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水随笔》序言
《泮水随笔》序言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12-12

《泮水随笔》序言

陶继新

近日拜读朱年强先生的《泮水随笔》,感到他不但是一位教育行者,而且还是一位文化行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与研究,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而我拜读第一部分《读论语,悟人生》的时间最长。因为这部分文字占了全书总字数的90%左右,且极具文化教育含量。而且,我本人也是一个《论语》爱好者,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研读,使我的人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论语》改变了我的生命走向。

朱年强先生的“悟”,有些与我之“悟”有不谋而合之处,只是先后与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初读书稿,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和朱年强先生一样,我也读了三十多年的《论语》,而且也是起始于曲阜师范学校,只不过那时我是老师,他是学生。虽然身为教师,可我一直认为自己不但不是一个“生而知之者”,甚至连“学而知之者”的境界都达不到,所以,我常对人们说,陶继新是一个“困而知之者”。初次通读《论语》是在曲阜师范学校教学时,那时并没产生巨大的兴趣,感到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离我比较遥远。49岁时,我用了整整一年的空余时间背诵了《论语》,此后便一直与《论语》为伴,甚至出差的时候,都带着《论语》或相关的译注书籍随时翻读。同时,还开设过百多场《向孔子学做老师》《论语心悟》等讲座,也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尽管有几家出版社希望出版我的关于孔子与《论语》感悟的书稿,自己在五六年前也已决定并着手开始撰写这样一本书,可至今尚未完稿。

朱年强先生,行在了我的前头。

朱年强先生很忙,可他却完成了这本书稿的写作任务,而且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思想与语系。所以,在读他书稿的时候,常常由衷地生起慨叹与佩服之情。

我和朱年强先生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孔子是一个具有乐观情怀的人。尽管有的时候他也生气,也发牢骚,可是,从总体上来说,乐感文化是他生命的主色调。更多的时间里,他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以至“不知老之将至”。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同样具有这种乐感文化思想的,则是他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到了宋朝,周敦颐让受学于他的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亦由此而发源”。“孔颜乐处”从此随着理学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家喻户晓。周敦颐是这样解释“孔颜乐处”的:“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孔子的乐感文化,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孔颜乐处,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极其困难与重重波折中,依然能安然处之,甚至乐而处之。苏东坡,则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种“乐”之于当下,依然有着巨大的意义。现在有的人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会抱怨、生气等,学学这种乐感文化,也许会培育出一种阳光的心态,从而产生积极的行动。在这方面,我与朱年强先生不但有所感,有所悟,而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所以,我们总是积极面对人生,即使遭遇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也能以乐观心态淡然处之。非《论语》,何以产生如此似涓涓细流般宁静平和,却拥有水滴石穿般韧性的强大的生命能量?

和朱年强先生一样,我也非常喜欢子贡,并且认为司马迁对他也是喜爱有加,不然,就不会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给予他那么大的篇幅。《论语》十哲把子贡列入了言语科,其实,如朱年强先生所言,在文学、政事、经商等方面,子贡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在孔子逝世后,他对夫子的敬仰之情非但不减,反而有与时俱进的趋势。不但与其他弟子一起守孝三年,而且在大家散去之后,又守三年,成为千古尊师第一人。尤其是在树立孔子的威信方面,起到了其他任何弟子都没能起到的作用。所以,每逢到孔林拜谒孔子墓,我总要在子贡庐墓处停伫一番,默默地对这个贤哲表达真诚的敬意。

与朱年强先生一样,我们还都关注到了孔子思想中的“时”。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所谓“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能够不拘泥于成规,能相机行事、依时而定。孔子则说自己是“无可无不可”。在原则问题上,孔子从来都是毫不退让的;而在非原则问题上,则灵活处之。比如《论语》中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从众”是权变,“违众”是坚持。孔子之所以辞去官位,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也是应时而动,既有原则,也有权变。而十四年后再回鲁国,也是这样。所以,他一点儿也不迂腐,而是通达权变,应机而行。

孔子的“时”还表现在面对“诚信”的态度上。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即使对于“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孔子都给予了肯定,认为他们可以列入次一等的“士”的范畴。而对当时的从政者,则不屑一顾地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由此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诚信是多么的重要!可是,有人也许会问,孔子如此坚守诚信,那么,他本人在任何时候都一定要信守承诺吗?回答是否定的。据《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记载,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五辆私车随从孔子。他为人正直贤能,又有勇气力量,对孔子说:“我昔日跟着您在匡遭遇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遭遇危难,这是命啊。我与您再次蒙难,宁可搏斗而死。”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答应说不去卫都,而且还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才将孔子放出东门。可是,孔子随后就前往卫都而去。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要我以盟,非义也。”在孔子看来,在要挟下订下的盟约,是不义的。既然是不义的,当然就不必遵守。从深层次上说,这不是不守信用,而是机智灵活,是对不义行为的反驳与蔑视。

朱年强先生不但读懂了孔子的“时”,而且他自己也是应时而动的智者。细心的读者从《读论语,悟人生》这部分内容中不难发现,尽管它已形成了一个属于朱年强先生建构的系统,可是,在谈到不同方面主题的时候,有些内容曾不止一次的出现。比如“因材施教”等,即在书中多个主题中都有呈现,给人以重复之感。可是,他并没有受困于这个问题,而是循着自己的思路编辑成书。其实,即使是研究《论语》的大家李泽厚先生也遇到过这种困扰,他在《论语今读》的《前言》中就写道:“关于‘记’更是如此,欢迎尖锐批评,包括内容、形式,如太走题,或太简略,或太多重复(这点十分明显)。”不过,他认为:“《论语》原文原意也多重复。我认为重复有一定好处。”这些一点儿也没有影响到《论语今读》的思想文化价值。我甚至认为,《论语今读》是我看到的所有关于《论语》译注的最好的版本。由此观之,朱年强先生的这本书,有这些重复并无大碍,反而因其应时而动,不囿于条框,让它有了相类于“朱氏”的朴实自然的印记与风格。

而我呢,尽管非常认真地写下了近十万字的对《论语》的感悟文章,可为了不至于有些内容重复,迄今尚未成书。

朱年强先生以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恒心,以“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耐心,以自己的睿智潜心阅读中外教育名著,用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点点滴滴的累积汇聚教育改革正能量,彰显了一个教育行者的赤诚情怀。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我不但佩服朱年强先生这个人,也喜欢他的这本书。

2017年7月9日于济南

(原载于《泮水随笔》,朱年强 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7年10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