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教育十日谈》(10)|情智语文的教学策略(4)
《情智教育十日谈》(10)|情智语文的教学策略(4)
作者:陶继新 孙双金        更新时间:2018-06-09

情智语文的教学策略(4

    四挑起矛盾  善用冲突

【孙双金】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价值的问题,首先需要老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有质量的问题。

还是我的课:李白的《赠汪伦》——

读懂了基本的意思之后,我开始带领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但大家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生小组讨论。)

师:交流一下,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指名问)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这是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既然李白舍不得离开汪伦,他为什么要离开呢?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之间总是要离别的。(竖起大拇指)好的,能够发现问题比发现不了问题总是要好。(指名问)你的问题?

生:汪伦把李白骗过去,为什么他们还能成为好朋友?

师: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吗?

生:(齐)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送了,是不是?你们这时候就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

(生分小组热烈讨论,而后交流。)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让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

生:有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就急匆匆赶到桃花潭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你叫什么名字?

生:徐畅。

师:徐畅,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聪明不聪明。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人是在家里送,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师: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殷涛杰。

师:殷涛杰,真是大脑袋,大脑发达。这个想象超出一般。

……

即使没有亲临现场的读者,也不难体会到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在如何地闪耀,不难想象出他们那被拨动的心弦在怎样地跳跃。这里的关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听过我这节课的老师说:“当为什么李白已经到桃花潭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的问题抛出后,整个课堂沸腾了。”这个问题虽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毫无疑问,我如果在备课的时候没有发现它,学生也不太可能有什么“火眼金睛”,课堂大概就不会如此精彩。为什么能发现这个前人所未发而又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换句话说,教师如何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情智语文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老师挑拨起来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李白到了桃花潭边,汪伦才急急忙忙赶来送?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纵观情智语文实践得较好的教师的教学艺术,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陶继新】“挑起矛盾”之后,学生的思维就会非常活跃,可是,有的时候,在这种非常态下的活跃,也会游离课文的主旨,从而让教学偏离教学的目标。您的高明之处在于,您是“蓄意”“挑起矛盾”者,是有意为之,而且指向非常明确,那就是诗的疑点、难点与重点。正是在这种矛盾争辩中,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之中,破解了诗的疑点、难点与重点。您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在备课前有意设置挑起矛盾教学环节的同时,您还见机行事,即兴设置矛盾争辩点。我想,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教学水平,没有一定的智慧能量,是不可能做得如此经典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曾经听一位老师的课,也是教的《赠汪伦》,这位老师也预先设计了一个矛盾争辩点,尽管她也引导学生走进了这个矛盾点,解决了这个矛盾点。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学生突然又挑起了另外的矛盾点:“据我查询的资料,汪伦并不是一个文雅之士,也不是一个达贤贵人,那么,李白如此大的诗人,为什么与他缔结了如此深厚的友谊?”这一问,老师不知所措地愣住了,半天没有回过神来。迫不得已,她只好罔顾左右而言他,讲起了其他的问题。没想到的是,又有一个同学举手,她以为是在谈其他问题,便请他发言。结果,这个同学说:“老师,刚才那个问题您还没有回答呢?我可不可以代您回答?”这个时候,老师已经满脸通红,只好让他回答。没想到的是,这个同学侃侃而谈地说道——我读过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其中记载:有一位与李白素不相识的人叫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当时,这位老师真的是无地自容了。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这个老师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不够,缺少丰富的文学素养;二是她没有有效地利用第一个学生提问的机会,她完全可以说:“这个问题老师还真不了解,有同学知道吗?来帮老师一个忙。”这样说,后面同学的回答既精彩,还给其他同学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也许老师本来就知道,故意留了一个教学空白而已。三是在后面同学回答后,她应当马上表扬,而且说“在这方面我是学生,您是我的老师”。因为有的时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也是正常的。看来,这位老师还不只是水平高下的问题,还有一个教学机智的问题,还有一个不虚心的问题。

我想,对于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您是了然于胸的;可是,您也没有给予回答,而是让话于学生,并会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从而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孙双金】陶老师,您举的这个案例非常经典。我们当下的教师,并非是万事通,包罗万象。我们当下的学生呢,他们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在某些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老师。因此,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学生,怎么看待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值得我们的老师好好反思。其实,高明的教师不是给学生奉献知识、奉献真理,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适当地隐藏起来,把学生推到前台、推到思维的中心、推到课堂的中心,这是教学的艺术或教学的真谛吧!

