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享受学习(10)——《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四
怎样享受学习(10)——《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四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1-12

怎样享受学习(10

——《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四

魏书生  陶继新

3.循序渐进

陶继新:我发现一个问题,魏老师,有很多人学习时,总想着一口吃个胖子,就想着一步登天,稍微学一点则浅尝辄止,到处挖井,却难以掘出水来。学习也是这样,不能浅尝辄止,不然,就很少能有收获。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我看您当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就特别关注循序渐进的学习,今天也想请您再谈谈这样一个问题。

魏书生:因为“循序渐进”,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它各自的序,渐它自己的进的。

人类这条漫漫长河,整个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流到今天170多万年了,才有了如今这么繁荣的局面。一开始那条小河非常窄,行业、行当种类特别少,也没有官,没有民;没有富,没有贫,都干的是一个工作——上树摘果子。那时候人就干这个活啊,树林里有很多小动物。

往前走,循序渐进,出现了什么呢?出现了简单的农业,摘的果子不够吃,发现地上有些东西能吃,认识了最初的粮食,就开始自己种点粮食吃。

循序渐进,再朝前发展,有了羞耻心啦,说咱不能活得没有尊严啊,想到了尊严问题,于是把那兽皮剥下来,缝成衣服,穿在身上,这样就出现了简单的家庭手工业。

农业、手工业再向前发展,种的东西多了,打的东西多了,你手里的东西我想要,我手里的东西你需要,就出现交换了,商业出现了。

循序渐进,再朝前发展,人类有了经验积累啦,出现了这么多的知识,不能够失传啊,就有了简单的家族式的单传的学习,后来还有简单的私塾学校了。

再向前发展,小家族统治者管事了,体会到权力的乐趣了,又产生了大欲望,我不能只管这么点人啊,我得多管点啊,我得抢别人东西,占别人的地盘,于是就建立了军队。农工商学兵,循序渐进。

再朝前发展,人类出现了现代营生,大工业时代到啦。汽车来到地球上,汽车轮子碾死这么多人,人们还喜欢它、爱它,攒钱买它、花钱养它。

消费时代啊。一部汽车,你说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啊,设计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汽车,汽车配件,修理汽车……

再向前发展,估计会出现飞碟等更先进的交通工具——咱现在回过头去看秦始皇的时候,秦始皇啊,不容易,太落后了,当个皇帝,天天坐大马车,在土道上颠簸颠簸,多落后啊!再看咱这帮人也挺落后的,这帮人干什么啊,傻乎乎的,把自己塞那铁壳子里,在那平道上朝前开,开快了不行,撞人了;开慢了不行,让人家撞上了。像我们似的,一家一户一飞碟多好啊,鼠标一按,愿飞哪儿飞哪儿,自动驾驶了,永远撞不着,刚刚要撞上了,刷一上升躲开了……这是绝对能做到的。

所以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不文明走向文明的,由愚昧落后走向聪明智慧的过程。那么任何一个人呢,也都是循序渐进,一天一天长大的;知识是一天天积累的;能力一点点增长的。

大的规律如此,小的规律不也这样吗?你说那孩子,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算术,到了初中代数,再朝前几何,再朝前解析几何,那不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吗?

看透了大的方面是如此,那么小的方面也一样啊!人们常常大的方面理解了,小的方面着急啦。你怎么不会呢?人家都会啦,他循他的序,渐他的进哪。他得跟他相同或相近同学去比啊,这样他就能循他的序,渐他的进了。你总让他跟比他高一大块的学生比,那能行吗?人家那个孩子,从小时候,三四岁的时候,人家父母可能就重视家庭教育,人家的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比咱孩子强啊!咱总说咱的孩子对头吗?咱跟人家的序不是一个序,既不是一个起点,跑步的速度也不是一个速度。所以咱只能是找到咱孩子的序,渐咱孩子的进。孩子只要在自己的起点上,咱不停下来,一点点朝前走,把这题,越做越愿意做,越做稍微深了一点还会做,咱孩子就是好孩子了。咱最后追不上中等生,更追不上尖子生,但咱孩子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永不自卑的,绝不自甘暴弃的人;是循自己的序,渐自己的进的好孩子;咱是一个乐观进取的孩子,咱不因为在后面,咱就不进取,咱还渐咱的进,这就是好孩子。

