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己达人,成人之美 ——干国祥“全人之美课程”构建的哲学思考(上)
立己达人,成人之美 ——干国祥“全人之美课程”构建的哲学思考(上)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11-09

立己达人,成人之美

——干国祥“全人之美课程”构建的哲学思考(上)

陶继新

编者按:干国祥,浙江绍兴人,南明教育集团总校长,全人之美课程总设计,全人之美课程院院长。曾任全国新教育实验副理事长及新教育研究中心主持人,主持新教育实验课程研发近十年,是“晨诵·午读·暮省”“读写绘——儿童早期读写综合课程”“农历的天空下——古诗词晨诵之旅”等十余个新教育原创课程的总设计者。曾于2004年和魏智渊(铁皮鼓)、王开东等一道提出了“深度语文”的主张,著有《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破译教育密码》等教育专著。2010年至2016年,率团队隐居于库布其沙漠之边的罕台小学,将其团队所研制的课程系统正式命名为“全人之美课程”。2014年冬,率团队自新教育分离并独立,成立南明教育集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的这句话,被干国祥认为是对他所构建的“全人之美课程”的最佳描述。《中庸》是儒家先师的哲学经典之作,由此可以想见,对教育哲学颇有研究的干国祥,在构建课程的时候,也一定融进了他的哲学思考。

干国祥认为,全人之美课程体系包括了隐性课程的无恐惧、无歧视,拒斥排名,相互激励等;显性课程则由身体课程、艺术课程、智慧课程和人格课程构成。如果说“德智体美劳”是按各自的重要性排列的话,那么全人之美课程则是按成长焦点的前后顺序排列的。两种排列并不矛盾,新的排列是新的诠释,也就是换个角度看教育。

不过,干国祥认为,每一个课程都是全息的。四类课程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融合在一起的。比如在身体课程的综合阶段,已经与艺术课程、人格课程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任何一个课程的完成阶段,都一定超越了课程,涉及了生命的全息性。

身体课程——强健体魄,舒展身心

身体是生命之本,从孔子到曾子等儒家先师,无不重视身体的重要性。从对生命和教育的理解看,教育,哪怕是知识与技能,都应该从身体开始,而不是从大脑开始。所以,全人之美课程的第一个子课程是身体课程。

要想开好身体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量的保证,这是由身体本身成长需求决定的。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要想更好地发育成长,没有一定锻炼时间的保证是不可能的。同时,它也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相关,中年爱静,少年宜动。通过锻炼身体,既可以让学习了一定时间之后有些紧张的大脑得到有效的休息与“疗养”,又能让全部感官都参与体验。

身体成长需要活动,同时也需要阳光。所以,身体课程的设置,要更多考虑户外活动,并要有一定时间的阳光照射。在这方面,笔者有特别的感受。三四十年来,如无特殊情况,笔者晴天一定要到太阳下活动活动,即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盛夏,也要在太阳照射下且植物相对茂盛的山上行走一个多小时。笔者从《黄帝内经》中“法于阴阳”与《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受到很大的启发。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吃得好,睡得好,心情也不错,却常常得病呢?因为他们从早起到校上学或到单位上班,多是乘坐汽车;到了教室学习或办公室工作,都呆在室内;从学校或单位返回家里,又是乘车而回。一天到晚,很少有阳光光顾。于是,“阴”多了,“阳”少了,自然就不能“法于阴阳”,也就非“道”也。于是,身体就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炎炎夏日之下锻炼,小孩子能适应得了吗?开始的时候,有的孩子也许不太适应,可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成自然。笔者在农村长大,日出而作,天天在阳光之下劳作,日落甚至更晚方才归家;吃得不好,可身体非常健康。大人往往低估了孩子的适应能力,尤其是低估了其身体的适应能力。每天有一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户外阳光下活动的时间,孩子不但能够适应,还会喜欢上这种景况,也会越来越健康。

“全人之美课程”中的身体课程由若干个具体的专业项目构成,每一个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训练进程。譬如轮滑三级目标:初级目标——在轮滑训练场自如滑行,做难度不大的上下坡滑行,简单绕桩,能速滑、减速、静止;中级目标——在有各种不同坡度、弯度的道路上自由滑行,能避行同伴,不冲撞,在公路上滑行如步行;高级目标——在设置的各种障碍间以不同速度滑行,完成规定动作,如端茶倒水、送东西等。一年四季,全体学生无数次踩着轮滑鞋出游。

