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教育十日谈》(19)|情智语文的白话文教学(1)
《情智教育十日谈》(19)|情智语文的白话文教学(1)
作者:陶继新 孙双金        更新时间:2018-09-28

情智语文白话文教学(1

【孙双金】在我的情智语文教学对话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想跟您探讨一下关于白话文的教学。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当下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绝大部分是白话文,白话文的教学成了现在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体。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听了无数同行的课堂教学中,深深地感到当下的白话文教学存在很多的误区。我们的语文教学仿佛走进了死胡同。我们在做着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我想到了易中天的一句话:“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我感到我们当下的白话文教学,好像方向出现了问题。就这个问题,我想和您请教一下。

【陶继新】对于白话文教学,我只是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未必正确,供您参考。

先谈一下选文,我觉得缺少经典性。其实,有些白话文也是写得很好的,不管是思想意义,还是文化品位,都相当高。可是,我们的某些语文教材的编选者,并没有大量阅读现代文本,更多的时候,精力是用到了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上。我想,如果莫言没获诺贝尔奖,现在的教材还未必就选他的作品。其实,那些作品早就存在了,只是这些编写者没有阅读过,或者阅读了不知其妙道而已。再说高中教材,金庸作品进教材,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而金庸不是武侠小说作家吗?可是,他小时候阅读甚至背诵了大量经典,所以他写武侠小说的时候,就有了文化功底,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了味道。可以这样说,真正的白话文经典之作,也是不朽的,只是我们的某些编写者没有发现其不朽的价值与意义。

如果上面谈的是质的问题的话,下面我还想谈谈量的问题。现在语文教材一本书只有二三十篇课文,而且多为白话文。为了让这一学期教得更“好”,教师只好条分缕析,讲过来讲过去,直到“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地步。本来,语文是最应受学生欢迎的学科,可是,反而成了学生最讨厌的学科。因为这种教法,决定了学生的不喜欢。白话文的教学,我主张整本书阅读,不需要老师太多的讲解。韩兴娥老师为什么两周教完一本教材,一是因为那种讲法没有意义,二是因为可以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作品。因为只有“海量阅读”,学生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优质语言,也才能形成自己的优质语系。古人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绝对的真理。为什么一些学生学习语文12年,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就是因为读的书太少了,就是让那些不会写作的语文老师教得不会写作了。

孙校长,上面说的是不是有点尖锐?可是,这确实是我多年来的观点,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本然如此。

一、白话文产生及特点

【孙双金】我非常赞同您的看法,白话文教学确实牵涉到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关于白话文的教学,我想和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白话文的特点是什么?

我从梁启超的一个故事讲起。梁启超有一天碰到他的老师,非常虔诚地请教老师:“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说:“你已经是大家了,还要向我请教吗?”梁启超说:“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看到学生的态度比较诚恳,就说了:“如果你真要我提意见的话,我对你的文章最大的意见是,你的文章我只想读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了。你的文章不够含蓄,不耐人寻味,太白了,太浅露了。”梁启超的老师对梁启超文章的点评,一言点出了白话文的最大特点。白话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追溯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最大功绩之一是什么?就是文化的普及。因为原来的文言文、古文和人的口语是脱节的。读归读,说归说,书面语和口头语没有对接。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它的最大功绩是什么,就是文化“下嫁”,“下嫁”到老百姓,“下嫁”到平民,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书识字。让写文章和说话之间没有鸿沟,没有界限。白话,白话,就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我们来推敲一下,话和文的区别在哪里。话是一说而过,我说的话一下从你耳边过去了,难以重复。所以话语必须达到一听就懂的程度。一听就懂,就必须浅显明了。而文呢,文章可以反复地阅读,仔细地咀嚼,慢慢地品味。所以文章可以含蓄,可以耐人寻味。那么白话文呢?白话文就是要达到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的程度。因此,浅显、明了、易懂就是白话文的最大特点。

新加坡上课和校长孩子合影

【陶继新】您通过梁启超与其老师的一段对话,很好地说明了白话文的明白易读的道理。我们现在课本中的绝大多数文本,还没有达到梁启超作品的水平。梁启超是现代文化史上的大学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思想家。连他的作品读一遍就不用再读第二遍了,其他一般作品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可是,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教学,偏偏要把学生看一遍就懂的文章,非讲上好多遍不可。更可怕的是,有些作品被老师甚至是教参编写者将作者的原意篡改了。据说,一位作家的文章中考时成了试题,其子看后得意忘形,按老爸平时的说法答上了。结果,标准答案与作者的说法是不一样的。这个作家的儿子从此很瞧不起他的爸爸,认为爸爸没有水平。这个近似于黑色幽默的笑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老师多讲,有的时候还会变成乱讲、错讲。

您说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其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不但让文化“下嫁”到寻常百姓家,也让更多的人打开了阅读的视野。特别是一些外国名著的引进,让国人突然发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经典之作,而且读来又会如此的妙不可言。

可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过了,就会出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又破坏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却没有新的文化建构。由此,“全盘西化”之风兴起,只吹得人们忘祖失魂,视中国传统文化为洪水猛兽。比如胡适之建议国民政府把小学国文教育完全改成国语,即完全改成白话文;鲁迅先生大声疾呼不要让青少年读任何文言文。

其实,这些开白话一代风气的大家,恰恰是因为他们儿童少年时接受了全面、深入的文言教育,几乎所有的白话大师们都是小时候在文言的“酱缸”里浸泡过,汗毛孔里都渗透着文言的滋养,成人后,所写白话文章里处处有文言的光辉。如果他们从小时候一篇文言都不读,大师称号必然与他们无缘了

所以,孙校长,我有一个想法,如果现行的语文教材增加一些经典文言文,减少一些白话文,让两者各占半壁江山,语文教学是不是会好一些呢?当然,原有那种白话文的讲法一定要变,而且整本书的阅读也要付诸实施。

(原载于《情智教育十日谈》,陶继新、孙双金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