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安人 ——《半部<论语>铸名校——“岔河现象”解码》序
修己以安人 ——《半部<论语>铸名校——“岔河现象”解码》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6

修己以安人

——《半部<论语>铸名校——“岔河现象”解码》序

2010年5月15日早晨,在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一个乡情农家院一楼客厅里,与张斌利校长第一次对面而谈,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觉得,似乎在很久之前,我们已经相遇,也许是真的见过面,也许是心灵早已融通在一起了。

这种心灵的相遇,《论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49岁那一年,我突发奇想,要将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背诵下来,而且真的背诵了。让我想象不到的是,它成了我生命的一次重大转折。原来浮躁喧嚣的心开始归于平静与淡然,即使写起作品来,也恍若有了从容与自然。

从此,我与《论语》就有了不解之缘。

张斌利校长,也是因为与《论语》相遇而改变了人生的。不过,我觉得他的改变更有意义。如果说我更多还在“修己以敬”层面学习的话,他则有了“修己以安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他在完成自身突围与超越的同时,也将原本薄弱的唐山市丰润区岔河中学铸造成了一所响彻全国的名校。

张斌利校长是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真正践行者。其个人的成长固然重要,而让全校师生更好的发展,则成了他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在一般人看来,一所农村初中的教师,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前程;可张斌利校长打破了这个固化的思维,在他的引领下,崔小英、张洪艳、胡大翠等一批教师脱颖而出,不但走出了唐山,还走向了全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其中的奥妙,当是张斌利校长通过《论语》,将孔子的思想播撒到教师心田的结晶。在他看来,每一个教师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不过很多时候,这种潜力被遮蔽甚至被压抑了而已;开发其内在的潜力,就会还给世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惊喜。

在《论语》的光照下,张斌利校长与老师们的阅读逐渐地向更宽的视野与更深的层次拓展,尤其是他首创的聊书会,从他的学校,持续不断地向外蔓延,乃至成为全国性的活动并升华成一个品牌。

张斌利校长在铸造岔河中学的同时,也在更多的范围影响着更多的校长、教师及其学校。

这让我想起了孔子高足曾子之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他学《论语》,不但关注属于“内圣”的修身,还特别关注了建立教育功业的“外王”大事。可这种功业的建立,绝对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过,孔子所言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奋争精神,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里,变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与行动。有的时候,我认为他所追求的目标太过高远,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是,他总是一往无前,绝不止步,且多能带领老师们抵达这个目标,创造让人们不可思议的奇迹。

为此,张斌利校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也要构建他心中的那个教育理想国。包括他学校的教师,也与他一样拼搏不已。郭玉梅老师便是一个典型,她在癌症后期甚至临终前夕,都在跟随张斌利校长去完成她最后的使命,真的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当今中国教育界,能有这种以牺牲自身健康甚至生命而追索教育发展的奋争精神者,真的是“几希矣”。不过,它却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少虽少矣,但却照亮了教育的未来与生命的前程。

作为张斌利校长的知己与朋友,我还是很担心他的身体,每次与他通话或者见面,我第一句话问的不是他的事业,而是其身体状况。为了事业,他的身体在好几个方面都出了问题,甚至有的还比较严重。我希望他在干教育大事的同时,能够珍重一下自己的身体。可是,当学校之事,甚至学校之外的教育之事来临的时候,他又忘却了身体健康,在让身体亮起红灯的时候,依然毫无退缩地“战斗”不止。

张斌利校长,无愧于一个教育的勇士!

不过,他绝非匹夫之勇,而是有着一般人不具备的智慧。在《半部<论语>铸名校—— “岔河现象”解码》里,我们还会认识到另一个张斌利校长。他的治校,更多不是法制,而是德治。他深信孔子之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事实上,他正是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实现了老师们人格的升华与人心的凝聚的。尽管他很少批评老师,可因有了“德不孤”的品质,也就有了“必有邻”的真正威望。

所以,在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不但能够感受到张斌利校长这位勇者与智者,还会发现,有一位令人敬仰的仁者的形象已经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期待这本书的早日问世,也期待张斌利的精神与智慧,能够照耀在更多学校与教师的身上。

2016年7月24日于济南

(原载于《半部<论语>铸名校——“岔河现象”解码》,张斌利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