,使他理解道路的遥远。惯性的前进,他自愿让铮铮风骨迎风站着,让责任成为永恒的骄傲。叩问,良知。把心肺掏出来,这正是他做人成功之处。

太原之行》文章短小精悍,一篇一个闪光点、一个昭示。《王家大院》盛败乃自然,“现在人们多在为钱为官而拼命,也为子孙而努力,甚至想着让子孙永远如期盼地那样‘幸福’地生存下去。但因其教育方式的不同,而子女如自己者却并不多见。思考深刻如鲁迅者,也不能幸免。”陶老师用有力的手挑开古朴沉重的天幕。纯美的文字像晨露,鲜活的例子像良药。在最高的审美中准确地表达、流露。气宇轩昂,在灵魂里独啸。在独啸中,生命完成了一次次自我更新。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城一池都是陶老师感慨的索引。遗憾、惋惜、伤感。《云岗石窟》中“这里面也有令我遗憾感叹之处。那就是中国人的保护意识之淡漠。”好痛,空抱一腔热忱,焦灼地寻找、饥渴的眺望。说些什么?只能劝陶老师怀揣一杯老酒外加一碟小菜。等待。静静地等待。肯定有一天中国人的保护意识会空前强烈。其实,平静的海面下,已经有股股涌动的暗流,您想离强劲的日子还远吗?还是让我们来欣赏《悬空寺》的微妙之处吧。

《悬空寺》“它以形体之小,容纳了太多的文化含量。其中有佛像、也有孔子像、还有老子像,甚至还有大雄宝殿。它昭示出一种儒释道三家共存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质。它不像外国那样互不相容,而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陶老师站在山水的一隅,安静地欣赏。他以山为背景,为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化插上翅膀。让我们清晰地感知这道奇特回味无穷的景观——在无边的寂静中儒释道三家互为岛屿。他们所诵读的经典版本不同,但发出呼唤的和谐声音是一致的。真不敢相信,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让我们看到春天的绿色,夏天的活力,秋天的沉甸甸。

文字的魔力,让我们深刻、珍惜、感恩。在《鸭绿江之游的反思》里“看着朝鲜那些打鱼的人,总感到那是重演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设若中国现在仍然没有改革开放,我想,现在的我以及我的孩子也会为了几条小鱼而在水中奔忙呢。”河水轻轻扣动船舷,奏起古老的渔歌,往事曲曲折折而来,演绎着陈旧的故事。我们看到了陶老师对过去的生活不竭不止真诚地怀念。对改革后好日子的发自内心的讴歌、敬意和赞礼。“原来天壤之别,在于改革开放与否,在于人之为人有没有内在的积极性与否。看着十几个人在一个地里干活的朝鲜农民,心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感慨,万分感慨。改革开放打开我们的心界,为我们带来富裕,带来幸福。无法表达对她致敬的深度,惟有这潺潺的流水可以纯洁成对祖国的情感。他用朴实的语言阐明高尚的真理,用过滤后的文字把这个世界敲响——告诉人们阳光的厚度和重量。

长笑一声。千里之外的我们,听到陶老师开心的笑。《长白山上第一漂拾趣》中“当赵建春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得意洋洋地靠近岸边的时候,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满满一下子水倒在了他的身上。旋即,岸上一片欢呼,纪琳和刘建更是狂欢起来。”一语道破,另一种情怀,另一种语境里的热血、激情,融入放松的调子。挑逗,肆无忌惮地挑逗。一瓢清凉的水流劈头泼去,唤来童趣,释放原始的野性。世间的烦恼、忧愁悄然远去,成熟的清香里飘洒着逍遥的美好。

《千岛湖之游三趣》中我们读出晴朗,读出灵气。每个字都是一个音符。“春风因了水的参与,变得柔和而清爽。远近不同小岛之上的绿色,与湖之清冽交相争辉。”面对阳光,面对山水,流淌着豪情。这时的岛屿,或在淡淡的雾气与柔和的夕照中自我陶醉,或在清水缭绕与游人赞叹中欣慰不已。”这里不仅岛屿有“通感”,且人也闪烁,进入了“化境”。他将自己的形体与美景融为一体,让相机留下瞬间的永恒。那历练的光辉,在清晰的细节中,显得自由、单纯。“不知夕阳之西下,夜幕之弥漫,唯觉飘飘而欲仙,超然于世外。”气度从容,用洒脱的心态,放飞轻盈和时光,把生命中峥嵘的部分再次举过头顶。

陶老师理解着、完美着人生的光芒和善良,赞颂着安静之下益出的自由与选择。知晓自己的成败得失,才是真正的聪明,善待自己与善待他人,才是永远的美丽。大山大气,长河万里。用艺术生命的华彩把世界谱写成一本唯美的圣经。神秘的美学内涵里,张开翱翔的翅膀。真诚、真谛、真挚,在他纯粹的路途中得到恢弘地再现。善感、善良、友善,直入主题,被他正直无私带入绝对的永恒。美德、审美、美誉,在他经过千锤百炼的思辩中完整地捧出。看,他的字里行间垂下一帘恢弘的瀑布,在中国大地上落成清幽深邃的潭。一路走来,陶老师沐浴着风和日丽,在豪迈中绽放绚丽的年轮,从简单到繁荣,从单薄到浓厚。他,辉煌了大半生,接下来能不能开创一个若干年或千年后仍星光灿烂的时代!这是我们由衷的期待!

 

                                 刘金华    

2013年4月28日

(《行旅有道》,陶继新 著,2015年10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