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孝行天下》序
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孝行天下》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4-12

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

——《孝行天下》序

陶继新

何谓“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最初的涵义就是“善事父母”,即奉养父母。

据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尧典》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尧帝在选择接班人虞舜时,就特别注意到虞舜的“克谐以孝”。到了春秋战国,儒家便把孝奉为“百行之首”。《论语》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经》里记载的孔子的话说得更明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是中国关于孝的第一部专著,从内容上看,它是孔子和曾子师生二人的对话,曾子问,孔子解答,最后由曾子整理而成。《孝经》提出了“孝治天下”的伦理宗旨,阐发了孝与人本身、孝与家庭、孝与政治、孝与社会的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使孝的涵义逐步丰富起来,形成了独具中它认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孝”而达国特色的孝文化。

孔子的弟子有若甚至将孝作为立身之本,认为“本立而道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话,其人格定然出现问题,所谓的爱集体爱国家,都令人怀疑。尽管古代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可是,没有从小之孝,就不可能有未来的对国家之忠。

当代学者黎鸣在《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说,“文明的中国人连续地生存了四五千年,唯一地显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真诚之处,还真正只在这个‘孝’字上”;“中国就是靠这个‘孝’字支撑了两千多年的文明”。黑格尔在研究中国文化时曾作过这样的分析:“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法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教’,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但是,当下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受宠的时代,很多人对子女的爱,远远超出了对父母的敬,“家庭孝教”已经渐行渐远。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一个起码的人生规则,那就是由于自己不孝的“身教”,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孩子的心里栽植了一棵不孝的种子。于是,孩子长大之后也必然如法炮制。休说国家利益、民族大来,仅从个体未来生命状态考虑,也应当将孝敬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一项神圣事业来抓。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吧,在记者问他世界上最不能等的事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孝!”看来,孝作为一种文化,还不是中国的专利。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世界大商,恰恰是大儒,却多是品德高尚的典范,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儒商。而这个“儒”的背后,就是人格的支撑,特别是懂得孝且奉行孝的人。

有的人关注了父母的认食住行,这不能不是孝;但没有走进最高层次。君不见,小狗小猫都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如果对父母仅仅停留在“有养”的层面,没有心灵的爱与敬,与狗猫“何以别乎”?

然而,时下父母得不到爱与敬,甚至得不到“有养”者,还不是个别现象。这不只是某些家庭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一些人忽略了超越物质之上的心灵构建。谈起孝,有的人几乎一无所知,更遑论付诸行动了。但一个对父母都不孝的人,对他人,对社会,也会失去爱。而一个社会如果少了爱,就如同一个人没了高尚的精神追求一样,无疑便变成心灵世界中的一具行尸走肉。

令人高兴的是,现在党和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从不同的层面开展起孝道的教育,而且收获颇丰,深得民心。其实,要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有和谐的家庭、和美的校园。通过孝道教育培育孩子的爱心、孝心,必将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稳固的基础。

在中国正朝着向现代化奔跑的今天,我们将祖先历经千年而传承下来的中国孝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由我做起”的基础。

马骏先生多年来对孝道教育进行研究,这当是一件“功莫大焉”的事情。同时,我们还不能将这本书的出版,仅仅视作马骏先生的一个研究成果,还应当将这个成果推展开来,让更多的人了知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走进真孝、会孝,且引导孩子也步入真孝、会孝的境地。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