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人“化”文——《素质至上——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文化建设解码》管窥
以文“化”人 以人“化”文——《素质至上——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文化建设解码》管窥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2-22

以文“化”人 以人“化”文

——《素质至上——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文化建设解码》管窥

陶继新

翻阅吴功明校长的著作《素质至上——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文化建设解码》,突然眼前一亮,心中甚是惊喜。于是,手指在键盘迅速“行走”,开花的声音,就这样“穿插”于灵感之中,直到成全此文。

“化”而不同,素质至上

一个人或一所学校品质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能量的大小。因为文化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如同春风春雨,不仅可以“化”人,还能点亮人生。恰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作为学校文化主要元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好似春在枝头悄悄发芽,在有形与无形中作用于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沾满花香,受到熏陶与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化”入其中,内化成一种习惯,升华成一种品质,外化出一种行为与气度,染上绿光,燃烧激情。

古今中外,大凡名校都具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诚如美国教育理论家古德莱德曾在其著作《学校是什么》中所谈:“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校长即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学校文化建设亦历来是校长进行学校发展规划的根本追求。

可为什么有的“根系”发达的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有的不但出现“欠收”,还步入每况愈下的怪圈里呢?因为文化从其广泛意义上讲即为经验,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就认为文化是人们对无意义事实赋予其意义并予以保存与传承下来的人类经验的有限部分。故而,经验有好坏之异,文化亦有高下优劣之别。美国学者罗伯特·欧文斯在《教育组织行为学》中曾对这一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即一个优质的学校存在着一种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它包含了与教师文化相同的基本因素,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人工环境等,能于无形之中在场域内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一种学校组织文化与气候的渗透,意义深远;同样,如果构建的是非常低级甚至是劣质的学校文化,身在其中的师生,就有可能出现“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结果。

鱼水融为一体,是一种化不开的情愫。从这个意义讲,所有校长都应当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不然,就有可能让自己及全校师生反受其害。比如某个校长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形成了一个“同而不和”的小圈子文化,让原本积极工作的老师看不到希望,甚至也随波逐流;而学生,则成为受害者。

学者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研究校园文化,是为了创造一个美好的人文世界,不仅物质丰富,而且精神愉悦,可以让师生更幸福的生活。吴功明校长就是一位很有使命感与文化品位的校长。他吹旺火苗的姿势和所倡导的“和而不同”与“周而不比”的文化,传递着天然的“真气”,直达灵魂的中心地带,“融化”在老师们心里。这种精神的“打磨”,让学校形成了一种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

推开一扇窗,让星星装进梦想。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是人创造的意义,但它也可以创造人的意义。它真实而富有生命力;它是每一个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内在体验过程。的确,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过,这种潜力只有在优质的文化土壤里,才能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昌乐外国语学校的文化土壤,让一个又一个老师脱颖而出,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成绩。这不但让他们体验到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幸福感,还让他们将这种幸福感延伸到学生生命里,让孩子们也有了积极的追求与生命的动力。

所以,学校文化不管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意义之大都是不言而喻的。

在积极构建学校文化的时候,吴功明校长提出了个非常响亮的口号——“素质至上”,这也是此书的一个正标题。而素质的高下,恰与学校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昌乐外国语学校的“文化建设”正是和“素质至上”和谐成一曲动人乐章。

如果说提出一个好的理念需要境界的话,那么,“化”身为兰就需要智慧的支撑。

吴功明校长,则是一个既有境界,又有智慧的人。

毋庸置疑,当下一些学校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而退位,甚至还以其顽强的毅力和“精神”,进行或明或暗的拼命对抗。在某些时候,还被冠以为学生考出好的成绩与升入好的学校为名,让孩子们承担本不是这个年龄段超负荷的压力,甚至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三效并进,各显其能

心底,另一种热烈在澎湃。吴功明校长认为,作为一个校长,要有极起码的良知。那就是追求一种更合乎生存的本质,把学生当成正在成长中的生命看,让他们保持火焰的初始形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力倡,更积极的教育应该是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自我实现。通过学校教育,让他们身体健康,心理愉悦,知识丰盈,人格健全……有了这些素养的学生,不但当下会有一种优质的表现,而且还有持续延伸的效应,以至为其未来的生命点燃亮色。

