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栖息地 ——张津瑞《放飞我的沉思》的自然叙说与真情感怀
生命的栖息地 ——张津瑞《放飞我的沉思》的自然叙说与真情感怀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6

生命的栖息地

——张津瑞《放飞我的沉思》的自然叙说与真情感怀

对于中学生的文选,曾在十几年前进行过一定的研究,还先后为数百篇习作写过点评,甚至主编过几十本学生作文集。可是,由于研究方向的转变,所读学生作文的数量日渐减少,到了2006年,竟然少到寥寥数十篇的可怜地步。当张津瑞同学的作品集《放飞我的沉思》摆在我的桌前时,便自然生出一种惶恐感。尽管近年来还在为省内外的中学生做《为终生幸福奠基》的报告,但言说的内容已经与作文相去甚远。对于自己了解不多的领域,其评说自然难以一语中的。不过,比起十几年前,也有优长之处,那就是再没了评说作文的套路,也没了故弄玄虚的专业术语。多了几份自然,也多了几份真诚。

可以说,现在我是在用流自心间的自然话语,述说自己认为必需评说的内容。

《放飞我的沉思》将作品分成了初中与高中所写两大部分,其内容与格调也多有不同。

初中作文,小作者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学校与家庭,语言也多留有学生习作的痕迹,甚至有的作文写得比较直白。不过,张津瑞同学是在自然地叙说真事和倾诉真情,没有一些学生在词句的故意雕琢与内容上的虚空。特别是一些感受性的文字,大多容载着一定的思想内涵。

张津瑞同学笔下的家庭特别温馨可人,那是他心灵的港湾和生命的栖息地。妈妈的幽默与前卫,爸爸的安祥与沉稳,都写得栩栩如生,如履眼前。其中的“传纸条”等情节特别富有情调,可谓他家的“专利”,它可以给更多的家庭构建和谐氛围以有益的启迪。

《挥挥手,说再见》是小作者初中阶段写得最长也是最有文学味的作品。麦儿的外在之美不仅走进了“我”的视野,更深入其心里。虽系短暂一见,可却终生难忘。我想,麦儿在现实中当有原型,不然,不会有如此细腻而又生动的描写,更不至于让“我”如此地怦然心动。16岁的年华,青春萌动是自然而然的事,它如春日花开一样美丽,也如春日鲜花一样自然地凋零。它带给“我”的美好回忆与长久遗憾,就永久地记载在这一“情”“神”兼备的文字里。

如果说初中阶段张津瑞同学的作文还时而显露稚嫩的话,而高中时段的作品则更多的是带有一定文学况味的散文。其中感怀的作品较多,而且近乎深刻。读着这些作品,可以令读者清晰地触摸到他思想的琴键,甚至可以聆听到他成长的脚步声响。他的笔触指向着更加宽域的天地,其思考的容量也明显地增加。这种飞跃也许是张津瑞同学不断读写的自然“进化”,也许与其生活于另一方天地有关。几乎随时可以心理依傍的妈妈和爸爸不再在自己的身边,高中学习的压力也经常性地偷袭而来。如果这种变化没有心灵寄托,那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则是一场灾难。人有的时候是需要发泄的,一个文盲发泄也许会骂人甚至打人,而对于一个有一定文学爱好的高中生来,则要用文字来诉说自己的心境,来倾泄自己的感情。已没有初中与家人同在的彻心的快乐,更多的是在应试之下的无奈的挣扎。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从心理上疏远父母。因为他知道一个起码的道理——最爱他的父母,与其三年的别离,是为了他更加灿烂的未来。张津瑞的这特殊经历,目前也许看不出的太多价值,只是能够升个更好的大学而已。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它会作为一份精神产品,弥久日深地影响着他的工作、学习甚或做人。

高中作品中还有两个异乎他人的内容,一是美国之行,二是与妈妈的往来书信。而我,更欣赏的是后者,因为前者更多的是流水账式地记录,缺少深层次的思索与动人心魄的情感波动。而与妈妈的书信,则是双方真情的自然流泻。我们读这些文字,会感动得流出热泪,会思考张津瑞何以幸运地拥有妈妈这样一个“文友”与“知音”?而妈妈又何以拥有如此张津瑞这样一个始终心灵依赖自己的孩子?母子的书信,是文辞优美的散文,或言志与审美俱在的诗歌。张津瑞离开了济南,妈妈的心也随之飞去。张津瑞见不到妈妈,却永远少不了那份心理向往与感情依赖。他说:“妈妈始终是我心里最近一处港湾,我稍微飘的远一些便想靠岸。现在已经是堂堂男子的我,还是难以拒绝她怀里的温暖,我因此一直保有着无尽的童心,当已不相称的母子靠在一起时,我一直感觉她是万里绵延的山峦,我山谷最深处的一株小草。”美哉斯文,真哉斯文!作为张津瑞的妈妈,看到儿子的这一真情告白,一定感觉比考上任何重点大学都高兴得多。而现在很多孩子缺失的,恰恰是这些最为可贵的东西。

张津瑞同学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学生。不过,高考之前他也许没有太多的时间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章。如果一旦上了大学,一定不要中断这种精神行动。我更希望他以后写出来的作品,能够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都能“更上一层楼”。这样的话,张津瑞同学就要在关注生活的同时,持久不断地向古今中外经典文化那里去汲取更加丰厚的精神营养。唯其如此,才能产生更大的飞跃。

我真诚地期盼着。

2007年2月10日于济南

(原载于《放飞我的沉思》,张津瑞 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