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让生命摇曳出新的精神气象——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
写作,让生命摇曳出新的精神气象——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10-11

写作,让生命摇曳出新的精神气象

——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

陶继新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常言表明:写作,对于很多学生甚至某些老师来说,都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不愿写作,写不好文章,成了不少人难解的“方程”。可管建刚老师和他的学生,对写作却保持着持久的兴趣,字由心出,情真意长,长年有佳作不断问世。而他自己,更是创造了自2005年出版第一本专著以来,每年都有著作问世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苦涩。初为人师的管建刚,不但称不上优秀的教师,甚至连“合格”都要打上问号。况且,他既不喜欢当语文老师,也不会写文章。

就是这样一个从零开始艰难腾飞的人,却能乐在其中且屡创奇迹,奥妙何在?

初为人师的彷徨与焦灼

1991年暑假,管建刚从吴江师范毕业,未上讲台,就得了一场大病,卧床治病将近一年之久。直到1992年5月,他才勉强到一所农村小学上班教学。

怎样教语文,不知道;如何写作,更不知道。

与其说教学,不如说在养病。

两三年后,他的身体虽说好了,可家里又出事了。他父亲与人合伙办的工厂亏损巨大,合伙人一走了之,残局与债务全由其(父)一人承担。

看着六神无主、痛苦不已的父母,管建刚没法犹豫,只好当起了“厂长”,把还债的重任扛在自己的肩上。

他一边教学,一边办厂;教学是副业,办厂是主业。

三年之后,债务还清,何去何从?他母亲说,儿子生过大病,还是当个老师吧

是时,已是1997年的年底。

初尝胜果校准人生方向

春天,绿了人的心情。

1998年初春时节,管建刚悠然地走在通往学校的田间小路上。看着泛绿的庄稼与小草,感觉好像是第一次享受这上苍的馈赠,不由得慨叹大自然的造化竟是如此之美,一种久违的情愫和热情瞬间点亮心灯。

没有了办厂时的焦灼与紧张,有的只是与天地合一的美妙和灵感。

刘勰说:“情动而辞发。”管建刚触景生情,心中涌起一种渴望,一种梦想。这一天,写出了他的第一篇散文《三月》。当然,成文的过程不只需要内心火光闪闪的情感,还需要理性思考跳出来“点彩”,甚至是几十次的修改,最终才有了这篇三百来字的短文。

突然萌发一个念头——何不将它投到《吴江日报》?

他知道,此举有点“异想天开”,投去也一定是“泥牛入海”。他不由得笑自己怎么这样的不知天高地厚!但一向有着“小任性”的他,终归还是将《三月》投进报社的信箱,因为他坚信任何一株植物成长都是从根部开始的。

文章竟然发出来了!一切似乎超乎常规。

包括管建刚本人在内,所有人疑问与惊诧之后,最终确认了《吴江日报》有篇题目为“三月”的散文下面,写有“管建刚”三个字的白纸黑字的事实。

一颗露珠,也能发出钻石般的光芒。

彩虹横跨之后,人们由怀疑到确认,开始将欣赏与敬佩的眼光投向管建刚。而他自己却怎么也想不出编辑看中稿件的原因。

为了破解这个难解之谜,管建刚大着胆子走进了吴江日报社,见到了编发《三月》的编辑。

编辑坦言,在排版就要付印的时候,报纸的一个角落里尚有一块比较小的地方空着。你的《三月》,恰巧填补了这个空白。别无选择,就随手将它编到了这天的报纸上。

编辑随后对管建刚说,这虽然有偶然的因素,可还是表明你的文笔不错,所以,你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会写出更好更多的作品。

临行,编辑握着管建刚的手,非常热情地对他说,再写了散文,继续给我们投稿啊!一种太阳的光照,让他热血沸腾,兴奋不已。

心潮洗浴心灵。写作的欲望,由此被彻彻底底地撩拨起来。

由《三月》始——打开一扇小小的窗,就应有《四月》的续——敞开一扇宽阔的门。

一盏灯,把整个寒夜照亮。

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的路上,每天他都如同一位采风者,一边仔细观赏沿路的风景,一边思考如何将其变成文字。到了学校或家里,便将所见、所想、所感、所悟写成文字,再一遍又一遍的修改,终于写成了四百多字的散文《四月》。终于,四百多字的散文《四月》写成了!随即,他毫不犹豫的把它投到《吴江日报》。

结果,又在报纸的一个角落里发表了!