为此,就要构建适宜于学生优质成长的学校文化,让“率性”而生的所有生命,因学校的化育与“修道”,而拥有美好而理想的人生。

于是,外国语学校摇曳着创新文化的三效课堂、三效管理、卓越素质课程等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三效,即效能、效率与效果也。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三效之说,而是因了学校文化的“契约”,让“素质至上”这个高远的目标有了实现的载体。

当今对于高效教学,乃至高效教育的研究并不少见,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如果只是停留在“应试”层面,没有文化的含量,尽管有可能在当下显现出某些高效率,却未必就有高效能与好效果。

很多学校都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因出发点不一样,效能也是各有不同。吴功明校长认为,学生有了高素质,考出好的成绩,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外国语学校没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应试上,每年的升学考试,却照样飞出浪花,在全县名列前茅。用吴功明校长的话说,在这方面,“效能”功莫大焉。

在词典里,“效能”至少有三种含义,其中也包括效率之义。不过,在吴功明校长的“词典”里,又有其独特甚至更丰厚的内涵。他更多关注的是生命在学校文化中的自主能动、积极和谐、合作共进等优秀品质的形成,以及向未来生命时空延伸的意义。

柳色如初。吴功明校长在关注当下效率与效果的时候,更关注了“未来时”的状态。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时候,他守持了一颗文化定心。深信孔子之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对于当下风靡一时的高效课堂热,他采取的是既学习又批判的态度。在留下的阳光与道路中,形成了属于他的理念与话语系统的三效教育文化。诚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三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致力的方向就是为学生的自主思考、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教育时空世界。

沿着自己的轨迹,寻找一方坚强的热土。在三效管理中,他从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中受到启发,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他特别关注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谋划学校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以及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他深知,一个校长肩负着繁荣教育的重任。而教育境界与文化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境界与文化品位。可以说,他将自己生命意义的提升与学校品质的升华早已联系在一起。所以,不管外面的世界“精彩”到何种喧嚣的地步,他都不为乱像所迷,一如既往地折射出自己的睿智之火花,让自己的生命持续不断地飞跃。于是,外国语学校也就有了属于它的定力与境界。

挽弓的人,随时准备把自己当箭射出去。吴功明校长从自身发展的经历中悟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其超越常人想象的潜力。学校需要构建一个为所有师生挥洒生命的舞台,需要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更需要制度文化内化人的行为,这成为学校腾飞的充分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断言:“管理与制度是一种有着多重目的的机制,而在这多重机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所以,伴随着吴功明校长所说的不越位,就有了大胆放权的自主管理体系建构,即以承包责任制为原则,建构了以级部为依托的教师管理与学生小组的自主管理体系。每一个级部就是一所小学校,每一位管理人员就是一个挽弓之人。级部拥有选聘自己的老师,任命学科组长、选聘班主任老师、任命学生生活老师等一系列有利于自主发展的人事权利。在每一个班级内,对学生进行了小组分类,并实行组长轮流制度,明确了属于学生自己的职责与权利。也就是说,在外国语学校里人人有飞行的目标,个个有心中的牵挂。

在这种机制中,体现出一个“流汗”的季节。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了释放生命能量的舞台。于是,效率、效能、效果便和谐共生出耀眼的奇光异彩。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一个教师与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都有实现其价值的“厮杀”。于是,他们与学校的命运也就维系在一起,何止于三效,还有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以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金秋季节,裸露出的是一种思想。吴功明校长高兴地说,当人们羡慕我们学校里一个个干部、教师与学生取得可喜成绩的时候,作为校长,更感到这个群体凝聚成的巨大力量。毋需多言,学校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实践共同体,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在其代表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变革》一书中明确提出,学校改革的动力是学校里校长、教师以及学校外相关力量的协调和联合。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重要,可一个人的发展是加法,而一个团队的进步则是乘法;一个人可能会走得快,而一个团队才能走得远。而外国语学校,不但走得快,而且也走得远。这其中,校长及其领导团队则是促进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三效并进,在“尤见功夫”中,就有了特殊的文化景观。

