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飞共进 完成使命——《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探索》序
双飞共进 完成使命——《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探索》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5-05

双飞共进  完成使命

——《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探索》序

陶继新

与许崇文校长相识时间并不久远,可是,在我的心里,他却是我的一位文友。在学校文化建设及相关的问题上,我们有着共同的话语;在很多属于学理方面的思考,有着心灵相通的感觉。2009年7月,我就与他进行了一场《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的对话,并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三年多过去了,其中的文味与意蕴,迄今依然弥撒在我的心里。适值日照一中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即将顺利结题之际,在由衷地表示祝贺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对许崇文校长多了一份特别的怀想。

如果解读一下《师生成长共同体构建与实践探索》,就会让人感到,许崇文校长和他带领的这所学校并没有在平面上缓慢地滑行,而是有了质的飞跃;日照一中的发展之好之快,同样给我们送来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们对于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认识与思考,以及在实践方面的探索,都有了丰硕的收获。

日照一中的师生成长共同体,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烙印着日照一中的“这一个”的个性特色。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只指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更在于使其形成高尚的人格。《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开篇则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看来,学习者不但要“修己”,还要“修己以安百姓”。有了这种学习上的认识与追索,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正中了《周易》之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否则,所谓的“治国平天下”就会成为天上浮云,空中楼阁。

那么,教师就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担当,即要培养有德之人,即“君子先慎乎德”,因为“德者本也”。这样,在其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将自己之德,“于无声”处传递给学生,从而让他们也有了生命之根,有了立身之本。

当然,教师也应当是有智慧的文化者。文化的要义,就是以文化人。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来“化”天下之英才。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实现文化升值。而且,大凡学识渊博的教师,学生对其也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也多能“亲其师”“信其道”。

在师生成长共同体中,学生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共同体团队中自觉的自律者、主动的求知者,是团队互助成长中的教育者、奉献者,更是团队互助中的受教者、受益者。其实,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不管是在思想道德层面,还是在知识与智慧领域,他们都有着常人不可想象的能力。所以,学生要在老师人引领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教会与学会不一样,学会与会学也不在一个层次上。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这种潜能,特别是压抑了这种潜能,就有可能让这些潜能难处于沉睡状态,甚至归于死寂。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成长共同体中的任何成员,包括教师本人,都是学习者,都应当在团队成员的相互激励、启迪、督促、辅助中开发内蕴于身的潜能。这样,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日照一中的师生成长共同体,还有一个和谐的理念。它包括了师生之间学习上的和谐,也内涵着彼此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同在学校,教师就不能做“人上人”,也不能做“人下人”,而是做“人中人”,与学生同心、同学、同行、同乐。《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那么,师生同心同德,就会生成巨大的生命能量,不但可以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也会让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乐在其中,美在其中的生命状态。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