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享受学习(14)——《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八
怎样享受学习(14)——《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八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1-12

怎样享受学习(14

——《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八

魏书生  陶继新

7.形成习惯

陶继新:当然了,真想享受学习,还需要一个要件,就是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人一旦有了这种良好的习惯之后,在学习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您在盘锦的时候,在培养学生这种良好习惯方面是做得卓有成效的,所以非常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思考和经验。

魏书生:习惯使事情变得简单,习惯能最节省能源。就像一部车,惯性走起来所用的动力,和你重新启动时用的最初动力是不一样的。走起来以后,惯性前进的动力就使它比较省能源了,省油了。所以,人也是这样,一旦形成一种好的习惯,他心里的惰性呢就会减少了,心里的愉悦感就增强了。因为走的路正常,做的事多,愉悦感于是增加。

所以我领着我的学生一路走来,一直注重培养学习习惯;我当了校长,全校都培养学习习惯;我当了局长,也是抓的培养全市学生的学习习惯。

当了局长,我对大家作施政演说,也不提什么大的要求,就那么七件事:

第一件事,做家务劳动的习惯。爱祖国爱人民,看不见摸不着,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父母的话,他说他爱祖国爱人民百分之百是骗人,绝对没问题。爱父母不是挂在嘴边上,说在口头上,要干什么?落实在行动上!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很多人都问,魏老师,你怎么教育自己孩子?我说,很简单,从小自己能干的事儿让他自己干。有一段,孩子才9岁,我们俩太忙了,每天,那段儿,9岁的孩子中午做完了饭,我们俩回去负责吃。为啥?那段儿只有你有时间啊,你不干谁干啊?他也觉得自己很自豪。我儿子跟我出门的时候,十一二岁的时候,有两个包的时候,他都是左手一个,右手一个,一提就走啦,让我空着手走。有一天哪,出门有三个包,我说,儿啊,这回得给爸一个了。不——用。我说怎么办哪,他背上一个,左手一个,右手一个,提着在前面走着,显示自己成熟了。既然人家自己成熟了,咱干什么贱兮兮地非得抢过来一个呀?所以啊,我就在后边空着手,一步一步地欣赏他的成熟。

陶继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国外的一篇名为《做家务的孩子会有责任心》的文章,一些专门从事青少年研究的专家指出:“家务劳动有益孩子成长,能让他们有责任感,同时也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生活积极的组成部分。……让孩子有自己‘必须做’的家务事对其自律以及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很重要。家务劳动还能教会孩子,如何在计划自己时间的同时,考虑到别人的需要、限制和责任。家务劳动教孩子了解行为的后果,鼓励他们认真思考自己一天内要做什么,不做什么。画完画后把桌子擦干净,或踩了一腿泥后把鞋擦干净,这些不应该被视为惩罚,那只是需要做的事情。”

魏书生:第二件事,就是大家都写日记的习惯,每天写。这都是我自己做事的体会,写惯了是很舒服的事。我是三十多年一直在写着,我的安排再忙,一天一个地方,有时一天俩地方,再忙再累我也坚持把日记写完。累了一天,让自己的思绪轻松、愉快、自由自在、随随便便地顺着笔端流淌在日记本上,愿怎么淌就怎么淌,感到那是一种享受,写着很舒服。

第三件事,盘锦市的学生,每天都有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天都要挺胸抬头、大摆臂、高抬腿,干什么?踏步一分钟。做完了间操做韵律操,做完了韵律操在操场走队列,天天如此。

我没当局长前,我的班级就很重视体育锻炼,并且长期坚持。数九寒天,我们坚持每天越野长跑10公里。不仅增强了体质,而且磨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在现代社会,这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是一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1984年开始,每天坚持100次仰卧起坐、俯卧撑。一到时间,同学们把桌面上的文具收拾好,一半同学躺在桌子上做仰卧起坐,另一半同学趴在椅子上做俯卧撑。从刚开始每个人只能做3个,到最后连续能做100个。学生们管这种训练叫“上刑”。我对他们说:“上刑,这么苦,就别做了吧!”同学们都说:“怎么能不做,做的时候虽然苦得要死,做完以后却轻松得要命,心里也高兴得很。”1991届毕业生我没让做这种训练,我想实验比较一下,做和不做有什么不同。这届学生的吃苦精神,明显比不上1985届、1988届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俯卧撑训练的学生,这届学生体育达标的优秀率也比前两届学生低将近10%。