课程实践,积淀财富

一路思索,艰辛地酝酿自己的“酒”。吴功明校长深知教育的意义必然寓于课程之中,而课程的品质决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他在本书中所谈到的卓越素质课程,就是从“受孩子喜欢”的教育入手,构建孩子喜欢的大(学校)课程的。这个课程不但有超越教科书之外的包括图书、报刊、影视、网络等一个大的文本课程系统,而且还有走出校园的大生活课程。吴功明称之为实现“素质至上”目标的卓越素质课程,其中属于“实践体验类课程”的每年春秋两季的远足拉练课程,则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必修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与改造”,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三句箴言,并据此力倡“从做中学”的教学观,强调操作性经验和参与性实践的习得过程。而“卓越素质课程”,就其深层发展目标来言,就是以此教育理念阐发了儿童对世界的满怀好奇,并希冀探索其内在奥秘的心灵状态与经验过程。

有梦想的人,决不困于“棋盘”之中。大家知道,由于关涉到学生安全问题,休说远足,就是近处的春游秋游,也被不少学校一票否决。昌乐外国语学校也特别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可是,吴功明校长认为,只有生出根须,才能赢得一方水土。不能因为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因为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现在有了规避不安全的意识与能力之后,未来才能少出甚至不出安全问题。为此,他们在远足之前,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与深入的分析,从而将可能出现的非安全因素全部排查在外,进而制定了一系列确保安全的预案。所以,他们用胆识撑开“夜色”,尽管“常在河边走”,就是没“湿鞋”。

吴功明校长说,远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刺激与启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远足的艰难,甚至是磨炼的痛苦,可由此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凝聚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孩子们一头扎进时代的心脏,生成了新的感悟。那就是再困难甚至痛苦的事,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可能走向成功,变苦为乐。同时,在他们那里积淀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只要有一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甚至还享受到破解困难的心灵愉悦。这种意志品质的形成,不但会提高当下学习的效率与快乐指数,还会让理性之光、信念之光,为未来走向更大的成功积淀下一笔持续发展的精神财富。

与此同时,外国语学校还开设了北京、青岛、泰山、曲阜等地游学课程。当孩子们走到濒临大海且摇曳着现代风情的青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为一的东岳泰山,儒家文化发祥地的鲁国故都曲阜,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为一体的首都北京时,孩子们兴奋不已,对祖国壮丽河山热爱的情感也就自然生成。没有炽热的情感就不可能有智慧的追求和享受,学生们的学习不是固着于静态文本符号,而是向更加广阔更加丰厚的动态社会生活开放,向更为广阔更加深邃的灵动心灵开放,这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教育所应有的人文关怀、生活印记、实践特征和精神使命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在构建大课程的时候,老师甚至学生也成为课程的资源,享受到一次又一次蝴蝶的飞翔。尤其是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师生的积极参与、智慧共生,让课程粘贴上了属于本校“风味”的文化特色。思及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感言:“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仅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而是一种话语的实践,一种对参与者的训练,这种话语实践在人的灵魂上打上印记,融化到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上。”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所形成的精神、信念、价值在其灵魂深处折射出的色彩指引着他们生命成长的方向。

如果说卓越素质课程是学生爱不释手的“大餐”,那么,三效课堂就是独出心裁的“盛宴”。

打开课堂,善学乐学

吴功明校长用“以学为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素质达效”十六个字概括定格了三效课堂的基本内涵。他认为,以学为本,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它可以奔腾,可以滔滔不绝,可以让学生诠释野性……然而,不管老师如何努力,只要学生没有入木三分的学习,内在动力的支撑也是绝对抵达不到神采飞扬的高效境界。显然,十六字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善学与乐学。中国首篇教育学论著《学记》有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尽管老师不太费劲,学习的效果却是事半功倍;不善于学习的人,尽管老师非常努力,可学习的效果却是事倍功半,而且还会抱怨老师。吴功明校长认为,要让学生善学,老师就要“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只有这样,流进脉管的知识,才会沸腾,才能激发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并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此可谓有意义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正是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很重要的观念之一。他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不但是拥有了知识,而且能够转识成智,从知识之中发现一道又一道的另样风景,并由此获取心灵的特殊愉悦。