同办公室的老教师鼓励他说:“你再写篇《五月》吧!”

其实,管建刚也是这样想的。因为此时的写作圣火,正在燃烧着他的激情。可是,平时很少阅读,即使有话要写,也往往因为词不达意,难以写出层次深一点的散文。脑海里好像只存有一个词——江郎才尽。

写不好,写不下去怎么办?他想到了阅读。

开始读的是刘绍棠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且为其语言的生动、活泼、含蓄、优美和节奏感而倾倒,作者所展示的乡风水色、世俗人情,既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感觉,又让人领略到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质。

管建刚在惊叹于刘绍棠写作妙趣的时候,开始研读其中的“术”。

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即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阅读思维的转变。

他发现,刘绍棠只有潞河中学毕业文凭,可他因为博览群书,又有丰富的农村生活阅历,才有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看来,阅读中蕴藏着智慧和力量,只要有文化的滋养与生命阅历的和谐,就能让写作聚集成流淌不尽的活水。

在此后的写作中,管建刚就不仅仅伫足于观察生活这一个层面,每天还以朝圣者的心,游弋于阅读的海洋,自由的吮吸着各种知识的营养。

《五月》的发表,更把他引向文学之路。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大冰在《阿弥陀佛 么么哒》一书中说过的话:“人生是一场不断校正方向的旅行,有人找到的方向是事业,有人找到的是信仰,有人找到的是爱……我们可以旅行,但不能没有方向。”有了方向,才能走向成功。此时的管建刚,在人生的路上,因为校准了方向,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每月一篇的散文的质量也在持续提升。

1998年10月,管建刚对爱人说:为了方便写作,我决定要买一台电脑;为了方便投稿,还要买一台打印机。这对于一个农村小学老师家庭来说,当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为此,他向爱人保证,一定加倍努力,多写稿子,用稿费将这笔钱挣回来。

电脑与打印机落户于一个农村小学老师家里,在当时绝对是一个轰动性的新闻。于是,就有了不少好奇者前来观看与探寻。这更加激发了管建刚写作的热情,他要让爱人及大家看到,有了电脑与打印机的他,写起文章来一定会如虎添翼。

从此,每天晚上7点到9点,管建刚便雷打不动地坐在电脑桌前写作,每周完成一篇800到1000字的文章。

冬天家里没有暖气,也无空调,手脚冰凉,如何写作?

爱人为管建刚准备了一只装满棉花的箱子,写作的时候,就把双脚伸到箱子里;爱人又为他制作了一双手套,只露出手指,用以敲打键盘。

如此的折腾,一般人看来,这一定是一种折磨与受罪。可对于管建刚来说,那绝对是一种高级享受。因为自己不但拥有了一般人没有的属于奢侈品的电脑和打印机,还有爱人的呵护,特别是有了更多更好的文章持续不断的完成和发表。

管建刚振奋不已,写作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最美好的事情。

到《十二月》发表的时候,管建刚的散文不但有了形散而神聚的共性特点,还有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风格、乡土情结和独特的艺术个性。

中心校甚至县城的一些教师与领导,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了。

写作,原来不但可以收获“春天”,还可以赢得这么多人的信任!

在自信心一下子提升起来的管建刚的心中,教学不再只是一个混日子的差使,而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有文化的职业。

与此同步而进的,还有其语文教学的突围与超越。

因为以写促读与以读促写让其生命有了新的气象的时候,他也在思考,是不是以读促教与以教促读同样可以演绎出万千的精彩?

他开始尝试着写教育故事与教学论文,并在1998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荣获了二等奖。

领奖的时候,又恰巧与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薛法根同住一屋。他惊奇地发现,参会的人们纷纷前来向薛法根老师请教,宛若拜见演艺明星一样,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一位优秀老师,还可以如此风光无限!