【陶继新】“隐藏”显见的是教师的智慧,“隐藏”得越深越巧,学生的思维就越能调动起来,也越能受到鼓舞。有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误认为教师确实不如他们,尽管有的时候老师的知识也的确可能不如学生多。但这样一来,他们就会特别自豪。这种积极的心理,对于活跃其思维,以至形成良好的心理,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高明的教师一定要学会“隐藏”,迫不得已时再出手。同时,这也给老师们一个启示:要想教好课,既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还要创设一个学生积极思维与发言的场域,从而让他们体验走进课堂中心的无比喜悦。

【孙双金】有一首歌的名字是《借我一双慧眼吧》,教师的慧眼是什么?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矛盾冲突、善于挑起矛盾冲突。这里的“冲突”,可能是新知和旧知的冲突,可能是生活和经验的冲突,可能是本人认识和他人认识的冲突,也可能是文本内藏的矛盾冲突……例如我上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热泪盈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引导学生发现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性冲突:一个中秋之夜,小阿炳随师父来到二泉边赏月,师父问他听到什么,他说除了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师父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能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二泉边,却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惟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是阿炳的师父说错了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走进了阿炳的精神世界,理解了阿炳人性中最光明的东西——跟命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喉咙去创造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尤其是文学文本,所谓“诗无达诂”。多义的文本到处隐藏着理解上的矛盾冲突,找到了这些矛盾冲突,就找到了用以教学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找到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一个对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视而不见的教师,一个在课堂上不善于挑起学生情感、理智的矛盾冲突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至少是不太优秀的情智教师。

【陶继新】每读《二泉映月》,我都是激动不已。阿炳何以能够创造出如此流传千古的乐曲呢?这与他的音乐天赋有关,也与其特殊的生命经历有关。十多年前,他的师父带着小阿炳来到人称“天下第二泉”的泉边赏月,他问小阿炳听到什么了的时候,小阿炳只是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其他什么都没有听到。可是,他的师父却从这流水声里,听到了世事的沧桑,有着无限的感慨。不过,那时的小阿炳根本无法走进师父的心灵世界里。十多年后的一个中秋之夜,靠卖艺度日的阿炳,再一次走到了泉边赏月。可是,已经没有师父的陪伴,师父已经永远地逝去了,他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人生的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他,绝对是一个莫测的未知。水声淙淙,宛如十年之前,可是,这水里已经融进了生命的波折,已经有了太多的悲痛,所以,“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如果说写作是“情动而辞发”的话,乐曲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于是,就有了这几乎无人不知的动人音符。

那么,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一个承受巨大苦难的人,如果不被其压垮,那就会生成一种常人不具备的生命能量。行诸作品,会成百世经典;谱成乐曲,会成千古绝唱。当年的小阿炳,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苦难史,是绝对不可能完成这一亘世绝唱《二泉映月》的!有不少人在抱怨,说命运多难;可是,如果只是抱怨,多难的命运就会更加多难。相反,在这种多难中,坚忍不拔地走下去,在体味生命多舛时,也在与命运抗争,也在去为自己,为世人做出一番事业,那何尝不是一种伟大与壮丽?

【孙双金】前面我谈了情智语文的四大策略。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策略也好,教学方法也好,都要因文、因人、因班而异,灵活运用。老师们可以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情智教育策略。

【陶继新】课堂教学,同是相对的,异是必然的。不着意追求同,也不着意追求异,但教学的指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师生共同走进和谐而又高效的境界里。

(原载于《情智教育十日谈》,陶继新、孙双金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