陶继新:心理学专家洛克说:“我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它们是什么都受得了的。”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因为身体好了相对来说学习效率就会更高。

我采访的一些有体育特色的学校中,明显能感到体育训练对于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塑造功不可没,而且这种意志品质也成功地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体力运动和脑力运动的交错进行,对于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都有很大提升。

魏书生:第四件事,每个学生天天要唱好歌,天天都要做。军歌,部队歌曲,其他好歌也行,要催人向上的、昂扬奋进的。我爱唱歌,我领着我们班学生,从1979年开始唱,唱到1997年,一天都要唱七遍歌。我觉得没有歌声的学校太沉闷,但是呢,那摇来晃去的、爱得死去活来的、死不了又活不起的歌,那不能唱,唱完不遭罪吗?唱好歌,激人向上的。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前一支歌中,好处是很多的:

第一,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受自己意志的支配,随时朝向应该注意的位置。

第二,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能使学生学会将文字符号变为色彩绚丽的图像,甚至变成生动可感的场景。

第三,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的能力。

第四,能使学生感受到是处于一种兴奋愉悦状态,使意识、下意识、潜意识更好地合作,使潜意识更经常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

第五,当然最直接的效益是有利于唱一支歌之后那节课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一支歌以后,排除了不利于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干扰课堂内容的信息得到了抑制,课堂学习效率当然会提高。

第五件事,每个学生都要松静匀乐,每天自己跟自己搞一次一分钟的注意力或记忆力比赛,养成良好的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感受全身心扑在学习上是什么感觉。松静匀乐去做题,松静匀乐去看书,松静匀乐去写字,松静匀乐背单词,找那种感觉,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

我常说的注意力体操其实就这么四个字:松、静、匀、乐。什么松身体松,什么静心灵静,什么匀呼吸匀,什么乐情绪乐。我们学校啊,开学典礼的第一个节目都是松静匀乐。我说:同学们要时常记得一个脑力劳动者是最轻松的人啊。身体真是轻松啊,有时你觉得身子累,是自己施加很多意志。所以轻松啊。静就是要守住心灵的宁静,全校师生员工静下心来,想自己的心灵是一片广阔的田野,广阔的田野里有一汪湖泊,心灵的湖泊不仅平静得没有波澜而且没有一丝涟漪,湖泊的边上种满了花草树木,花草树木的影子倒映在湖泊里,干枝叶皮花瓣花蕊花粉都倒映出来,色彩鲜艳十分清晰。倒影出来了,我接着领着全校的师生员工匀呼吸,别自己跟自己紧张,要深细匀长。吸一口气,深深地吸进去,进胸进腹进丹田,然后再慢慢地呼出去。吸进的是轻松,呼出的是疲劳,吸进的是快乐,呼出的是烦恼。人的生命就在这一吸一呼之间。如果你天天这么训练自己的吐纳呼吸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地呼吸的质量就提高了。乐呢,调整一下自己的面部表情,请全校师生员工将面部肌肉放松,别绷着阶级斗争的脸。眉头舒展,把眉结打开,眼角下翘,嘴角上翘,最好露出四五个牙来。总用快乐的态度微笑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工作、学习、上班、放学,对待人生的顺境、逆境、表扬、批评,或过分的赞誉或不符合实际的诽谤,都用这种快乐的态度去对待,是不是自己又占便宜了啊。

陶继新:大部分的学习离不开人的大脑的参与。脑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在时刻运动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脑波状态。脑波又叫“脑电波”,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人脑是凭借不同频率的脑波来传递信息的,就像广播、电视台的指挥中心利用电波发送信息一样。人脑的四种脑波——α、β、θ、δ,可以通过脑波检测器来测量。在人的清醒和熟睡状态下,检测到的脑波模式是截然不同的。α脑波,是当人们放松身心、沉思时的脑波。这种模式下的人应该是处于放松式的清醒状态中,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工作不易受外界干扰。α脑波使人处于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精神清晰乐观;压力和焦虑降低,中止不良情绪循环;利于恢复活力。α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的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灵感及直觉敏锐。

