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享受学习(9)——《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三
怎样享受学习(9)——《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三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1-12

怎样享受学习(9

——《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十三

魏书生  陶继新

2.随处可学

陶继新:学习可以不拘一格,随处可学。而真正的好学,真正能学有所得,也绝非只在学校中或课本中实现。当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成为一种情感的诉求,学习就可以成为无处不可、无时不可的一件乐事。而这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习状态,也更易于使人进步成长,从而又强化了学习的享受性。

这种随处可学既可以是时间上的随时性,也可以是地点上的就近性,更可以是思想上的即悟即省。

我知道您在个人的教学和学习中,有很多随处学习的经验,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好吗?

魏书生:若说时间上的随时性呢,我一直倡导效率感,爱惜时间、提高效度才能不虚此生啊。科学家与庸人在大自然那里领得的时间是相等的,不等的是科学家尽可能压缩无效时间。

我有一个公式:效率=(劳动量-无效劳动量)/时间。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有效率感的人和一个没效率感的人,在事业上差距是极大的,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增长迅速、知识爆炸的形势下,没有敏锐的效率感是不可能搞好学习的。

效率感是人人都有的,区别在于有目的地培养的效率感要强一些,而自发产生、自然成长的要差一些。我除了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时时自警要提高效率外,在教学中工作,也是我给学生所不断强调的。要说随时可学,我常跟学生运用的就是用好时间的“边角余料”。

啥意思呢?北方有不少家庭主妇,把做衣服剩下的一小块一小块布积攒起来,然后拼缝成很漂亮的椅垫、被面。工厂里积攒边角余料做成批工业品的例子就更多了。一般来说,会利用边角余料的人更珍惜成料整料。我想零碎时间也像边角余料一样,应学会利用它,应通过使学生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培养学生的惜时观念。一个珍惜整料成料的人,不一定珍惜边角余料;一个珍惜边角余料的人,一定更珍惜整料成料。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的学生一定是珍惜大段时间的学生。

1984年的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体育委员徐建峰领着全班同学做完了仰卧起坐和俯卧撑。一看表,今天做得快了些,离放学还有3分钟时间,他立即下令:“快回自己位置,抓紧学习3分钟。”

全班同学懂得要善于利用边角余料,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新转来的李爱军同学坐在那里,书包早已收拾好了,干巴巴地等着放学。

我问:“你怎么不学习呀?”

“时间太短了,学不了什么,这么点时间扔掉不算啥。”

我开玩笑似的摸他的衣袋,从里面摸出几分钱硬币,说:“这么点钱,扔掉算了,也不能买衣服穿!”

“老师别扔,不能买衣服,还能买纽扣呢!大钱买大东西,小钱买小东西。”

我说:“这就对了。小钱你知道不扔掉,留着买点小东西,可比金子还宝贵的光阴,你为什么扔掉呢?难道不可以用同样的观念去对待吗?大段时间做大事情,几分钟便用来做小事情。”他点头称是,逐渐学会了利用零碎时间。

陶继新:妙哉!长时间大用处,短时间小用处,只要利用好,总是有用的。马克思说过:“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更是说过:“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魏书生:至于随地可学,我也有一个例子。

那时,我们班有两名淘气的同学,一放学,走在大街上便嘻嘻哈哈,和我校或原来的同学打打闹闹。手上拿个树枝,或拿个苇棍,或拿个小土块小石头什么的,你碰我一下,我碰你一下。

我想,他们也实在没事可干,手抓惯了东西,若空着手,真也发痒。一天放学,我请这两名同学留下,说:“咱们搞个实验,从今天起你们放学晚走3分钟,等那些和你们闹的同学回去了,你们再走。走的时候,别空着手,你们不是背英语单词费劲吗?那就给自己订个计划,从学校走到你们家用多长时间?”“10分钟。”“那好,10分钟,不要多背,就背一个英语单词,回家时路上再背一个,可以吧?”“10分钟背一个,一定能背会。”“那好,每天上学往返4趟,就是4个单词,一年下来就是1000多个。不要说一天4个,就一天两个,一学年也有600多个,现行教材,你学起来就一点都不难了。”

