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担当与历史责任 ——史振平《不共春风斗百芳》序
道德担当与历史责任 ——史振平《不共春风斗百芳》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6

道德担当与历史责任

——史振平《不共春风斗百芳》序

史振平先生的教育新闻作品选萃《不共春风斗百芳》送到我的手下已经半年之久了,嘱我写序,迟至今天,方才写就。心中惴惴,深感愧对这位青年记者。

当今教育新闻写作,有一个共通的话语走向,那就是就事写事。这当然并无不可之处。可是,少了理性光华的摇曳,往往让人感到少了生命的张力,只是在同一个平面徘徊。史振平先生也写事,可是,他的文中总是不经意间流淌出一些属于他自己的理论话语,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恍如突然见到一束亮光,顿然觉有了另样的味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史振平先生之所以超然群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采写历程中,总是不断的吸纳着生命成长的活水。

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就不能不为自己积淀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文化品味的记者,是永远写不出优秀作品的。那些终日奔波于热闹场中,喜好于吹捧领导的记者,往往与文化渐行渐远,写出作品来也多寡然无味。史振平一直在采访与写作,他也一直在读书。他知道,只有文化积淀与新闻敏感和谐为一,才能不断地催生出一篇又一篇富有文化品位的作品来。

新闻写作,不是完成任务,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特别不是为了捞取某些资本。从本质意义上讲,它是一种道德担当,一种历史责任。而一旦有了责任感,采访写作的时候,就有了另样的眼光。所以,看史振平先生的一些作品,常为其流动其中的道德意识而感动。王阳明先生一再强调的“致良知”,《大学》之中的“明明德”。所以,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往往可以过滤掉急功近利的驱使,走进责任担当的圣坛。人们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可是,如果没有道德意识,这种“王”就会无所不为,甚至是胡作非为。而有了道德感与责任感之后,才能成为读者心目中的“无冕之王”。

有的记者写作,不是深入采访,而是下车伊始就索要材料,而后拼凑成自己的作品发表,非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种道德失范的现象,迄今仍有蔓延之势。史振平的根扎在教育的沃土之中,又通过自己的审视与思考,才形成了有着自己思想和语言风格的作品。所以,总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嗅到一股泥土的芳香,听到一溪真情之水的款款流淌。“身土不二”,真情动人;而作者如果以假取胜,必然为读者所遗弃。

采访写作,一般被视作是一件苦差事。可是,我看史振平,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痛苦感。这并不是说他不为此付出努力,恰恰相反,而是付出了比一般人多了很多倍的努力。可是,在他的心里深层,却流动着快乐与幸福。他对教育新闻采写的热爱,使得他工作起来就有了“乐而忘忧”的情怀。所以,激情一旦点燃,就会乐此不疲地忙碌起来。正是因为热爱,所以,他的作品中,也有了爱的回响,激动人心,让你的爱心也与这呼应。就是在那些批评性的作品中,正是因为更爱,才有了更恨与呐喊。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四句话——“用执著责任记录,用理性思维剖析,用激情笔触赞美,用炽热诚心祈望”。我觉得,这当是史振平先生对本书的一个心灵概括。于是,我也有了一个期待,那就是史振平先生在未来的采写中,有一个“更上一层楼”的飞跃。

2009年9月29日于济南

(原载于《不共春风斗百芳》,史振平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