许多专家都发现,当人们处于放松式清醒状态中时,可以最有效地将信息存入长期的记忆中。每当α脑波最强势时,负责逻辑思考的左脑就会放松警觉性(左脑通常是潜意识思想的过滤和把关者)。这时,心灵更深层次的直觉、情感和创新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α波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

魏老师,您所做的注意力体操就是调整脑波到α波的一种有效方法,很值得推广。每个学习者都应该在学习前用三两分钟来实践一下,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都会非常明显的。现在很多教育机构进行右脑开发训练,这一脑波调整呼吸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当面对考试或重大的挑战时,简单而深度地调整呼吸及冥想都可以缓解紧张,发掘潜力。

β脑波,是一种有意识的脑波,当人们处于清醒、专心、保持警觉的状态,或者是在思考、分析、说话和积极行动时,头脑就会发出这种脑波。此时人的精神状态通常是紧张的。我们大多数人在醒着时多数是在这种状态下。有时会感到身心混乱。

θ脑波,是人们刚入眠时发出的脑波。这时属于“半梦半醒”的朦胧时段。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灵正在处理白天接收的资讯,而许多的灵感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凸显。此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深度放松状态;浅睡眠状态,也称沉思、冥想状态,潜意识状态。此时,潜意识易受暗示。创造力、灵感突发;感悟力强,富于直觉;能加速学习、记忆。

我们听过不少θ脑波的巨大潜能的例子,甚至世界发明史中有过不少是在睡梦中获得的技术性突破,美国心理学家、《梦》杂志主编戴尔德列·巴雷特在其《集梦大成》一书中对此作了大量描述。最早的一个睡梦中发明可追溯到16世纪末。1592年,朝鲜海军将领李舜臣正在指挥海军抵抗日本的入侵,日本人击沉了朝鲜人的不少战船。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舜臣做了个梦,梦见有一只龙头海龟嘴里在向外喷火,任何刀剑都无法穿透其龟甲。李醒后,马上吩咐造船工人去建造一艘由包上铁甲的粗大松木拼成的铁甲舰,舰首形似龙头,炮火从“嘴中”射出。后来,世界上第一支铁甲舰队果然击退了倭寇的进攻。

还有,1782年,英国布里斯托尔的自来水管道钳工威廉·沃特斯做梦发明了生产霰弹的办法。当时生产霰弹的工艺或是用模子单个浇灌;或是先将粗大的铅线截断,然后放到旋转的滚筒里去磨成圆形;或是让熔化的铅水从一个不高的地方流进一只水桶里,结果便得出水珠形的霰弹。沃特斯梦见的是呈球形水滴的雨。他醒来后,觉得应该让熔化的铅水从高塔上注入下面的水池,铅滴在下落途中便成了理想的球形。就从那时起,霰弹都是这么生产。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我们人类的更多有关学习的潜能会被释放出来。或许未来的学习会更有意思,更加简单,更富有灵感。

δ脑波,是人们沉睡无梦时发出的脑波。目前一些意识领域的先行者甚至可以在清醒状态下调整自己的脑波到达这种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极大平静和开悟。当然,这和我们所谈的学习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现在能够较容易实践的还是常使自己处于α脑波下。

魏书生:我也看过您所说的这些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这也是我使用此方法的理论基础。

第六个就是读经典的习惯。盘锦市的中小学生,天天都带着经典上学,放在书桌上,大家都要放。形成一股风气,有时间看十分八分,没有时间看一分钟,别停下来。很多事情都是不怕慢,只怕站。不停,就养成习惯了,不由自主地就受益了。而且他干惯了以后,哪天没有干,就觉得不舒服了。于是乎,自己的愉悦感增加了,享受感也增加了。

第七呢,演讲的习惯。语文老师的任务,“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不坐下,干什么呢,在那里七嘴八舌,高高兴兴,口头作文。

我说:“同志们,大家讲讲看,我说这七个习惯,你可以不可以做。”几乎是人都可以做。

下面说:“这有何难,这不是谁都能做吗?”