一旦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这么去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孩子不就高兴了吗?然后家长也是这样,循自己的序,渐自己的进,增长自己的技能。增长自己铆工的技能、钳工的技能,然后当了技术员,然后一点点做了工程师。如果从蓝领进入白领的话,咱还循咱的序,渐自己的进,不贪,不想更高的东西。很多毛病都出在不循序渐进了,离开自己的序列,硬是要跟别人的序列进行盲目的攀比,结果把自己弄得浮躁起来、焦虑起来。特别是你在攀比一些身外之物时,更是越比越乱,反倒忽视了做眼前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丢掉了本应该拥有的不断的高高兴兴。

但是如果都把循序渐进这个规律看明白了,人类历史是这样,行业发展是这样,人的成长历史是这样,任何一门技能的学习是这样,任何一门知识的掌握也是这样。甚至于因式分解,七种方法,越做越熟练也是这样的话,那么你想通了这个规律,既不急于求成,又不躺倒不干,我们每个人不都能享受到循序渐进的幸福吗?

不因盲目攀比而产生焦虑,只因为尊重规律而享受循序渐进,胜不骄败不馁的学习的幸福,你就总在渐着进着,乐观地进取着、幸福着快乐着。所以要尊重这个规律,家长要尊重,孩子要尊重,各行各业的人都要尊重这个规律,大家几乎任何行业都能够幸福起来。不去攀比,那种格外地坐飞机似的,一夜暴富似的个别现象,不研究这些。大家都在享受着循序渐进的幸福,工作的幸福,尽责的幸福,学习的幸福。

陶继新:您说得非常好!

循序渐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则,也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你要破坏这个规律、违背这个规律,那肯定就要受到惩罚。所以有一个寓言叫《揠苗助长》,他不循序渐进了,想让自家的苗早点长高,不愿等待,那是肯定不行的,结果苗全枯死了。所以孔子也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倒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为什么图快是不行的?因为事情发生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你不走过它,事情自然不会呈现出它本应该呈现的状态,反而可能要拿出更多更大的精力来重新纠正,当然就麻烦了。

刚才您说的这个孩子的例子,他本来的基点不一样,你非要对他在同一个基点上来要求,那肯定不行。现在我们的这些孩子,大都是6岁上学,当时我上学的时候很晚,我10岁才上学,但是我一上学就入了二年级。尽管在农村,但直接入二年级,开始也学不好,后来慢慢经过一段时间也就学好了。这也是循序渐进完成的。我开始都不会啊,就偷偷地去看别的同学是咋学的,是咋做的,学了一些以后,又在老师的辅导下就慢慢地懂了。我后来到了郓城一中上高中,我发现我又出现问题了,什么问题呢?我上初中时没有学外语,我的同学大部分初中都学过外语了,到了高中我跟他们同时在学外语,对于人家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但是我呢,就相当于重新学。所以我在学外语的时候,费了很大很大的功夫,就期待着我能跟他们同步。那时的感觉真是走不动啊,我真是赶不上他们。您说他的起点比我早了三年呢,我怎么办呢?

