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养成,从我做起——在“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君子养成,从我做起——在“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3-14

君子养成,从我做起

——在“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陶继新

编者按:2016年12月23日,在上海复旦附中青浦分校、复旦五浦会实验学校举办的首届“当代教育与君子养成”国际研讨会上,陶继新先生应邀作了发言,以下是录音整理成的文字,供大家批评指正。

君子养成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课题。这不是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讨论清楚的大问题;不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立己方能达人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要想达人,首先就要立己。如何立人?我用了一种非常笨的办法,就是背诵古代经典。因为经典中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也多流泻着思想的要义。当将其背诵下来之后,其思想与智慧就会在无形中走进你的心灵世界。

遗憾的是,我觉悟得比较晚,49岁才背诵了《论语》,66岁才把《大学》《中庸》《学记》背下来。不过,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背诵之后,孔子的君子人格,开始在浸染我的思想,尽管在很多方面还做得不够;可对来说,无疑是一种凤凰涅槃式的变化。

《大学》有言:“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 ,而后非诸人。”当我有了一点收获的时候,我首先在家庭内部进行了一场“革命”,用奖学金的方式,让两个女儿背诵了《论语》《大学》《中庸》《心经》与《周易》中的一些内容。同时,再向下一代延伸,大女儿的女儿正读初一,便背诵了8万多字的经典;二女儿的儿子正读小学四年级,已经背诵了近5万字的经典。而且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两个小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考试成绩并不太好;可是,我们认为那不是什么大事,当为之埋上经典的种子之后,就一定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事实确实如此,到四年级的时候,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开始上升,学习变得轻松;更重要的是,君子淑女的气质开始显现。尤其是大女儿的女儿,刚上初中,其文学才华便展露出来,作文水平之高远远超过一般学生;更重要的是,她有了自信,有了品格。

“达人”当然不能只局限于家庭成员上,还应当向外拓展。对于我来说,最好的行动就是让经典文化作用于更多的教育局长、校长与老师。这需要一个载体,我选择了《中国教育报》,因为它是教育部主管的报纸,在教育上有很大的影响。我是2008年从山东教育社退休的,而从2009年始,我则重点为《中国教育报》撰稿。如果大家关注这张报纸的话就会发现,这两年来,每年有我发表的文章近50个版;除了寒暑假,几乎每周六第4版都是我写的文章,甚至有的一周发表三四个整版的文章。我长年奔波于全国各地采访,重点放在教育局长与校长的采访上。而在写作的时候,我不只是写他们的事迹与思想,还将一些经典文化中的思想融入其中,让这些优质的文化,为文章点燃生命的亮色。这成了我的长篇报道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深受读者的欢迎。因为大家需要的不只是经验,还有能够对经验提升的高品位的文化。

是不是就不写老师了呢?不是的。以前,我曾经报道过很多名师,比如上海的于漪、钱梦龙、贾志敏、陆继椿,以及上海之外的魏书生、王崧舟、孙双金、邱学华等。现在,《新教师》上还有一个“陶继新问道名师”栏目,专门刊登我所报道的有影响的全国名师。不过,更多的报道,则是教育局长与校长;因为一个老师在学校内只能影响一到两个班级;可一个校长却可以影响整个学校,一个教育局则可以影响其所在的区域。像黄玉峰校长,他的浩然正气、君子人格,不只是为其本人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也持续不断地影响到老师与学生们,让他们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学而时习之”。如果有几万个黄玉峰的校长,中国的教育将是一种何等壮观持景象!

一个黄玉峰校长,不应当只成就一所学校,而应当让更多的人受到他的影响。为此,就要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更多的卓越型校长的思想与君子人格播撒于全国各地。即使从中学到几点“黄氏”风骨、文化,也会作用于广大的师生,让学校发生变化。

要想成为君子,进而培养孩子,就要上天入地。所谓上天,就是读天书,天书者,古今中外之经典也。因为经典都是大师留给世人的文本,读这样的书,就是在听大师的生命点化,甚至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从在这个过程,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格。不过,只读天书还不够,还要入地,就是要实践。孔子说:“力行近乎仁。”没有实践之行,再好的理论也很难落地。作为校长,就要像黄玉峰一样,在学校里扎扎实实的行动,让更多的老师与学生的生命发生飞跃。而对于我来说,就是要采访更多校长以至局长,并将他们的人格修为与实践行动形成文字,见诸报刊,产生影响。这是我内心的一种使命感的召唤,也是良心觉醒后的一种自觉行为。

怎样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

那么,老师怎么样来培养君子呢?还是孔子说得好:“因材施教。”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况;老师对他们就要针对性的教育。在《论语》中,孔子的不同的弟子在问何为君子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比如司马牛问君子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他很迷茫地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亦乎?”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贡问何为君子时,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对于老师来说,也不应该用大而化之的统一格式来教育学生。所以,老师要真正了解学生,这样,在教育教学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并产生真正的作用。

校长要“和而不同”

校长怎样才能算得上君子,条件自然非止一端,但其中有一条是必须的,那就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和而不同”,而不是“同而不和”。“和”的核心是团队,“同”的关键是勾结。校长是一校之长,而非一个小团体的领导。不然,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小帮派,对更多的老师甚至学生形成心理或精神的伤害,学校也就不可能更好的发展。

不过,孔子之言“和”,绝非没有是非的“乡愿”似的老好好,他甚至称乡愿是“德之贼也”。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时,他说:“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看来,“和”老还需要人格支撑,也需要仁爱的关怀。这对于校长与老师都非常重要。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