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化育的功效
——办学理念“物化”
编者按:探索、拼搏是当今社会的万能定律。张萍校长正是运用这一法宝,让学校复活并蓬勃。也就是说她羽化性的办学,不但让师范附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让教师出现脱胎换骨的蜕变。附小在新的办学理念中,创建了五年规划,打下了新生代的“百年附小,人文附小,科技附小”的基础,学校顺理成章地走向新时代。从带有原生态味道的校歌的力作中,可以看出他们把握了理念的根本,抓住了成长的真谛。理念深入人心,升腾出一代教育人的思想,合奏出绝唱。
陶继新先生在对话中向我们挥动出召唤的手臂,用人生哲理性的语言启迪着我们奋发。
【张 萍】2004年正值学校为筹备百年校庆进行校改。如何使我们的师生一进校园就感受到附小文化,就能将学校理念清晰地送达他们的心中,我考虑再三,将学校的主色调定位为:黄色、蓝色。在祝晨楼前,学校的主雕塑——“翔”成为附小最醒目的标志,它既像一群白鸽儿展翅飞向蓝天,昭示着积极向上的阳光情怀,又像一朵朵浪花在随风起舞,彰显着现代附小人海洋般开放的胸怀,给百年附小带来了激情与活力。凝聚着理解、支持、包容与鼓励的蓝色与洋溢着活力、进取、阳光、向上的黄色,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了我们附小师生的生活。
【陶继新】这黄蓝两色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它的文化冲击力是相当强烈的。我觉得,这也符合您的思想与性格。这些年在与您的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您非常阳光,让人们从您那洋溢着朝气的身上,始终可以感受到透明的坦诚与鼓舞人心的力量。同时,您又特别理解与包容教师,包括那些犯了一些错误的教师。您给了他们更多的尊严,让他们从您那里感受到了一个校长的胸襟以及真正的关爱,从而从心底自觉地“反求诸己”。您希望你们的老师变得更加阳光与心胸开阔,就借助了色彩这一特殊的载体。色彩通过视角,每天悄无声息地折射到人们的心里,于是,文化的化育之力,就自然彰显出来了。我想,生命与无声的颜色对接之后,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的。
【张 萍】以老校长王祝晨、老校友季羡林命名的祝晨楼、羡林楼焕然一新,学校设施先进,色彩亮丽。学校科学规划校园网,实现了千兆到校园、百兆到桌面,班班多媒体、室室有终端,教师人手一台高配置微机,实现了网上办公。这一切为五年内建设“童趣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数码校园”,最终实现“百年附小、人文附小、科技附小、现代附小”的校园文化建设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继新】附小现代化的设施堪称一流,而附小的文化底蕴也绝不逊色。王祝晨是教育家,季羡林是国学大师,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不但增加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也给现在的师生以心灵的鼓舞。这里面定然有您的一个期盼,那就是现在的附小,也要有名师甚至大师横空出世。“江山代有才人出”,承接过去,开启未来的历史担当毋庸置疑地落在了新一代附小人的肩上。
【张 萍】说来有趣,2006年前后,我曾经委托在北京的一位在学术界威望极高的朋友邀请两位当代著名的作词、作曲家为我校写一首校歌,原因是我对当今小学校歌的单调、无趣深恶痛绝,我期待着附小的校歌能像《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那样充满童年生活的欢畅与明媚。他们欣然应允,但是我们全体教师在期待中等了近半年,因为名家太忙,总没有消息。一日,我校的才子孙宗庆老师找到我,试探地拿出一张白纸,对我说:张校长,我写了一首校歌的歌词,你看看行不行?我拿到手里,仅仅读了一遍,就欣喜不已——
阳光 大海
当第一缕阳光落下,
理想和信念开始萌芽,
伴随着美好的时光,
在心中慢慢长大。
当第一滴海水形成,
生命和梦想开始苏醒,
向着阳光下的海洋,
轻轻地扬帆远航。
阳光和大海,
自由和成长的现在。
阳光和大海,
尊重和博爱的胸怀。
阳光和大海,
快乐和梦想的年代。
阳光和大海,
生命和理想的未来。
我一直在庆幸,自己没有执着于等名家作词作曲。也许从专业水平来说,他们绝对要高超许多,但是只有在附小文化中浸润的年轻教师才能理解附小人的这种期许与追求,才能拥有这份自然、轻盈、美好的梦想,才能产生这种回归自然的自由抒发。后来,马艳主任又找了济南的一位年轻作曲家谱了曲,由此,《阳光与大海》这首歌开始在校园中传唱起来,成为师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更为可贵的是,校本的歌曲《阳光与大海》也更多地反映的是附小“新生代”老师们阳光而豁达的心境。孙宗庆老师是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他曾这样说:我曾经是一个一心向往展翅高飞的人,总想做一番大事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可以不拘小节,可以不按顺序,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头脑,有冲劲,认为这些足够了,但却因此一次次品尝了失败的滋味。现在我知道了,想要飞,先要学会走。贴着厚实的大地,一步一步用智慧和道德扎实地行走,做好每一件小事,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有了这样的心性、修养和历练才能够做成一项事业。
