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生命的从容与洒脱——《麻辣学生酷老师——一个中国新生代教师的另类手记》跋
绽放:生命的从容与洒脱——《麻辣学生酷老师——一个中国新生代教师的另类手记》跋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4-10

绽放:生命的从容与洒脱

——《麻辣学生酷老师——一个中国新生代教师的另类手记》跋

陶继新

得知青年名师苏静的《麻辣学生酷老师——一个中国新生代教师的另类手记》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便有一种欣慰莫名的感觉。作为第一个发现和采写了这一典型的记者,我一直关注着她的生命发展。她的横空出世引发的惊叹与质疑,随着时光的流转,人们更多地在感佩之时,冷静地思考这一典型呈现的人文背景与价值意义。无疑,这本书的出版,将为诠释这一人文背景与价值意义架设了一条文化与心灵的桥梁。

(一)

采写苏静,完全是一种偶然。

2001年7月4日,我去采访青岛十五中的马达同学。高考在即的他虽无分身之术,还是精选了几位挚友为我提供相关的素材。于是,我与他的挚友、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中获取一等奖第一名的苏静不期而遇。

我非常惊诧于苏静轻灵而又生动的语言表述,突发奇想地认为她的教学也定生趣盎然,“节外生枝”地问起她的教育创意。于是,她那精彩纷呈的诗教片断便从她的口中自然清丽地流溢出来。

我顿生兴趣。随后的城阳之行,就有了苏静的相伴。临时设定的采访,就在路上渐渐地步入佳境。

这令我异常激动。“寻寻觅觅”而不见的采写典型,竟是如此地“得来全不费功夫”,实实在在让我领略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栏珊处”的审美体验。

采访愈是深入,苏静的诗教画卷就愈是显得瑰丽而多彩。而惊讶与激动与我同行之际,写作的冲动也在强烈地撞击我的心扉。以至从青岛返回济南之后,梦牵回绕的还是苏静以及她的“青云斋”与“兰若轩”。

工作相当紧张,但写作的灵感却挥之不去,就在数日之内,1万多字的《腹有诗书气之华——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长篇通讯,就从我的心中自然地流泻到我的笔端。

8月1日《现代教育导报》将这篇通讯先行推出之后,《中国教育报》又于9月11日以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出。与此同此,中央电视台关于她的专题报道也在全国播出。

苏静,很快成为当代教育上一个引人瞩目的人物。

(二)

人们在惊叹于她诗教的精彩的同时,质疑之声也伴之而来。一个年仅23岁,教学时间只有一年的黄毛丫头,真的能够创造出如此的教育奇迹吗?

是的,她并非超人,也不是天才。就是穿着,也是那么率意与随便,一点儿也没有青春靓女的刻意妆扮。自然的笑容里,容纳的更多的是阳光与朴实,自然与恬淡。

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张嘉艺小姐和江波先生专去采访时,我也分明看出,不仅惊奇,疑虑也一并写在他们的脸上。可采访一周之后,他们对我所讲的最为重要的两句话就是:“陶老师,苏静的诗意教学,比你写得还要精彩。如果以后结婚生子,一定想方设法送到苏静的门下。”

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同行在慕名而来的同时,心中的疑虑也并非一无所有;但返回之时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在眼见为实之后,他们收拢了更大的惊喜。

是的,一个非常一般的班级,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通过苏静不到一年的教育,几乎人人都能背上100—400首古诗,而且任人命题,两分钟内即可做诗一首。这种教育的奇迹,竟然真实地由这个阳光女孩诗意地书写出来了。

因此,更多的人又说她是一个奇才,一个才女。求贤若渴的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更是慧眼识才女,于2003年之秋,将其特招到自己的门下。至此,苏静就又成了朱氏门下一名在读研究生。

苏静何以文思泉涌,何以频频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又成了不少人探询的一个话题。

其实,一个人的年龄,只能证明一个人的生命长度,而生命的亮度则需要自己打造。苏静虽然年纪轻轻,可她始终在为这一生命的亮度添抹着色彩。她虽然只在人生的旅途上行走了20多年,但其间的许多时光,她都是在与高层次的文化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她尤爱中国古典诗词歌赋,化解不开的诗词情结一直在她的心间萦绕回转。她成了喧嚣市面上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另类”青年。同时,她着力构建了诗意教学生态系统,并拥有了“下笔如有神”的从容与洒脱。

《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当代教育科学》《中国教师》《中国少年报》《教师博览》《21世纪教育》等报刊开始向她约稿,许多地方请她前去讲学。有求必应的她总可以给报刊社和要求讲学的人们一个漂亮的答卷。她的文章有的长达3万多字,诗意沛然中,崭新的教育理念也流淌其中;她的讲座有时一连五六个小时,流畅生动的表述中,透视出特殊的答辩能力与诗意表达水平。

今年夏天,苏静以“苏州大学访问团”成员的身份,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短短4天时间,她却写下了将近4万字的教育随笔《香港情色》。在《新教育在线》上发表后,网友们的好评给她送去的又是一个另样的幸福。

于是,人们突然醒悟过来。苏静不是一个新闻炒作的昙花一现的人物,而是一个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教育新星。

(三)

苏静并非天才,她的父母也不是满腹经纶者;她的学生亦非天才,在她教学之前无不望诗却步。但现在人们对苏静多以才女相称,她的学生也成了人们称道的小诗人。

这昭示出一个多为人们忽略的道理: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是可开掘的。只是一般的教师与学生忽视了这种潜力的开发,抑或被某种外力无意扼杀了而已。

潜力的开发,不可能离开文化。高层次文化的浸润,会使你从平凡走向不凡,走近与苏静相似的文化空间。所以我们在解读苏静的时候,不仅要剖析这一个体突兀而出的诸多原因,更重要的还要推展到更大的层面。不仅苏静,张静、李静,等等,只要真正踏上优秀文化的旅程,就可以创造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奇迹。教师如此,学生亦然。

但目前人们对文化的淡漠,特别是对高层次文化的隔离,使得本可以走向名师行列的教师与之擦肩而过。不少人教学终生,却还是在人云亦云的教学备课参考书的怪圈里“徘徊复徘徊”。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触角斩而不断的今天,让我们的教师走出怪圈,具备诗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这本书尚难称系统,但亮点频闪,色彩斑斓,文化味颇浓。它是苏静创作的第一本教育心情手记,也是一本集新生代教师生存状况、新型师生关系与彰显教育个性于一体的本色之作。读者在感受其语言的轻灵玲透的时候,还会自然地步入一个具有文化气质的年轻教师的心灵世界,并进而体悟到教育的真正意义与文化价值。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