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教育十日谈》(38)|情智课程(1)
《情智教育十日谈》(38)|情智课程(1)
作者:陶继新 孙双金        更新时间:2018-09-28

情智课程(1)

一、课程概念

【孙双金】今天我们开始讲情智课程。什么是课程呢?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对课程的理解,我也是经历了一个阶段的。以前我对课程的理解,就是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我们每个学生手上不都有一张课程表吗?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后,专家学者对课程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说,课程是跑道;有的说,课程是功课及其进程;有的说,课程即教材;有的说,课程即活动。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科课程也称文化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还有人把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核心课程反对将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做法,强调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规定为每一学生所必修,同时尽量使其他学科与之配合。核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被看作是对儿童中心课程的反对,它在产生之初,尤其反对课程只从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动机出发的做法。它提醒教育者注意,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成长的,课程需要反映儿童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的需求。因此,核心课程在产生之初,其显要特征就是注重社会需求以及生活为中心。乃至后来,核心课程在立场上稍有改变,其实也吸纳了活动课程的一些成分。

外围课程指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它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它也不像核心课程那样稳定,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年代的不同及其他差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的差异,如同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一样,是相辅相成的。

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介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指由国家授权,地方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的课程。

上面,我简单梳理了一下关于课程的概念。当然,这些概念的梳理,是以专家学者们的理解为主的,而我的理解,则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课程和学生课程。下面,我将有所选择地谈谈我们学校情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情况,请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陶继新】您对课程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很受启发。在课程构建的时候,要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进行探索与实施,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全面性,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开全、开齐、开好各类课程,规范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尤其是不能删减非考试学习领域的课时。开全、开齐、开好各类课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校依然止步不前。可是,如果连课程都开不全,开不齐,开不好,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你们不但理念新,而且行动快与好,于是,学生就成了这一改革进程中的真正受益者。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就是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地多开、开好国家选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没有足量的选修模块,就不可能实现选择性。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在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时候,内蕴于不同学生中的潜质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当学生在必考课程之外寻到另一个可以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之后,还会生成一种特别的自信心。这种自信还会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与平时生活之中,从而有了良好的生命状态与新的人生起点。

开全、开齐课程提供了学生学习和选择的可能,可是,要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还要开好课程,提高课程开设的质量,还需要在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要想好,就要下很大功夫。不过,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们在持之以恒地追求开好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于是,课程质量得到了保证。

学生发展需要多种知识的激发与整合,才能化知识为文化,变知识为智慧,变当下有效为终生有用。而课程改革,则让这种期待变成了现实。

【孙双金】陶老师,您说得很好。开全、开齐、开好各类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保底工程。在这方面,我们学校是严格执行,坚决落实。所以,每次各级部门来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区教育局常常把检查组的人员带到我们学校里面来,因为我们是经得起检查的。最为突出的是,我们学校在各类考试的前夕,包括遇到区、市的调研考试,学校也从来不随意增减课程,更不会停下音、体、美的课程,去强化语、数、外的课程。这一点,我们在教育圈内,是有口皆碑的。

我现在说说关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问题。所谓校本化,就是在学校办学主张、办学思想的统领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学呈现出学校办学思想的鲜明个性。例如,像我们北京东路小学,我们的老师,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力争鲜明地体现出“情智教育”的教学个性。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赋予了教学活动更多的情感性、情趣性、情味性,赋予了教学活动更多的智力色彩、智慧色彩和创造色彩。虽然每所学校都用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但是有的学校老师在教这门课程时,他恐怕比较多地强调课程的知识体系,而我们学校老师在教学这门课程时,强调的是教学的情感性和智慧性。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味、更有兴味,让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让学生充满问题、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这样的教学就叫“情智教学”,就叫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的教学。

 

北小武术太极拳展示

【陶继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问题当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国家课程有大一统的特点,地方课程也是具有省级统一的特点。这些课程,一般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可是,如果只是教知识,如果只是一个“腔调”,就失去了学校的特点,甚至有可能限制教师的创造性。所以,校本化就成了一些有思想的校长与有能力的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你们在教学中,体现“情智教学”的特点,不但有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个性特点,而且也让课程有了更大的智慧含量,也有了更多的情趣色彩。这样一“化”,活化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更提高了教师自我创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我发现,有些地方课程,还有一些交叉性或兼容性的内容,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中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就会在所难免。而“情智教学”则用智慧整合了这种资源,从而让地方课程的内容更优化,也让教学具有更大的效果。

(原载于《情智教育十日谈》,陶继新、孙双金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