放学,他们俩每人手里拿着一本书,目标明确:英语单词;数量清楚:一个。于是他们信心百倍。一旦有信心,并真心干实事,便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快就背会了。他们还嫌10分钟背一个单词少了,于是给自己增加了任务,边走路,边叨咕着背,实在想不起来了,扫一眼,还互相提问。手里拿着书,便忘记了拿小棍、拿土块什么的,显得比过去文明多了。

学习好的同学一看,也着急起来:“他们平时那么淘气,现在都珍惜时间,连走在路上都知道学习,我怎能白白扔掉这宝贵的一段光阴呢?”于是纷纷效仿。放学时,大家都拿着一本书,有的看英语,有的背文言文,有的背定理、公式。

走路的同学背,骑车的同学也着急起来:“他们白捡了那么多时间,我们岂不是吃亏了?”有的便买了自行车用的小铁筐,安在车前面,把书打开,一边骑车,一边看书。我发现了,立即严肃地、坚决地进行制止:“这可不是开玩笑,骑自行车必须注意交通安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发生事故,决不许此类事再发生。”命令学生拆掉了车前面的小筐。但听说个别同学还有骑车偷着看书的。有一次,我还听家远的几名同学议论:“骑车看书其实没事儿,特别在人少的时候。”有的说:“司机还一边开车一边听收音机呢,不是照样没事吗?关键在于开车技术熟练。我们骑车技术高一些,完全可以边骑车边背单词。”我听到了这议论,走过去:“谁骑车看书了?不管有事没事,一律停止。以后你们长大了,成了心理学家,再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后来,我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讨论路上一个单词活动的利与弊,大家都觉得利大于弊,便一届又一届地坚持了下来。

刚开始,有的同学不习惯,容易忘记,大家便选举一名同学承包这件事,每天放学时站在教室门口,负责提醒大家:不要赤手空拳走在路上,要拿一本书,要做一点实事。

陶继新:每天蜗牛一点,长期积累下来就是一个大工程。

我的很多经典句段的背诵,也是分印在很多小纸片上,每天早上爬山时背,日积月累,一举多得,身体锻炼了,经典背诵了,思想丰富了,思维灵活了。

魏书生:有一次,有个同学问我:“老师,您猜我的政治成绩为什么提高这么快?”我才注意到这名去年政治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最近两个月测验,政治成绩总在80分以上。我说:“那你是加强预习了?”“不是。”“上课注意听讲了?”“也不是。”“认真完成作业了?”“还不是。”

“我只不过把路上一个单词的时间用在了背政治上。从家到学校,两里路,要走10分钟多一点,每天两个来回,便是40来分钟,每趟背两个概念或一道大题根本不费劲。政治课一个星期才两节,若每天用40分钟去背政治题,保证一点不费劲地把学过的政治题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一来,我由烦政治变成了喜欢政治。并且发现,我属于那种运动记忆型的人,边走动边背诵,记忆效果特好。”

“以前老师强调过,路上背东西不要贪多,不要背大题,背大题边走边看书,眼睛容易近视,你怎么不听呢?”

“我并没有边走边看,一道大题扫一遍,便了解大概意思,便开始背,背到实在想不出来的地方再扫一眼,这样过一段时间扫一眼的看书方法更有利于记忆。过去我背书,眼睛盯着书,反复看,心不知跑到哪去了,反倒背不下来。现在带着问题速读,虽然看书时间很短,效果却非常好,实际是减少了眼睛的劳动时间。”

我并没制止这名同学的做法,她的政治及文科成绩确实直线上升,而视力并没有变坏。

我仍要求同学们在开展路上一个单词活动时,目标要单一,每次只选一科,任务数量一定要少。倘背英语,只记一个单词;倘背数学,只记一个公式;倘背语文,只记一首短诗……只是不许背大题,更不许盯着书一路走一路看,那不是利用边角余料,而是成了练近视眼了。

目标单一,避免犹豫;数量少,避免畏难。谁都能做到,事便落到了实处,做起来就有兴趣,有的同学背多了,也不必制止。提高成绩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这样做,日久天长,使学生养成了珍惜零碎时间的习惯。

