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人化文
以文化人 以人化文
作者:钟惠河        更新时间:2016-11-02

以文化人  以人化文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教育督导室

副科级督学 钟惠河

一位儒家精神的践行者,一位人文教育的布道者,一位抒写中国教育精神谱系的行者……对于陶继新老师,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他有着强大的气场和满满的正能量,认识他的人,总是被他豁达的笑容和纯粹的真诚所感动、感佩与感染。他的见解总是那么深邃和与众不同,八年前,他曾到泉港作过《读书与生命成长》的讲座,他把“读书”与“生命成长”连在了一起。这次,陶老师讲的是《读写丰盈教师的智慧》,可以说是上次报告的延伸与升华:既有“读书路径”、“成文节点”等这一“术”之层面的剖析,更有“生活隐力”、“人格力量”这一“道”之层面的洞察。他主张从读经典中吸收文化精华,以文化人,获得生命成长,所有的生活历练和品格修养再融入语言文字中,再外化而为文。在这一“吸收——外化”的过程中,生命与智慧则因此而丰盈。

一、取法乎上方能开卷有益

很多人谈过读书,大多谈的是读什么内容的书与如何读的方法。作为老师,我们的确也通过这样的途径,不断地读书来努力充实自己:广泛涉猎历史、文化、社会、科技等等各方面的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入钻研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读文化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陶老师谈的是读书应“以质取道”: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新闻报道等没什么文化价值之类的,可以采用“浏览”的方法,不致耗费太多的时间;比较有文化气息的书、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书,可以“博览”,以拓展自己的眼界;对于古今中外有思想价值的著述,一定要“精读”,要细读,透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的心灵;对于文化经典,则非“诵读”不可,如《论语》《道德经》等,先熟读成诵,再渐渐地融入到生命里去体悟。这里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先作出价值判断,确认其处于何等层面的“质”,再选择读书方法之“道”,初步判断所读的书有多大的价值,再来考虑是用浏览、博览还是精读、诵读,或是通过浏览、博览,发现这本书很有价值,再进行精读或诵读。

如果读书没能使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净化与升华,不能改变你的行为,不是真正的读书。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都是作者生命与智慧的结晶,那些文字是有灵性的,你沉入其中,透过文字,是可以与作者的心灵相融通的,因此,也可以说读书就是读者与作者的生命对话。只有从内心深处把阅读上升到安顿心灵、提升境界的高度,把厚重的文化内化到心里,我们才能获得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再外化为思想与行为,而成为被文化所化之人了。读书就是这样一个“明心见性”、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这才是读书的核心价值。

简言之,就是必须“取法乎上”读有价值的书,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提高生命质量。

这大概就是陶老师的读书哲学和方法论吧。

二、修身立品实现文化升值

《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李泽厚先生认为这里的“学”是“学做人”,是指向道德修为的。如有人问孔子他的弟子谁最好学,孔子回答是颜回,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再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都说明了孔子是把德行的修养放在第一位的。

陶老师曾说过,阅读其实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境界提升和心灵升华的过程。这是陶老师身体力行的生命感悟。读书不但要“知”、要“悟”,更要“行”,知到深处便是行。坚持在文化经典中“修行”,把经典文化渗透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才能使自身不断地实现文化升值。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与修行,才能提升文化层次、开拓视野,才能从更高的站位来观照人与事,才能透过现象洞察天地万物运行之道。读高层次的书,对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影响,甚至连你的语言都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变化。我们读老咪的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清新、空灵又不失厚重,沛然而出又不时闪现智慧的灵光,自然流畅又富有哲理。孙双金校长提出“12岁以前的语文”也长期坚持读书而产生的智慧感悟,他管理学校之“游于艺”状态更是他砥砺修行而达到的境界。陶老师每年采访那么多的校长和老师,总能写出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且又各有千秋,在看似平常的外在现象中发现不同寻常的意义。他总是说,是长期的诵读经典给了他智慧的眼睛,他还说,采访学校和老师也是一种学习,这不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自觉实践吗?

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通俗地讲就是每个人自身都具有成为圣人的潜质,成圣之道不必外求,而在内心,只是我们这种潜质被暂时蒙蔽了,如果我们能浸润于经典文化,不断地擦亮蒙尘的内心,这种潜质就会慢慢地显现出来的。因此,读高层次的书,沐浴于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修养,再化为思想与行动,这才是读书的本真意义所在,也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三、感恩生活汲取源头活水

陶老师在历经生活磨难后选择了善良,选择了宽容,反而得到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精神馈赠,在那一刻,他变得坦然与豁达了。正是因为有这样类似的经历,他才特别欣赏王蒙的“二十一条人际关系准则”。历经生活磨难的彻悟,更使他们的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老咪在谈到写作时曾说:文字是心在时光里投下的影子。

她说得很有诗意、很有哲理,所有的生活经历、生命感悟都会融入你的文字中。所以,我们要感恩生活,欣然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得到还是失去,不管欢喜的还是悲伤的,所有的经历都将化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也会融进你的思想和文字中,在文字中留下你的生命足迹,你的生命也将因文字的灵动而成为诗意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写作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就是对自己的心灵观照,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重新发现。

我们听很多名师名家做报告,他们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我们都非常惊讶与佩服。其实,这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自然的言说,因为他们是用心、用情、用生命在耕耘的,他们在讲述的是他们的生命故事、生命历程,是融入血脉的自然流淌。陶老师说,真诚是文章美学的第一要义。他和全国著名的专家和名师名校长的对话,都是率性而谈、无拘无束,然后整理成文的,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却存其本真、妙语连珠,让人如临其境、如聆其声,如见论道古风宛在眼前。

一切都来源于生活,要敬畏生活,感恩生活。

然而,很多人都怕写作,这主要是因为缺少了源头活水。究其原因,内容的贫乏源于缺少生活的感悟,文字的苍白源于内心的荒芜。生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如果我能从科技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把眼光移向自己的内心,让本我常驻于自己的内心,去体验每一片刻的生活,写作之泉就会汩汩而出,写作就成为一种幸福和美好的事了。

我常常想,意出于心、文如其人,写作就是言说,言说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外化,文字是人格的映照,人品就是文品。换言之,当一个人能自如表达的时候,最后决定文章品位高低的是思想的内核,是人格。

文以化人,人以化文。文与人,是互为表里的。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