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享受学习(16)——《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
怎样享受学习(16)——《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1-12

怎样享受学习(16

——《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十

魏书生  陶继新

五、厚积薄发

陶继新:魏老师,我不知道您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年轻的老师,非常努力,但是他们努力的动机或者说他们的价值取向有时候有点问题,目的就是想当名师。当然,当名师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是单纯为当名师而当名师,这就会出问题了,直接的表现就是很浮躁,而真的当上名师后又会自我感觉很了不起了。

任何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古人为什么主张“厚积薄发”?因为没有一定的积累,它发出来的价值是不大的。但是这个积,不仅仅是学习了多少文化,读了多少书,也包括个人的经历、阅历,以及品德等,也都是一种积。魏老师您和我咱们受批判的经历,这也是一种积累,这都是厚积。没有这些积累的时候,我们很难很好地发展起来。但是有的老师他没有这种积累,却光想着一帆风顺,光想着快速成长,所以心态浮躁、屡屡受拙。所以魏老师,关于学习的“厚积薄发”,我不知道您怎么来看待的?

魏书生:重点在“积”啊,就是把“积”本身当做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你说您诵读《论语》,多快乐啊,其实我小时候最愿意看的是墨子。

陶继新:嗯,这听您曾经说过。

魏书生:我最先接触的不是孔子,而是墨子。我对墨子的主张,墨子的世界,感觉到真舒服,像墨子那种生活这一辈子太幸福啦!

陶继新:有人称墨子的思想为原始共产主义。

魏书生:是的,就知道做事做事,到哪儿都不辞劳苦。

陶继新:对,自己一点不索取。

魏书生:对,墨子就是像这样活着,而且他无怨无悔,他那么高兴。总觉得自己有做不够的事,哪家有困难就帮忙,哪里有冲突就去调和。“别打仗啊”,能制止的都去制止了,不光是用语言去制止,还有具体的策略啊。楚国要攻打宋国,他自己去劝解,还让自己的学生先帮着宋国去守城,事迹真感人。这些思想、这些行为本身就很令人舒服,学习这些东西,一点点地学习,一点点地融入自己的思想。

学习哲学多舒服啊,事物都是唯物的,不能自己拍脑瓜门啊,不能人拍脑瓜门啊,人算什么啊?人对宇宙空间而言非常渺小。我说人就算造100个地球也用不着骄傲啊,往宇宙空间一撒,几粒微尘而已,你胜什么天啊。

人定胜天,基本上是胡说八道。我说人应该对宇宙、对空间永远采取谦卑、恭敬的心理,然后以感恩之心,感谢宇宙给了咱们这么一小小的地球,感谢在这小小的地球上让咱活着,那咱还不应该好好地多做事来回报这个宇宙和空间啊!非胜人家天干什么啊。所以我们要尽到自己生存的责任,如果因为人的存在,而使繁育咱的宇宙空间能多一点和谐,这是人要做的事啊!你总胜什么胜呢,别忙着胜了,积累吧,尽自己的责任去积累。

所以人人都这么去积累,而不忙着去胜的话,你说天地不就舒服了吗,人也舒服啦。人来就是要做事的,一件一件做事,一点一点积累知识的,一点一点探索未知的,然后这么积累多了,量变到质变,才有了人类今天这么大的能力,这么大的能量,造出这么多好的东西来啊。

当然人类还有很多毛病,那么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再积累,再增加文明的理智的东西,使之越来越多,那些个人定胜天、胡闹的事,自然就越来越少。

我说人类干的最傻的一件事就是什么,弄出70多亿人,说还要整到150亿人再往回减,这不是闹的吗?等人类说,要对苍天采取一种谦卑的态度,把人类自身控制在多少?10亿左右,这个球就好多了。于是人类数量在10亿了,世世代代传承,也不增不减了。再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人类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繁荣。

就是要这样一点一点积累,积累知识,积累科学,积累技术,积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财富,自然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共产主义自然也就到来了。

马来西亚、新加坡举行了二十来场“魏书生专场报告会”,我在报告会上说,共产主义的到来,根本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观臆断,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通过我刚才大量的数据和论据,大家认为是什么,大伙儿说是——必然。我说对了,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必然到来,不可阻挡。我说人类社会必然如此,越来越公正,越来越和谐,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富裕,那么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

你别跑步进入那个阶段,跑步进入名师行列,迅速成长为一个什么“长”,那你就把自己给弄焦虑了、浮躁了、紧张了。想明白这点啦,就能感受到积累本身很幸福、很舒服,知识增长了,阅历增长了,经验增长了,技术增长了。

就算什么外在的东西都没有得到,你本身积累上去了,你还用着那些外在的奖励吗?外在没有奖励,你充实了,你豁达了,你智慧了,你有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都快乐了,看开了,这不是最大最大的财富吗?所以一定要重在积累,不忙于达到那个目标,不忙于成为什么“长”。干个县长,干个市长,干个省长,那是身外之物。而积累到一定程度、数量,有机遇、有好运,就干个省长,干个总统,干个首相,干个地球球长,干个太阳系系主任……

厚积了,就薄发了,薄发也不觉得自己如何高人一头,当个系主任也是很渺小的一件事哪,把这几个星球管好,给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积累,就算当地球球长、当太阳系系主任的经验,也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所以有时候,累,累在哪里?忙了,总想发,总想引起人的关注,总想引起外在对内心的肯定,这就颠倒了学习本身的关系。所以,重在积累,积累过程本身就很幸福,不发也幸福。