我一直想啊,倘若我国中小学生走路时都拿着一本有益的书,也有助于改变社会风气,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

陶继新: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在国外,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手捧书本的人,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在飞机场候机室,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学习,是随处可以的。

俄国作家契诃夫认为,人应当有三个头脑:生来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可见,学习能力是在一个人天赋的基础上,再加上广泛的阅读以及实践中练就的。

享受学习者都热爱读书,并把读书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当做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永远不会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永远不会坐进书房才阅读,因为他们知道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永远不会有用才阅读,因为他们清楚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会嫌自己读得太晚,因为他们深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在随时可学、随地可学时,也要学习随时可思、随时可悟。当然,这种思、这种悟要建立在一种积极思考、正向思维的基础上,那么就可以常使人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常有顿悟的感觉。

有的时候,有些感悟还会瞬间即逝,而随即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将这个瞬间之悟化作了永恒。我的很多游记散文,有些就有当下的感悟,而且也都是当即写下的。比如2003年11月我去北欧访问的时候,就写了十几篇游记散文,就有很多感悟性的文章。17日夜于哥本哈根至奥斯陆的轮船上,我写了《叹自己之》一篇散文,其中有这样的一些文字——

我悄悄地走出房间,踏上轮船的顶层。茫茫大海,已经笼罩在黑色夜幕之中。天上几个星星,有气无力地眨着眼睛。远远的海面上,几点微弱的灯光在闪烁,也许那也是夜行的轮船上发出的吧。由于船速较快,迎面而来的风势显得格外强劲有力。特别是走至船头时,迅急而又刺骨的寒风差一点儿将我吹倒在地。不过,因了独自享受这分侵袭,却又油然生出一种特殊的快感。

我们乘坐的是一艘可以容载3000多人的轮船,它的规模绝不亚于一座大型星级宾馆。但在浩瀚的大海中,它只是一叶扁舟。而遥望太空,大海也只是一叶扁舟。我小小一人,在宇宙之中,小得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如此一想,顿生羡宇宙之无涯,叹自己之渺小之感。

但宇宙之无涯,也令人产生一种恐惧感。夜间独在轮船之顶,四周寂然,唯有浩瀚的大海与漆黑的太空。设若一阵狂风袭来,将我卷入海中,进入鱼腹之中,这个生命就会由此消失殆尽。没有人能知其原因,只有无言的大海作着无言的诠释。

想至此处,不由得毛骨悚然,折身而返,进入房间之中。打开笔记本电脑,如实记之。

如果不是当夜写下,过之则没有了这种感受;而有了这个文字之记,今天看来,仍然让我可以回顾到那一时刻的特殊感受。我的几十万字的游记散文,几乎都是在宾馆、火车、飞机与轮船上写的。抓住当时的感受感悟,形诸文字,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

魏书生:只有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激励、自我监督,人才可以不断提升成长。学生如此,我们也如此。所以,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好反思机制是很重要的。

我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对学生们说:

“咱们的大脑像汽车,可以开进知识的广阔原野,可以开向无限宽广、前途无量的人生大道,也可以开进游戏厅,可以开进同胞反目的械斗场。开得快时,每天能写上万字的作业,开得慢时,一个短短的公式、定理也要拖到明天去学,拖到明天去背。那同学们想过没有,这些汽车的驾驶员是谁呀?”

“是校长!”同学们又用老办法,集体回答我的问话。

“不对!”

“是老师!”

“也不对。这汽车驾驶员,便是每位同学自己。每位同学有脑子、有汽车是一回事,能不能科学地使用自己的脑子,也就是会不会驾驶大脑这部汽车是另一回事。”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同学,脑子透精透灵,思维敏捷,猜个谜语、玩个花样什么的,非常快,邻居家长都夸他聪明,可是一参加考试,成绩就低,是在倒数第三名之内。为什么聪明的头脑没有好成绩?原因在于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低。像宝马、像奔驰牌汽车那样,性能极好,但若由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去驾驶,这么好的车也照样上树、下沟、追尾、顶牛,可能连10公里都出不去便出事故。

