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教·乐教·研教·兴教 ——《架起兴教之桥》序
忧教·乐教·研教·兴教 ——《架起兴教之桥》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6

忧教·乐教·研教·兴教

——《架起兴教之桥》序

王兴桥先生在我的心里,不只是一个教育局副局长,还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教育行者。从他的著作《架起兴教之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行走的足迹,以及对教育的一片痴情。

读王兴桥先生的《忧教篇》,常常给我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针对目前教育上的一系列弊端,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了;而王兴桥先生不但看到了,而且思考了,心忧了。教育事业,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教育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是小事情。所以,他的思考与忧患中,闪耀着的是他的教育良知与使命感。尽管很多问题他无力解决,但只要有力之所及者,他都会毫不犹豫且竭尽全力地去努力。

王兴桥先生的《乐教篇》则是另一个格调,他并没有因为教育存在问题而消沉下去,而是积极地面对当下,让生命快乐起来。这让我想到了孔子的乐感文化,当年他也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可是,他却有一种“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快乐情结。“孔颜乐处”昭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传递出一种正能量。不管是当老师与教研员,还是当教育局的领导,王兴桥先生向教师与学生所展示的都是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人们从他的言谈行止中,可以感受到阳光的妩媚,心理的快乐。同时,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所谓的高效都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有一个安全的心理场,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场,教与学就会驶向一种高效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乐教的意义还不止于教师的快乐,还有自身幸福与让学生幸福的要义。

《研教篇》主要是王兴桥先生研究教育教学的感悟与体会文章,读来让人收益颇多。目前的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而化之的问题,为课题而课题的问题,等等。而王兴桥的“研教”不是这样,他是扎根于教育教学这片沃土之上的,是有深深的根系的。所以,让人读来没有空洞的感觉,而是感到实实在在,触手可及。同时,他的“研教”又不是没有理论支撑的。他本人一直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进行着认真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理论语系。而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则让他的“研教”有了很强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兴教篇》寄寓了他的“兴教”之梦,他本人的名字兴桥就被他解说为“兴教之桥”,足见其“兴教”用心之深。王兴桥先生多从某些报刊上或某些场景中的典型事件说起,让人从中悟出他的“兴教”之“道”。比如爱心,这是兴教之本,本立而道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比如读书,教师的成长,是与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经典文本,教师可以走进真善美的神圣殿堂,不但可以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也可以锻造自己的文化功底。比如创新,当是教师成长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师不但要形成创新品质,更要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品质。再比如合作意识的培养,这不单单是思想教育的问题,也应当走进课堂与课程。学生平时学习与生活中的合作,应当是一种常态,并形成一种习惯。而这种合作意识一旦形成,就可以受益终生。因为合作就要付出,当你付出于人的时候,人也会付出于你。诚所谓合作共赢也。《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生命里有了合作,也就是有了兰香相伴,也就有幸福相随。

需要说明的是,《忧教篇》《乐教篇》《研教篇》和《兴教篇》这四个篇章在内容上虽有侧重,但又不绝然分开的,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有时还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育景观。当你读完全书之后,就会感到这个系统之妙,也会感到王兴桥先生独具的匠心。

期待这本书的出版,期待能有更多的读者从中受到教益。

2014年5月25日于济南

(原载于《架起兴教之桥》,王兴桥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