魏书生:就退回自己的起点。

陶继新:对了,就退回起点,一点一点慢慢往前走,这样才把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当时还有点很不服气,但是一想,你不服气也不行,不服气也赶不上,就得根据自己的情况慢慢来。所以这也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不同情况下,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做,不然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后来我在曲阜师范学校当老师的时候也是如此,也遇到这个问题。我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第二年的大学生,跟我一块儿毕业的这些人,上大学前绝大部分都当过老师,但是他们在当老师的时候,我正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地里干活,上学前我当了10年的农民。当过10年教师跟当过10年农民的,第一次教课肯定不一样。我想开始就得慢慢地来。那个时候的教学水平,肯定是不会高的,期待着那时候成为一个名师绝对是不可能的,就得循序渐进地走。不渐、不进是不行的,这两个词您刚才反复强调,很重要,就是说每一次逐渐地往前走,每天可能进得很少,但是每天得进,你要是不进也享受不到快乐。

我当时除了好好地备课以外,大量地看书学习。其他老师轻松地备备课就享受自己的休闲时光了,我当时不如他们啊,因为他们当过老师有经验,工作起来也驾轻就熟。我要想把工作做好,只能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补充自己。那时我根本不是写教案,我直接是写出讲稿。每天晚上我的学生自习回宿舍以后,我就对着空教室拿着讲稿讲个两到三遍,偷偷地练习,悄悄地用功。就这样,我一点点往前走、往前进了。

但是我认为,为什么说循序渐进的“渐”和“进”同等重要呢?就算已经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和基点上了,如果不进的话,也是挺可怕的,他吃老本,他认为我原来水平很高了,我用不着备课了。所以后来,反而有的老教师出现了问题。而我呢,反而受到了学生的拥戴,自己也感觉教学是一种享受了。所以循自己的序,渐自己的进,不断地往前走,慢慢地进。尽管有了水平,也从自己的基点上,继续渐进、继续提高。

后来到了山东教育社我也是发现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我出去采访,那些有丰富的采访经验的记者,已经写过几十篇甚至几百篇文章了,而我是一个新手,一个新记者,我从来没有写过通讯报道类采访稿件。开始我想着跟他们齐头并进就比较难,不是没有过这个考虑,也真想着赶快写好赶快写好,越快越好。

所以回顾起来,我从刚到山东教育社到今年,这29年,我发现尽管有时候有点着急,但其实还是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踏踏实实的,没有几十篇几百篇,甚至上千篇文章的写作,我不可能像现在写得这么容易。好多人说,陶老师,你现在写东西这么快、这么好,还写得这么简单,真了不起!我说你们不知道,我写过了多少文字,而且我写过多少并不理想的文字,才练到今天的啊!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循序渐进,慢慢地走过来了以后,就像孔子70岁的时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但是开始想“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不存在可能性的。所以循序渐进,这种学习规律,太为重要了。

魏书生:循序渐进,这循自己的序了,人才能踏踏实实地干自己力所能及的实事,守得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自己的起点上按自己的速度渐渐地向前走。

我特别讨厌说大话,喊空话,喊口号。文化大革命时吹牛,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的人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我们去解放,后来打开国门一看,最穷的这点人基本都在这儿呢。我觉得吧,地球上这点儿事都明摆着,努力发展自己,干好自己的实事儿,少说点儿空话,少喊点儿口号,少点儿不切实际的攀比。

关键在于咱要把自我的注意力,对一些乱七八糟的事的关注放下,从那些求不得之苦里头解脱出来,然后聚精会神研究自己能做到的事。才觉得呀,这里面有这么多学问啊!这么多乐趣,一旦进入其中,于是灵魂安宁了,快乐也来了。

人就怕什么呀?干着这个事不爱这个事。哎呀,咱一个教书的有什么意思啊?您看人家那大款,一个电话赚了好几百万块钱,咱这一年一年教下来……一旦瞧不起啊,一个比一个,比到哪儿是个头啊?咱这大款算大,那比比尔·盖茨不就差老了吗?说当官,当官怎么算大啊?当了县长当市长,市长接着当州长,当了州长接着当总统、首相,当了首相咱研究地球这球长咱差哪儿呢?没干球长的时候觉得球长挺大,当了以后惦记着什么时候能当太阳系系主任哪?为啥?当你瞧不起它的时候,它确实渺小。所以还是当太阳系系主任大,一个人管十来个球。到了那位置上,又怎么了?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一干才产生新的自卑感。怎么的呀?这要是和银河系系主任比起来,太阳系系主任算个啥呀?光银河系里像太阳系主任这么大的官有多少个啊?好几百亿个哪。这是真事啊。

