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享受学习——《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
什么是享受学习——《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二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1-12

什么是享受学习

——《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系列之

魏书生  陶继新

陶继新:我认为学习不应该是非常难受、非常痛苦的事情,特别是不能长期地感觉学习是痛苦的,否则整个一生就都是痛苦的了,所以人要学会享受学习。

我很敬重的“至圣先师”孔子,他一生学习,并以学习为乐、为享受。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就是说,我废寝忘食地学习,连忧愁都没有了,天天快乐,甚至我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了。他甚至说自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我吃粗饭、喝凉水,往地下一躺,把胳膊一弯当成枕头就睡了,快乐无比啊。孔子的一生当中都是在享受着学习,所以他成了文化的集大成者。

魏老师,通过近几年近距离地和您接触后,更深入地了解您、研究您。我感到,您堪称享受学习的典范啊!您的“松静匀乐”,就是一种享受啊,而这种享受是不因外在的福祸而变化的。您一生当中遇到再大的波折,都特别快乐;遇到了在一般人认为甚至都活不下去的苦难了,您还是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得出的答案就是“道”,您已进入了“道”的境界。好多人说魏老师我们学不了,是因为他们把您的“松静匀乐”只是当成一种技巧来学了,没有心灵的真正体悟,光是遇到困境时提醒自己松静匀乐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这些人并没有进入道的层面,只在术的层面、器的层面上徘徊,自然会泥潭自陷了。

当然,走进道的层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实,高品位、高素质是可以通过持续的“术”的学习达到的,关键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领悟、贯彻“道”,才能最终拥有高智慧,而这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他有一个道一直终生贯彻,他的道是什么呢?一个是恕道,一个是忠道。何谓恕道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想干的不强加于别人,不强加于别人就少了好多的烦恼。何谓忠道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自己发展了,也希望别人发展;我自己成功了,则来帮助别人成功,那更是快乐的。

我在研究您的时候就发现,您的快乐有一种高尚的品位,因为您经常地把您这种高品位的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使您的学生、老师、家人、同事,以及素不相识的局长、校长、教师、学生等也都快乐起来了。这就是师道,得道,行道啊!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想享受学习这个话题,您是太有发言权了!所以我想请您来谈一下,什么是享受学习。

魏书生:什么是享受学习呢?这个话题和学习的目的是相关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快乐,得到精神的解脱。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注意学习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必须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要去掉功利性的动机;第二方面是学习的过程,要想法使学习的过程快乐起来,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第三方面是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学什么。

三个方面里首先是学习动机,动机对了一切都对了,动机错了一切就都错了。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不要为了迫于什么压力去学习,或者是为了特别地取得某一个利益去学习。有时候迫于压力,被动地学习,往往就降低了学习的快乐程度。所以动机决定了快乐的开始。

学习过程如果不快乐,就算取得了某些学习成果,也很难充分享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如果不是循序渐进地学,而是想一下子一步登天,自己达不到那个认识能力的时候,非要急于弄懂自己不可能认识的事物,违背了“闻道有先后”的学习规律,自然就纠结了,就怨天怨地怨自己了,就不快乐了。所以循序渐进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收获,这个过程就是快乐的。

我们班最后进的学生,是全年级倒数三名的学生。他们刚来到我们班级,我一个个地找谈话。有个学生考8分,咱得表扬他呀。不然的话,你要这么说:“啊!百分制语文考8分,你有什么意思啊?你看人家80多分一片一片的,你趁早回家得了。”

他本来就不敢正视那张卷子,一说他,他不更自卑吗?咱得一步步来啊,所以到我这个班呢,我不打击他。

我说:“我听说你考试考得不太好?”

“老师,别说了。”

“我听说你没到这个班来之前,上课都不听课?”

“老师,我想听但听不明白,我就不听了。”

“我听说你回家也不写作业?”

“老师,我过去抄作业,抄完了,那个老师不给我判,我就不给他抄了。”

“我听说你回家连书都不看?”

“老师,您替我想想啊,我课听不明白,作业不会写,书我能看懂吗?”

我说:“这不结了吗?你看咱哪,一不听课,二不写作业,三不看书,考试咱还能得8分,这不说明咱有点儿天赋吗?”

