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 “道”的追求 ——《学校新文化解码》序
理性的思索 “道”的追求 ——《学校新文化解码》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5


理性的思索  “道”的追求

——《学校新文化解码》序

喜欢“学校新文化”这个书名,因为学校是文化的圣地,舍之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而以“新”言之,则有了新意,有了创新,有了新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

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的要义在于以文“化”人。几乎所有的优质品牌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都形成了属于它们自己的学校文化,且无时不在而又“润物细无声”地“化”着全校的师生,从而让他们越来越有思想与智慧。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人物,肩负着“化”人的重任。所以,校长首先要有思想与文化,要懂得“化”人之道。书中所写的五所学校的五位校长,都是“立己”“达人”的智慧者。他们已经形成了烙印着自己思想的语系,形成了有着鲜明个性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层面,制度不单单是以“法”的形态存在于学校,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师生的心理认同与积极回应。各个学校的精神文化,不只是表征于理念层面,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精神辐射“场”。在这个“场”里的人,思想会被熔化,心灵会被净化,会逐渐地走向高尚,走向这个发展的共同体里。正因如此,这五所学校的师生,都有了很好的生命状态,学校也在社会上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与信赖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五所学校之所以走到今天,都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的。本书的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再现了这种历程,从而让读者触摸到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校长,以及师生生命成长的律动。这不但需要作者进行深入的采访,还需要作者对人物生命个体精神追索的体认,以及人物命运兴衰的心灵相契。这些作者,大都是我的文友,大都比较年轻。为什么如此出手不凡呢?我想,这与他们的历史使命感、生命担当意识是分不开的。他们希望河南教育快速发展,希望有更多有思想有文化的校长与教师脱颖而出,崛起于中原,又昂首挺胸地走向全国。当书中的人物走进这些年轻记者的视野与心里之后,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激动,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行诸文字,也就有了这些令人为之心灵震撼的文字。

现在不少报道性的文章,尽管写得明明白白;可是,由于少了理性的光照,往往显得有点单薄与浅近。可是,在读本书中的一些报道文章时,却给了我一个特别的惊喜。他们在描写人物与事件的同时,常常将人物的理性思索呈示出来,而且时不时地流露出作者的学理性思考。有的虽然寥寥数语,可是,它一下子为文章点燃了亮色,让你顿然升华了对书中人物事件的认识,并进而深入品位作者理性思辨的要妙之所在。

这就必然谈到“道”。《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书中五所学校的成功之路仅仅是在技术层面吗?显然不是。如果没有对“道”的追索,没有对生命成长规则的把握,是不可能具备持久生命潜能的。技巧与方法并非无用,有时甚至还很重要,可是,疏离了“道”,离开了生命成长规则,即使通过技巧与方法让学生有了好的考试成绩,也还会在未来的生命成长节点上出现问题,甚至在当下的生命场景就会亮起红灯。本书作者高人一畴之处,就在于研究这五所学校不断发展的时候,特别关注学校的发展之“道”,关注了生命成长规则。所以,它让读者感到,这种“道”,才是这些学校持续发展的灵魂所系。于是,再研究自己学校发展,再考虑自己心灵成长的时候,就会多了一些新的视角,特别是多了一些对“道”的追求。

以前虽然几次与这群年轻的记者团队一起活动,有的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友;可是,对他们的文采,对他们的责任感,对他们的理论水平,我的以前认识还是在浅层次徘徊着。孔子说“后生可畏”,真的如此。他们有很多需要我好好学习的地方,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这也许正是近年来《教育时报》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一个有思想有文化有担当的编辑记者队伍,必然会给这张报纸注入生命的力量,从而让它澎湃着一往无前的奔向远方。

与上面组报道文章相得益彰的是赵彬渊等人的《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新文化》的系列论述文章。他们在学校新文化方面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有着很多新颖的观点与深刻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开创先河的意义。特别是在读完前面五组报道之后,再读些文章,就会在理论认识上升华,就会对学校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期待这本书的问世,期待这五所学校的师生有着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期待《教育时报》和这个年轻团队与“新文化”一样,日新月异,更雄阔地走向一个属于他们的明丽未来。

2011年8月31日于济南

(原载于《学校新文化解码》,刘   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