打开了眼界,就等于打开了心扉。霎时,他握紧拳头,感到手中有了“火把”,更深信心中有了“火神”。

于是,他天天跟在薛法根老师后面,悄悄地向他学习,并暗下决心,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成为像薛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独自开辟一方新生的天地。

再回小学教学的时候,尽管还是那个村小;可由于有了志在远方的抱负,便觉得那个村小成了他昂首腾飞的“发迹”之地。

是的,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何处,只要奋争向前,就一定能抵达那个理想的乐园。

顺势而为激发学生发表欲望

管建刚写作的激情之所以长盛不衰,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发表。它有着永不消尽的魅力,支持着他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章发表中获取生命的动力。

管建刚想,大人如此,孩子尤甚。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开辟一个发表习作的园地,他们也一定会激扬文字,兴奋不已,持续成长。

管建刚是一个有想法就有行动的人。2000年春天,他和所教的孩子们一起,编辑“出版”了第一份《班级作文周报》。每周一期的报纸来稿,全是本班学生一周内所写的作文。在上面发表了作文的孩子,个个骄傲得像小英雄似的。作文尚未见报的学生,也在摩拳擦掌,试图在下一期上能有自己的“大作”问世。《班级作文周报》瞬间燃起学生心中的火焰,于是,作文,不再被学生视作难以完成的作业,而是成了他们内心的美好渴望。

正当一把火刚刚烧起来,孩子们沉浸在创刊初期的兴奋的时候,管建刚却因病住进了医院。而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他出院时,孩子们竟用自己编辑、排版、印刷的三期《班级作文周报》来欢迎老师的归来。

今天谈及孩子们的作文能力大步朝前迈进的事,管建刚依然激动不已。因为他发现,这份报纸不只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发表的平台,同时,孩子们写作的春天陡然绽放,铭记下了其童年的美好回忆。一位已经读高二的同学这样写信给管老师说:“再回首,看当时的那些周报那些故事,幸福的眼泪就会叭嗒叭嗒地掉下来。”

童年,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的幸福与否,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影响到其未来的幸福感。好的写作教学,不只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好作文,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写作所带来的心灵愉悦——一种倾泻如瀑的奔腾,并让这种幸福感持续不断地在未来的生命中延伸且大放光芒。

奇思妙想永葆学生写作激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瞬间即逝的兴趣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而小孩子对于《班级作文周刊》这样的新生事物多会产生兴趣,可他们也容易“喜新厌旧”。孩子们的兴趣持续到两个来月的时候,便不再感到新奇,写作的动力也由精神饱满变为撒气的“皮球”。

只有让新奇时时发生,让新的目标、挑战、机遇不断呈现,才能让孩子们永葆写作的激情。于是,管建刚又有了别出心裁的招数。

一、“等级评奖”活动

了知学生心理状态与写作妙趣的管建刚,为了不让学生的脑子“生锈”,手脚变懒,便很快创新出了一个“套路”——“等级评奖”活动。

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作文一篇,就可以获得一张用名片纸制作的“刊用纪念卡”。每出版一期报纸,便在全班举行一次隆重的发卡仪式。纪念卡上还有管建刚老师亲笔写下的鼓励性语言。比如:“你的作文真棒,相信你会‘更上一层楼’的!”“未来的小作家,从这里起飞吧!”“美好的童年记忆,留在了你的作文上,也留在了老师的心里。”

“刊用纪念卡”不但成了写作水平高的象征,还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成一种自豪感,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进而,点燃努力写作的烈焰。

获得三张“刊用纪念卡”的学生,则可以换取一张“作文新苗奖”。此后如果再在报纸上发表5篇作文,则可以获得“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就可以获得“班级小作家”称号。此后再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刊出2-3个“小作家专栏”。获此称号并在正式出版的报刊上发表一两篇作文后,便可以摘取最高奖的“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享有出版一期“个人专刊”的资格,即这期周报上的所有作文全部出自这名学生之手,并面向全校发行。

提升作文获奖等级,是每个孩子的心理向往;但每提升一个获奖等级,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然,就难以写出更好更多的作文。为此,孩子们主动地读书与观察生活,研究写作的方法技巧,所有的愿望、勤奋、竞夺之花在这里悄悄地盛开。

当孩子们的优秀作文纷涌迭出的时候,其内在动力自然也就自我启动了。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那么,我们也不妨说:“写作由己,岂由外力哉?”