罕台小学的轮滑课程,还让这群从小生活于沙漠里的孩子在市里的轮滑比赛中“大出风头”:冠军、亚军毫无悬念地一并拿下,三年级更是在前八名中夺取了七个名次。这并非是开设轮滑课程的目的,可有了过程,自然也就有了结果。干国祥对笔者说,他特别喜欢这种感觉——每天傍晚,彩霞铺满天空,站在高处,欣赏孩子们穿着轮滑鞋,一个又一个地滑过山坡,又从三十多米高的山坡上滑下来。那感觉就像听着一首又一首绵延不绝的华美乐章。

用陈美丽老师的话说,就是因为好玩,所以唤醒了孩子们生命中沉睡着的神奇种子。

不只轮滑课程,足球等课程也都开设于户外。学校操场上、田野里、小河边、山坡上……都成了实施身体课程的场所。冰心说:“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人是属于大自然的,将人“放归”于自然,生命才有更大的张力。

身体健康与锻炼有关,也与心灵状态有关。在心理紧张或不快乐状态下的所有锻炼,都不能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甚至还会走向它的反面。可是,目前有些体育课,一味地强调纪律,让学生心里的弦绷得紧紧的,使其内心产生一定的恐惧感。这样的体育课,即使有了时间的保证,也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干国祥认为,身体课程当然离不开纪律,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纪律与舒展、健壮共同构成身体课程必备的三要素。舒展,强调的是生命节奏中身体的节奏,心灵的愉悦。儿童的身心应该获得足够的舒展,在这个意义上,每天运动一小时首先就应该提供给学生舒展身体的机会,这对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然,虽然提倡以舒展为先,但也并不否定健壮与纪律。在舒展、健壮、纪律三者中,舒展最容易被忽略,而它恰恰是最本质的。体育中的队列和体操等,则最关乎纪律,它们当然也是身体课程必要的组成部分。

共同创制全人之美课程的南明教育团队,还特别强调要还学生心灵以自由。在体育课程中,有了自由的心灵,才能让外在的体之炼与内在的心之美和谐为一。当身体锻炼有美相伴的时候,锻炼就不止于生成坚忍不拔的毅力,还会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感。

这种锻炼的开始,是意志的磨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习惯了。习惯与心灵之舞同在,又会升华成审美。于是,身体课程不但能强健其体魄,还能舒展其身心,让身体走向强健与审美的境界。

在强调心灵自由的时候,身体课程是不是就一点儿也不关注纪律、约束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但要说的是,这里所说的纪律,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懂得规则。凡事都有规则,规则会对人形成某些限制,同时,也会让人从中感受到规则之下的另一种自由之美。因为规则本身也是一种美。身体课程之下的规则与约束,旨在为自由心灵安装一个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导向标。身体课程中的体操与舞蹈,就最能体现因纪律而优美。

也许还有人会质疑,身体课程强调的户外甚至校外田野活动,会不会有一定的风险?回答是,会的。可是,不能因为有风险,就因噎废食,不再让学生走向田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可任何人都不会因此而不走向社会。这些活动并不是不关注风险,而是更关注风险,更关注的目的,是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这个时候,也恰恰是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时候,当他们具备了安全防范意识,就少了风险,甚至是没有风险。这样,不但让其当下更加注意安全,还为其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安全的基础。

身体课程在关注学生当下的身体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同时,又是为学生的未来负责的。从小养成锻炼身体与愉悦心灵的习惯,尤其是将其升华成一种对美的追索的时候,学生就会终生健康而幸福。干国祥认为,所有的课程设计,都是指向学生的,既指向学生的当下,更指向学生的未来。

艺术课程——闲暇出智慧,艺术悦人生

干国祥带领他的团队开设艺术课程,不是迫不得已,而是一种生命自觉与责任担当。当初在内蒙古罕台沙漠之地,不开艺术课程有着无数个理由,而开设艺术课程则要经过百般周折与费尽种种心思。

干国祥认为,艺术课程除了能让学生学会某些艺术技艺,更重要的是可以优雅学生的仪态,细腻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受,从而丰盈他们的生命世界。而且这种丰盈并不止于当下,还会延伸至其整个生命旅程。

