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悟——刘国前教育随笔》序
《心悟——刘国前教育随笔》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1-23

《心悟——刘国前教育随笔》序

陶继新

目前,校长著书者不多,书中内容不人云亦云而又有自己感悟者,更是凤毛麟角。刘国前校长,不但有了自己的著作《心悟——刘国前教育随笔》,而且其中还多流淌着充沛的感情,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感悟。所以,初次与他面对面的交流,我感到自己就已经在触摸书中的某些内核了。而当拜读完他的著作,则更深一层地感到,他还是一位有理想追求,有文化品位,有仁爱之心的校长。

从刘国前当教师始,他就有一个高远的追求目标。他深信孟子之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使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甚至比较差的学生,也绝非不可造就之才;相反,如果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充满信心,就可以在某个方面异军突起,还给人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基于这种思考,在任教师期间,他让一些自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找回了自信,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书中,有些内容很令人感动,他在改变学生心态的时候,也在创造高考的奇迹。他还认为,即使那些没有考上理想学校的学生,未来的生命前程也不一定暗淡,甚至有走向辉煌的可能。教育的功能,不是压抑学生的潜能,而是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且,这种潜能与动力,即显现于当下,更昭示于未来。人们常说的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在刘国前那里,已经物化成了现实。

在其担任校长期间,他让那些一般人认为未必优秀的教师,走上了名师的舞台。这与他相信学生都有巨大潜能一样,教师也有走向成功的多条路径。作为校长,除了相信与激励教师之外,他还千方百计地为教师搭建展示其才华的舞台。因为在他看来,一所学校不能不能更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当教师的时候,他有一个观点:学生第一;当了校长之后,他又有一个观点:教师第一。当校长把教师当成第一的时候,就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就有了与教师心息相通的感情维系。同理,当教师把学生当成第一的时候,学生也才能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

那么,相信学生与教师,是否只是一个理念呢?不是的。从深层研究刘国前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爱。孔子说“仁者”“爱人”。刘国前就是一个仁者,不然,所谓的爱都只是一种表演。仁爱之心“诚于中”,也就必然会有“形于外”之美。

说起当年他所教的学生,他的眼里会立马闪出光芒;说起他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他也会瞬间神采飞扬,即使对于那些当前还未必优秀的教师,他也寄寓了殷切的期待。他认为,教师与校长最美好的品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然,在爱的时候,并不是不讲究策略,会爱是一种智慧。当教师爱学生,校长爱教师的时候,不只是发乎心,还要让其见乎行。即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进而也在其内心生成爱,并进而外化成行动。刘国前认为,不管是当教师,还是当校长,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传递爱。当学校里充满爱之后,身在其中的教师与学生,就会有温馨感与幸福感。而校长,不只是要让教师更好的工作,不只是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还要让他们更加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刘国前,一直都在追求着这个恒久性与终极性的价值。

在这种追求中,刘国前的管理,就不只行走在行政管理的层面,而是升华成了文化层次。在他看来,学校管理的要义,是文化管理,通过文化来“化”人。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单纯的行政管理尽管也可以产生作用,可如果不能化开教师的心结,不少行政管理就会失去效用。比如学校里都有规章制度,校长还会在大会小会上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可是,当这些规章制度不被教师认可的时候,就成了一纸空文,了无用处。几乎所有的校长都会谈尊重教师,甚至还会说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公,如果连学校制度的产生教师都一无所知的时候,还谈什么尊重,还是什么主人公?有的校长也许会说,我们的规章制度也经过老师们商量了,他们照样不遵守。其实,商量与商量不一样,关键是有没有文化之“化”的问题。所以,他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应当是校长一个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只是学校几个领导商量之后制定出来的,而应当经由教师这个群体的共同参与,甚至有可能出现波折与反复,意见与矛盾,才达成相对的共识,进而形成规章制度的。这个过程也许会长一些,但正是长,甚至摩擦,才有了心理的认可。即使如此,还不能真正升华到文化管理的高层境界,因为此后老师们能不能一以贯之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照样还是一个问题。所以,还要有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考核,还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当老师们慢慢地习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至敬畏规章制度的时候,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成了人们常说的制度文化了。

规章制度的内化固然属于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可并非其全部。管理的更高层次,则是自主管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刘国前大胆相信学生的潜力,不只停留在学习方面,也辐射到了管理层面。在他看来,学生本然就具备自我管理的潜质,可是,学校领导及其教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是被管理的对象,不但不让他们自我管理,反而对他们过度管束,让他们渐渐失去了自我管理的信心,让原有的潜力也悄然淡失。当刘国前大胆将管理权交给学生,并通过活动来实现育人目标的时候,内聚于学生心中的那种管理潜质就勃然而发。他们尽管在自我管理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也会遭遇失败,但他们会在解决问题与超越失败中更好的成长,进而走向自我管理的园地里。这个时候,不但升华了学校管理的层次,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潜力,以及受尊重,甚至成为学校主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有了这种生命感觉,带之而来的则是快乐的生活与积极主动的学习,人们孜孜以求的好的学习成绩,也就不求自得了。

谈起这些得意之“作”,刘国前的脸上则洋溢起了幸福的笑容。是的,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校长,他在竭尽全力工作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满满的收获。如果我们认真的读读这本书,我们的心里也会为刘国前及其师生的幸福荡漾起幸福的涟漪。

不过,刘国前也有力不从心之处,有的时候,还会产生一种悲怆感。尽管拼命努力,有时事实却给他一个相反的答案,让他感伤不已。其实,再往深层次探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刘国前有点太过急迫,教育本来就是一项不能速成的事业,其理想的追求,有的已经实现;那些尚未实现的,未来也有可能实现。对教育充满了全心之爱的刘国前,还要学会放下,不是放下不干,而是对干了而不能实现的事情能够释怀。也许有人说,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可我要说的是,教育上永远没有完美。你可以去追求完美,但你同样还要认可缺陷。其实,有的时候,缺陷也是一种美。

刘国前,一如先前的拼搏与追求着,他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同时,我坚信,还会逐渐地学会在一次又一次地破解困难的时候,同时也享受其解决困难的心灵愉悦。当然,他会有更多的成功,有更多的鲜花;这不会让他自鸣得意,相反,他会更加谦虚谨慎,奋力向前,去实现他生命的再次超越。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