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在进取中闪光——《那些人,那些事儿》序
灵魂在进取中闪光——《那些人,那些事儿》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4-13

灵魂在进取中闪光

——《那些人,那些事儿》序

陶继新

 刘宗顺先生的教育随笔集《那些人,那些事儿》的书稿发到我的邮箱里已经很久了;可是,总是因为太忙,直到今天,才得以阅读。不过,这一读,我才发现,这本书委实不应拖到今天才读的,应当在“百忙”中抽出些时间,提前享受这份精神盛宴的。

刘宗顺先生是一个年轻的教研员;在我的心里,教研员是指导某个区域教学研究的权威教育专家。我的朋友中,就有一些很有水平者,称其为专家,绝对不会言过其实。不过,不少教研员长期不在课堂上教学,虽然经常听课,可是,在指导教学的时候,总让人感觉有点若即若离的感觉。刘宗顺先生则不然,他当着教研员,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学语文教师。在他看来,课堂是他教育研究的根系,没有这个根,说起话来就会缺少底气,就会少了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权。而且,我看过他的一些教案,听过他的课堂教学录像,感到他是一个得语文教学要妙者,言必有中,“文”味十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读了很多书,而且读得品位很高。他读进去了,他了悟了书中的要义,并将书中的精神融化到了他的生命里。于是,他的文字里,就有了十足的“文”味。所以,这些随笔到处都是一道文化风景。读的时候,非但不再劳累,而是感到那是一种文化之旅。这些文化,与他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又水乳交融地化而为一,形成他的教学与研究文风,也形成他的研究语系。一些教研员,在教学研究上非常努力,可为什么总是没有一个本质的飞跃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是陷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没有源源不断的文化之水的浇灌,所以,只是教学研究,只是枯燥无味地述说。这既是一些教研员穷其一生,苦其一生,难其一生,总是走脱不出来的原因之一;也是刘宗顺乐在其中,“后生可畏”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出现这种景观,是因为他有着足够的文化积淀,对学生有着特殊之爱所致。而这些,又成为他做教研员的一笔极其可贵的精神财富,让他的研究中,始终有一种生命的活水在流淌,让你感到那些研究文字,是从生活里流淌出来的,是带着刘宗顺个性色彩的一种闪烁着真善美的研究。让你有一种久违的感觉,让你有一种欣赏不已而又乐而忘归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主张老师写“下水文”,刘宗顺先生则主张教研员也要写“下水文”。学校是文化的圣地,教师应当是拥有文化者,所以,挥笔成文本应是份内之事。可是,现在不少教师不会写文章,甚至害怕写文化。这样的老师,怎么能教好学生的写作课呢?教研员也是这样,要求教师写论文,自己首先要写论文;要求老师写教育随笔,自己首先就要写教育随笔。不然,指导教师的时候,就会言不及义,就会让缺少足够的说服力。刘宗顺先生不但写,而且有感则发,有事则写,有思则议,于是,就有了一篇又一篇让老师们称道不已的文章。此之谓熟能生巧也。刘宗顺写文章非但不是一种痛苦,而且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成了一种审美快感。越是这样,他也越是喜欢写作,也就写得越来越好。

与刘宗顺先生交流的时候,还有一种深深的感觉。他太爱教学与研究工作了。乔布斯有一句金玉良言:“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他爱这份工作,珍惜这份工作,所以,在一般人看来,他如此紧张地工作与写作,一定会非常劳累。可是,我觉得,他是有点紧张,但是,他的心不累,他不但在用心做教育,而且也是快乐地做教育。这种心绪与境界,又加快了他走向更大成功的步伐,也让他的人生有了别样的色彩。

刘宗顺先生正是“而立”之年,丰硕的成果让他远远超过了同龄之人。不过,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也要提醒刘宗顺先生,不要太急。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凡事都有一个规则,大器晚成者,不但可以收拢一般的成果,还可以在“道”的层面游艺与回咏唱。所以,在未来的行走路上,更要沉下心来,更多地诵读一些经典作品,更好地向真正的名师学习,甚至向一般的老师学习,为自己积淀下更加深厚的精神资本。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时,就会一跃而起,成为让人们刮目相看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家的。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