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的现实落脚点:“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序
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的现实落脚点:“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6

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的现实落脚点:“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当今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很多,其品质也是优劣不一。而刘静校长的“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因有其相对深厚的课堂教学基础,则显见了“这一个”的特点,有着比较好的教育创新品质。

其实,学生大多有着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之讲代替了学生之学。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便渐渐消解。其实,消解的还不只是学习能力,还有其自己探索问题的主动精神,以及质疑问难的能力。而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不是显见教师教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更加精彩。中国第一篇教学的论著《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看来,当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之后,教师就会处于引领的位置,就会特别轻松,而学生学得既多又快,而且特别快乐,并感谢教师。评判一堂课堂的优劣,当然不止一条标准,而学生状态的好坏,当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学生死气沉沉的课堂,学习的效率绝对是低下的;相反,学生学习状态好的时候,学习的效率则是非常高的。其实,自学不只是一种开端,而且是整个学习中一以贯之的行为。没有了自学,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刘静校长的智慧在于,不管是哪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在有意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并逐渐地让其成一种意志品质,成为终生受用的能力。

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学生亦然。所以,学生的学习除了自学之外,还要有交流。刘静校长则特别关注了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没有任何心理栅栏的。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畅谈自己的想法,即使错了,也毫不后悔。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他们的想法得到了表达,疑难得到了解决。有的时候,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交流,而不只是教与学的关系。在新型的课堂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景观是时有发生的。即使教师比学生更有知识,更智慧,而师生之间的交流依然可以产生思维的火花。刘静的妙道在于,他不是让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呈现一种强者尊者的态势,而是让他们更多让位于学生,有的时候,还会故意后退一步,让学生占上风。这样,不管是生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有了思维的开放,都有了优秀的品质。

刘静校长还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展示的欲望,尤其是有了某种见解的学生,更是希望得到展示的机会。而这种教学模式,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小组之间的展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学生之间是没有多少心理障碍的。可是,在整个班上的展示就不一样了,不但有全班同学在听,而且还有教师在场,有的时候,全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的。刘静则有效地破解了这个难题。他认为,课堂首先应当是一个学生心理安全的场所,为此,就要在学生展示得好时,全班同学给予鼓励;展示不成功的时候,全班同学为之加油。教师的言行,则让学生感到,只在展示,不管如何,我都高兴,我都支持,我都欣赏。当创设了一个安全的心理场后,学生的展示就会精彩纷呈,而由此形成的自信品质也就形成了。

这种模式还特别关注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学贵有疑”这一古训是一个真理。没有质疑问难,就很难形成创新品质。即使对教科书这样的权威性的文本与教自己的教师,也应当敢于质疑。非常欣赏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有了对真理的追求,有了不畏权威的精神之后,也就有了比较强的创新能力。当然,这里的创新品质,不是背离科学精神而行的,相反,是与科学求索精神同一个系统中的不同分支而已。

与质疑问难精神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法则就是合作学习。《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因为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倡导合作精神。学生学习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共赢。即使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促进自己更好的学习。自己会了,不一定讲出来;讲出来了,不一定能让听者听明白与学会。学优生教会学困生的过程,就是要让学困生听明白与学会的过程,也是自己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与提升的过程。而且,这种模式大多采用捆绑式的评价方式,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了组兴我兴、组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即使那些学困生,为了为小组争光,也多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内趋力。

当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学生学习越来越主动积极的时候,教师水平的高下是不是越来越不重要了呢?刘静校长认为,不但重要,而且更重要。因为这个时候的教师,不能只是一个听客,而应当是一个优秀的导演,一个将学习引向深入的引领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甚至不断地向学生学习,从而让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更高的境界。目前有的曾一度走在课堂教学改革前沿的学校,为什么遭遇到了徘徊不前的尴尬,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没有太大的发展,只是成了学生学习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局外人。刘静校长研究了他们失利的原因,制定了本校教师发展的规划,让教师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

2014年1月18日于济南

(原载于《新课程理念的现实落脚点:“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刘  静 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