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享受学习(12)——《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六
怎样享受学习(12)——《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六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1-12

怎样享受学习(12

——《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六

魏书生  陶继新

5.自主学习

陶继新: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在他律状态下的学习,与自律状态下的学习相比,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有的是在别人的压力下被迫学习,有的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学习,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我看您在教学,以及当校长、局长的时候,特别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在此也想听魏老师您讲讲关于自主学习方面您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么去做的呢?

魏书生:首先,就是得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想自己学习。当然只要是活人都有学习的欲望,这是毫无疑问的。每一个到学校来的学生,都有学好的欲望,这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找着这个规律就好办啦。

“孩子们啊,我们现在都研究研究,说说咱到学校来,什么最快乐呢?”

“当然是求知最快乐啊,学东西最快乐,增长能力最快乐……”

我说:“是的,学校这个地方不就是给咱快乐的吗。既然是给咱快乐的,咱们怎么让自己这个欲望得到满足呢?”于是就是我说的了,引导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自学计划。我说你觉得自己能做哪些事,奔向哪些目标,都要订好计划。我教学以来,反复强调计划性,反复引导一届又一届学生每年几次,甚至几十次地订计划。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整体计划、单项计划……老师是干什么的呢,老师是帮助你把你的计划制订得更符合你的实际和努力的,以符合学校、社会的要求,老师是给你提供参谋建议的,是这么样的一个人。

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自我学习的愿望可都是一样的。我把莱辛的一句话抄给学生:“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真理的能力。”让他们讨论莱辛为啥这样说呢。学生很自然就联想到自己的学习,有个同学举例了:“如果我们有了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那么没有老师时自己也能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而且是几十几百篇文章的。”我说可不是吗。学生的讨论充分说明了学生们渴求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愿望。

同时,我也会引领学生们讨论传统的讲授法的利弊,让学生自己在分析中做选择。各类学生对此的认识不甚一致。学习差的学生对讲授法最反感,他们谈了许多切身的苦处,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等等。中等学生觉得在讲授为主的课堂上虽然也学到了一点知识,但更多的时间是无效劳动。听老师分析文章头头是道,但过后一回忆,留在脑子里的还是作品本身。思维力、想象力较强的学习尖子,则觉得该自己想的,老师都讲了,在讲授为主的课堂上思维好像被捆住了一样。也有极少数记忆型的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认为讲授法利弊相等,好处是老师该讲的都讲清楚了,答案比较明确,自己可以放心地照着背;坏处是现在考试经常出课外阅读题,老师没讲过,自己就不会做了。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讲授法弊大于利。在讲授为主的课堂上,学生成了容器,成了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经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在理性层面都达成了共识,自主学习比讲授法更好。

这样呢,我们的课堂就自主学习了。我说给魏老师当学生一定要牢牢地建立这个观念,什么?每天背起书包,来到学校;走进教室,拿出教材,开始自学;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大家商量;没有答案,再问前边那人,就是我自己。我们学生说啦,魏老师教书,基本不给我们讲课呀。我从1994年开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试验,一篇文儿也不讲。有的人说我讲课太少,我那时候一听,就有点儿来气,不是嫌我少吗?我干脆就一篇也不讲。我从1994年开始,我教的学生,一篇课文也不讲,升学考试照样领先。我1994年第一届搞试验的时候,教人三年,没讲课,结果1997年升学考试遥遥领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发展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然后不同学生承包不同学习点,咱不用一篇篇从头讲到尾,哪个知识点一看,真解决不了,咱点化一下,效果能不好吗?

陶继新:伟大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说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没有真正的心灵的解放,没有完全的自主自由,是很难体会到教育之美的。

魏书生:我在教学中,包括日常作业也自主啦。不是说,我从来都不留作业。过去也留过。留了,学生说了:“老师啊提个意见,你留的作业我不写行不行?”

我说:“开玩笑,不写作业,成绩怎么能上去?”