二、“积分”活动

“刊用纪念卡”之后,管建刚又推出了一个新的举措——“积分”活动,把学生写作的热情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所谓“积分”活动,即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每发表一篇习作,就获得一张用名片纸制作的与这篇习作字数相等的积分卡,其上面印有如下的话语——“祝贺您的习作《    》在第(    )期《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据统计,您的这篇习作获得(    )个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愿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每个学期积分卡上累积的总分,就成了学生“素质报告单”上“作文”项成绩的决定性依据。

“积分”活动分为基分、扣分、加分项目和排行榜。其目的是以写作的“行”,来开悟实践的“知”。

积分,即学生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积分,也就是说起步就能得分。这是从“心底”出发,让学生发现自己就是写作的那块“料”。

扣分。小作者如有错别字、病句与标点符号错误或抄袭,则根据规定扣除相应分数,并将其用于奖励发现这些错误的四人评审小组成员。这一举措,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还让孩子们写作时警钟长鸣,自我提炼,更加认真,也让评审小组评审时更加仔细。从而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及负责任的品质。

加分共有四个项目。

项目一,《班级作文周报》编辑部每月举办一次“点题征文”活动,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目的是实现精神导航,全员参战,并激起斗志,促进竞争。

项目二,如果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上期佳作”,则加100分;在正式报刊发表,则加300分。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项目三,学生一个月按要求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鼓励学生贵在坚持,百写不厌。

项目四,学生每出一期“小作家专版”,得1500分,老师还要在“作文活动课”上为其开一场“作品分析会”。这,让激情再次点燃,让生命彻底绽放,同时,发出无字战书——不服来战。

排行榜。每一篇发表作文的积分和每位小作者获得的积分,由学生小助手利用Office里的“工具”统计好,记录在excel文档里,月底统计出一个“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军团按积分多少排序,前10名为第一军团,第11—20名为第二军团,第21―30为第三军团……每个军团分设冠军、亚军和季军,并为他们合影留念。“排行榜”每月一次,到了下一个月,重新开始。

为了进入上一层次的军团或获得冠军等,孩子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培育了孩子们虽败犹战的勇气,练就了一颗“披坚执锐”的决心,以及拥有了取得佳绩而不骄不傲的品质。

一些习作,语言自然生动、内容丰富新奇,甚至让老师生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的感叹。即使那些未必被老师与学生看好的学生,有的时候也会如一匹黑马一跃而出,给大家一个惊喜。

同学们发现,写作,如同脑中拥有一片灵光,牵引心的脚步,竟然是如此的有趣。更重要的是,不只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了,并由此喜欢上了写作,还把迷路的自己唤醒,找到了自己,爱上了生活与学习。

童年,因有了这份特殊的文字记载,而有了永不消逝的美好。

三、“稿费”活动

教师发表文章,会得到人们对其教研水平的认可,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还能拿到稿费,增加经济收益。如此的一举多得,就成了一些优秀教师持续写作的重要动力源,管建刚正是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优秀教师中的佼佼者。

那么,小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习作的时候,如果也能得到一笔稿费,同样会成为其积极写作的一个动力支持。

于是,“稿费”活动,便在管建刚的班里拉开了序幕。

不过,学生所得稿费,并非真钱,而是制作在名片纸上的模拟稿费单,上有“《班级作文周报》第  期稿费    ”字样及编辑部公章。

虽非真钱,却能以稿费单换取课外书。每期报纸发放的“稿费”约为50元,每千字作文“稿费”6元。一个学期,需要1000元左右的书钱。

第一年“稿费”来自管建刚与他的学生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稿费,以及学校的奖励。后来,一些教师参与到他的作文教改中来,经费就有了更多的来源:一是学校科研经费,二是家长资助,三是适当收费。