我说:“是啊,还可以持续发展,别说现在,你再过30年、50年,到退休以后,这七个习惯都可以继续往前走,都会使你得到快乐。成本高不高?基本上都不用花钱,做家务不用花钱;写日记?买个日记本,这钱很有限;唱歌用嘴不用钱;跑步用脚不用钱;注意力体操用心不用钱。读名著?”

“用钱。”

我说:“用什么钱啊?各个学校,图书馆的书,不都是闲着呢吗?全发给学生,放在教室里,一个班放上五六百本,随便选,天天看,对学生来说,他不用钱;演讲,七嘴八舌用嘴不用钱。”

时间不长,成本又低,又可持续发展,干什么不干呢?一干13年,干惯了,他就觉得是很舒服的事了。

就单单学习而言,我就强调,八个专门针对文化课学习的习惯。其实那七件事也都是在学习,做家务是学习技能,唱歌是学习音乐,锻炼是学习体育技能……

陶继新: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如果把学习仅仅看做上课学教科书,仅仅是做题考试,那么人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了。如果把学习仅仅看做智力学习,仅仅是脑力劳动,那么人的智力潜能反而得不到发挥。您的这些做法必然是形之有效的,虽然每种习惯用时不多,但是却可以全方位地活化一个人的身体、心理和大脑,从而为单纯的智力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魏书生:专门针对文化课学习,我又提了八个学习习惯。

在我们盘锦市,我13年不搞一次小学通考,不搞一次初中通考,不搞一次高中通考。升学考试完了,中考之后、高考之后都不公布成绩。那靠什么抓成绩?不办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孩子长大了,老百姓自动就送到附近的小学、幼儿园,长大到小学,小学毕业自动上小学对口那个初中,平平静静地办教育。大伙儿就想不明白了,说这样升学率能上去吗?很多人认为学生尖子就得从小开始选拔,狠狠办重点,小学生开始搞奥数,不管学生是否累得苦不堪言;到初中办重点班,加大负担,这样才能把尖子拔出来。所有这些,我们一概不弄。可我们盘锦高考年年在全省名列前茅。靠啥呢?就靠习惯。就职演说上,我说老师们咱研究啥学习习惯能帮到咱学生,才能给学生以更多的快乐。

一、订计划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早就说过了。恩格斯说:“没有计划的学习,简直是荒唐。”许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来看我,都谈到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当年的自我教育计划。

我比较过先进同学和后进同学的差异,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进同学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进学生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别人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老师指向哪里,自己也到不了哪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常在无所事事中度过。

几十年来我反复强调计划性,让学生学会订自己的计划。每年年初,我都引导学生制订综合计划,每位同学都要制订,年初第一天就定出来。

一共四部分:

一、一辈子朝哪个方向努力,自己的德、智、体三方面大致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样订计划,易于使人站在高远的人生角度,规范自己。

二、10年做完哪些事,这10年是人生最紧要的10年,人生观基本形成,完成了学业。现在就开始想10年后,易于使自己胸怀开阔。

三、一年怎么度过。一年里要发展自己哪些良好品质,克服哪一两个弱点,学习上咋扬长补短,各项指标在班级的名次上要上升几位。有跳跳脚能实现的小目标。

四、一天怎么安排。长计划,短安排;大计划,小步子。

这种自我教育计划,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一生、十年、一年、一天看做一个整体,使四者之间不脱节,不互相矛盾,以取得最大效益。每年第一天都让他这么走一遍,可能订得不太符合实际,但是他订就比盲目地朝前走,要舒服得多。养成习惯,年年做,每月还有月计划,每天心里有一个小数。这个倒不用落实到本儿上。这是订计划的习惯。

陶继新:任何伟大的人物,都是有着明确方向和计划的人。我们知道的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例子,他的美德完善计划在他的自传中被着重写到,对我们是很好的启示。

本杰明·富兰克林出身贫寒,受教育很少,少年时当学徒,成为印刷工,后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经历了流浪和漂泊,成为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和慈善家。后来成为美国独立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参与起草了美国《独立宣言》,并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为著名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不仅如此,富兰克林进行了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发明了避雷针,是公认的现代文明之父。富兰克林的人生经历。