“老师,你留的作业我都会写了,再写不就是脑力劳动变体力劳动了。”

我说:“人没有一定量的训练,能力难以巩固,不写作业,你的听说读写能力咋提高啊?”

“老师,我不是不愿意写作业,就是不想写你留的作业。”

“那你想写什么啊?”

“老师我想自己留作业。”

我说这个问题有讨论的价值啊,全班同学一块儿讨论,它有没有价值,这么做对不对?开班会,全班同学讨论:怎样对待老师留的作业?

大部分同学说:“老师,你留那作业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我们有用的时候就写,没用的时候不写不行吗?”

我说:“这也是个理儿呀,但是还得有一定量的训练啊,怎么办哪?”

大伙儿经过商量,经过讨论,经过争论,经过辩论,大家觉得,是老师可以不留作业,老师留了作业,学生觉得不适合也可以不写,但是学生必须自己给自己留定量的作业,我管它叫定量,内容由自己确定,数量由大家共同确定,多少数量呢?每天语文一页,16K纸,500个字算一页,数学两页、英语两页、物理半页、化学半页,老师也不突破这个量,学生也别达不到这个量。

我说:“这个量是根据什么做出来的?”

同学们说:“我们商量以后,觉得不同的学科,要求做的作业量、需要训练的量,各有不同。所以呢语文就这么一页了,而英语和数学,它的练习量比较大,是两页,容易使知识更扎实。”

我说:“那也行啊,那咱们就试一试吧。”

这个量写什么内容,由学生自己去确定,对他自己来说,写了哪些内容更有利,哪些内容更有效,都写有效的东西,我们管它叫“种自留地”。这是1979年的事,那时候我开头心里还不太踏实呢,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很好,那一年,我们是普通中学,重点中学选拔之后的学生,我们成绩超过重点中学,这就坚定了我的信心。以后这个学科从此再不给学生留作业,但有一个量的要求,一页500字,写什么都行,字词句章,文学常识,背诵默写,解题作文都可以。

陶继新:作业历来被人们尤其是被学生认为是老师用以约束或控制学生课余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写作业者来说,这是被动的、不得不已而为之的,甚至还有些痛苦的感觉。教育上历来所说的减负,几乎都包括减少甚至免除作业这一项。其实,不仅作业,任何一件事,当人们感受到是一种由外而来的要求时,即使其本人本来有愿意完成此事的动力,但这种外来的要求都会使他不能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动力上,反而是放在了外在的要求上,从而使这种要求被感受成一种压力,从而使事情完成的水平和质量都大打折扣,而且完成过程的心态也很难是舒展的、积极的。

而魏老师您的放手,不仅只是表面上把作业这件事由学生来设计,而是在深层次使学生主动完善自己的动力被激发了出来。当人在一种自由的,并且是主动的欲求推动下去做事时,事情往往能够精益求精地完成,而完成过程中当时的心态也是兴奋的、快乐的,甚至是幸福的。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备受尊敬的特蕾莎修女曾说过:“工作是最大的休闲活动。”何出此言,就是因为她把工作当成一种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行为去做,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在领导的要求之下的被动行为。现在很多人的职业倦怠感很严重,我感觉形成的原因之一,应该就是其将自己的工作当做是一种被动的,甚至是为上级、为老板而做的一件事了,从而消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量被压抑,无法释放,只能在体内进行自我攻击,使人精神颓废,身体疲累。所以,我想真正的管理者,只是靠提高薪水是很难充分地调动职员的工作积极性的,如果能够像您一样,理解到作业这件事(包括工作这件事)不仅是老师(包括管理者)一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学生(包括被管理者)自己最终受益,学生通过有效的作业巩固自己的所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职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所以,您的行为看似是放手,其实是将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激发了出来,从而达到了双赢。