呀,没人这么说过他呀!他突然眼睛一亮,是!我怎么还能会8分呢?没想这8分还跟着我,太忠实于我了。于是,他就觉得这张卷啊,敢看、敢正视了,他觉得8分挺亲切了。然后,亲切了咱再研究。

我说:“这张卷,除了会的8分,还有哪个不服气啊?有没有不服气的题?”

“老师,您要这么说,第一题我就不服气。”

我说:“第一题有什么不服的?”

“老师,第一题这不是汉字加拼音吗?老师,没到您这班的时候,不会学。到您这班,您把这本书的生字都归纳成一张表,才118个生字,老师,学这个东西我觉得我能学会。我下一个星期啊,老师一上语文课,45分钟,我什么事儿都不干了,您讲什么我也不听了,反正我也听不懂;别人干什么我也不比了,反正我也比不上。我一上语文课就写这118个生字,我翻来覆去地写、翻来覆去地写,我写它一个星期,看能不能会。”

哎,他心一旦定下来,怎么啦?反倒发现一个强大的自我。一个星期以后,跟我叫号:“魏老师,你考我这本书,任何一个生字的音形义我都会了。”

我说:“你种这一个星期的自留地儿,秋后能打多少粮食啊?”

“老师,8分加2分,10分了。”

我说:“接下来还有不服气的吗?”

“文学常识不服气。”

“为什么?”

“老师,您不跟我们画表了吗?这本书才23个作家呀,23个作家一个人5个知识点才115个知识点,我还用这种办法。老师,一上语文课,您讲什么我也不听,别人干什么我也不比,我就定下心来写这23个人,翻来覆去地写。”

你说,他不越写越熟吗?陶老师啊,您知道很多学生的毛病出在哪儿?大事儿做不来,小事儿不肯做;元帅当不成,不肯当士兵。于是乎,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思想浮躁,居无定所,这是非常难受的一种状态呀!天天重复着这么一种日子,所以咱哪,就引导学生把心定下来。“元帅看来咱这辈子当不上了,不光你当不上,老师也当不上了。”陶老师啊,现在咱们鼓励学生当元帅的宣传太多啦,完了,好好当士兵的宣传倒是不太多。我说,实际上,像咱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注定当士兵,教育局长是个啥?不也是个士兵吗?扎扎实实把小事儿做好,是不是?哎,《大学》开篇是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一旦定下来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哎,他心定了,一上语文课,什么事儿都不干,就研究这23个作家。一个星期以后,考任何一个作家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作品名称、作品体裁、节选出自何处、名句是什么,人家全会了。

我说:“你种这一个星期自留地儿,秋后能打多少粮食啊?”

“老师,10分加6分,16分了。”

“我说还有不服气的吗?”

“作文。”

“为什么?”

“老师,您没看吗?作文我交的白卷,我不屑给他写。”

我说:“给谁写?”

“评卷老师呗。”

我说:“那你可大错特错了,你以为评卷老师愿意看你写的那个老破作文?期末考试那卷子,老师们都是避开自己学生,不批自己年组,评的还是密封卷。那么既然不是自己学生,学生分多点少点无所谓的一件事儿,所以,大热的天儿,一边评一边出汗,都盼着能不能快点评完放假呀,能不能评着评着发现一张白卷呀,一旦发现,‘刷’一下完事啦,挺高兴,算一个工作量呀。”

这个学生才明白:“闹了半天,老师,不是给评卷老师写。”

“那是给谁写?”

“给我自己写。”

我说:“对啦,你有什么不服气的啊?”

“老师啊,我没到你这班来的时候,不会写作文,到这班来了,不长时间,我学会了,写500字的作文,根本不费劲。老师,如果我这篇作文,写500字,分四段,卷面整洁点,字迹工整点,老师啊,35分的作文能不能给我10分呢?”