富兰克林成功的因素很多,包括他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但是他在1733年为自己制订的美德完善计划应该是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能过一种问心无愧的生活”。于是他归纳了十三种美德:节制、寡言、有条理、决心、节俭、勤劳、真诚、公正、谦虚、清洁、冷静、朴实、谦卑。如何养成这些美德呢?他一周只关注一种美德,专门记录在一个小册子上。十三周是一个循环,一年就是四个周期。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新习惯的建立才能取代原来的陋习。起初运用的时候无疑是违反自然倾向的,所以每周关注一项能够让他逐渐克服天性,到了后来就变得容易了,也就成为习惯了。最终使他发现自己是一个比他天生本来的样子要“更出色更幸福的人”。

计划可以说是我们人生之路上的路标,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当学生们拥有制订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的习惯之后,他们定然会终生受益的。

魏书生:第二个是预习的习惯。把厚书读薄,把十几本书读成几本书,把几本书读成一本书,把一本书读成几页书,把几页书读成一页书。你有了这个习惯的话,你就能够抓住最要害的要点,“大道至简”,把最要紧的抓住,不至于在鸡毛蒜皮的方向上消耗太多的精力,把“道”反倒扔了。你都这么去学习,怎么能不快乐啊!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学习主动,走在前面,心情好,智力好,自学能力强,于是成绩好;成绩好了,学习更主动,智力更好,自学能力更强,学习兴趣更浓,成绩更好,良性循环便形成了。如果不预习,某些内容可能听不懂,一个地方卡住,别的地方可能感到茫然,课后作业困难大、错误多、学习被动、成绩不好,成绩越不好,越没时间或不愿预习,上课越没劲,作业越困难,自学能力越差,成绩越差,恶性循环于是形成。生活中的事物都在运动发展,不是良性循环,就是恶性循环。千万别让自己置于这无限恶性循环中啊!

1979年我就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物理知识网络、数学知识结构图,三年的教材统合到一张知识图上,从总体上把握某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胸有全局,重点清楚,不容易出现大的知识漏洞,也不必在知识末梢上过多地消耗精力和时间。学生有了把厚书读薄的能力,再练习在要点上把书读厚,就越学越主动,越学越掌握规律,越学效率越高,学生觉得真是快乐。这是预习订计划的习惯。

陶继新:你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以俯瞰的方式把一学期、一年甚至三年的知识进行整合。有了这样一个一目了然的结构图,自然知识就不再是零散的点,而很容易贯穿起来。再跟着老师学习的时候,也会很快地对知识进行定位,学习效率必然就很高了。

魏书生:第三,适应老师的习惯,不管什么老师,咱们适应,适应人家,实际上自己舒服啊,咱也有收获啊,咱不就幸福了吗?我跟学生们说,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教课的特点,不同特点的老师,适应不同性格学生的需要。老师的教法要适应所有的学生是困难的,但不能因为老师不适应学生就换老师,埋怨老师不如适应老师,这将有利于你们增强适应能力以面对未来更复杂的社会生活。我教给他们要适应不同类型的老师,比如“启发型”的老师、“爱提问”的老师、“开无轨电车”的老师、“口若悬河”的老师,等等。学生们通过适应老师,掌握了课堂中的主动权,放弃了只能“被动挨打”的思想惰性,自然学习就变得高效了。

陶继新:您说的这个习惯太重要了。在学生中间,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我喜欢这个老师,我这门课就学得好,我也爱上这门课。我不喜欢这个老师,我这科就学得不好,上课也不爱听。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是,就是自己会碰到什么样的老师,真正能碰到自己喜欢的老师的比例也是很小的。所以,您的这个适应老师的习惯就教给了学生跳脱出原来的那种思维方式,不把自己的学习寄托在老师身上,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

同时,这个习惯对学生未来的生活也非常有帮助,因为社会上各色人等,能让我们完全喜欢的也是很少的,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学会适应这种不同,并基于自己的成长来借助这种不同,才是人得以发展的重要思路。

魏书生:是的。

第四,自己留作业的习惯。这个我前面说过吧,我们班每天学生自己订适合自己的作业,每天定量500字,数量看起来并不大,但日复一日,不停地做下去,每年写18万字的语文作业,都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认真去写的。同学们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怎么可能提高不快呢?习惯使人变得轻松,每天都做同类的事,节省了拖拖拉拉的时间,变相就是珍惜了生命啊。