也有这样的同学,看起来不太聪明,反应不够敏捷,但每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前五名之列。如同一部性能较差的北京212吉普,由驾驶技术极高的司机开,便能安全地用10个小时从盘锦跑到北京。而那位不会开车的呢,尽管开宝马、奔驰,不要说去北京,就连盘锦市郊区都开不出去。

我们要想取得优秀成绩,有聪明的头脑重要,有优良的驾驶大脑的技术,更重要。

全校同学都要努力提高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叫做自我教育的能力。

每个人有汽车是一回事,会不会开汽车是另一回事。每个人有头脑是一回事,能不能、会不会用自己的头脑,会不会驾驶自己的头脑汽车是另一回事。

人在少年时期,学会科学、理智地驾驶自己的头脑汽车,将能极大地发挥个人潜能,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培养驾驶大脑这部汽车的能力从何入手呢?我觉得要从建立计划、监督、反馈三个系统入手。

首先,每位同学都要建立自己的计划系统。全校同学都要学会给大脑这部汽车制订计划,每年、每月、每周、每天,驶向哪个目的地,各有多少里程,平均时速达到多少,完成什么样的运载任务。计划要明确具体,特别是近期计划,可操作性必须强。计划系统也包括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各科学习计划、行为规范、做什么、不做什么等对自我的具体要求。

其次,同学们还要建立对自我的监督检查系统。自己订了计划,便该忠实于自己,不能觉得完成计划是在为老师扛活,为老师当长工。完不成计划首先是不忠实于自己,对不起自己。为监督自己及时完成计划,就要想出具体可行的监督检查自己的办法,甚至想出惩罚自己的措施。古往今来,有作为的人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及时检查自己的言行以及学习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发现失误,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最后,每位同学要学会建立反馈系统,看看为自己制订的那些计划、规矩,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过高了达不到,失去了信心,干脆躺倒不干,还不如低一点的计划。过低了,毫不费力便完成,剩余大部分精力无处使用,以致去做无益有害的事情,显然更糟。过去,规矩曾经是符合实际的,现在情况变化了,环境改变了,还非要坚持原来的做法,就碰壁,就失去朋友,失去机会,那就得根据现在的情况,及时修改过去的规矩,使之适合于自己的需要。

驾驶大脑这部汽车是一件大事,是一个极大的题目,单是三个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细研究起来都可以各写成一本书。讲这些,就是希望同学们都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大脑。冷静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冷静地对待自己许多不成熟的冲动。从这样的角度提出问题,容易使学生变得成熟,容易使学生跳出自我的圈子,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客观公正地看待自我、分析自我。

陶继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诗人布朗宁说:“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在自省中、自我检视中,曾经学过体验过的东西得到了深化,自己身上的错误和问题得到了理清,强化了正确的信念,不断鼓舞自己向着高远的目标前行。这种思想里的自我对话、心灵上的智慧碰撞,常会让我无限欣喜。有时,储存的知识因为省思发生了连接,一个久思不得其解的结点豁然开朗,那种兴奋,足以令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省思之下,如果能够记录下来,会使思想的火花灿然绽放,尤其是书写的过程,又是一遍整理,又是一遍提炼,又是一遍醒悟,所以写作于我,常常是情不自禁,喜不胜收。

魏书生:是的,我一直坚持写日记,的确有这种美妙的感觉。我管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为什么叫道德长跑呢?我看到,那些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地坚持长跑的人,都变得身体健康、强壮有力。还有一些别的体育锻炼的方式,倘长年坚持也能身体健康。

而写日记,倘长年坚持不懈,则能使人心灵健康、思维开阔。绝大部分心理正常的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说真话,这便起到了教人求真的作用。绝大部分人写日记一般都劝自己上进向善,劝自己助人改过,绝大部分人都在日记中针砭丑恶,赞扬美善,歌颂心灵美的人,歌颂美好的事物,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所以,不但我长年坚持写日记,我也让我教过的每一个学生写日记,坚持这一道德长跑。

我常想,如果我们13亿中国人中有一半的人坚持长年写日记,那么我们民族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真会提高得快一些。

陶继新:不会快一些,一定会快很多。

愿更多的人享受学习,享受于随时随地的学习,享受于随时随地的思考记录。

(原载于《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魏书生、陶继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