他还挺谦虚。

我说:“你呀,离题如果别太远了的话,得20分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于是,他就觉得,咱老师给他定的目标符合他的实际啊。我说:“张某,咱经过一个学期努力,争取由8分涨到26分。”

“老师,您瞧不起我,我肯定超过26分。”

结果,到期末考试,他不是26,36啦,后来40多、50多,人家及格啦。所以咱怎么改变学生?就用人家学生心灵深处真的、善的、美的,好的一面去激励他自个儿。再让他在学习过程中遵循规律,不管起点多低,只要循序渐进,没有学不好的。这就是小目标,小步走;举举手,够得着;学会啦,就成功;更想学,更成功;更成功,更想学。就循环起来了。

然后就是学习内容。内容上你得学对头。像您说了,有的书良莠不齐,还有的书是把人引向思维误区的,你如果是学了这类的内容,你就跟着人家走偏了,走到沟里去了。内容的选择,一个是有益的,真的、善的、美的;另外一个还是适合自己的,特别是对做事而言,要学适合自己职业特点和适合自己的潜能特点的内容。如果一个语音天赋好像很欠缺的人,非要去学习声乐,这样付出的代价就会很大,而得到的效果呢,就很不理想,也很难有快乐了。

所以我一直说,要享受学习的三个要件:

第一个,动力是积极的主动的,为了自身发展而学习,也为了社会发展而学习。

我总说,教育就算到了一万年以后,也都是为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学习,那么如果你个人要是以这个动机去学习,相对来说,你就会总是快乐的。你是为了自己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去学习一些东西,你的动机就决定了你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你看到的就是自己获得了长远的自身发展,你有所得了,当然就快乐了。

就像要学习一项技术技能,比如说焊接,如果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那么人家给不给你奖金,给不给你表扬,给不给你将来的职位或地位上的承诺,就都无所谓了。原因是什么?因为你是为了发展自己的焊接技能,通过学习你学到了技能,你的技能提高了,你有所得了,别人或上级的表扬都是附加的意外之得,有或没有都无所谓,你仍然会非常高兴。

所以说,你放下了那些功利的动机,本着为了发展自己潜在的能力去学习就很容易获得快乐,享受学习了。

我举的例子是一个技术工人的学习,一个焊接工的学习,但就动机的角度而言,一切的学习都是与此类似的,不存在大的差别。你要是总惦记着,我学完了,能不能给我评上先进啊,别人能不能表扬我啊,能不能给我奖励啊,这样患得患失的时候,学习的幸福感就大大地降低了。而实际上,你要为了自身素质的发展,高高兴兴地静下心来学习,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常常在你没想到的时候,很多“好事”却自然跟着来了。

第二个,学习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人家一分钟焊10个焊接点,你着急了,他怎么能焊10个啊,那是全省的状元啊,于是你急于求成说我也要到10个,可你现在的水平才是两个啊。你不循序渐进,光想着那个数字,就会越焊越乱,乱了自己的阵脚,可能连那能焊好的两个也不合格了。所以得先研究,我焊两个焊接点,是因为具备了什么条件,具备了什么心理素质,电流、焊枪、焊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静下心来守住、守住,循序渐进,从而能够合格地焊3个、5个直至更多。这样你就进步了,每有小的进步也就能享受了,急于求成就无法享受这不断地成长了。

学习的过程,在孩子身上也是如此,一年级二年级,学扎实了,你再跳到四年级五年级;四、五年级可以了,你再跳到初二或者高中。我有个学生张欣阳是跳级的,他的这个跳也是循序渐进地学完了,大致可以了,才朝前跳的。如果超越得太多,他就把自己坑了,于是幸福感又没了。这个是正确的符合规律的学习过程。

第三个,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什么是学呢?没事干,讲吃讲穿这也是学,有人把这些学得过多了,看着人家吃什么,他也想学着吃什么;看着人家怎么挥霍,他也想学着怎么挥霍,结果你又不具备那样的条件,就产生了诸多的烦恼和痛苦。

那么该学习什么呢?要学习做人大气的道理,去研究一下不同的宗教,它们共同的追求是什么,它们共同好的方面是什么。佛教、儒教、道教、基督教……都有共通的好的东西,然后你学这些好的,把它们的根本抓住、掌握了,于是多幸福啊!从这里面汲取能量,汲取自己生存的营养,你当然就幸福了。

然后再多阅读探求事物规律的那些个非常好的书,看了真是像享用了一种精神的大餐,觉得非常舒服了!

所以什么是享受学习呢?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明确目的、动机正确;过程循序渐进;内容要适合自己的同时又是有益。就这三个要件,就享受学习啦!