艺术课程可以开发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的潜能,还有可能将其培养成为艺术专业人才。这在南明教育的特色课程中,有着很多让人激动与惊讶的案例。不过,南明教育艺术课程的本质与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课程的滋养。干国祥始终认为,即使毫无艺术天赋的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熏染,其生命也会发生变化,甚至由此而生成一种全新的生命样态。

到南明教育的班级随意走一走,会有无数个鲜活的事例给你很好的回应。

据侯长缨老师讲,她第一天接手一个班就遇到哭泣不止的源,过度的自卑和怯懦,让她整天不敢说一句话。就是这样一个看不出有任何艺术天赋甚至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却因为有了艺术课程,参加了电子琴的兴趣班,其生命一天天地发生了蜕变。放假后,侯长缨破例让源把学校的琴借回家练习,并交给她练习班级童话剧用曲的专项任务。一首曲子练成了,源赶紧通过录音传给侯长缨老师,得到老师的鼓励后,她又陆续练成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曲子。原来对电子琴一无所知的源,练琴的热情与日俱增。后来,源已经可以自己组织同学们排练节目了。

五年级演莎士比亚剧《麦克白》时,平日温柔的源选了狠毒的主角麦克白夫人的角色。谁也没有料到,她的台词一出口,同学们的叫喊声和掌声都快把教室房顶掀翻了。源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也拥有了更大的自信。她不但爱上了电子琴,也爱上了老师、同学和学校。

于是,教师们常常说,艺术课程让学生能够时时感受到学校教育之美。

在干国祥看来,学校不应当只是学生学习一般学科知识的地方,还应当有让他们割舍不下的艺术之美。要让他们即使离开学校若干年后,甚至到了老年,在怀念起小学生活时,依然对艺术之美有抹不掉的铭记。而这种铭记,会长久地滋养他们的生命,并点燃其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希望之火。从这个意义上说,开设艺术课程的终极目的,则是有可能让学生长久甚至终生地徜徉在美好和完整的幸福状态中。

基于上面的思考,南明教育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每年学习一种乐器,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安排的:一年级是口风琴,二年级是葫芦丝,三年级是双管巴乌,四年级是尤克里里,五、六年级是吉他。从四年级开始,班级就组建乐队。而每周一次的全校音乐会,不但成了学生们心向往之的艺术盛会,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舞台的主角。当学生们的创意与艺术共舞的时候,不但能给所有观众以审美的快感,而且也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烙印下幸福之美的持久标记。

据当年在罕台小学任教的陈美丽老师讲,虽然方圆数十公里甚至百多公里都是人烟稀少的荒原地区,可学校里却始终有美的旋律在回响。毫不夸张地说,艺术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生活气息,师生在课间、在黎明之前、在黄昏来临之际、在节假日……无不弹琴抚笛,相和而歌。它不但调节了紧张的学习节奏,而且也产生了闲暇出智慧与艺术悦人生的美妙。

这让笔者不由得想起《学记》之言:“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学习,因了艺术之美,非但没有了枯燥之感,反而有了乐在其中的亲师、乐友与信道之妙。心理学研究发现,处在这种生命状态下的学生的学习,不但高效率,还会生成高效益。因为求知益智与审美追求和谐为一的学生,不只能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还会让心灵抵达安适与愉悦的殿堂。

休说学生,即使如孔子这样的至圣先师,也竟然“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不已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艺术对人的审美启迪与心灵震撼何其大也!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没有“成于乐”,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生命贯通的伟人,在很多时候,仁爱、智慧等只有在与艺术进行生命链接的时候,才能实现其特有的价值。所以,孔子钟于艺术,并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写道:“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不仅诗,当时的礼也多有乐相伴。《论语》之中的《八佾篇》,重点谈的就是礼与乐,而且在很多时候,礼乐是难分难解、合而为一的。

需要强调的是,南明教育的艺术课程,重在熏陶,让每个学生感受生命之美,而并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更不是为了艺术门类的考级。即使乐感不强的学生,也会因为持久的艺术熏染而具有审美情趣,并由此提升学习品质与生活质量,从而让生命有了走向真善美的可能。而对少数在艺术课程中显现出天赋的孩子,才在选修课程中,培养其走向专业化,走上艺术家的道路。

(原载于《新教师》,2018年第8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