陶继新:对,您说得极是。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实际上为“发”做好了准备,但能不能发、会不会发则是一个机遇问题。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意思。积累是我们人能“谋”的“事”,也是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努力的,而“成事”或者是“发”则是“老天爷”的事,不是我们能决定或者通过努力实现的,所以最好不要操心。

有位智者说,天底下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另一件是别人的事,还有一件是老天爷的事。人的烦恼啊,就在于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人要轻松自在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别操心老天爷的事。这样看待人生,看待“积”和“发”,自然海阔天空啦。就算没有“发”这个机遇,内心也会是幸福的,也会是一种享受。

我认识一位名师,他确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但是我总感觉到他还是积累不足。我曾经跟他谈过一次话,我说:“我希望你呢,下点功夫,再多点积累。”他跟我说什么呢,“陶老师,您不知道,我为获得这个名师费了多大的劲儿吧。”他接着就谈他怎么来争取上这个公开课,怎么为争取这个特级教师名号,这一步一步走来的煞费苦心。我听了以后,感觉很悲哀。当时我们两个人谈着谈着就谈崩了。我说:“我跟你说一下,你考虑没考虑过,任何的速成品都是没有营养的,口感也很差,农民种植庄稼还需要一个过程呢,它不到成熟的时候,你让它成熟了,那肯定不好吃,甚至不能吃。我说你这个名师,显然是名不副实的。说得更难听一点,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他当时很恼火,我说:“我为什么跟你说这个,你看看,你现在所拥有的实力到底有多大……”跟他分析了好长时间,当然最后还是不欢而散。我很遗憾,但我已尽了我一个做朋友的责任了。

像上面我所说的这位老师有了一点名气就忘乎所以者并不是个案,甚至有的教师刚刚教学,就想成为青年名师。当然,青年教师积极进取是可嘉的;可是,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我有一个观点,就是给青年教师“蹲苗”,甚至让名师“蹲苗”。什么是蹲苗呢?就是农民在种庄稼的时候,一开始不让其疯长起来。比如玉米,如果开始时水足肥壮,大都能够迅速地生长起来。这个时候,就要抑制一下,甚至通过移苗而让其临时枯萎些。这个时候,玉米之根就会深深地往地的深层扎下去。其后一旦有了雨水条件,就会茁壮成长,虽然不高,但是粗壮而结实,玉米棒也格外大。我当农民的时候,对自己家自留地的玉米全部采取了蹲苗的方式,一度成为全村农民参观和学习的典范。因此,我希望青年教师也要“蹲苗”,把根往深处扎下去,而不提前出名。这就是所谓的积淀,厚积才能薄发嘛!而且所有速成的名师,都是昙花一现者;而大器晚成者,才能笑到最后。所以,我主张青年教师沉下心来,在课堂教学上下一番真功夫,同时又不断地通过阅读高层次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时间一长,名师便会不求自得。

我就发现,好多事就是如此。正像种种子一样,种子种下去,你不断地施肥浇水,然后发芽、开花、结果,就这样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当然基于机遇,有的条件会很好,它结果的时间会比较早一些,而有一些会晚一些。

所以好多人问过我,魏老师为什么能写这么多书?我说你别看他三十多年前就成名了,但是他的积累你们没有啊!

这个积累不仅仅是单纯地光读一些书,不仅仅是在量上积累,这个积累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不知魏老师认同与否,就是要读好书、读上品书。好多人读了很多书,并不起“厚积”的作用,原因就是他读的书品位太低。

我知道,魏老师您所读的书都是关乎宇宙、人生的,是大师、哲学家所常常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人生大道必备的一些营养,当这些营养一旦具备了以后,就了不起了。

同时我发现,光有这些也不行,好多大学教授很了不起,他学了很多东西,也背了很多,看了很多,但是他最后到退休后虽不能说一无所成,只是他对社会的贡献是很有限的。孔子一生几乎没有写过多少东西,《论语》还是后来人给他整理的。但他的思想、他这个人为什么千古不衰,就是他的实践,他的生命实践的积累,是这些大学教授所没有的。

我想,魏老师,您恰恰有这些生命实践的积累,“文革”时您受批斗那一段时间的经历,当被剥夺到几乎一无所有,还污名加身、尽人羞辱时,您身心所体验到的,您因此形成的对人性的认识,您依然能够坚守的,实际上是您生命中最重要的哲学积累。好多人总在想,希望我一帆风顺,我想什么都能享受到,不愿吃一点苦,遭一点难。或许这出于人趋乐避苦的本性,但是这种想法却是制造痛苦的来源。因为在这物质世界上有一个规则,你要想甜,你得先苦,正像孔子所说:“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你得先有难,才有收获,在难中总结、在难中激发、在难中奋起、在难中升华,这样才行。所以,所谓“苦难是一种财富”,其含义除了苦难可以带给我们克服苦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我们笑对苦难、迎向苦难、把苦难转化为礼物的生命品质。

所以这个积累,不是单纯的人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必须还有一个活泼泼的阅历,有心理状态、心灵境界的一种积累,这样地积累起来,再厚积薄发,“发”出来就决然不一样了。

那天我在青岛讲课的时候,有两个校长和一个局长问我问题,他们说:“我发现您跟魏老师,你们对话一天,完了以后整理整理就是一本书,太快了。”我说:“您别看我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对话完一本书了,其实我们准备了一辈子。”是吧,成果绝不是这一天显现的,有的人他没有积淀而去写,写上一年恐怕也难写出来,还是得积累。正是因为这个积累,就给你未来的“发”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且当积累本身就成为一种幸福的时候、一种快乐的时候,其实已经是一种“发”了。所以,“发”是必然的,而发必然得益于厚积的过程。

(原载于《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魏书生、陶继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