陶继新:刚才魏老师您在谈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您谈的动机这一点太重要了、太妙了,就是要想享受学习,不能有太多的功利色彩,要有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以后,就很难享受了。曾看过报纸上这样一则消息:在两个大城市的两个班级做了“学习目的”的问卷调查,其中不乏这样的回答:“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将来生活富足愉快”,“为了家人和自己的虚荣心,考上好大学”,“家长逼的,很无奈”,“为了不让老爸老妈骂”,“为了车子、房子、女子”……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其中大约有80%以上的同学都提到了学习是为了考大学,找好工作,将来过上好生活。从这些孩子的回答来看,他们的学习目的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正是这种功利性使得“学习”失去了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乐趣,从而成为一种负担。如果我们学习知识纯然是喜欢,不是因为它能带来功利时,我们就能享受它。比如我喜欢画画只是纯然的喜欢,在学画画的过程中不会去考虑将来出不出名,它对我的学业考分有没有帮助。这虽然在别人看来它是无用的,但是正是因为无用,它里面生出来的是最接近童心道心的一种如婴儿一样的纯净的东西。它看似柔软没有多大作用,但是到了最后的关头,它反而是最威力无比的,就像一个有武功的人最高的招式就是无招。如果有太多的功利和欲望,反而学不到精华,更别说享受了。因为他今天想得到这个东西,得到了,可明天他心里又不宁静了,因为他还想再得到更多,所以他心里就永不宁静永不知足。为什么诸葛亮说“宁静而致远”?心灵的宁静太重要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功利之心蔓延,浮躁之气盛行,就是在应该相对纯净的学校里,功利和浮躁之气也慢慢地弥漫起来了。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就是要我们不要太浮躁,要守住根本。我始终认为,如果太浮躁了,永远别想享受学习。浮躁的心理一定是很不愉快的,即使有所谓的快乐,也定是很短暂的。而且这种快乐,也不是真正的快乐。

享受学习中所说的“享受”,绝对不是像人们一般意义上说的物质享受,即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感观上的享受。像我有吃的了,有穿的了,有用的了,有房子了,这些不过是一些基本的生活需要,顶多给人以舒适感。而真正的更高层次的“享受”,是一种精神愉悦,这才是我们应该致力于追求的一种享受。

人生在世,到底需要得到多少东西?特别是在物质方面,多少才算够啊?顿顿山珍海味,但你只有一个胃;家有几十套房子,睡觉却只不过需要一张床。所以说,人们最看不透和最放不下的东西,实际上往往是自己并不需要,无法持久,也最没有价值的东西。有的人总是羡慕别人外在的富有,于是便在这些外在的表象上荒废人生,当然也就不可能快乐。台湾地区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创始人、现任台积电董事长、芯片大王张忠谋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给有福气的人看》中写道:“犹记得我那可称为‘台湾阿信’的企业家姑妈,在年近七旬遁入空门前告诉我:‘这辈子所结交的达官显贵不知凡几,他们的外表实在都令人羡慕,但深究其里,每个人都有一本很难念的经,甚至苦不堪言。’”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强,就会在有限的世界中,追求无止境的满足,永远不会知足。如果贪念太强,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因为欲望会不断产生新的欲望,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由欲望驱使的心灵,是很难找到幸福的。如果我们没有把心灵品质提升上去,就不会看到我们自身内外充盈的丰厚的定藏。如果我们知足,就会物欲淡薄,从而更有能力品尝到生命的盛宴。释迦牟尼放弃了王子的高贵身份,托钵行乞,菩提树下坐卧,没有任何的物质财富,看上去好像很贫穷,但是他却是那么的祥和、快乐、丰富、智慧。就是因为他体认到了什么才是最真实、最能够令人满足的,那就是对物质的淡泊、精神的提升、心灵的超越、灵性的觉醒。只有在享受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才能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魏书生:人的各种欲念时时在头脑中争先恐后地显示着自己,最终以强胜弱。势均力敌时,则由意志来裁决。

当我们在为个人的兴衰荣辱奔波的时候,当我们为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当我们在对将来毫无益处的事情上反反复复绕圈子的时候,当我们在遇到挫折而感到眼前漆黑一片的时候,实在应该把眼光放到几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今天。或者干脆把自己当成一个几百年以后的人,像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那样,来看一看今天的自己和旁人,这样,便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就容易产生对的有益的动机了。