“稿费”有了来源,小作者每期收到“稿费”也就有了保障。

而收到“稿费”的学生,个个高兴得眉飞色舞,写作的热情与日俱增。而读书量的增加,又为其写好好作文注入了精神能量。越来越多的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写作,一周写几篇作文者,比比皆是。

有的为了多拿“稿费”,一篇作文长达数千字,也因此,冗长无用之语时有出现。为此,管建刚提高了作文发表的门槛。于是,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自主性大大提升。如果教师指出某个学生的作文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他就会立刻记在纸上与心里,认认真真修改。结果,《班级作文周报》不但有了更加丰沛的稿源,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质量。

与此同时,管建刚向孩子们承诺,每刊出一期“个人专刊”,奖励“稿费”10元。结果,渴望出版“个人专刊”的学生,个个内心充满着不可思议的力量,班内呈现出争先恐后与“水涨船高”的态势。

虽在同一个班,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如果只发表水平高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的学生作文就永远不可能见报。具有“有教无类”思想的管建刚,开始思考在调动起作文水平较高学生激情的同时,也让水平一般尤其是写不好作文的学生也能热血沸腾地投入其中。为此,他推出了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c、d版“酬金”低,录用的文章数却多。

管建刚认为,学生尚在成长之中,不能用当下写作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优劣,来判定其未来写作的成就大小。他的写作教学,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搭建一个发表文章的平台,让他们都能生成“我能行”的自信,从而为未来成长奠定基础。

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等级评奖” “积分” “稿费”这三项活动,不仅成了管建刚作文教学的三大动力支持系统,也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写作热情,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激励与鼓舞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摇曳出童年学校生活里的一道又一道美好的精神风景。

也许有人会说,为发表与受到激励而写作,精神层次是不是有点儿低了。其实,我们不要只看当下的这一表象,而要看到其后延伸的意义。

当初管建刚写作的动机也未必高尚,可是,由此而生成的对写作的终生热爱与追求,却成了他一笔巨大的精神资产。

心辽阔,境界就辽阔。

今天的管建刚,不会再为得到人们的认可而写作,也不只为了摆脱生存与教学的困境而写作,而是有了一种生命成长的需求。他从写作中发现了自身的巨大潜力,并在精神的窑炉中实现了凤凰涅槃,在写作这条路上一步一脚印,砥砺前行。每个人虽然只有一次生命,而活法却有千万种。让自己的生命闪烁出耀眼光华的时候,再去引领学生走向积极的人生之路。我觉得,这不但能收获当下成功的喜悦,还蕴含了精神高尚的况味。

从其个人写作的一粒灯光开始突围,到孩子们作文的群星灿烂,不正是一场“作文教学革命”吗?

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不但有“革故”,更要有“鼎新”。

管建刚与他的学生,则实现了这种精神的超越,从而共同摇曳出奋斗不息的全新的精神气象。

写至此处,笔者对管建刚老师更是多了一份敬仰之情。敬佩他的富有传奇色彩且有内在生命规则的教育人生:坎坷、磨难、不甘和奋力抗争,如同隐修的蛹,咬破“黑暗”振翮高翔。

正如斯蒂芬·茨威格说的那样:“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途中,即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生活的使命。”(《人类群星闪耀时》)显然,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的管建刚,不但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而且担当起了自己的使命,践行了自己的使命,由此(让自己的生命如灿烂星河,熠熠生辉。

管建刚简介

管建刚,江苏省特级教师,2008年度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教学名师,苏州教育名家。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2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2013年出版《我的作文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2014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一线表扬学》,2015年出版《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2016年3月出版《和女儿谈》,2016年6月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全程带班录(四年级)》《我的全程带班录(五年级)》《我的全程带班录(六年级)》,以及《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即将出版我不是班主任》《我的语文观

(原载于《新教师》,2017年第6期。)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