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 ——《做扎根良知的教师》序
让读书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 ——《做扎根良知的教师》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6

让读书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

——《做扎根良知的教师》序

这几年,我曾不止一次地研读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他在其中谈到的良知说,对我影响甚大。而当李凯校长的《做扎根良知的教师》电子书稿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是读过《传习录》的,甚至对它还有一定的研究。通过书稿,我才知道,何止于《传习录》,《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至外国苏霍姆林斯基、雅斯贝尔斯等教育大家的著作中的经典语句,也是随处可见,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这让我对李凯校长更多了几份敬仰。一位校长,如果不读一些经典著作,是没有文化与教育资本的。

也许正是这样一位读书的校长,才提出了“让读书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等教育口号。当今一些教师,除了教材与教参书之外,所读的书,尤其经典著作已经愈来愈少了。而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只有持续不断地读书,甚至背诵一些经典,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优质语言系统,并且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这些“诗外功夫”,对于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具备精神的高格,也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李凯希望老师要保持自己心灵广场的洁净”,当是一个智者之言。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心灵喧嚣的教师,是不可能有远大志向的,也是不可能教好学的。相反,一个心灵安宁的教师,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一种宁静而致远的心灵信息,从而让孩子们的心灵安顿下来,去专心致志的学习,甚至去矢志不移地追求更高的生命目标。

李凯校长是一个优秀的学校教育管理者,同时,他对教学也很有研究,而且思想观念很新。比如,他认为最好的课堂“学”不姓“教”。现在一些课堂之所以死气沉沉,了无生机,以致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老师讲得太多,太平庸,满堂灌的教学让学生闻而生厌,甚至闻而生怕。当学生只是听客的被学习者,且学得心理痛苦的时候,学习效率低下也就势在必然了。中国第一篇教育学的论著名曰《学记》,其中就谈到老师要“其言也约尔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的言语要简洁而通达,精微而完美,比喻少而意思明了。做到这些,固然可贵;可是,还要让学生善学,因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不大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学生还会归功于老师。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善于学习呢?就要让他们自己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作以适当的引导,时间长了,学生就逐渐地会学了,再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善学了。没有自己的尝试,甚至是失败的尝试,是不可能寻找到善学之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的课堂,就应当成为学生自我探索的主战场,并让他们在这个战场上享受“克敌致胜”的愉悦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只是有的时候,由于老师的过多之讲甚至全部之讲,让他们本然就有的学习能力渐渐消退以致于消亡了。可是,一个只知道接受老师知识,而不能主动探索未知的学生,是不可能具备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而未来社会,需要的恰恰是这种极其可贵的品质。看来,李凯校长还不只是关注了当下课堂的活与不活,他还瞩目了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景。

这本书还有一个可取之处,那就是李凯校长不是只讲道理者,他撷取了大量鲜活的事例,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走进他的精神世界里,一方面饶有情趣地去阅读这些故事,另一方面则从故事及李凯校长理性的点拨中,体悟到一些教育教学的道理甚至某些生命的哲理。他的拳拳用心,真的让人感动啊!

上面我所谈到的问题,只是书中很小的内容;如果试图走进李凯校长的教育世界,就应当全面地去阅读这本书。可以断言,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中汲取到一定的生命营养的。

2015年6月10日于济南

(原载于《做扎根良知的教师》,李  凯、史丽华 著;现代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