我曾经是一个时常抱怨社会和别人对自己不公的人,当自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时,更多的是认为程序不合理,别人有偏见,于是抱怨不停,但于事无补。有时也想一些办法去试图改变,但只能是让别人感觉自己更不踏实。现在我不再抱怨了,也不再希望有绝对的公平合理,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绝对的公平,其实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我会想,别人的不认可,往往都是有道理的。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无可挑剔,才是正路。
我曾经是一个自视清高,沉默寡言的人,总想从书中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做人的道理。但读过相当一部分书后,仍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变化,反而越来越理想化,越来越书生气。现在才明白,有些真正的道理,是必须有人生的体悟做底子才能逐渐弄清的。要从实践和生活中去学习,要与别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也。
我从一个对前途失去信心,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坐标,工作也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青年教师,慢慢成长为一个认清自己位置,怀着淡定而执着的信心,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努力把工作做好的教师,用了三年的时间。而这三年,也正是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年。也可以这样说,附小三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稳定良性的成长,促成了他的每一个分子,包括我在内的一大部分教师的成长。
说我同附小一起成长,是因为借助三年来附小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的脚步,我看得更广了,看得更远了,个人的成长得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说我同附小一起成长,是因为三年来,附小通过自身的改变而给予我的改变,使我变得更加理性,更加从容,更加积极,更加有张力。
没有一种幸福不是和信念有关,没有一种成长不是和细节相连。能将一种信念融入到诸多的细节中去,才能产生持久而恒定的力量。附小找到了这种信念,那就是尊重为本,享受教育。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办学理念的时候,我是不太明白的,印象中办学理念应该是和学生有关的,应该是引领学生的成长,暗示教育的目标。相信很多老师和我一样,刚开始都对这个理念知之不多,感之不深。而当我们走过了三年,三年的风雨洗礼,三年的阳光普照,三年的翻天覆地,三年的润物无声,我明白了,简单之中,往往就是根本,朴素之中,常常蕴含真理。我们的理念恰恰把握住了教育的根本,揭示了学习和成长的真谛。“尊重自己,学会自信;尊重他人,学会自省;尊重规则,学会自律;尊重规律,学会自能。”这些不是为人之根本吗?“学会尽责,享受尊严;学会沟通,享受合作;学会学习,享受成长;学会欣赏,享受生活。”这些不是学习和成长的真谛吗?
所幸的是,在此感悟和体悟的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贴着地面行走,用脚步代替翅膀,用行为的拓展支撑起理想的天空。做好自己的事,把握当下的机会,在细节中雕琢信念,在简单中创造经典。我在为此努力着。
……
【陶继新】我觉得,您从心里喜欢这首歌,因为它相当完美地诠释了您的思想。它以乐曲的形式与黄蓝两色的视角冲击形成内在的联系,把学校文化演绎得生动形象。孙宗庆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歌词?这与他的文学功底有关,更重要的是,从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你们学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他的心里。所以,他的歌词虽然没有华美的乐章,可是,却有一种“道法自然”的从容与真实。我想,如果请了名家,让其在百忙之中“一挥而就”,尽管多合章法,也许还是华词迭章;可是,由于对于你们学校的文化没有深入的把握,未必能合您的心意,也不可能让师生唱起来有一种心灵飞舞的感觉。
其实,任何的创作,都需要生活,剥离了生活的创作,必然也脱离生活,也必然少了真正的生气与活力。但生活有优劣好坏之别,处于一种劣质文化场中的创作,作者在反映生活的时候,就常常会有悲剧诞生。杜甫与白居易等诗人的诗作,为什么总是那么悲怆凄惨,因为他们所处的悲惨生活,让诗人有了深切的感受,才“情动而辞发”的。孙宗庆的歌词也是在一个文化场中诞生的,只不过这里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场,让他心里有一种兴致所至、欲罢不能的心理冲动。我甚至想,他未必用了多长时间,未必特别润色,多少有点原生态的味道。可是,因了“情动”,却有了沛然而出之“词”。
【张 萍】记得,有一位教育局的领导曾经很是感慨地对我说:这几年你在附小最大的成就不是改变了校舍,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附小从物质到精神焕然一新,形成了一个个醒目的“研究成果”,而是培养了一批同你“一个腔调”的教师。我想这对于一名校长来说,应该是最大的收获吧!