飞翔,从闪烁中开始。吴功明校长发现,当学生会学善学借光亮前行之后,生命的突泉和学习的积极性就自然高涨起来。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有了见证。而乐学的时候,思维是敞开的,以前处于隐蔽状态的灵感,在这个时候往往突兀而出,迸发出一道又一道思维的火花。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会有好多个思维向度显现,而一个学习小组,以及全班学生思维碰撞的时候,就有可能多达十几个、数十个甚至一百多个思维向度同时去点亮整个春天。

成长和蜕变都是在坚硬中磨炼出来的。吴功明校长说,老师们在惊诧于学生的思维之妙与学习之乐的时候,所期待的“素质达效”也就完成了。因为学生灵气逼人,不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还由此生成会学善学的能力,尤其是养成了积极思维的习惯。

当学生走到如此境界的时候,是不是老师就无关紧要呢?吴功明校长的回答是否定的。学校既是学生发展的场域,也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在他看来,愈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思维开放的时候,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愈高。因为学生的质疑是闪电,是鼓点,是对灵魂的考验。老师们不但要帮助学生将其知识深化,还要让教学文化也必然相应提升。正如我国哲学家冯契先生曾说的:“只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蕴含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化为理念、化为方法、化为智慧。”教师所应致力追求的即是在行动中践行转识成智的教育理念。学生产生质疑,彼此之间不但会进行激烈的思维交锋,有的时候,也会向老师提出一个又一个翻开三分春色,而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会出现的,有一定思维含量或相当难度的问题,而这恰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支点。然而,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学科研究与文化修炼,就有可能在学生面前出现解答“卡壳”,甚至失去为师者的尊严。为此,学校加大对老师业务以至思想文化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了他们“搏击长空”的业务水平与人生境界。

名师出高徒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当老师们形成一种学习文化,生命也在持续飞跃的时候,不但有了超越既往的“教学相长”奇观,他们也感受到发展给自己带来的生命愉悦。正是在这种学习文化中,吴功明校长非常自豪地对笔者说,昌乐外国语学校呈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让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老师脱颖而出,并以“王者”的英姿和风范,成为潍坊市、山东省以至全国名师。而他本人,也成为一位全国的名校长。

书香飘溢,霞光映照

如果认真地阅读这本书,我们还会发现,吴功明校长不只是对外国语学校一些教育教学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他还跳出教育,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研究教育,字里行间都是“强音”。古今中外一些教育名家,以至其他行业的大师的人生轨迹、生命感悟,也时不时在本书中跳跃出来,让人心里热乎乎的。惊叹于吴功明校长的开阔视野与生命智慧,更惊叹于他敢于在生命的“禁区”倔强地开放。

一束阳光时常会化作一种温暖。从这本书,我们还会有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人们在谈文化建设的时候,常说的是以文“化”人,昌乐外国语学校正是通过优质的学校文化,来不断提升师生的人生品质与幸福指数的;可同时,我们又有发现,吴功明校长的文化境界,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学校的师生,让他们的文化品位,也在不断提升。那么,从校长到老师,再到学生,不只是因文而“化”,而且也聚合成一种更优质的文化场域,持续不断地在优“化”着学校的文化场域。这种以文“化”人与以人“化”文的有似于“互文”形态的现象,才真正让昌乐外国语学校有了不竭的生命动力,也才真正让吴功明校长所倡导的“素质至上”跨进了名实相符的大境界——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抓住这个“魂”。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还需要说明的是,要想真正了解学习三效课堂、三效管理与卓越素质课程的丰厚内涵,仅凭笔者这点风风火火的评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者所写只是整个学校建设中的某几个亮点。欲探知昌乐外国语学校的教育改革与文化建设以及吴功明校长的思考、探究,还必须认真地拜读全书。更好的方式则是:走进这所学校,与吴功明校长及其老师甚至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那样,你非但有不虚此行的感觉,还会有特殊的鼓掌,有无限的感慨,还会有“学而时习之”的迫切愿望与实行行动——全面展开梦中不醒的姿势——飞翔。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1月7日,第4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