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享受学习(下)——《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四
为什么要享受学习(下)——《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四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1-12

为什么要享受学习(下)

——《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

魏书生  陶继新

三、仁义智乐是人的追求

陶继新:人的学习的过程,本来就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的过程,因为学习就有一种享受的内在属性。首先人有生存的需要,不学习就没有办法生存;而要想生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特别是要享受人生,就需要更好地学习,并且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喜乐。

1.使人成为仁者

陶继新:我的生命历程告诉我,学习还可以使人格不断地提升。

《周易·系辞上》有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道何在?孔子说了两个字“仁”和“义”。我认为这是从人的生命力本质上来说的,孔子甚至把道德追求看做是人生意义的全部。他说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都是从做人的本质来说的。以人为本,如果疏离了“仁”和“义”,就会背离“立人之道”的原则。作为一名学习者,若不能提升道德意识,就无法获得心性的成长。换言之,如果“立人之道”出现了问题,即使你取得当下所谓的成功,最终也必然会走向失败乃至消亡。所以,好的学习可以改变人,亦可以塑造人。

最近这些年,我在读书的时候,更深地体会到,在世界大师的作品当中,不单单是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还有思想、有人格、有真善美。所以,在读书的时候,我会特别关注书中的这一深刻内涵,它总会给我一些心灵的震撼。

我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感到很震撼。读着读着,简·爱这个女主人公的真诚、善良、自尊、自爱、自强,就会“随风潜入夜”地走进我的心里,使我感到自己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心灵不断升华。

魏书生:一部好的文学著作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可以哺育千千万万、世世代代的人民。

陶继新:无数人受益。

我看《论语》也是这样,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对后世人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学习《论语》,我感到是孔子的人格力量,他的内在修为和实践哲学给后世更多的知识分子很大的支撑和鼓舞。当然我也是受益者,因为我自己生命人格在不断提升的时候,我内心是愉快和幸福的。这时我的生命状态就会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中。同时,也使我感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不足,甚至我会有种体会,我怎么越学越觉得自己空乏了呢,越看未知的东西越多了呢?正像有位智者说过的,人的学习犹如不断拓展直径的圆,代表已知的圆越大,其接触未知的圆周长就越大。随着新的未知的增多,更会觉得自己的“无知”,于是便会产生对于更宏阔的知识智慧的敬畏,从而不由得谦卑下来。可见,读书学习还可以让我们保持洁净和谦逊的心理状态。今天的我,的确常常觉得自己是“浅薄”的,周围可学之人、可学之事是如此之多。前天晚上我在家里的时候,我看着我的小外孙女熟练地背诵《大学》,我不禁打心底里认真地对她说:“再晚些年,咱家里最有学问的可能就是你了。”

2.使人成为智者

陶继新:以前我在老家当农民的时候,看书的时间不是很多,当然所读的书也比较少,后来学的东西也还是有限。所以,要更好地学习,使自己的智慧有所增长。

魏老师,我一直认为您是一个大智慧者。现如今有学问者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具备您的这种智慧。

《中庸》上有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就是说真好学了,就能离有智慧者更近了。孔子说:“知者不惑。”这里的“知”,在东方文化里并不是指知识,也不是指聪明。书读得好,知识渊博,这是知识。这个“知”是指智慧。知识和智慧不在一个层面上,知识只关乎事物,而智慧则反观人生。智慧是开启人生幸福的钥匙,一个人如果只有知识没有智慧,就像一个老农种了好多庄稼,到了应该收获的季节却没有收获一样。如果只有知识,看见一块石头只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只是一粒沙子,一片树叶只是一片树叶。但是当你有了智慧之后,可以从一块石头当中看到一座高山,从一粒沙子中看到一片沙漠,从一片树叶中看到活泼泼的灵魂。有的人学的知识未必很多,可是却富有智慧,他的思想能够穿越时空,光耀世界,历史上的六祖慧能就是典型的代表。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魏书生:心不动,世界就安静。种好心田啊!

陶继新:是啊,佛法说心是万法之缘,一切都要在心性上下功夫。种好自己的心田,让自己的内心更柔和更有力量。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现在有不少班主任,总觉得太过劳苦,甚至痛苦不堪。但是,我看您当班主任那么多年,却一直是快乐无比啊!任何很难解决的事、很难应付的人,到您那里,您都是游刃有余地解决了,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我说您就是一位智者啊,不困惑,一下子就看清了。您当校长时以至当了局长也是这样,一下子看得一清二楚;而且看明白了以后,又马上用最简约的办法,一下子解决了。

所以我觉得智者能够了断一切烦恼,参悟人生世事。这样的人,就会有一种透彻快乐的体验,而这才是能够享受学习的真正原因。当然,想了断烦恼,参悟人生,一个关键的内在的要件在哪里呢?就是不能被外在的所谓的五彩缤纷所诱惑,更不能被那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东西所左右。就像魏老师您,一路当校长、当局长,在很多人看来,羡慕得不得了。因为他们看来,当官多好啊,当官就能多捞点钱,能多得点权,能多得点地位,表现出来很了不起。可是您却完全不是这样,您当校长没有办公室,就在教室里支张学生课桌当办公桌;当了局长不得不要个办公室,还在北面阴面要了最小的18平方米的小屋子,还没有副局长的办公室大。在很多人看来,您的做法简直不可思议。可您却依然快乐如故,因为您非常明白这些身外之物其实是烦恼的来源,您不追求、不在乎这些东西,其实是断了烦恼之源,于是心无挂碍。

魏书生:我总觉得啊,人别把自个儿看得太重了,别拿自己太当回事儿了,人得有点儿渺小感,人有渺小感是非常舒服的。

所以,我刚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时候,出版社要出一本现代名人名言,非得让我写一句话,我就写了那么一句话,叫做:“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这前半句和后半句好像相对相反相矛盾,实际它们相辅相成相统一。