魏书生:万变不离其宗,此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很多人还问我,魏老师,你看你不留作业、不批作业,那也不批作文吗?作文我说批什么啊,我教会学生互相批改。因为我批完了,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仔细看我的批语。我辛辛苦苦地批完了,他都不仔细看,更不研究怎么去改正啊。

我曾经问过咱语文老师最苦的差事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是批改作文。教两班课,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就是两座大山。老师们说,愚公移山,还感动了上帝派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来,真不知何年何月是个尽头啊。我说与其这样,我就不自个儿搬啦,我从1979年开始,就发动我的“上帝”,就是我的学生们一起来搬这两座山啦。

我让他觉得好奇,给别人批批作文、挑挑毛病看看怎么样啊。于是我教学生,一篇一篇,一点一点开始。连后进学生都学了会一篇一条批,一篇一条,逐渐长到十个方面,给人家提出自己的见解来。学生觉得批改作文挺有意思啊,看卷面,看格式,看病句,看错字,看篇章结构,看题材选材,看段落标点,看表达方式,看语言。

学生批作文比我还认真、还仔细,学生觉得批改作文挺有意思,他的积极性又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评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我的批语的程度。他既学会了批改学生作文,回过头来,看过同学的作文,然后又自然地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了。所以我虽然不批作文,但学生就积极主动地改掉了许多的毛病,自己写文章中的许多毛病。

陶继新:可见,自主可以使人无限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魏书生:1987年年末在广东,一位老师问我,魏老师,听说你一个人担任两个班班主任,还教135名学生的语文课,那你平时测验,刻蜡版印卷子,再评卷,那不累坏了吗?我说,一点不累。为什么?我从1979年开始就请学生们出考试题,互相考,然后学生评卷,我怎么能累呢?

考试由学生出题,有无穷的妙处。你想想,如果经常由老师命题,一张又一张,接二又连三,学生拿到试卷,提笔便做,做得来就做,做不出来就撤。长此以往,少数尖子生是越考越能,越能越考,已经成了身经百战的考场战将。而广大的中差生,就像一个技术拙劣的拳手,一会儿鼻子被打肿了,一会儿脸被打青了,处处被动,处处挨打。最后干脆躺倒不干,任凭人家发落,愿意打哪儿就打哪儿,最后是提前退出赛场。因为他是越打越怕,越怕越不敢打,越不能打。因为后进的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应考的地位,多次被动应考,又不懂出题的规律,觉得自己的弱点甚多,试题又常常使自己防不胜防,最终是越来越自卑,导致厌考厌学。

我让他们自己出题,全班一起商量了出题的方式。自己先逐个复习知识点,复习后将不会的内容挑出来,成为试题。因为试题的标准答案还要由自己出,这样难点也解决了。有一位学习很差的同学,上出试题课已经20分钟了,还没出完第三题,因为要出七道题。问他为什么,他说,还没找够最难的词,容易的又怕考不住别人。

试题出完,全班轮流抽题,抽到谁的答谁的,抽到自己的重抽。答题后,将试卷连答案交还出题人,出题人根据自己的评分标准评卷。评卷以后,出题人将结果告诉答题人,答题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双方讨论,要还不一致再找干部或老师最后确定分数。这样考试学生感觉主动,中下等学生的积极性也高起来了。同时,学生间互相考,兴趣浓。看他们抽题时又期待、又神秘、又愉快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对同学们出的试题多么感兴趣。学习尖子抽到尖子的试题,答得非常认真,抽到差同学的试题呢?更不敢怠慢啦,因为让后进同学挑出许多毛病来,太丢面子啦。差同学答题积极性也很高,有的还能给尖子生指出试题某处的不合理。我呢,也不是什么也不做,就看看各类学生出的试题,看看各类学生答的试卷,评的分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很多人问,你看你不留作业,不批作业,不批作文,学生成绩怎么好呢?我说这大概就像过去咱们种大寨田,我的身份是生产队长,到点了,赶快早晨下地,我撵大家下地,让大家去种地,我是干这个事的。现在我转变身份啦,我是农业技术员,我指导学生回家好好种自己的自留地啦。那大寨田的地里的产量,肯定赶不上自留地啊。最要紧的是学生,感受到了种自留地的快乐。那个时候什么时候种,种什么,怎样种,都是上面说了算。自留地可是由自己研究,种什么比较高产,怎么种比较高产,几点种比较高产,于是他的收成也就上来了。这样学生就觉得,到魏老师这个班,魏老师教会我们自己订学习计划,自己留作业,互相批改作文,自己出考试题。他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些事真都是我想做的,我自己愿意做的。他就由被动地给老师扛活,给地主打工,变成了给自己种自留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他学习效果相对于被动地学,至少快乐就多了很多。给地主扛活儿,快乐感和回家种自己自留地的快乐感不一样。所以就是这样子,强调自主。

