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内光的化身——《教育情怀——一位基层校长的讲话选编》序
生命内光的化身——《教育情怀——一位基层校长的讲话选编》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1-23

生命内光的化身

——《教育情怀——一位基层校长的讲话选编》序

陶继新

我的文友李升勇与李长海,多次向我推荐禹城齐鲁中学校长丁志辉,说他是一位很有思想与创新意识的校长,希望我在方便的时候,能够对他进行一次深度采访。

2015年1月上旬,适值到齐鲁中学讲学的机会,我便想着开始这次的采访之旅。可意想不到的是,丁志辉校长非常谦虚,认为采访为时过早,进行交流当是十分必要。

在我采访的几百位校长中,如此放置被采访机会者,尚属凤毛麟角。不过,我对他又多了一份敬意。

交流畅达而有新意,深埋于他心中的教育情怀,常常澎湃于看似率性而言的话语里,且时不时摇曳出理性的光华。看来,丁志辉,真的如李升勇和李长海所言,非一般校长也。

让我想象不到的是,最有意义的谈话最终锁定在了他在学校里的讲话上。

在一般人看来,这种讲话多有套路而少有新意,他自己也自谦地说“思想空乏,满篇套话”。毋庸讳言,连续六年,一次又一次的讲话中,人云亦云的套话在所难免。可是,在他“几经改易,删削大半”之后呈现在我面前的讲话文本则大不一样了,它烙印着丁志辉不同时段情感的跃动,思想的变迁,让人感到这个“上下而求索”的校长,不但有挥之不去的教育情怀,也有可以升华为经验的为师之道与治校之道。

第一辑《国旗下的讲话》面对的主要群体是学生,丁志辉言出由衷的谆谆教诲,如一位父亲,又像是一个朋友,将期待与希望,春风化雨般地播撒在学生的心田里。我突然想,这些讲话文本是不是也有推广的价值与普世的意义?当今有的校长为写国旗下的讲话虽然“为伊消得人憔悴”,依然是空洞无物,难有新意。如果将丁志辉校长的国旗下的讲话文本“拿来”,结合本校情况进行有效的取舍,形成一篇适宜于本校的国旗下的讲话,说不定还会产生某种“轰动”效应呢!即使试图在内容上翻新与重组,丁志辉的讲话仍然可以作为一种范式,让“他山之石”,去“攻”自己之“玉”。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出版之后,《国旗下的讲话》已经不只是属于丁志辉一个人,也不只是属于他这所学校,也许还有“扩散”的可能,从而生成更大的价值。

第二辑是《讲坛上的责任》,由于丁志辉所处的场所不同,面向的群体各异,讲话的风格与内容也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变。这增加了讲话的难度系数,必须认真研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丁志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用语言与内容的“变式”,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让不同听者都能领略到他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智慧解数。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丁志辉对教师与学生一往情深的爱。如果没有这个最重要的东西作铺垫,所有的“转身”都只是形式的流变,而少了内容的丰盈与情感的流动。此之谓“绘事后素”也。

第三辑是《行走中的思考》,这是丁志辉多年来对教育深入思考的结晶,它让读者看到他不只是一个有智慧的校长,还是一个有思想的校长。苏霍姆林斯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思想决定行动,思想也决定境界。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有站在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动。而一般校长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思想。这也是丁志辉校长超越一般校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所谈的这些内容,未必能够触摸到《教育情怀——一位基层校长的讲话选编》的本质要义,只不过是一种零星的感受而已。不过,大家仍然可以从拙文中窥斑见豹,去领略“风景这边独好”之美。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