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晨光下展示扎根的方向——《落雪的清晨》序
站在晨光下展示扎根的方向——《落雪的清晨》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4-12

站在晨光下展示扎根的方向

——《落雪的清晨》序

陶继新

杨松银先生《落雪的清晨》的书稿我并没有读完,不是读不下去,而是太为精彩。我不愿浮光掠影地做一部优秀作品的匆匆过客,而是想在以后有暇之时,细细咀嚼它那诱人的美味。但是,由于近来太过紧张,书又急于付印,只好“旁敲侧击”地说些未必切中肯綮的话语。

作品的价值,最为重要的是真实与自然,所有故弄玄虚者,都会在它的面前黯然失色。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尚且如此,何况写作呢?但是,人们大多不知其中的玄妙,依然在追寻着那个所谓的“华丽”。

杨松银则不然,在我随意从《落雪的清晨》中拜读的二十来篇作品中,就寻到了那份真实与自然,令我感到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当下社会上浮夸之风与造假之势随处可见,自然也影响到写作。如果没有一个文化定心,就可能随“风”而行,失却写作主体最为本真的东西。杨松银先生作品的真实与自然,与其心灵的真实与自然肯定有着内在的维系。不然,何以如此叩动我的心弦?

如果只是真实与自然,语言太过直白,读来则会缺少诗意与情调。杨松银先生作品的可贵之处,则是真实与哲理并在,自然与诗意并存,令人感到那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愉悦的文化之旅。而这种审美张力的背后,透视出的是作者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人们很难想象,这么多的作品,开始竟然是被学生“逼”出来的。当然,这其中又有了作者的“诡计”,以及施行“诡计”之中的“窃喜”,特别是此后学生“愿者上钩”的快乐写作。如果一意地在被逼迫的状态之中,就不可能有如此清丽的作品。关键是作者与学生都在短暂的被逼之后,有了持续不断的写作热情。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写作成果,又进一步激发了这种热情。于是,写作,就成了师生之间“以文会友”的心灵之约。

学生内蕴着巨大的写作潜能,而这种潜能一旦开发出来,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杨松银先生的学生写作之多之好,绝对是在被“逼”之前的杨松银不能想象的。这一定会给他带来超常的鼓舞,甚至让他由此而看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那片绚丽前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爱上写作,就会成为其一生的爱好。而一生爱上写作,就会为自己积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其作用可想而知。它不只会使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享受出奇制胜之美妙,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记载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史。这比那些不写作的人,就多了一份心灵的收藏,一份自我欣赏的愉悦。

杨松银老师写出这么多的优秀作品,有偶然因素,又不单是偶然。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文学素养。即使有的老师也可能被逼写作,可是,由于文化积累不厚,写起来往往词不达意,少有文采。杨松银先生读了很多高品位的书,为自己的精神“银行”储存了很多文化。文化不断升值,到了一定的时候,下笔成文,也就水到渠成。所以,在倡导老师写作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写作的前提——读。因为读书与写作在逻辑上构成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关系,没有对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甚至背诵,就不可能有文采斐然的作品纷涌迭出。读的好书越来越多,写起来也就越来越得心应手。反之,写作水平的提升,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作者的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进入到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而到了这个境界之后,老师们孜孜以求的教学质量,也就会不求自得,甚至产生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超越。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