人真正的幸福和愉快的感觉是什么?就是能战胜自己某些狭隘东西的感觉。

陶继新:的确如此!“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也是这样地体会着幸福的。

孔子说过有三种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是没有的。学而知之者,像魏老师您就属于这类吧,并且您是其中感悟、领悟比较快的领跑者。我一直给自己定格为困而知之者,为什么呢?因为我学习是比较慢。但是我有一个优点在哪里呢,就是再慢我也能享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

当初我在曲阜师范学校教学的时候,我的学历才是专科毕业。相对于学校其他教学的老师,从学历上来说我是比较低的;也就是从文化知识层面,我和我的同事们没法比。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我知道低不怕,就怕永远低。起点低,上升的空间就更大。所以我对自己设了一个要求,我在知识水平方面要赶上他们,不求短期内达到,也不求远远地超越,只要争取若干年之后,适当地超过他们就可以。我的这个自我要求也不单单是为了我自己,当时考虑更多的还有跟随我的学生们,如果我教不好,我会感觉对不起他们。所以这就成了我的学习动力,就像您说的学习动机。

因此我在那里工作的三年半时间里,除上课、睡眠、锻炼身体、适当休息之外,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学习状态。当时我住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足10平方米。冬天的时候,我夫人和我两个女儿从农村都来到曲阜和我团聚,当时她们三个还都是农村户口。两个孩子还小,有的时候,会很和谐、很快乐,但有的时候也会闹,也会哭。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天,天上正飘着雪花,可二女儿不知为什么却大哭起来。我没有办法学习下去了,于是,搬了一个凳子,坐到离房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打起一把伞,沉浸到读书之中。有几个老师路过看见了就说:“陶老师,你这样怎么能行啊?这多难受啊!”我说不难受啊!在我看来,怎么能难受呢?快乐着呢!为什么呢?因为我好好利用了这些零碎时间,别人或许就随随便便浪费掉了。时间就是这样一点点攒起来的,我也正是在这些别人浪费了的时间里,在乐于学习的天地里享受精神的盛宴呢!

后来,我调到了山东教育出版社,也是如饥似渴且快快乐乐地学习着。这个单位人员的学历层次更高,毫无疑问,我是不如我的很多同事的水平高的。所以就像您刚才说的,我当时最大的一个动力,就是尽可能地提升再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使现在的陶继新一定能超过昨天的陶继新。我在山东教育社工作了25年,这25年期间,所有的星期六星期天,我几乎都是处于学习状态中,包括每个除夕的上午、春节的下午,都是在办公室学习,要么读书,要么写作。

魏老师,我刚才说自己是困而知之者,是真的,相当长时间一直处于低于其他人的水平,这种困境催促我不断地突破、突围,不断地学习、提升。我想,同样的时间内,我可能因为底子薄而没有他们知识丰富,那么,我只能是多用一些时间,多用一些别人休闲、娱乐、放松或者不经意间浪费掉的时间,抓紧这一切的零分碎秒来进行自己的学习。

好多人说,陶继新你这样太苦了,但是我说我哪里苦啊,相反我天天快乐啊!从没有苦的感觉,怎么可能苦呢?如果觉得苦,就肯定不可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学习了。在我的心理感受上,肯定不是觉得苦的,山东教育社的25年,再加上在曲阜师范教学时的三四年,以及退休后的这4年里,如果感觉苦的话,是坚持不下来的。就是因为这个过程是乐的、是幸福的,才让我乐此不疲啊!

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的,今年我64岁了,但我的生命可提升处还在延伸着。我每天学习一点,学习一点就给我自身增加一点价值。我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升,一点点地提升。尽管我提升得不会太快,但是我没有在原地行走,没有在原地徘徊。我不断地走,不断地走向更有价值的人生境界。

魏书生: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幸福、快乐,既是人努力奋斗战胜困难所追求的目标,又是战胜困难所需要的动力。咱们不仅要在追求过程中期待快乐、幸福,还要在每次小的成功后,认真品尝咀嚼这快乐、幸福,使之成为下一次追求奋斗的动力,成为源泉。这样久而久之,咱们就能成为内驱力充足、意志坚强、感情丰富的人啦。

陶继新:是的,很多人说我自律能力强、意志力强,我说,我的自律和意志力中没有苦的坚持,只有源源不断的快乐啊!正如戒律一样,好多人会认为戒律会非常苦的,其实不然,戒律本身会带来快乐,佛陀曾说过,在修行的路上戒是一切的基础和根本,它是对心灵最重要的保护。比如说我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会列出一系列的原则,我们按照这些原则去做,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一段时间后,离我们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欣赏自己。但是一次放纵自己,比如嗜酒也许一时愉快,但之后又会非常后悔,这种纠结的心情会让我们越来越讨厌自己。

