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播种经典文化的种子
——《“三主式”经典诵读教学法实践与研究》序
陶继新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有潮起潮涌之势,比如陈琴老师的素读与吟诵、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等;可从总体上看,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一本小学语教科书,只有二三十篇课文,且多为白话文,可非要讲上一个学期不可。由此浪费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学生的生命。
大家知道,梁启超是文化大家,国学大师,有一天,他碰到他的老师,非常虔诚地请教老师:“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说:“你已经是大家了,还要向我请教吗?”梁启超说:“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看到学生的态度比较诚恳,就说了:“如果你真要我提意见的话,我对你的文章最大的意见是,你的文章我只想读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了。你的文章不够含蓄,不耐人寻味,太白了,太浅露了。”梁启超的老师对梁启超文章的点评,一言点出了白话文的最大特点。白话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我们现在课文上的绝大多数文本,还没有达到梁启超作品的水平。梁启超的作品读一遍就不用再读第二遍了,其他一般作品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可是,我们现在白话文的教学,偏偏要对学生看一遍就懂的文章,非讲上无数遍不可。甚至有的还陷入到了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的怪圈之中。
于艳老师的著作《“三主式”经典诵读教学法实践与研究》,让我眼睛一亮。她的这个课程,有理论的构建,也有方法的指导,取之可用,用之有效。如果不是对经典诵读深有研究,如果不是心系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不可能写出如此一本著作的。
这本书中有很多观点很有价值,比如“诵读为主,讲解为辅”的理念与思路,就有其深刻的意义。记忆有一个不变的规则:年龄越小,记得越快,忘得越慢;年龄越大,记得越慢,忘得越快。如果不在小时候让学生将一些内蕴着中国古老智慧的经典记诵于心的话,以后花费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诚如中国第一篇教育学的论著《学记》所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人在不同的生命时段是有其不同的“历史使命”的。如果对小学生大讲其经典的深刻内涵,对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大多是事倍功半。而如果让他们“素读”背诵,就会出现让大人惊诧莫名的奇效。
也许有人会说,小学生连经典的意思都不懂,能背会吗?持这种疑问的人不知道一个常识性的知识:小学生不同于大人,他们的记忆,更多是图像与形象记忆;而大人的记忆,更多借助的是抽象与逻辑思维。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思维来推断孩子的记忆能力,这正如孩子也不能用他们的思维来推断大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一样。
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几乎个个在童年时代大量背诵经典者,这种“童子功”犹如在人的生命初始阶段种下了一颗博大精深的文化种子,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下的经典之诵,正是指向未来的生命成长的。
那么,有人也许会问,孩子们学习这些诘屈聱牙的古代经典,能有兴趣吗?是的,小孩子的兴趣易于转移,对于形象化的东西情有独钟。前面说过,他们的记忆更多是图象形象记忆,如果再研究出一些让小孩子感兴趣的方法,学起来就会有一种其乐也无穷的感觉。于艳老师则创新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诵读方法,即“快乐诵读法、不求甚解法、故事联想法、音乐伴读法、图画想象法、经典运用法”等。她的孩子学习经典的时候,不但不感到枯燥无味,反而有一种乐此不疲的审美快感。这种方法不但适应于于艳老师的学生,其他教师“拿来”用之于自己的学生,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还有其很好的推广价值。
如果需要给于艳老师提点建议的话,那就是以后再给学生教学经典的时候,还可以作以适当的拓展。尽管书中也收录了一些《论语》精编60句,我觉得还不太够,还要更多一些。2500多年来,大浪淘沙,《论语》《老子》成为人们公认的经典、世界共同的智慧。其他如《大学》《中庸》《孟子》《庄子》等也进入经典之列。因为这些经典之作中,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而且也流泻着思想的要义。如果让这些经典之作从小深入到孩子的心里,就会为生命积蓄下一大笔精神与智慧财富,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彰显出其巨大的生命能量。
期待这本书的出版,也期待于艳老师走上“更上一层楼”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