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不亡者寿”的于永正老师
“死而不亡者寿”的于永正老师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12-12

“死而不亡者寿”的于永正老师

昨天下午,在夕阳洒尽最后几抹血色时,我步履沉重地来到于永正老师门前。在其对面临时搭起的吊唁篷里,第一眼就看到悬挂在前上方正中央的于老师的照片。他没有像往常那样谦恭而热情地迎接我,连一句话都没有,只是慈祥而安然地笑着。和他短暂的对视后,沉痛的情绪便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地朝我袭来。我不由得,叩六拜;然后强忍着泪水,缓缓退出。

不禁想到与于老师相依为命的他的夫人杨老师,此时此刻,她孱弱的身体何以承受得了这如此沉痛的打击?

走进于老师的屋里,他夫人目光相遇一刹那,我们都不由得紧紧地抱住了对方,失声痛哭起来。最后,还是她先住了哭声,抽出餐巾纸,递给我,让我拭去满眼的泪水。

说起8日早晨602于老师临走时的情形,她说,他没有任何痛苦,像往常一样,自然,从容。溘然逝去,嘴角上依然洋溢着微笑。

听杨老师说到这里,我环视整个客厅,斯人虽去,往事宛然。我觉得,于老师并没有走,还像以前一样,我们相挨而坐,扺掌而谈。回过神来,方知这并不是真相,只是往事回忆式幻觉的瞬间呈现。回忆牵引出痛苦的思绪,也勾起无限敬仰的深情

记得今年1月19日来拜望于老师的时候,也是在这个客厅里,笑谈生死寻常事,杨老师诙谐而又自然笑着呼应他。当时就想,非求道而得道,求仁而得仁,夫何有如许的洒脱!

现在于老师走了,可他的洒脱已经融进了杨老师的生命里,让她拥有了仁者的厚度与精神的韧性。

总要告别,没再流泪。和杨老师再次紧紧地抱在一起,可这回双方传递的都是鼓励的话语。

走至屋外,不由得再次走进吊唁篷一次凝望于老师照上的笑容。跪,叩六拜礼。缓步离开,让无限的悲痛在心里徘徊;同时,挥之不去的,还有深沉的思索与崇高的敬意。

,住在汉中福禧国际大酒店1421房间,许久方才入眠;而随后的梦里,又见于老师;惊醒,屋里空空如也,不由得泪出声泣。

11日早上7:10,远道而来住在酒店的前来参加于老师遗体告别仪式的人们,便坐上大客车,前往徐州殡仪馆。

遗体告别仪式设在汉韵厅,门正中九个大字赫然在目——沉痛悼念于永正同志。

走进汉韵厅,对面鲜花簇拥中,是于老师微笑着的照片,而沉痛悼念当代教育家于永正先生”的黑色大字格外显眼。两边是两条竖幅对联——

教坛出巨匠呕心沥血说语论文

白首怀丹心鞠躬尽瘁培桃育李

130多单位和于老师的亲朋好友以及他的弟子敬献花圈,似乎也在默默无言地向于老师表达着深深的哀悼与怀念。

来自全国教育界的数百名教育专家、校长、教师与媒体人士,就在这里与于老师告别。

于老师安静地躺在鲜花丛中,好似在向所有来的人逐一微笑而又无语告别。大厅安静极了,所有在场的人,都在心里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对这位仁者智者崇高的敬意与无尽的哀思

在与于老师的夫人杨老师握手告别的时候,她将极大的悲痛隐忍在心里,眼里不再有泪水,甚至显得比较平静,我觉得她那弱小的身躯突然高大起来!如果不是一个极其坚强的女性,绝对不可能会在这个时候呈现出如此的生命状态。不过,在我握住她那瘦小的双手时,她还是没有控制住感情,再一次抱住我,低微的声音里,透射出来的是压抑不住的悲痛。我的心里一紧,泪水不由得贮满了双眼。我赶快再次抱住她,希望她多多保重。然后,悄然离开……

于老师一生都在修身,齐家,行教天下。他没有什么权,也没有多的钱,可他的思想高格与深厚学养,却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滋养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师他的仙逝,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子贡曾这样称颂他的老师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衷,如之何其可及也?”这不正道出了于老师的弟子,以及更多与他相识相知的人们心底的声音吗?

我想,于老师影响至巨,前来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的,也许还有未必与他有过什么交往的人,因为他们从他的书里、他的课上,汲取着丰沛的精神营养。

果不其然,一声“陶老师”,我回首一看,竟然是合肥市瑶海区行知小学的赵俊友老师。他不是于老师的弟子,甚至一次都没有当面得到过于老师的教诲。可是,他一直在读于老师的书,并从中汲取了很多精神营养。于老师在他的心里,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赵俊友老师已经是有着一定影响的很优秀的年轻教师,可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向于老师学习,才能产生更大的生命飞跃。

今天早晨7点多钟的时候,赵老师突然听到一个让他惊愕万分的消息:于老师逝世了,而且今天上午9点半,在徐州殡仪馆举行于老师遗体告别仪式。他一下子愣住了,悲痛得几乎难以自持。稍一清醒,便直奔合肥高铁站,到达徐州东高铁站后,匆匆走出,急急坐上一辆出租车,便径奔殡仪馆。恰巧,告别仪式正在进行着。

他对我说,仪式结束了,他要马上坐出租车返回徐州东高铁站,再坐高铁回合肥,因为上午的课临时调到了下午,必须赶快回去,不能耽误了孩子们的课。

赵俊友老师说出租车司机还在外面等着,说完与我握手道别,然后匆匆离去。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我想,像赵俊友这样的年轻教师,还会有很多吧!连于老师逝世的消息都不知道的人们,也许会更多吧!他们虽然没来,可那颗对于老师敬仰的心,却是与我们一起热烈地跳动着的。

于老师真的走了,而且是永远地走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存在,他的大仁大智也将永远影响着活着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并没有走。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岂非于永正老师之谓哉!

陶继新

2017年12月11日傍晚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