近年来,济师附小每年都要接待2000余人的国内外参观团队来校考察学习,我越来越欣喜地发现,在他们的心中我这位校长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更多的老师与学生成为附小的形象代言人——
济师附小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百年老校,这是在济师附小校园中的第一感受。无论是学校领导们不谈自己的功绩,只提自己教师的自豪与满足;还是教师们昂扬向上的干劲,尤其是班主任们极富心思的班级文化长廊中,不经意间透出的一抹温馨——一个小小的针线包,一句温情的提示语……更有大课间活动时,师生们在操场上和谐跳跃的身影等,无不在向我们彰显这所百年老校,在深厚沉郁的文化积淀下的人文情怀。
走进济师附小,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它的人情味所吸引,更不要说附小人了。他们的那种幸福感,深深打动了大家。工作是忙碌的,但心情是愉悦的,从老师到学生,都有一种“家”的归属感。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以学校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来维护,无时无刻不以一名“主人”的心态来建设。而这种姿态的最佳诠释者和倡导者,无疑是那些教师们。言传身教,“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们将“家”的概念很好传达给了自己的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图书阅览室里,那位年轻的女老师,用自己的双手,将一方小天地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家庭化的布置。试想,在这样一个温暖贴心的“小家”中,那些遨游书海的孩子,该是怎样愉悦和幸福啊!而当学生们,读好一本书时,一块糖的奖赏,学生有了错误时,那塌下身来的谆谆教诲和交流……这些都该是学生们未来最美好的回忆吧。身处这样一个氛围中的学生们,他们是有幸的:因为母校所给予他们的何止是丰富的知识和六年的愉快时光,更多的是一种待人处事的哲学,这或许才是他们最可宝贵的。诚如我这样一个不速之客,五年级三班的师生们,用他们最美丽的笑容接纳了我,却未觉我之唐突。他们用主动的问询,和我这陌生人拉近了距离;用送上的一杯热茶,让我这不善言辞的人,如沐春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热情,百年积淀人情聚,一朝难辞附小人。我想,正是这样一种让人不由自主被同化的人文情怀所产生的凝聚力,才使得济师附小一代代的人们,在历经了百年风雨沧桑后,仍在济南教育这方热土上,笑傲群英吧!
我们学校任峰老师是学校驾驶员,他的女儿任天月在附小上三年级,英语学习极为优秀,曾经获得过全国英语口语大赛第八名,多次获得省、市英语口语大赛的冠军。小姑娘告诉我:是您的快乐学习理念,让我们家有了欢歌笑语。我爱上了学习,爱上了我的家。在全国比赛的现场演讲中她说:Today I want to persuade parents to smile to their kids when they tell them to study hard because smiling is more effective than scolding. As the old Chinese saying goes, “all parents hope their kids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From this old saying, we can tell the expectation of parents and the suffering of the children. Take me for example. My father used to scold me when he found I was lazy in my study, which was a nightmare for me. Once, the principle (Miss Zhang) told us: smiling study can quintuple study efficiency. When I got home, I screwed up my courage and said to my father: “Dad, why not smiling study!” From then on, Dad’s face changed from cloudy to sunny. Dad’s smiling face makes my life so wonderful! I study harder than ever before. And I am among the top students of our school. Smiling gives me self-confidence. Smiling brings me success. Now I would like to say to all the parents, “why not smile to your kids!” Smiling always helps!
(我想要说服家长给孩子一个微笑着面对学习的环境。大部分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美好的愿望却也伴随着孩子们担负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给他们带了痛苦。我的父母曾经也非常严厉,而我也有过被噩梦惊醒的经历。有一次,校长(张女士)对我们说:微笑的学习可以提高五倍的学习效率。回到家,我鼓足勇气对爸爸说:“帮助我创造一个轻松的微笑学习的机会吧!”从那以后我们家里充满了快乐的笑声,在微笑学习的伴随下,最终我的成绩跃居前列。我把这个方法传递给了同学,让大家一起分享。微笑的学习给了我自信,微笑的学习给了我成功,我想对所有的家长说:“让我们微笑着面对学习吧!”谢谢!!)
2010年4月,我离开附小之际,附小教师在送别典礼上为我写了很多的心形赠言,其中有一位老师,在她未署名的临别赠言中这样写道:张校长,将我的人生理念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做一个快乐的工作人……拿着那张粉红色的心形贺卡,我真的感觉到由衷的欣慰!
【陶继新】“一个腔调”不是对您当校长的表面附和,而是心里的高度认可之后的自然契合。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是的,附小如果不是您的到来,就不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可是,如果您走了之后呢?这所学校还可以照样发展吗?我觉得,“一个腔调”的伟力在于,您虽然可能调离学校,可是,您的思想却没有离开,被老师们接纳且植入心里了。它会一如既往地发展下去,甚至还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这样的先例不是没有。蔡元培离开北京大学已经80多年了,可是,他的思想影响却依然存在。这就是具有思想甚至是思想家的校长的精彩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您不但改变了一所学校,也改变了老师们的思想。思想变,行动变;行动变,学校变。希望学校之变不是短期之变,而是长久之变。这样,您的心灵期待便会变成美丽的现实。
(原载于《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一所百年老校的文化超越》,陶继新、张萍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