陶继新:您在三十多年以前,就主张老师在一节课当中,讲课最好不超过15分钟。其他的这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掌握了。这在当时可能全国还没有,是第一家,这无异于给教育界投了一颗原子弹,但是事实证明,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您的思路是正确的。

我发现,教会跟学会是不一样的,学会跟会学也是不一样的,会学和善学也是不一样的。怎样是善学呢?我记得《学记》上有一句话:“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

魏老师,像您在教学时很省劲,但是学生们还很高兴。但有的老师,比您耗在班上的时间多得多,但是耗得时间越多,学生越不高兴。因为课堂应当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但是却让老师全部霸占了。

您看咱们刚才说的《学记》,怎么不叫教记?实际上以前的教室不叫教室,叫学堂,是学习的地方,现在咱给变成了教室,就是老师在那里大讲特讲的地方了。而且有的时候,老师一讲起来以后,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会的,不会的;听得懂,听不懂;愿意听,不愿意听,都不管,他还是照讲不误。

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讲课,一进教室门,他拿着书给我摆,他说,陶老师,您看这个《荷塘月色》才给我三个课时,我想三个课时哪能讲完啊?我说,我只有三节课的听课时间。魏老师啊,您不知道我听他那三节课,听得我简直是难受至极,如坐针毡啊。我就在想啊,他的学生忍耐力那么强啊,竟然能受得了。之后我就问那些学生,你们听了感觉怎么样?开始他们都不敢说,等那个老师走了以后,其中一个学生才慢慢地说了一句:“他不讲的时候,我们还明白,不知他怎么搞的,他越讲我们越糊涂。”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老师,把学生讲得越来越糊涂。

我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群就是学生了,他不愿意听,他听了难受,可他在教室里从小学一直听到高中12年,他还得听。您说谁能受得了!所以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权,我觉得对学生的人权都是侵犯。

魏书生:学生们厌学就是这么练出来的,班级里一大堆的后进生也是这么练出来的。

我跟我们全班倒数第一的学生从1979年同班坐过一百多节课,我曾经很烦他,那个学生真是烦人,学习不好,倒数第一了还不好好学。可坐了这么长时间后我才发现,他原来一点都不烦人,还真挺可爱。您说为什么?当距离拉近之后啊,同桌坐下来以后啊,才发现,他有多么不容易哪:人家英语课是英语课,物理、化学、数学课听得都是外语课,没有一点能听明白的,结果人家还一天一天地让自己身体各部分器官在椅子上进行着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愣在那儿坚持着,你说他得多不容易啊?让咱坐在学生座位上,从早到晚连着听七节西班牙语,那是什么滋味?哪能坚持住啊?但那些后进学生啊,坐在那儿就是一连七节啊,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时间一久他就这么磨炼出来了顽强的意志。然后呢,人家还得跟着考试,发张卷子人家还答呢。原来还及格后来就不及格啦。越考越低啊,四十多分三十多分二十多分……头皮一硬,发张卷子还在那儿答,答完一交上去,呀!就8分。我说他屡考屡败,多不容易,多强的抗挫折能力!