我经常要求自己这么看事物,要跳出事物之外来看清事物之间的巨大联系。咳,才看明白,人世间就这么回事儿,人类历史到今儿个一百七十多万年了,进化到这段程度,再以后呢,还能活一百七十万年,三百四十万年,六百八十万年……人类会更辉煌呢,哪能咱活的那一段就什么问题都解决啦?一、咱比过去强多了;二、比将来咱差远了。所以,放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看问题的时候,就既不丧失信仰,又不过分着急,要求周围的一切。

我总说,人哪,大部分事自己说了不算,对说了不算的事儿趁早你出得来、放得下。然后才能对说了算的事儿,明确自己可为的空间有多大,才能进得去、拿得起,这样就比较痛快了。我说说了不算的事儿那不太多了,比如说这个地球上,咱没来的时候,咱都不想到这星球上来,但是非安排咱来了,不来能行吗?所以咱不都是哭着喊着到产科医院报到的吗?来了以后,才发现,这地球挺好的,人世间这么可爱啊,这么多好人哪。然后天这么蓝,水这么清,花这么鲜艳哪。于是特别爱这个星球,又不想走了,不想走也不行啊,有的占八九十年地方,安排咱走咱就走吧。所以大事儿上,大部分都自个儿说了不算的事必须看开了,放下它,想得通,然后才能拿得起。

所以呢,咱对学生,也经常这么引导,既有渺小感,又把自己能做的这个小小的空间,尽可能地看得极其宏大,才不至于产生自卑感。

陶继新:这是真真正正地活在当下啊!老子是得道之人,我觉得他看问题是很通透的。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意思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老子是一位大智者,他看清、看透了外边那些在一般人看来很有用的、很美的东西,作用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后,其实是对人非常有害的。但是一般的人看不清这个害,所以就会被外部的外相的东西所迷惑、所左右,就走不出来了。但是智者不是这样,他看得很清楚、很通达,从而可以轻松超脱。

魏老师您天南海北地讲课,当校长的时候您每年在外面的时间,我估计差不多占了近一半吧?

魏书生:大约三分之一吧!

陶继新:那您当局长期间外出的时间就更多了,但您却一直没给自己配手机。我想在现在这个时代,恐怕经济非常欠发达地区的人都有手机了吧。确实有手机是很有用,但是也会使自己被手机分心分神。所以您在这个方面是很有智慧的,把这些都看清楚了。

真正的智者都是如此的,巴菲特够有钱了,可他一直穿着一件皱皱巴巴的西服。他女儿看不下去,给他买了一件新西服,还被他臭骂了一通。巴菲特的个人生活非常简单,他住的房子是在1958年买的,一住就是几十年,就连汽车也是普通的美国车,用了10年之后才交给秘书继续使用。他经常吃的也是快餐店的汉堡包,喝可乐,几乎没有任何奢侈消费。

香港首富李嘉诚皮鞋坏了补一补再穿,一套西装可以穿上十年八年。

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夫妇生活也很俭朴,唯一可称得上奢华的只有他们位于西雅图郊区价值5300万美元的豪宅。不过据到过比尔·盖茨家的人介绍,豪宅内陈设相当简单,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富丽堂皇。比尔·盖茨曾说过:“我要把我所赚到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相反,他却把他的大量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以比尔·盖茨夫妇两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比尔·盖茨将几百亿的家财捐献给了这个慈善基金会。

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啊。其实他们本身都是学习力极强的人,正是这种学习使他们真的活明白了,通晓了欲望和需要的区别,并跳脱出短浅的认识,在拥有傲视天下物力之后仍然能守持简朴并乐在其中。

魏书生:还是那句话啊,人要看到自己是渺小的。人若把自己看得太重,就会产生过分的自我保护心理,名誉啦,地位啦,财产啦,等等。要保护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名誉和非劳动所得的财产,就容易产生重重苦恼。这时不妨采取一点虚无主义的态度,从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活一辈子,七八十岁,也仅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数万分之一,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这样,名誉、地位、财产这些身外之物,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即使失去再多名誉、地位、财产,也不足惜,也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所以,找准了定位,就不自寻烦恼啦。

3.使人成为乐者

陶继新:在享受学习的过程当中,还可以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乐者,无处不乐,无时不乐。这个“乐”既是一种乐观,更是一种达观;既是一种删繁,更是一种就简;既是一种因学习而知“道”,更是一种因享受学习而行“道”。所以不乐都不行。

魏书生:是的,学习可以使人成为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当人处在乐中,再处理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就会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家很容易便相互理解、相互谅解了。

陶继新:享受学习之后,并不是我们的生活或生命中不再出现阻碍、不再出现问题、不再出现痛苦,而是我们不再轻易地沉溺其中,不会轻易地被它打倒,能够用一种更宽远的眼光去对待,从而心态平和。

魏书生: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正确的哲学观念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使人望到几十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以后,然后,再从那个角度来看待今天的一切,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陶继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句话:“是进亦忧,退亦忧。”进也忧愁退也忧愁。魏老师,我把这句话放到我自己身上,不过呢,稍加改动,成了:“陶继新啊,是进亦乐,退亦乐。”我说你让我当领导,我好好地干、快乐地学,你不让我当领导,我也好好地干、快乐地学;你给我利益我好好干、快乐学,不给我利益我也好好干、快乐学。反正我啊,都是快乐的!学习啊,真的是一种太高层次的享受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享受观,其他一些问题都显得太少太少,太不值一提了。

所以呢,我想为什么享受学习?因为享受着学习,人幸福了,快乐了,有品格了,有智慧了,享受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原载于《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魏书生、陶继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