所以我的这个学习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享受的过程,就是自身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我有了一个定心,一个文化定心。如果我没有这个定心,我可能早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外面的诱惑还是很多的。记得曾看过这样一段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当原则建立的时候,才会产生禅定的力量。没有定力支持的所谓“智慧”,不过是随时可能失去的个人聪明。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很难假想他在苦于应付各种“无标准”事件时,还有智慧的光芒闪现。

就像我到了山东教育社,开始是做副总编,后来又当了总编辑,在这种情况下,心灵是最容易喧嚣起来的。各种接待应酬、烦琐事务纷至沓来,对我的定心都是极大的挑战和考验。

面对这种情况,我就采取了一个特别的办法,这办法还是向您学来的呢,以前我读您的书、听您的报告里面您谈过不喝酒的事,我就把酒戒了。我戒得斩钉截铁,一戒就滴酒不沾,并且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跟任何人吃饭,不管什么酒,绝对一滴不沾。

这滴酒不沾的决心一下,我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这个酒场不能去了。为什么不能去了?我记得您说过一句话:“我不喝酒,我可以看着他们喝酒;他们喝酒高兴,我不喝酒也高兴。”您的这种状态我很难达到。因为我一看其他人喝酒时,声音嘈杂喧闹,特别是一喝醉了的时候,那吵闹之声令我的耳朵都受不了。怎么办呢?开始我也采取了您的办法,你们喝着酒我吃完就先走了,但还是觉得难受。于是后来我就采取了另一个办法,我干脆就不参加了。我跟我们山东教育社的领导,包括教育厅的领导们说,反正我也不喝酒,行政招待我就不参加了,业务方面的接待可以参加,来一个老师,来一个专家,来一个校长谈谈业务,我可以跟他一块儿吃饭交流。

魏老师,这些年我可沾了光了,沾的什么光呢?我们山东教育社的几位领导人品都非常好,也了解我的个性特点,对我很体谅,他们说以后行政接待就不叫陶总了,这些事就由他们来做啦。这样我一下子就省了好多时间,繁杂小事也不让我做了,很多行政事务也不让我做了。所以,我就赢得了很多的学习时间,而且这些时间我一点都没有浪费地充分利用来学习了。

我感觉学习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太幸福了!

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我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就找到这种享受的感觉的,前期的过程甚至有一些艰难。但是稍加坚持,看到自己的进步,很快就越学越感觉到快乐了。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只要一开始学习,我就感到很幸福、很享受了,其他的一切似乎都不会搅扰我宁静的心灵了。

我发现您对服装也不大注重,我也是这样。就像我身上的这件西服,是1988年找人制作的,一直穿到现在。我女儿给我拿到干洗店去洗,人家店员说:“这里子都烂成这样啦,早该扔了!”女儿回来也建议我扔了,买件新的。我说扔什么,这衣服外面也没有烂,光里面烂点又不妨碍穿。

听上去似乎是我在物质上很超脱,其实是我已经领悟到,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人的真正幸福感的源泉,所以根本不必去考虑。

另外,我发现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你在这个方面用得多了,在另外一个方面就用得少了。时间是恒定的,所以古今中外的大家,面对时光流逝都有太多的感叹,《论语》上有一段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岸上,看着河水一去不复返,匆匆流走了。可是,流走的仅仅是河水吗?还有再也回不来的时间啊!逝去的仅仅是时间吗?还有人的生命啊!所以我常在想,咱们的生命就是那么长,是有限的,所以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好好利用时间让生命活出点价值,这样才能更快乐啊!同时,自己有了价值以后,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单位,对整个社会也将都是有益的。

魏书生:浪费时间很容易,稍松一口气,时间的水就会哗哗哗地白流许多吨。

生活中常出现许多生动、有趣、吸引人但又没用甚至有害的事。像一个不紧不慢地走路的人,见到路旁的商店、小摊、卖艺的,甚至于交通堵塞、吵架闹事的,都禁不住走过去看看,这是最白费时间的事。本来可以避开,却不但不避,反而凑上前去,东看看,西瞧瞧,天就黑了。还有一些时间,也都是在于人于己皆无益处之中流过去的,我觉得这些时间都可称做无效时间。