人家除了又苦又累,不断失败,还要不断挨训,没人同情没人理解,人家还能不能上学啊?结果第二天早晨一看,人家背着小书包,一步一步超然走来,最难得的是人家见了咱还能朝咱笑笑,你说那是何等开阔的胸怀。

当老师的都有过体会啊,当年教的那些学习好的,念重点大学毕业以后难有一个发财的,谁发财了?咱们教的那些淘气的学生、学习不好的发财了,几百万的几千万的。凭什么发财?凭素质啊。他有什么素质?就是人家当年练就的顽强意志,抗挫折的能力,开阔的胸怀,这不都是素质吗?

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摆个摊开个发廊,干这个破活儿,会不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无所谓啊。但对什么素质要求比较高——风里来雨里去,冬天冷夏天热,你要挺得住。这后进的学生顽强的意志早就训练出来了,无所谓。但他开店不是一开始就赚几万十几万,他从赔开始、从输开始。后进生具备抗挫折能力,他屡考屡败还能屡败屡考,干了赔,赔了再干。开阔的胸怀就更有用途了。为什么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啥样的没有?高雅的,粗鲁的,文明的,野蛮的,讲理的,霸道的客户,你能动不动跟人家干?你不得研究和气生财啊!咱后进生具备这样的素质,一研究,这客户又算什么,比我们当年的老师,他不强多了吗?于是他容易兴奋,是不是?

所以,我总觉得,我从后进生那里学了很多东西啊。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对后进生从来都觉得很可爱。

经济发展,慢慢超越初级阶段啦,想再发财光靠吃苦耐劳还不行啊,更需要知识的积累、学习能力的建立。而自主学习,就能让所有的学生,包括后进生都拥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不断地享受学习啊。

陶继新:是的,老师严格控制、滔滔不绝的课堂真的是成功地培养了很多心不在焉的学生,泯灭了很多孩子天生的好学激情。

当您给了他时间,给了他自由呢,他就开动脑筋、放开手脚种起自己的自留地,就像你说的,他开始说了算了。当他说了算的时候,他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曾经采访过湖北省随县历山三中这所学校,校长叫马国新。当时中考整个随州市统一出题,他们随县历山三中连续六年,中考一直是第一名。

我在这所学校听课的时候发现,他们的课堂就像您说的那样,老师就讲十几分钟,其余时间都让学生在那里自学。结果学生学得热火朝天,显然他们完全有这个自学能力。

但是好多时候老师认为我教你还教不会呢,你能自己学会喽?其实学生是有这个能力的。当老师一次又一次地不相信学生,当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只知道教,不让学生自己学的时候,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一个很消极的心理暗示,老师不讲我就真不会了。这样不仅在课堂上学不好,更重要的是他未来走向社会也只得别人教,他自己不会学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学生参加完高考,进入大学之后,反而不知道怎么学了,或者根本不学了,顶多在考试前借同学的笔记抄抄背背,临时抱佛脚。因为大学里都是松散化管理,全靠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广泛地学习。没有自学能力的孩子进入大学,根本无法适应,他们已经习惯了张着嘴等着喂的学习方式,没人再喂他们了,于是就出现了那么多的学生在风华正茂的学习时间里,无所事事,消磨青春,混等毕业的现象。这是多么可怕啊!

前几天咱两个人在河南郑州讲课,您走了以后,驻马店一中的校长来找我了,他说:“听魏老师这个课,我太有共鸣了。”

我说:“怎么回事?”

