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阁文化
陶继新
很小便对飘洋过海的八仙有着一种崇拜与向往,认为蓬莱阁上永远飘逸着八仙不散的仙魂。后来又在课本上学了《海市蜃楼》,便在自己的脑海里又给仙阁披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外衣。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得知要去蓬莱的消息时,竟激动得几夜难以好好入眠,幻想到了蓬莱一睹海上奇观,寻觅仙人的踪迹。但在蓬莱两天时间的寻寻觅觅,想象还是被现实击得粉碎,只好带着失望与遗憾,与蓬莱作了一个不太愉快的握别。
今天重游此地,再也没了那次的激动与天真,只想实实在在地去感受蓬莱仙阁的文化价值。
蓬莱阁不大,但因了八仙的传说,给游客增添了驰骋想象的空间。仙阁上有八仙醉酒的塑像,从惟妙惟肖的各种神态中,折射出一个个侠胆义长的刚烈,从而蕴含了人民向善去恶的人文精神与理想色彩。而作为东海龙王的熬广,因了八仙的强劲攻势,以及妈祖的宏观控制,便令人感到他的可恨、可怜与可悲。海上的渔民,对翻江作浪的龙王,失去了信任耐心,开始追崇妈祖的救人于水火的崇高。于是,濒临大海的蓬来阁上,龙王殿一直烟火稀少,受人冷落。这种文化现象来源于神话传说,但因了独特的环境,也根植在了当地人民的心里。
仙阁之巅还有一个苏公祠,在八仙竞秀的蓬莱,似乎失去了应有的光彩。苏东坡在此地做官仅仅几天,却做了有口皆碑的两件好事,迄今为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祠里的碑文遒劲有力,那是苏东坡对吴道子画作进行评价的一篇美文,显示了他的审美情调与旷世奇才。可惜这一景观没有得到充分的开掘;导游小姐只是轻描淡写地讲上几句,便不以为然地走向了另一个被她视作最好景观的“闭风门”。这种本末倒置的误导,不仅使游人迷失了文化方向,而且也没有将蓬莱阁更加流光溢彩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来。老子等道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重视,甚至可以与青岛崂山相提并论,但是,绝没有形成曲阜儒家文化的巍巍大观。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如果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灌注其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小故事的浅层次述说,会更加富有价值。
在古色古香的瓦房旁,在绿树修竹下小憩,从精神上去感受仙阁的真实的文化积淀,便可以从虚无的飘渺中抽象出许多深遂的文化内涵。于是便有了不虚此行的充实,有了思绪飘扬的文化想象。
(《行旅有道》,陶继新著, 201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