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位与教育情怀——《运河浣笔·教育篇》序
文化品位与教育情怀——《运河浣笔·教育篇》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2-10

文化品位与教育情怀

——《运河浣笔·教育篇》序

陶继新

2015年6月上旬,我去聊城采访,与哈宝泉局长初次相见,便惊诧于他那丰富的学识。他纵论古今,侃侃而谈。我突然感到,他是我见到的教育局局长中为数不多的一个文化学者。也许是一种文化情缘,从那之后,他就成了我真正意义上的“以文会友”的知音。

2016年春节前夕去聊城讲学,在讲课结束前半个小时,哈宝泉局长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考察赶来听我讲课。他那种专注的神情,让我很是感动。

我的报告刚一结束,他便走上讲台。我想,他将一个简短的总结。可出人意外的是,他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除了对我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之外,他还从大文化与大教育的视角拓展开来,向听众铺开一幅绚丽而宏大的画卷。很多古典诗文,恰到好处地从他的口中流出,如山中泉水,沛然而出,叮咚作响,给人以清新而美妙的感觉。

哈宝泉局长之所以如此知识渊博,与其平时读书是分不开的。在这本书中,也有一章专谈读书的内容。他认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因为读书会滋润人的生命。不管在哪个年龄段,都需要好书的精神滋养。当感受到书的生命能量的时候,就不会感到读书是一种负担,反而认为是一种享受。当他说“读书是一种趣味”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乐感”情怀。因为好的书中,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也流泻着思想的要义。读得多了,不但可以优化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提升人生的境界。所以,读书不仅让生命更有了审美情调,而且更有了意义与价值。他认为,目前一些老师之所以产生倦怠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好书渐行渐远了。一些老师除了读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书和一本练习册之外,很少看书,更遑论经典文化了。年复一年地在这“三本”书中徘徊复徘徊,缺失了精神的支撑,没有了文化的浸润,必然就走进了倦怠的漩涡里难以自拔了。

其实,校长与老师,应当是很有文化的人,也应当是用文化点亮学生生命前程的引路人。可当今社会浮躁之见盛行,功利之心蔓延,要想让自己固守精神生命的底线,读书是一种极好的选择。恰如所言:“读书是一种定力和底气。”因为在读好书的时候,它会让你生命里充满阳光,也让你有了精神能量,不管来自何方的诱惑,都不可能摇其心志。

哈宝泉局长从2013年7月走马上任聊城市教育局长之后,便下决心要在教育上干出一番大的事业。不管外面如何风吹浪打,他都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通过大量的调研,他提出“321”教育大思路,即狠抓“教学质量、师德建设、立德树人”三项工作,树立“事业目标、文化目标”目标,打造一个“聊城教育品牌”。

因为有文化,有底气,有定所以也有眼界,有格局,有胸怀。我曾与他通过QQ进行过一长达两万多字的对话,我感到他是站在一个很高的视野上,来勾画聊城教育未来的。其中不乏深邃思想,远见卓识,而其语言所彰显出来的生命张力,常常让我拍案叫绝。比如他所说的“文化目标”,不但跳跃着文化的乐章,而且极具思想与创意。大家知道,文化的要义,是以文“化”人,即通过优质文化来感染与改变人。同时,当真正拥有文化之后,又可以人“化”文,提升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品位,进而在有形与无形中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生命状态。

哈宝泉局长的工作之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可我觉得他并没有疲于奔命的感觉。就像他自己说的:“忙并劳累着、劳累并减肥着、减肥并快乐着。”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让生命焕发出光彩,还是庸庸碌碌一生,这应当成为教育自我追问的一个哲学命题。孔子的高足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他认为就任聊城市教育局长,既是上级的信任,也要对当地百姓孩子负责。为此,要让聊城的校长更有境界,让老师们德艺双馨,让孩子们享受优质的教育。于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里,焕发出“虽千万人吾往矣”风貌。所以,他常常夙兴夜寐,却因有了丰硕的收获而一直乐在其中。我想,孔子的“乐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滋养了一个又一个文人学士的时候,哈宝泉局长作为当代文士,也因之而鼓满了迈进审美境界的风帆。

哈宝泉局长又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有生命的快乐,也有内在的敬畏。他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专门论述“敬畏”,提出要敬畏规则、自律、职业、百姓、认真和人生。在他看来,为官者不但要带领人们制定规则,更要敬畏规则,不然,规则只是一纸空文,内化不到人们的心里。而要想让规则文而“化”之,领导就要率先垂范。不但敬畏于心,还要外显于外。再比如自律,领导严格要求下属,自己到了没有?只严以律己,才能更好地要求别人。他认为,面对教育局工作人员,自律首先要从局长做起;面对老师,首先要从校长做起;面对学生,首先要从老师做起。《大学》说得好:“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哈宝泉局长提出“敬畏百姓”很令我敬仰,只有如此,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但很多百姓的事做起来并不容易,甚至困难重重。他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知难而进;他做了很多,可他并不满足。在他看来,为百姓做事没有休止符。为此,他常常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怕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而老百姓最关注的是什么?那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为此,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要集中群体的智慧,就要打造聊城的教育品牌。

笔者虽然对哈宝泉局长的这份情怀、这种精神与执着的努力了一些评述,可真正了解他,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而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所以,期待它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从中了解一个更加丰满的教育局局长,也从中感知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教育人的高格。从而“学而时习之”,也让自己的生命精彩起来,做出一番更有意义与价值的事业。

2016年10月24日于济南

(原载于《运河浣笔·教育篇》,哈宝泉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