所以人就怕瞧不起自己正在待的那个点啊,瞧不起当下的自己啊,一旦这样,什么都给否定没了。所以我的主张呢,干着哪份工作把哪份工作看做是伟大的世界,站在哪里哪里就是咱往前奔的起点。其实每个行业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啊。您说是不是啊?这个观念啊,我也宣传二十来年了啊。

我说养猪也不容易,是宏大的世界,我兄弟的朋友是养猪的,人家跟我说,书生,我哪儿也不去,猪场就是我的家。人家那猪住楼房,睡钢丝床,夏天洗淋浴,天天吃食堂,猪们过那日子可真好啊!哎,成本低效益高啊!他进去了那个宏大的世界,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啊。

养苍蝇也能养出个宏大的世界啊。真是这样。合肥有一个女青年啊,年龄也就20多岁。初中毕业以后干什么呀。养鸡赔了养鸭又赔了,一个农村女孩,怎么办呀?后来想来想去,养苍蝇吧。养了三年多不到四年,百万富翁,养进去一个宏大的世界。

别瞧不起它,每个行当都有每个行当的学问,您说是不是?对魏书生来说,教书是最光辉的职业。你让我去打乒乓球,魏书生这个笨蛋,打到现在愣打不过王楠。我参加党的十六大,跟王楠一个代表团哪,愣打不过人家,其实她没生出来的时候,我打多少年了啊。这说明什么?打球对咱根本是不行的职业。咱玩玩而已,别争这个名次,这不是咱的“序”。魏书生这个笨蛋,从小就会扎猛子,现在可倒好,跳水愣跳不过伏明霞。魏书生笨得要命,从小就开始练长跑,练到现在,天天长跑啊,一天3000米,但是愣跑不过王军霞。原因是什么?这是咱不行的项目,这不是咱的“序”呀。咱练它不是为了得名次,而是为了维持咱那很弱的身体能别垮下去。不过呢,不谦虚地说,教书这点,我刚才说的那三个人,肯定赶不上我,您说是不是啊?那么全身心地爱属于我的职业,全身心循我的序、渐我的进呀。

循序渐进,最怕不着调的、盲目的攀比啦。越比你心就越乱。当你静下心来想我就这个起点我能做点什么我再做点什么。你会越来越发现到自己的广阔世界,并在自己的世界里越干越有兴趣。不可比的事总也不比就是循自己的序,守住个性化的目标,个性化的特点,总也不追风,人家愿追什么就追什么,咱呢就这么活着,于是相对来说就比较省劲。

陶继新:循序渐进按字面意思是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历史上有一个关于循序渐进的典故,很好地诠释了学习中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赶上了他的老师甘蝇,可谓名师出高徒。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

飞卫收下纪昌做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非常严格。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功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他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诉飞卫。

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不断地精进的过程,同时技能的训练起始于扎实的基本功。失了这个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成绩。如果纪昌不是甘于长时间地进行枯燥的目力练习,不可能达到百发百中的神射手的境界,顶多是一个能开弓放箭的普通射手而已。

所以,循序渐进中的起点定好位很重要,确定了自己的起点,就更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整合自己的资源,同时也更容易看清方向。但确定起点后,就要像您所说的,练就一种不盲目四顾的定力,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专注于自己的所长。然后要有长久地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平凡的启动过程,然后才可能渐进,才可能越进速度起快。

魏书生:是的,循序渐进地学习的过程既不能盲目四顾,也不可无限攀比。但比又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习惯,不自觉地就会与他人产生比较心。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学会比,我常觉得“比”是一门学问。要善于比,只是比的目的要正确,是为了进步,为了振奋,为了博学,为了勤奋,为了善良,为了真诚,为了勇敢,为了幸福,为了愉快而比。我有一套八比理论和实践:

1)机遇和差的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同那些更差更苦的比

我有一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我们一同下乡到一个生产队,刚下乡108天,为了拦住受惊的马,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二十多年来,我经常和他比,于是觉得该珍惜这延长了的生命。

和自幼双目失明的印度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比,和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比,我是幸运的,我应该充分利用这幸运的条件,忘我工作,努力去接近他们的业绩。

如果不这样比,而是和那些不费力气就飞黄腾达的人比,和那些靠偶然幸运取得成绩的人比,那就容易使自己怨天尤人,或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或埋怨自己没有出生在理想的家庭,因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努力。

2)干劲和足的比

到外地出差,沿途总能看到烈日下农民挥汗锄地的场面,看到夜里车站工作人员匆匆忙忙工作的身影……就会备受鼓舞。和他们相比,总觉得自己和他们还差得远。

反过来,如果和那些上班不工作,喝水看报纸,却照常拿薪水的人比,便越比越没劲,越比越泄气。

3)待遇和低的比

我喜欢比那些待遇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比容易满足,容易心理平衡。有同志说:“你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了,不该住没暖气的房子了。”确实我的许多学生目前住房条件都超过了我。我愿向不如自己的人看。我们的老书记资格比我老得多,到现在也没住上公房。农村的老师不都是干了一辈子也没住上有暖气的房子吗?这样想来,就觉得自己的待遇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应该满足了。

偶尔,自己也产生过同“官倒”相比的一闪念,他们一个条子就挣几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上百万,不大的芝麻小官就有三窟四窟……可那样一比,除了使自己不高兴、耽误时间、心理不平衡、心情烦闷之外,得不到一点积极的、有用处的东西。后来我就极少干那种傻事了。

4)生活和过去比

我们这代人从1960年的饥饿中走过来,从“史无前例”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中来,从累得要命而又饿得发昏的知青生活中来,三灾八难,五劳七伤,生于忧患,长于艰难。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经常在我吃饭的时候浮上脑际,痛定思痛,越觉今日生活之幸福。

陶继新:这种比较是非常必要的。

当代非常活跃而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曾经这样分析过:我们中国现在的主体社会意识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包括一些7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物资匮乏、安全缺乏的年代。从心理学来讲,决定一个人的内在结构和心理结构是其3岁前后的生活和遭遇。在我们国家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都生活在中国物资贫乏的年代,只有饥渴感。1960—1963年有相当大的自然灾难,所以出生在50年代末期的人和出生在60年代初期的人,对物资的贪婪程度都是比较强烈的,你看中国的贪官,大部分都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没节制。比如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贪了8亿元还没有满足。那是因为现在成年人的感受是在重复早年的焦虑,在饥渴里长大的孩子对权力对金钱是没有满足感的。安全感在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也是比较缺乏的,社会比较动荡,所以他们渴望权力,渴望利用权力来获得更大的空间,成为更重要的人,以及建立自己更大的社会关系网络、联盟或者圈子。对于这三个年代过来的人,生活在一个缺少安全感的社会环境里面,他们的追求是更大的安全感,一般体现在对权力对关系的控制上。

当然,如果思想境界高,即使出生在那个时代,照样可以有一个定心,甚至将其受苦受难作为一笔难得的精神资产,从而更加敬业与努力,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所以,如果没有一种有益、方向正确的比较,必然就失了自己的序,使人生走上歧途。

魏书生:是的,如果我们和这些不干多少实事却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的人比,和这些基本工资几千块,家里却有豪宅处处的人比,心头难免产生自卑、不平、清苦的感觉。其实人活着,各取所需,所需实现,谓之幸福。人家需要贪,咱需要工作有成绩,对得起良心天地,各得其乐,无须自寻烦恼。

