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个性·灵性 ——《三性教育》序
天性·个性·灵性 ——《三性教育》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6

天性·个性·灵性

——《三性教育》序

徐军民校长的“三性教育”已经从安丘走向了全国,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其生命力之所以如此强劲,是因为它是扎根于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的,是符合儿童生命成长规律的。儒家经典《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的,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徐军民之“顺应天性”,当来源于《中庸》。不过,它不是简单地将其移植过来的,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深邃思考与教育实践。中国有一句古话:“本性难移。”那么,因为难移,就不教育了吗?不是,要承认这种天性,顺其本性进行教育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比如徐军民校长在培植学生的爱心与善良方面,就遵循了这一教育原则。孟子与王阳明都认为,良知是孩子生而有之的。那么,为什么后来有的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会变坏了呢?良知还有没有呢?还是有的。这正如太阳每天都在,如果阳光明媚,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阴云密布,我们就看不到阳光,可是,这并不说明现在太阳没有了,只是阳光被乌云遮蔽了而已。那么,教育,就要让其本然就有的良知不受污染,即使有时被遮蔽了,也要尽快将其抚去。这里面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顺应天性而行,而不是逆道而行。顺其天性而行,就会事半功倍;逆道而行,就会事倍功半。所以,徐军民校长的“顺天性”,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还是科学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天然赋予不同孩子的“性”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同一的模式进行教育,显然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还要研究其不同的个性特征。而且不是压抑与磨平这种个性,而是让这种个性向更好的方面发展。看来,徐军民校长的“顺其天性”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张扬个性”,对于存在于孩子中的那些有利于其生命成长的个性更好地张扬。这样,就会让其个性更好的发展。比如朗朗生而就有音乐天赋,在这方面更好地培养,让其张扬到极致,就有可能创造出辉煌。如果压抑呢,就有可能消减这种天赋,甚至有可能让其处于沉睡状态,以至终生走向死寂。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军民校长的“张扬个性”也不是无目的地张扬个性,而是有的放矢地进行张扬,而且是让孩子向更好方向发展的。

徐军民校长“三性”理论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激发灵性”。孩子们有没有灵性呢?回答是肯定的。不过,更多的时候,灵性是处于隐蔽状态的。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逼迫,很多孩子的灵性受到了压抑,甚至让灵性不再闪现其美丽的光华。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灵性,徐军民校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不但寻到了很好的路径,而且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徐军民校长认为,内蕴于孩子之中的灵性,是需要特定的生命场域才能激发出来的。比如,孩子要有一个生命成长的自由心灵,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灵性才能展示出来。但目前学生没有太大价值的课外作业负担太重,又成了灵性喷发的一个杀手。是不是不布置作业了呢?不是的,是不布置意义不大甚至有害的作业,而是布置意义很大与有益的作业,当然,还不能形成心理的负担。为此,徐军民校长探索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新路,推行了“减负增效的发展性作业改革”,砍掉以往的家庭作业,设置了“养成性作业”(学生在家完成的四个半小时:半小时看电视、半小时干家务、半小时读书、半小时体育锻炼)和探究性作业。那么,学生在家里完成四个半小时作业会不会形成负担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些作业不会形成心理的负担,也不会让他们不感兴趣。人的灵性,与其身心健康、学有所得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其实,孩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的教育,不是压抑这种潜力,而是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孔子说:“君子不器。”孩子不是“器”,而是有着生命灵性的人。而有了这种灵性,也就打通了潜力开发的大门,并让他们走向真正属于他们世界的未来。

有人说,徐军民校长是一个“草根教育家”,是的,他除了学习教育理论之外,其思想又是与“大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研究是接地气的,所以,也就有了可行性,也就有了发展的潜力。

2014年2月14日于济南

(原载于《三性教育》,徐军民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