第五,培养学生整理“错题集”的习惯。“人不该在一个位置上跌两次跤”,事实上,人常常在一个位置上跌两次或更多次跤,有相当数量的同学,一个错误常常一犯再犯。为降低错误的重复率,提高学习效率,我一直要求学生编写“错题集”。每人准备一个大笔记本,把各主要学科分类,根据自己的成绩事先预留出每科的页数,然后把平时各类测试中曾经错过的题,整理在上面,把错误的答案和正确的答题过程都要写上,放在一起。经常错的,原因在哪里呢,串起来一看一目了然了,最解决问题了,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而且这么学习,是最有针对性的学习,学起来愉悦感是最强大的。

第六,互相出考试题的习惯。期末考试来了,怎么办?考试之前,数理化政语外各科老师,都留出几天时间,让学生复习。我们的学生就在课堂上高高兴兴地出考试题,假设你是老师,你怎么考其他同学?你就要研究,试题的结构,试题的信度,试题的效率,试题的样式,试题的种类,判断、选择、问答、填空、书写,然后设计分数的比例……你这么研究,你不把学习这点事就越弄越有意思,越弄越好玩了吗?你不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了吗?学生觉得多有意思啊。我的学生30年都是这么互相出考试题过来的。

第七,培养学习筛选信息的习惯。把自己从发牢骚、放怨气、指责、牢骚、埋怨,把自己从犹豫、紧张、拖拉的信息里解脱出来,寻找那些绿色的、积极的、昂扬的、奋发的、多苦多难都朝前走的信息,时刻地、不断地激励自己朝前走。养成了这个习惯,你就不受周围什么诱惑的吸引啦。这个诱惑是干什么的,就是来干扰我的垃圾信息。养成这个习惯,你就可以避开垃圾信息,专选这个给我长劲的信息。有了筛选这些信息的习惯,你说你不论面对周围什么样的景象,你就都能找到令自己快乐进取的那些信息。你这一辈子,就总生活在享受之中啦!

最后一个习惯,大事干不来,小事赶快干的习惯。我说人这一辈子,要有了这第八个习惯,你想想,你等于什么?你等于你总在实干中,行动中,总在做有效劳动中,总在做我能做的事,我能算的题,我能看的书,我能增长的技能,你就总是在做有效劳动。你这一辈子,能不幸福吗?养成这个习惯,你到任何地方你都是一个实干家。人家到这里,有的是对领导不满,有的对环境挑剔,有的对工资不满。你呢,先研究,我能做啥事,我还能做啥事,我做事是很快乐的。你说你能不被欢迎吗?另外你自己多幸福啊,别人先忙着对环境不满的时候,你高高兴兴地找到自己能做的小事,一件、一件又一件你做起来了,你享受做事的快乐了,你的技能能不比别人高吗!你要有了这样的学习习惯,于是啊,你这一辈子,扔到哪儿,什么样的单位,你都能够先研究幸福,先研究自己享受,失去多少你哪有空儿研究啊,就是研究自己能做的小事,你抓过来就做,享受做事的快乐,你这一辈子都在幸福之中。我自己就属于那种爱活着的人,扔到哪儿都高高兴兴地活着。

所以我说的这些习惯,每个习惯都能让你得到幸福,综合起来幸福感就更强烈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陶继新:刚才您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在想,当您的学生养成这些良好习惯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才怪呢?学习不好那是不可能的,他的生活习惯不好也是不可能的,他的品德心态不好同样是不可能的。他走出这个学校之后,到了高一级的学校当中,他也肯定会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欢迎。因为他的习惯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已经成了他的一种性格、一种命运啦。

所以说呢,当我们习惯于这些好的心态或是思维方式,使这些成为自然的时候,我们的学习做事的效率就是高的。您刚才谈到的,您的个人体验,包括我的体验感悟,都是当习惯一旦养成,就等于给自己编了一个自动运行的程序一样,做什么事、怎么做事、以什么状态做事,就好像一个程序一样自动地呈现出来。您出了那么多书,您也说过您写这些书的过程都是轻松愉快的,都未曾影响过您的正常工作与作息,都是一种习惯的结果所成就的。实际上一般来说,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写作必须是安静的时候,最好深夜的时候,包括很多作家都是这样的一种书写习惯。但是您好像从来没有在深夜写过一篇文章,我也是这样,我也没有熬夜写作过。