人如果都能把空想的时间、自卑惆怅的时间、忧愁烦闷的时间、胡思乱想的这些无效时间,都用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就能够成为大有作为的人、信心百倍的人、开朗乐观的人、目光远大的人。

人如果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干实事,那么谁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人最愉快的时候是劳动、工作的时候,而不是优哉游哉、空耗时日的时候。

陶继新:人如果能时时记取“时不我待”,就会珍惜时间了,自然,时间也会给予我们丰厚的回馈。

而且时间不仅是一种长度,很多时候时间还是一种深度、广度。同样是在学习,苦熬一小时,生吞活剥地输入知识,和精神无比愉悦地吸纳知识,并时不时地感受新知识与自己的感悟间的共鸣,体察到瞬间顿悟提升的喜悦的学习,是绝然不同的。其时间的密度、时间的厚度都是天地之别啊!正所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享受学习真的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才行!

记得您说您去西藏讲课,一讲讲几天都不累,也没有高原反应。此举虽不能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可以说是寥若晨星了。因为,这不仅仅是体力好就能做到的啊!我当时也曾感觉到很奇怪,您是如何在一般人呼吸都困难的情况下连讲几天都没事的,我自己就一直没去西藏讲课啊!但是,后来我理解到,您绝不仅仅是有好的体魄,更重要的是您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在。您表面上看去身体瘦弱,但是内在身体中充满了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实际是要有某种内在的积累。您心灵深处发出的善念,是一种无声而强有力的种子,种子不断地发芽开花结果,于是就有了您现在的精神状态。

魏老师,您的讲课实际上就如“布道”一般,人走哪里,就把您享受学习的这种快乐播撒到哪里,让更多的人分享,从而启发他们发现生命真正的快乐之所在。这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学习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经历去活出这种享受,通过自己的所得去分享这种享受,就是这样不断地布道,同时又不断地来享受这种布道的快乐。在精神世界里丰满着、快乐着,肉体上的不适感自然也就消失殆尽了。

魏书生:索取不是爱,献身才是爱。人的幸福,主要不是取决于自己得到别人多少爱,而在于他输送给别人、输送给国家民族多少爱。

陶继新:是啊,爱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帮助他人心灵成长,也可以滋养自己的心灵。

曾经采访过上海的一位特级教师叫沈红旗,感觉他实在是太精彩了。读书,成了他生命的快乐。每年他都要购置大量的图书,家中的十个大书橱早已装满,于是成堆的书籍又向床底、桌上“侵略”。多年来,每年自费订阅近千元的报刊杂志;每年的两个假期,他都要抓紧时间批读大百科全书中的文科相关分册或一些经典年鉴。他对书香有着特殊的嗜好,每当思维枯竭之时,他就会走近自己的十多个书橱,或者双休日泡在上海图书馆,养一养浩然正气。而当读书爱好感染学生之时,他的喜悦之情更是难以言表。广博多览,使他能够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一种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气势。

沈红旗不仅是文化层次高,而且他把自己整个生命的热度都投入到了课堂上,激情喷涌。他教古文的时候,从不带课本,全部都背诵着讲。他一进课堂学生都欢呼。我对沈老师说:“您太厉害了。”

我又问他:“您教课有什么感觉啊?”

他回答说:“享受。”

我说:“您怎么个享受啊?”

他说:“您别看我这节课享受其间,其实我一辈子都在享受呢。因为我有一个人生口号。”

我问他:“什么口号啊?”

他回答:“读书背书,生命的快乐。”

他说:“我每天都是这样快乐地读书、背书,所以我是积蓄了这几十年的文化,带着快乐的收获再来教学的,所以我感觉到很幸福、很快乐。”他说自己过的是一种“审美人生”。

我想,假如更多的人能像沈红旗老师那样,或者能够像您这样,享受学习的话,他的这个人生那就会感觉到不一样了,也就会幸福了。而且我相信他也会在自己享受学习以后,愿意把这个享受学习的感觉传授给自己所熟悉的人,甚至不熟悉的人,使更多的人也来享受学习。这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

原载于《享受学习——魏书生与陶继新的教育智慧》,魏书生、陶继新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