5)道德和高尚的比

我崇敬墨子为利天下人而甘愿身为齑粉的自我牺牲精神,崇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崇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崇敬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的最大幸福,也崇敬马克思为全人类服务的开阔胸怀,更崇敬敬爱的周总理把最后一口丝都吐出来献给人民的伟大人格。尽管我经过毕生的努力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但朝着这种境界攀登,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一种自豪感。

6)将来和强的比

那些工作和学习比自己强得多的人,无疑是追赶的目标。如果不把比自己强得很多的人列为自己追赶的目标,自己就容易自满,就不可能挖掘出自身更多的潜能。但比的时候心中必须清楚那是近几年或是更远一些时间的目标。如果不是这样,不比则已,一比就和最强的比,比如一名差生非要赶上全校第一名,是不现实的。“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样一比,越比越自卑,越比越没有学习的劲头。

7)目前和接近的比

长跑的时候,如果拉得很远,你总往最前面看,既浪费时间,又使自己泄气,还不如盯住自己前面的人,下决心先追上他。这样比既有希望,又有立即实现的可能。你学习成绩排在第80名,那么你本学期的目标就是追到第79名。至于经过努力一下子达到了59名,那不是更好吗?将来目标很远大,目前目标又接近,人前进的动力就大了。

陶继新:太对了,这正是循序渐进的精妙所在啊。有一个故事我一直印象很深,恰是说明这一道理: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爆出了一个大冷门,一向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许多记者蜂拥而至,围着山田本一问得最多的是,他凭什么可以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山田本一淡淡一笑,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甚至还有的人认为,这位矮个子只不过是在故弄玄虚。因为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较量,速度与爆发力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牵强附会。

时过两年,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队参赛,又一次获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再次采访他时,他仍然还是那句老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这个谜底终于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是这样写的: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所看到的一些醒目的标志,在本子上记下来,比如说第一个标志是大树,第二个标志是银行,第三个标志是高高的铁塔……一直画到比赛的终点。在比赛过程中,我心里就牢牢地记住这些标志,把标志当成一个个目标,我边跑边记,当我跑到第一个目标时,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下一个目标冲刺,依次类推,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了十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而在以前,我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一进入比赛,我的眼睛就一直盯着终点的那面红旗,结果越跑越累,才跑十几公里时,我就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这个故事的主角以智慧战胜了对手,取得了自己的胜利。这个智慧就是跟自己最接近的比,就是循序渐进。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更多的是因为畏难而失败。如果您和这个故事的主角一样,把大目标转化成跳跳脚即可达成的目标,作为比较超越的对象,那么就会在不断地渐进的过程中更加自然,更有成就感,从而也有了取之不尽的新动力。那么,再长再远的路,走起来也就轻而易举了。

魏书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学习并做到的。

8)需要和入党时比

生活在社会上会不断产生着需要,生活在千变万化的人群里,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这样人的需要便容易产生变化。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追求、新的需要。我们回顾过去,都有过不理解几年以前的自己的感觉。但不管怎么变,基本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变。经常回忆一下自己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誓言,对祖国对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便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一切烦恼、忧愁、不满都会一扫而光。这样就不会失去自我,就会活得自豪幸福,理直气壮。

陶继新:对于那些不是共产党员的人,则可以常常回忆一下自己的初心。什么是初心呢,也就是当我们还风华正茂的时候,对这个世界还充满期待的时候,美好、希望都是我们的理想的时候,所拥有的那样一份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为这个世界作出一些贡献甚至改变一下这个世界的企图和愿望。常回忆这些初心,而不是被一路的坎坷磨掉了锋芒,自然就可以常常获得来自自己的激励和鞭策。

魏书生:是的,这样比,就可以化委靡为振奋,化痛苦为幸福,化自卑为自豪,化怯懦为勇敢。从而就可以循着自己的序,踏踏实实地渐进了。

(原载于《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魏书生、陶继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