魏书生:我就是在教室里,用公家的时间写成的。

陶继新:您就在学校里写作。可以想象,学生上着课,学生讨论问题,环境是很嘈杂的,是很容易让人分心的,但是这都没影响您写作。可能一般会认为这是一种定力强的表现,其实这不仅是一个定力的问题,这也是习惯的力量使然。经常地练习,时间很长了,到时候到那里一下子就进入状态了。

我每天的锻炼也是这样,好像进入了一个程序。我某个早晨如果起不来,不去锻炼,我可能感觉好像惚兮惶兮,甚至感到失去很多东西似的。所以我在济南这29年,每年的春节清晨,我都上山锻炼去了。每一年上山锻炼的时候,我夫人都说:“人家马上就要拜年了,你还跑什么?”我说:“不要紧,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再回去给他拜年去。”我一般地就是这样,不管天气好坏,不管节假日,照样锻炼,已经形成习惯了。包括晚上散步,也是形成了习惯了。散步的时候,我并不进行深度思考,因为晚上不适宜深度思考,而是心态悠闲,我会让自己尽情地感受独处的自由自在,而且在清闲宁静的心灵空间里放松自己。

背诵也成为我现在的一种习惯了。我怎么样背诵呢?因为我知道我这个年龄记忆能力已不如年轻人,我不可能很快地背诵太多内容。所以,我将一些经典打印出来,每天早晨上山,就带着我打印好的东西,一边大步上山,一边口中不停地背诵,一边背诵,一边上山,每天就背一小段经典,不太长,不知不觉也就背下来啦。同时,我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年龄大了,尽管当时背过了,但是特别容易忘记。为了加深记忆,我采取了什么办法呢?就是我今天背了这一段,第二天我在背新的一段内容的时候,我先复习前一段;我背第三段的时候,我再重复背前面的两段……这样,每一段内容我连着复习五次,这样基本上就背熟了。就是这样,并不觉得累,却也背过了。同时经过自己的实践,我体会到,您看我的记忆力似乎还可以,就和我不断地背诵很有关系。尽管我每天记忆不太多,但持续地进行,就很有效果。但我感觉到如果我不进行背诵,恐怕我的记忆就不会这样。

魏书生:记忆力肯定就不行了。习惯造就了您的记忆。如果不背,您得觉得缺点什么东西啦。

陶继新:对了,真感觉就缺了很多的东西。偶尔一次因故不能背的时候,就感觉反而还不舒服了,因为背书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了。

我写文章也是这样,早就成为了一个习惯了。怎么成了习惯呢?除了必须在外面进行的工作,比如说咱俩这样的对话,比如说出外的采访讲课,只要我在家就必须要写文章。不写文章我待不住,必须得写,基本上长年累月就是这样。我夫人甚至说我什么呢,她对别人说我啊,他这一天如果没有点工作,要不写点东西,你看他肯定得闹事。她说我“闹事”,意思就是他们耽误我的写作可不行,就这么让我闲着不进行创作可不行。其实是我已经形成这个习惯,把我这个习惯链条一旦打断,我心里是不舒服的。

有的人可能觉得我这样子过于紧张,其实魏老师您应该能理解我。记得您曾经说过,要避免闲思、闲话、闲事,因为人无事易生非,很多的烦恼、冲突、误会、问题都是闲出来的。我非常认同这一点,同时我认为人可以有闲情逸致,也就是可以有放松的时刻和心理状态,但不可以让自己经常沉溺于闲极无聊之中,否则人会在这种状态中自我毁灭。所以您看我现在已经撰写了500多万字的文字,出了21本书,有时我自己一算都会很惊讶,这么多字,这么多书,我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其实就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就是一个习惯,一点一点的,每天写一点,时间长了,自然就积累了这么多文章了,而且也感觉不出来劳累。每天高高兴兴地写,每天前进一点点,这事就成了。