他就说到自主学习这一点。他说:“我在我们这个学校里是校长,我儿子给我提出来,要请七天假。我说:‘你请七天假干什么?’儿子说:‘我自学。’我说:‘你怎么能自学,你不上课能行吗?’儿子说:‘老师教的那些我都会了,听课浪费时间。’”

他当时很犹豫,万一孩子自学到时候成绩下来怎么办?但他还想试一试,结果试了七天感觉很好。后来他儿子又说,再请两周的假。他心里担心说都高三了,这能行吗?但他还是答应了儿子,让他又请了两周假。两周之后紧接着一次全市的摸底考试,他这个儿子,平时在整个学校里排名第400名,结果令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三个星期的自学之后,他排名竟到了整个全校的第20名。这位校长说简直不可思议!他说魏老师一直主张学习要自主学习,其实孩子还真有这么大的潜力。所以他就在尝试着在高考之前,再代他的儿子给老师请假。

我就在想,他如果要是一直跟着老师听讲,上课的时候,他又不能不听,不光是耗时间,他身心都会很难受。这样下去,他越学越厌学,越学越不愿意学,你在那里唠叨什么呢?我都会啊!所以呢,他的整个情绪这一节课很糟糕,下一节课还不好,甚至于整个学习生活都不愉快。这绝对是事倍功半啊。

所以自主学习,我想当是一种自生之道。包括咱们自身也是这样啊,魏老师,我第一学历是专科,您的第一学历也不高,但是您通过自学,现在成为大学的教授。所以人不在于学历高下,而在自学力的高下啊!就像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当时不也是仙台医专都没有毕业吗?

魏书生:我从初中的时候开始自学《哲学讲义》、《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论共产主义》等书籍,到今天未停。因路途漫长,才更觉得成果的微不足道。作为总结,我觉得自学应该是学习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最容易发挥人的无限性的方式,而且几乎古今中外杰出人物都是自学成才的,比如鲁迅、华罗庚、高尔基、侯赛因、海伦、爱迪生等。

但自学同时也是最困难的。原来我觉得,学习只要有较强的记忆力、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便能够自学到广泛的知识了。但现实生活却严肃地教训我:智力因素在自学的成绩中只有一小半的功劳,一多半的功劳属于非智力因素,即人的理想、情感、意志、性格。

1968年从沈阳下乡到盘锦,每天都是在重体力劳动中度过,晚上浑身像散了架一样,真不想摸书本自学了。在进退之间,我竭力唤起自己对当时重体力劳动不满的感情,去追求向往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劳动方式,这种情感转变为信念,信念又点燃了意志的发动机,于是又坚持读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有关论著。

后来到了工厂,我当时身体瘦弱,又加上为别人输血,体质很差,同时在一次繁重的义务劳动中把右臂砸成粉碎性骨折。这种情况下,头脑中自我原谅与为理想而刻苦学习这两种选择像天平一样摆来摆去。我用意志的砝码,稳住上进的一端,和同宿舍的青年工人们制订了自学课程表,内容包括政、语、数、理、化等科。

批林批孔开始,由于我的一些见解被抓了典型,在党内外多次批判。当时,我喜欢学哲学、政治经济学、世界通史等,正是这些知识,使我站在一个高远的角度看人生,书中许多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献身精神,使我看清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虽然招致猛烈的批判,但是我却更刻苦地寻求着真理。

后来,改革开放了,条件好了,工作也繁忙起来,但我还是自学了几种版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并参加了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科的自学考试。

回顾这些年的自学道路,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把大脑分成动力部分和工作部分。动力部分由信念、理想、意志、性格组成,工作部分由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构成。要想使大脑机器在曲折坎坷的道路上不停前进,就必须不断检修、调整动力部分,使之不停运转,这样工作部分才能发挥作用。

陶继新:您的努力与成功令人赞叹!

自学的动力部分除了您所说的信念、理想、意志、性格之外,在自学中所收获的知识上的丰富、心胸的开阔、精神的超越等快乐、享受也反作用于我们的自学,使我们产生新的更持久的动力。

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人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长,自学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一旦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有了自学能力以后,这个人就乐在其中了,就有了不可限量的前程了。

(原载于《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魏书生、陶继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