而且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听报告的习惯。我只要有时间,比如说这半天正好没安排自己的工作,我一定会到某个地方听课去。前段时间,我在郑州就听了您一天课。我发现有人总结得很有道理,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听高人点悟”。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漓江听您作了一个报告,我后来又在山东教育社听您讲了一次。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感悟很深,而且发表出来了。

魏书生:那是1984年,28年前。

陶继新:是啊,这么多年了,记忆犹新。所以我后来就不断地听这些很有价值的报告,不断受“高人点悟”。同时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从电视上听报告和现场直接听报告感觉是不一样的,电视上听是感觉不到讲课者的气场的,而这往往是这个人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所以我更愿意现场听报告、听演讲。

我还有一个什么习惯呢?就是听老师上课的习惯以及评课的习惯。我不断地听各种老师上课,我不断地现场给他评课。前些天,我在浙江杭州举办的“千人万课”会议上,进行子现场书面评课。去年也是,前年也是……不断地评课,习惯了。这种习惯使我一直没有离开课堂,一直跟一线老师近距离接触,一直保持着教育的敏感性。

我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交高人的习惯。曾子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是君子应以文章学问来交谊、会友,借着朋友间的交流和帮助来增进己身仁德。所以说人要是交了坏朋友,那就完了。人得交高人,得交比自己更优秀、超越自己的高人,像您,包括其他的一些高人、名师、大家,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深感幸福。我始终相信,在交高人的过程当中,这些高人无意间的几句话,或者是他无意间行的几件事,都可能使我受益终身。

因为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人有的时候是需要生命提醒的。人很多时候会因惯性而生活,有些方面,就可能忽略而没有注意。但是与高人交往时,他的一些异于我自己的言行就可以打破我的这一生活惯性,使我对自己重新审视,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自己就可能有很大的变化了。比如说您记日记的习惯就对我是个提醒,我后来把您记日记的习惯“拿来”,改了个名字和形式,叫“陶继新大事记”。就是我每天一定把我认为的大事记下来,这些大事包括一些重要事件等,包括昨天跟您的对话。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了,经久一翻,很多年过去了,这真是一笔财富啊!因为脑子再好,你也记不了几天,就算刻意能记一段时间,也记不了一辈子。而这种每天不过点滴时间,几笔数言,却可以简略记述自己的生命中的事件,一生都可以翻看,太好了。就像您写日记应该也是这样,您把当天、当时的感受记下来很简单、很容易,如果过了再记,时过境迁,肯定就找不出当时当下那个感觉啦。我记大事也是这样,当时当天的大事记录下来,同时还记下我的感悟,这种疏理自己的感觉是很好的。所以我感觉到我自己就是在这么多习惯养成以后,才使我这个愚钝之人,得以不断地往前发展,往前走。

人的发展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经年累月就会显现出来。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朋友见到我,他很困惑地对我说:“陶继新,我有一件事得问问你,我自己怎么也没想明白。”

我说:“什么事?你跟我说说。”

他说:“20多年以前,我比你学历高得多,我比你水平也高,可是怎么搞的,20多年之后,我听你讲话,我看你写的文章,我就觉得你好像在天上,我都没法比了,你怎么搞的呢?”

我说这有很多原因,而我的持续学习的良好的习惯,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同时还包括交高人这个习惯,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今天从这人这里汲取一点,我明天在那人那里汲取一点,后天我再从别人那里汲取一点,书本上的经典,高人身上的优点,我汲取得多了,就慢慢地化成我的东西了,所以我就这样一点一点走到今天的。我对我这位朋友说,你要是这样做下来,你肯定比我强,因为你二十多年以前,起点比我高、比我强。

所以这个习惯的力量真的是巨大的。一旦养成好的习惯,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发现人本身智力水平上、学习能力上差异并不大,但是好习惯和坏习惯会起作用,假以时日,若干年之后,人之间的差异就大了。包括刚才您说到的锻炼身体,好多人跟你我这个年龄差不多的,早就身体很差、一身毛病了。但是我们从年轻至今每天的锻炼,才使我们还能精力充沛、状态良好、身心愉悦。这就是形成习惯的好处啊!

(原载于《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魏书生、陶继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